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同工酶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应用。一些研究表明,同工酶可以用于预测杂种优势、筛选抗病品种、鉴定远缘杂交种和花药培养获得的花粉植株。我们对玉米不同材料、未培养与培养的花药以及花粉植株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表现进行了研究,以便探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不同材料上的差异:在培养过程中酶的变化以及与花粉植株后代的遗传学表现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报道上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郭彩月  曹孜义 《遗传》1982,4(4):8-10
近年来随着玉米细胞和组织培养研究的进 展,已开始着手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改良玉米。 Green等[5]诱导玉米盾片愈伤组织首次获得体 细胞再生植株。Gengenbach等[6]从诱导的体细 胞组织筛选获得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系。中国科 学院遗传研究所[1][2]获得玉米花粉植株自 交结实,为快速培育玉米自交系开创了道路。吴 甲林等[3]、陈力等[4]通过花粉培养获得优良自交 系而开始组配杂交种。这些报道均提到诱导及 诱导频率高低与基因型有关。用花药培养易于 和不易于诱导的玉米杂交种能否诱导出体细胞 再生植株?它们二者有无关系。本文报道这方 面的试验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3.
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普酶高产菌株的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酶免疫测定法已成为医学及免疫学研究领域中一种新的重要测试手段[7]。常用来作为酶标的酶主要有碱性磷酸醋酶[3],辣根过氧化物酶β-半乳糖昔酶[6]。  相似文献   

4.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遗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继耕 《遗传》1979,1(2):36-41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遗传,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 早期的叶绿体遗传研究,是同细胞质遗传研究混在一 起的。1909年发表了两篇有关这一问题的报道。一篇 是Correus关于紫茉莉(Mirabilis)的工作[16],另一 篇是Baur关于天竺葵(Pelargonium)的工作[3]。在 紫茉莉中,Correns发现在白色突变体同正常野生型 杂交中,无论正反交,后代均表现为严格的母本遗传, 父本的花粉对于后代质体的发育不起任何作用。但 是,与此不同,Baur在天竺葵的工作中则观察到另一 种现象,白色突变体同正常野生型杂交后,后代除表现 两亲本的颜色以外,还出现花斑色性状,但花斑性同亲 本类型的比例,正反交之间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明显 的非孟德尔遗传。这一现象,以后又被lmai[[28],所证 实。几年以前,Tilney-Bassett[0”又仔细重复了这个 试验。  相似文献   

5.
傅鸿仪  耿玉轩  张孔 《遗传》1980,2(3):28-30
为了探讨植物雄性不育的机理,我们在对 高粱雄性不育系及可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 细胞学研究[2]和细胞化学的比较研究中[3]发现 小抱子发育过程中,两者在细胞形态、酶、蛋白 质及核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Alam和Sandal[" 研究了苏丹草花药呼吸酶和蛋白质,发现不育 系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蛋白质的电 泳区带都少于可育系。蛋白质和酶的差异是由 它们的基因直接决定的,所以研究这个问题,有 助于对雄性不育本质的认识。1977和1978年 我们采用了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法,对高粱雄 性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以及恢复系,在不同 发育时期的幼苗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中的细 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全蛋白质, 进行了电泳分析。所得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叶肉细胞再生植株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育礼 《遗传》1983,5(2):13-14
早在五十年代,人们就以消除病毒为目的 进行马铃薯茎尖培养。六十年代,花药培养技 术应用于作物育种,七十年代Y. Irikura等从野 生马铃薯花药获得(2,一12)单倍体植株[7] J. F. Shapard, R. E. Totter等人通过马铃薯叶 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8], P.Γ。 БyTeJKO , A. A. KyИKO。最近报道栽培马铃薯和 野生种叶肉细胞原生质体融合〔[9]。我国黑龙江 克山农科所报道了马铃薯茎尖培养种薯[2],最 近甘肃省农科院王玉娟等人获得栽培马铃薯花 药再生植株[1],关于叶肉细胞培养再生植株的 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小黑杨花粉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喜  陆志华 《植物研究》1990,10(4):113-119
1989年冬笔者对已自行加倍的80株小黑杨花粉植株的休眠芽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发现株间有差异,酶谱可截然分成两类。第一类酶谱与小黑杨原株(花药培养供体)不同,在B带区多了一条带纹即B_2带,此类约占78%。第二类酶谱与小黑杨原株完全相同,此类约占22%。无论株间形态分离还是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差异都充分说明这些小黑杨单倍体植株来源于花粉,它们是重组花粉在植株水平上的表现。实验还证明,小黑杨花粉植株休眠芽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是稳定的,可用来鉴定小黑杨花粉植株的无性系,相信用同工酶鉴定杨树无性系会对林业生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郁文  张翠兰  张炎 《遗传》1983,5(4):13-15
在小黑麦的醋酶同工酶研究中,一些报道 指出,六倍体小黑麦的胚乳产生5条快速移动 带,带1, 2和3来自小麦,带5来自黑麦,带4 是杂种带;小麦和黑麦胚乳样品机械混合物的 酶谱中,只有1.2、3和带5[367]。在比较六倍 体小黑麦(AABBRR)和某些八倍体小黑麦 (AABBDDRR)时,我们看到在两者的醋酶同工 酶酶谱中都有上述E,区5条标志带[3]。同时, 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八倍体小黑麦表现出另外 一种类型的酶谱,对这种酶谱还未见报道。对 于八倍体小黑麦的遗传育种,鲍文奎等曾进行 过许多研究[12]。为了研究八倍体小黑麦醋酶同 工酶的特点,我们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 所提供的14个八倍体小黑麦进行了醋酶同工 酶的电泳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培陈  玉蓉 《遗传》1982,4(2):31-33
近几年来我国农作物花粉单倍体育种的研 究工作进展较快,但冬小麦花粉植株的诱导频 率还不高,除受接种材料的遗传特性、培养基、 花药离体前的栽培环境及物化处理等因素的影 响外,培养温度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对于 这方面的报道一般认为18-25℃ 较合适[1,2] 在1978-1980年间,我们对培养温度对冬小麦 花粉植株诱导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将试验 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1973年首次报告吸取绒毛诊断早 孕胎儿性别后[1,2],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绒毛作产 前诊断有了很大进展[3-14]。取绒毛方法方面:有 Hahnemann (1969, 1974)宫腔镜下钳取法[4,5], 我们的吸管负压抽吸法,及Rhine (1975)宫腔 冲洗法[10]。经实践证明,以抽吸法较好[9,12,13] Old (1982)又在负压抽吸基础上加超声显相 胎盘定位,取材更为准确[9]。绒毛培养方法大 致有两种:一是将绒毛剪碎后原位培养;一是 经胰酶处理制成混悬液培养[8],但效果都不理 想。本文报告在综合国内外绒毛培养经验的基 础上自行设计的一种新的接种方法,即:将绒 毛经胰酶处理后用玻片对合推压,使绒毛表层 不能再分裂增殖的合体细胞层与其下层分离, 暴露出能分裂增殖的朗罕氏细胞层,以利生长。  相似文献   

