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草鱼胸腺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草鱼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紧贴在鳃腔膜之下,突起部分伸入到下颞凹,整个胸腺形态形似菱角。其组织结构可分为外区、中区和内区。中区和内区主要由淋巴细胞和网状上皮细胞构成,在组织结构上分别类似于高等脊椎动物胸腺的皮质和髓质区。胸腺淋巴细胞可分大、中、小三型,小淋巴细胞约占78%,中淋巴细胞约占15%,大淋巴细胞约占4%。在Ⅰ龄草鱼,每毫克胸腺约有3.6×106个胸腺淋巴细胞,Ⅱ龄草鱼约为2×106。Ⅰ至Ⅱ龄草鱼胸腺重量明显地随鱼龄增加,Ⅱ龄以上草鱼胸腺重量变化无规律,成鱼胸腺表现出明显的退化。草鱼胸腺除年龄性退化外,还存在环境因素引起的非年龄性退化。    相似文献   

2.
吴金英  林浩然 《动物学报》2008,54(2):342-355
本文通过解剖及组织切片技术、光学显微镜、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胸腺器官组织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胸腺实质主要由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和网状上皮细胞构成。鱼体从Ⅰ龄之后,其胸腺发生明显的变化,与幼鱼有所不同,主要是胸腺可明显区分为三个区域:胸腺外皮质区、内皮质区和髓质区。外皮质区主要由网状上皮细胞、黏液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疏松;内皮质区主要由密集的淋巴细胞和网状上皮细胞组成,以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为特征;髓质区主要由淋巴细胞和较多的网状上皮细胞构成,总体特征是淋巴细胞数量比内皮质区的少,且细胞排列较疏松。外皮质区、内皮质区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的皮质;髓质区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的髓质。髓质区之下有结缔组织,在Ⅱ龄以上的成体出现胸腺小体(Hassall's corpuscles)或类似胸腺小体的结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胸腺外皮质区增厚,结缔组织增加,还表现在内皮质区和髓质区组织逐渐萎缩变薄,胸腺的细胞组成类型和淋巴细胞数量上有所变化等等。这些现象在Ⅱ龄鱼开始出现,即胸腺呈现退化迹象,在Ⅲ龄以上鱼体呈现明显的退化和萎缩。胸腺表面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其上皮细胞表面具有微嵴以及由微嵴组成的指纹状结构,有一些微孔分布。透射和断面扫描电镜的结果进一步表明:胸腺组织内的细胞成分复杂,除了淋巴细胞和网状上皮细胞外,还具有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肌样细胞、浆细胞、指状镶嵌细胞和纤维细胞等。  相似文献   

3.
经氯化钠水溶液提取免疫促进成分后的猪、小牛胸腺丙酮粉以氢氧化钠水溶液提取,调等电点去杂蛋白后再经透析得一部分纯化的胸腺免疫抑制提取物。此提取物对淋巴细胞转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小牛胸腺提取物抑制作用微高于猪胸腺提取物。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温度对胸腺激素促NK活性的影响,用胸腺因子D、胸腺素和胸腺肽与白介素2联合诱导LAK细胞,以LDH释放法检测其NK活性,发现:140℃以下加热处理的胸腺激素与未加热者活性无明显差异,当加热150℃以上时,其所诱导的NK活性,胸腺因子D、胸腺素和胸腺肽分别由62.4±5.4%降至48.2±7.6%%、53.3±3.1%降至44.4±2.6%和由60.5±4.4%降至46.7±2.9%,结果表明,150℃以上温度可使胸腺激素促NK活性丧失。  相似文献   

5.
蛇胸腺胚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应用光镜、电镜和细胞计数技术对胚胎发育期虎斑颈槽蛇胸腺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在胚胎发育11期,胸腺原基内出现前淋巴细胞。从胚胎发育12期至出生前(16期),淋巴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小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而淋巴母细胞和中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胸腺皮质和髓质形成于16期。巨噬细胞以及肌样细胞和胸腺APUD细胞分别形成于胚胎发育14期和15期,随后数量有所增加,分别分布于胸腺皮质和髓质。  相似文献   

6.
小牛胸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和脱氧核糖核酸α-聚合酶(α-酶)的活性同时存在于淋巴细胞的提取液中,经35-50%硫酸铵沉淀和p-纤维素柱层析使该两种酶部分纯化。药物抑制试验观察到环磷酰胺等抗癌药物对TdT活性有轻微抑制作用;放线菌素D、正定霉素、溴乙啶等对α-酶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溴乙啶和正定霉素对TdT活性无抑制作用,放线菌素D对TdT的抑制不如对α-酶的抑制强烈。  相似文献   