11.
利用花药培养产生单倍休植株的方法,是 培育玉米自交系的一条新途径,它一开始就引 起了国内外玉米育种工作者的普遍注意。我国 自1975年首次成功地诱导出玉米花粉植株以 来[1],已先后有不少单位获得玉米自交系果穗, 并已开始做配合力的测定和产量比较试验[2,3].  相似文献   

12.
630例正常学龄儿童手的皮纹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崇高  王京美 《遗传》1979,1(4):7-9
近几年,皮纹学(Dermatoglyphics)的研究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Reed[5]根 据皮纹表现的规律,制定了一个皮纹图式,做为 医生诊断某些疾病的简单依据。Uchrida[6],则依 皮纹表现,提出七条做为检查染色体疾病的适 应征。观察证明,皮纹学不但在染色体疾病中 已得到应用,进而对先天性心胜病[7]癌症[8]、小 儿白血病[9]以及子宫内环境影响(如病毒、药 物)胎儿皮纹学变化[2]等方面均有报告。我国 除在法医上早有应用外,近年来在先天性大脑 发育不全患儿的染色体检查诊断中,使用了皮 纹学的方法[1]。为了进一步做好染色体疾病的 诊断、先天性畸形的研究、探讨皮纹学与遗传性 疾病的关系,有必要做一些临床常用的正常值, 特别是儿童时期的皮纹学常值,以便与其它各 种异常情况进行对比。本文是在初报250例[3] 的基础上,增加到63。例的进一步观察报告。  相似文献   