7.
人胎儿胸腺组织在体外培养,30天内基本为上皮细胞生长。其主要依据是电镜下可见细胞浆内普遍存在张力纤维,细胞之间有桥粒连接。用脐血花环法测定胸腺激素活性,结果表明,在所收集的胸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确有胸腺激素活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胸腺五肽(Thymopentin,TP5)和法氏囊活性五肽(Bursopentin,BP5)均具有重要的免疫学功能,但二者在基因水平上的联合应用尚未见报道。为研究TP5和BP5形成的重组融合肽TP5-BP5(TBP5)是否具有免疫佐剂活性,根据大肠杆菌偏嗜密码子设计并合成重组融合肽TBP5编码序列,将其克隆至p ET-32a表达载体中,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并采用MTT法检测其表达产物的体外活性。同时以TBP5联合H9N2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灭活疫苗免疫小鼠,检测免疫后小鼠的HI抗体、HA抗体效价和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并通过动物免疫保护试验来评价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TBP5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TBP5能显著促进小鼠胸腺T淋巴细胞和脾脏B淋巴细胞的增殖,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后HI抗体和HA抗体效价、提高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表明TBP5既能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又能增强细胞免疫应答。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TBP5有助于小鼠肺脏中H9N2型AIV病毒的清除。结果表明,重组融合肽TBP5具有良好的免疫佐剂的潜能,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胸腺的结构及生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腺的结构及生理作用毛海兵(江苏盐城师专生物系224002);胸腺位于胸腺前纵隔的上部,分左、右两叶,呈长扁条状Z它是生成淋巴细胞的重要器官,并通过其上皮细胞分泌激素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对于机体免疫及防止机体衰老具有一定的作用。(一)胸腺的组...  相似文献   

10.
<正> 自从人们认识了胸腺是机体的中枢免疫器官以来,已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胸腺参于机体免疫功能的途径,发现其分泌的胸腺激素等介质对免疫学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从胸腺提取得到了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多种激素和免疫抑制因子。本文将对此两类性质不同的胸腺激素的制备方法及性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链脲菌素 (STZ)处理新生期大鼠后诱发成年发病糖尿病的量效关系及其胸腺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方法 STZ分别以 2 0、40、6 0及 10 0mg kg ,ip ,给予Wistar新生期大鼠 ,于注射STZ后第 3天、第 7天、第 17天、第 42天观察体重、血糖、血浆胰岛素及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动态变化。结果  10 0mg kg剂量组可于第 42天形成慢性糖尿病模型 ,血糖值 (16 8± 4 6 )mmol Lvs (5 8± 1 6 )mmol L ,P <0 0 0 1;血浆胰岛素水平(5 2± 1 2 )mIU Lvs(8 4± 1 6 )mIU L ,P <0 0 1) ,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呈现升高、受抑制再恢复的变化过程。其他各剂量组 ,特别是 40mg kg虽无明显高血糖形成 ,但可使胸腺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结论 STZ(10 0mg kg,ip)处理新生期大鼠诱发糖尿病的最适剂量为 10 0mg kg ,诱发时间为 42d。诱发过程中伴有胸腺增殖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激光作用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的AFM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激光作用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产生损伤效应,导致DNA结构变化,利用一种改进的试样制备过程和纳米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AFM)能够获得可重现的激光作用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的AFM图象,显示它们的特殊的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对C57BL/6J小鼠胸腺的影响。方法:50只C57BL/6J小鼠按体重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每组25只。EMP每天照射400次,连续照射7天,照后1d(天)、3d、7d、14d、28d共5个时间点杀取胸腺。2只辐照组和2只对照组杀取的胸腺做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3只辐照与3只对照组的小鼠,杀后称取小鼠的体重和胸腺的重量,计算胸腺指数;然后提取T淋巴细胞进行计数;同时取小鼠外周血检测其中的IL-4的水平。结果:照后1d胸腺的切片没有明显改变。7天后,胸腺开始有出血,结构不清;胸腺指数呈现递减的趋势,但辐照组与对照组没有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也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在第1d、14d、28d辐照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3d和7d辐照组的细胞数小于对照组的细胞数(P<0.05);辐照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IL-4水平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磁脉冲对雄性Balb/c小鼠胸腺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但胸腺指数改变不显著,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表明EMP对胸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胸腺不是EMP作用的敏感器官。  相似文献   

14.
胸腺是人类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出现增龄性萎缩和功能衰退,主要表现为腺体变小,细胞结构破坏和初始T淋巴细胞的输出减少,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罹患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风险增加。此外,骨髓移植、放化疗以及病毒感染导致的胸腺损伤也能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降低。近年来,胸腺萎缩的发生机制和促进胸腺再生的方法已经成为免疫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本文将以胸腺基质微环境及其与胸腺细胞间相互作用为关键点,就性激素、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生长激素、转录因子、细胞移植和micro RNA等在促进胸腺再生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简要讨论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蒋敏  方静  陈正礼  唐丽 《动物学杂志》2016,51(4):599-605
凋亡相关因子(Fas)、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和磷蛋白53(P53)是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调控因素。本文研究了天府肉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胸腺发育过程中Fas、FasL和P53蛋白的动态表达,旨在更深入地认识胸腺细胞自然凋亡的调控机制。将65羽天府肉鸭分为13组,即22、24、26天胚龄,胚后0(新生雏)、3、5、8、14、17、20、26、29、32周龄。分别采取各组鸭的胸腺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Fas、Fas L及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检并进行阳性细胞计量分析。结果显示,Fas阳性反应见于胸腺淋巴细胞,其阳性率在22~26天胚龄无明显变化;新生雏显著升高,随后趋于恒定,直到17周龄,20周龄以后呈上升趋势。Fas L阳性反应见于胸腺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在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中,其淋巴细胞阳性率无明显变化。P53阳性反应见于胸腺皮质淋巴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其淋巴细胞阳性率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Fas,Fas L和P53蛋白在天府肉鸭胸腺发育中呈现出不同表达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来源于胸腺双能祖细胞的胸腺髓质上皮细胞干细胞(medullary thymic epithelial cell stem cells, mTECSCs),在胸腺发育过程中的胚胎早期阶段既可能发生分化,又可能在胎儿出生后维持胸腺髓质上皮细胞(medullary thymic epithelial cells, mTECs)的再生,充分发挥组织干细胞的功能,确保终身外周血中央型记忆T细胞自身耐受。mTECSCs对胸腺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现就mTECSCs对胸腺功能、生理性退化及胸腺衰老和免疫稳态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作一概述,并探讨其在胸腺相关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它存在多种类型。已鉴定了人、小鼠和大鼠的TSLP受体,属于造血细胞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功能性TSLP受体复合物是由TSLP受体和IL- 7Rα组成,与配体相互作用能活化Stat3和Stat5,发挥着多种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8.
爬行动物胸腺胚胎发育和机能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中枢器官,是胸腺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场所。成熟的胸腺细胞(T淋巴细胞)从其中迁居到其它免疫器官和组织,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对胸腺的真正认识则始于本世纪60年代Miler及Good等的工作。此后,对胸腺和胸腺细胞分化的研究已发展成为现代免...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与白色念珠菌上调小鼠血清TNF α水平、胸腺细胞caspase 3的活性及bax ,p5 3基因表达有关。尾静脉注射 4× 10 6白色念珠菌 ,于 2 4h处死小鼠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白色念珠菌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百分率 (2 3.6 3± 1.85 )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87±0 .81) %,P <0 .0 1。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 ,白色念珠菌组呈现典型的凋亡“梯状带” ,而正常对照组无“梯状带”出现。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TNF α水平结果发现 ,正常对照组小鼠血清TNF α小于 2 5ng/L ,而…  相似文献   

20.
利用Boyden小室法和FACS分析法,我们分析了五株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系(MTSC)培养上清液对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化学趋化因子(Chemokines)活性,及定向迁移的淋巴细胞中B细胞、CD 4~ CD 8~-和CD4~-CD8~ T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五株MTSC的培养上清液对上述靶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趋化作用.MTSC细胞分泌趋化因子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MTEC 1和MTEC 2产生的Chemokine(s)对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相对较强;2.MTDC 4分泌的Chemokine(s)主要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3.MTEC 3和MTEC 5分泌的Chemokine(s)对多种类型的靶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现的趋化作用没有明显的强弱之分。MTSC-SN对B细胞的趋化活性普遍高于对T细胞的趋化活性,对CD 4~-CK 8~ T细胞的趋化活性高于对CD 4~ CD 8~-T细胞的趋化活性。MTSC-SN中趋化因子的分析,有利于新型chemokines的发现及其生物功能的阐明,并可进一步研究Chemok-ine(s)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