13.
小麦花药培养对培养温度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温度是花药培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 件。但是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报道是不多的。特 别是早期的一些报道,不但内容比较简单,而且 试验的温度范围都在28℃ 以下。[7-9,14,16近年 来甘肃农科院等一些单位开始试验用高温培 养,得到良好的效果[4,6,10,15]不过陈英等在水 稻上初步看到在高温培养下花粉愈伤组织的诱 导率虽然提高,但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有降低 的趋势,特别是当愈伤组织转分化培养基的时 间偏晚时更是如此[5]。我们过去在小麦上也见 到过类似现象[1]。因此近年来我们探索了在高 温下诱导的小麦花粉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的保 持间题。但在这一研究中又看到不同基因型对 培养温度有不同的反应,从而又就这种对培养 温度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做了初步的遗传学分 析。本文先报道关于基因型差异方面的结果。 其他结果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14.
Schwartz和Beckman曾分别在玉米杂种胚 乳的醋酶、酒精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同工酶 中发现过杂种酶的存在,即杂种中除具两亲本 酶带外,还在两亲本酶带的中间位置出现新的 酶带〔4,6,73。而Bruce等用15个自交系互配组 合检验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工作中,却 没有观察到杂种酶的存在,而只观察到互补酶 带[4,6,7]。我们曾在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中看到,杂种除具有两亲本共同的酶带外,还具 有新的即第4酶带,这条新的酶带可称为“杂种 酶”[1,2]。我们发现有的育种纯度高的自交系中 仍然存在着酶谱的株间差异即酶谱纯度f2,3,的 问题以后,我们反复多次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酞 胺凝胶电泳方法检验“杂种酶”存在的真实性。 下面简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木本植物花药培养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华 《遗传》1984,6(4):34-37
近十年来,已从木本植物的8个科、9个属、约23 个种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它们是:茄科的滨黎叶拘祀 (Lycium halimifolzum Mill.)[33],宁夏拘祀(L. barbarum L.)t'3拘祀(L. chinense Mill.)[2]。杨柳科的 黑杨(Populus nigra L. )[33,小叶杨X黑杨(P. simonit Carr. X P. nigra L.),大青杨(P. ussuriensis Komar. )[32],加拿大白杨X香杨(P. canadensis Moench X P. koreana Rehd.),哈青杨X钻天杨(P. harbinensis Wang et Skv. X P. pyramidalis Roz.)[4],银白杨X小 叶杨(P. albs L. X P. simonii Carr.)[5],中东杨(P. berolinensis Dipp. ),中东杨X钻夭杨(P. berolinensis Dipp. X P. pyramidalis Roz. ),小青杨(P. pseudo-simonii Kitagawa.)[6],小青杨X钻天杨(P. pseudo-stmonzi Kitagawa. X P. pyramidalis Roz.)[5],小叶杨(P. simonii Carr.) M,胡杨(P. euphratica Oliv. )[7][8]。芸香科的权 壳(Poncirus trifolata (L.) Raf.)[25], 柑桔(Citrus microcarpa Bge.)[9] 葡萄科的葡萄(Vitis vinifera L.)[10]蔷薇科苹果属的揪子(Malus pruni f olia (Wi- 11d.) Borkh.)[11]以及苹果(Malus pumilea Mill.)[12]。七叶树科的欧洲七叶树(Aesculus hippocastanum L.)[30] 无患子科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13]。此外,在 我国已从杉木花药培养获得小植株[14],油茶也已从花 药愈伤组织分化出绿芽点[15]。  相似文献   

16.
作物数量遗传学基础 二、遗传力及其估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两栖类染色体的研究,过去多使用以生殖 细胞和端蚌尾部上皮细胞为材料的水低渗压片 法[6]。然而,生殖细胞和峪蚌组织受季节的限 制颇大,所得的中期分裂相亦不甚多。随着 低等脊稚动物组织培养技术[1,2]与血液培养技 术[3]的发展,近年来已更多的使用离体培养的 细胞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遗传学会科普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培养温度是花药培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 件。但是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报道是不多的。特 别是早期的一些报道,不但内容比较简单,而且 试验的温度范围都在28℃ 以下[7-9.14.16]近年 来甘肃农科院等一些单位开始试验用高温培 养,得到良好的效果[4.5.10.15不过陈英等在水 稻上初步看到在高温培养下花粉愈伤组织的诱 导率虽然提高,但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有降低 的趋势,特别是当愈伤组织转分化培养基的时 间偏晚时更是如此[5]。我们过去在小麦上也见 到过类似现象[1]。因此近年来我们探索了在高 温下诱导的小麦花粉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的保 持间题。但在这一研究中又看到不同基因型对 培养温度有不同的反应,从而又就这种对培养 温度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做了初步的遗传学分 析。本文先报道关于基因型差异方面的结果。 其他结果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18.
番茄芽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清胤  黄永芬  王海廷 《遗传》1981,3(6):28-30
同工酶结构的差异主要反映了基因的差 异,所以,同工酶分析方法成为现代遗传学研究 的一个有力工具。自1959年Markert和Mo1- ler[8]首先提出了同工酶概念后,至今这一工作 已得到广泛开展[1,2,7,9-11]  相似文献   

19.
高等植物基因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华 《遗传》1982,4(6):38-40
高等植物基因组结构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分子生物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976年Walbot和Dure报 道了棉花DNA复性动力学研究结果[26],同年Flavell 和Smith发表了小麦方面的工作[12] 迄今为止已报 道的经DNA复性动力学方法系统研究过的高等植物 还有: 烟草[29],豌豆[22,]大豆[1,15],蚕豆[27]黑 麦[25]欧芹[29],绿豆[23],玉米[16],花生[8],粟[28],亚 麻[6]等。从已发表的情况来看,高等植物基因组结构 在主要方面都和已知的动物方面的情况相仿,下面我 们分几个方面逐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沈光华 《遗传》1982,4(3):22-24
关于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在细胞学上已有 了鉴别的标准[1,6] Bennet:等曾对小麦等作物减 数分裂各时期持续时间进行过分析[5]。至于对 同一穗上不同部位的小麦花粉母细胞,在减数 分裂时期的细胞学差异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 系,却很少为人注意。本文拟对整穗小麦花粉 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的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