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相脊齿貘类(貘超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脊齿貘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貘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貘。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点,但仍有主午餐我是如新世原始貘类的特征,同时,本简单地回顾了脊齿貘类研究历史,根据现有的材料,概述了脊齿貘类的特征,根据一些进步特征将已知属分别归于脊齿貘科和红山貘科。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在山东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仿齿兽类──亚洲脊兽(新属、新种)(Lophocionasiaticusgen.etsp.nov.),肯定了伪齿兽类在亚洲的存在。新种在牙齿形态上与北美的Ectocion接近,但脊齿化程度较高,表现在上自齿上有初始的后脊,从次尖向不同方向伸出三条清晰的棱脊。这些特征使新属容易与其他已知伪齿兽类相区别。  相似文献   

3.
湖北房县豕齿兽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湖北省岳县罗家沟始新世地层中新近发现的哺乳类,其中包括踝节目豕齿兽科豕齿兽属一新种──房县豕齿兽(Hyopsodusfangxianensissp.nov.)依据该新种的进化水平,进一步确定产化石的油坪组的地质时代为早始新世,但就化石层本身来说,很可能是早始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云南广南盆地古近纪砚山组紧齿犀科(Eggysodontidae)一新属种:杨氏广南犀Guangnanodon youngi gen.et sp.nov.,标本为一破损的带p3-m3的左下颌骨。新属种的特征为下前臼齿的臼齿化程度低,p3-p4的下内脊弱,向内收缩呈尖叶状,p4和m2的下次脊略偏向内侧倾斜,m3的下跟座与m2的相近,接近V形,p4-m3外齿带在下原尖和下次尖基部消失。这些特征表明广南犀明显比晚始新世的Proeggysodon进步,而比渐新世的其他紧齿犀类原始,其时代很可能为晚始新世最晚期。新标本的发现结合以前报道过的哺乳动物化石材料表明,广南盆地砚山组包含了中始新世晚期至晚始新世晚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5.
戴氏貘科(Deperetellidae)是亚洲中始新世地层中常见且特有的貘类,目前包括了5个属。但已知的戴氏貘材料大部分都是破损的上、下颌骨,仅有Deperetella保存有部分头后骨骼。仅依据牙齿的特征,戴氏貘在貘超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有很大争议,比如沼貘科的Colodon,脊齿貘(lophialetids)或红山貘(rhodopagids)都被认为可能和戴氏貘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最近几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不同地点和层位采集到数量丰富的戴氏貘化石,其中包括头骨和头后骨骼材料。本文即是对其中采自沙拉木伦地区乌兰胡秀地点全脊貘(Teleolophus)头后骨骼的研究报告,材料包括前足、后肢及后足。通过对全脊貘头后骨骼的形态描述,以及和相关类群(Deperetella,Lophialetes,Heptodon,Helaletes和Colodon)的比较,表明全脊貘属和戴氏貘属具有很多相似特征,支持了两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些特征主要包括长而纤细的四肢,后足三趾;月骨较长而窄,其近端桡骨关节面内侧缘略凹;巨骨近端的头状隆起位置靠前,外侧具有和Mc IV的关节面;股骨滑车略微不对称;腓骨非常退化,甚至和胫骨愈合;Mt III与骰骨关节;Mt II主要在后方与外楔骨关节。虽然全脊貘头后骨骼也有一些和脊齿貘(Lophialetes)相似的特征,但考虑到两者臼齿上明显的区别,它们在骨骼上的相似特征可能归因于平行演化的结果。和全脊貘相比,Colodon的头后骨骼和Heptodon的更为接近,表明后两者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但戴氏貘科在貘超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以及和沼貘科(Helaletidae)的亲缘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形态特征和后肢的"三元图"分析都表明,全脊貘已经具有较为快速的奔跑能力,这和同时期的脊齿貘相似。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内蒙古四子王旗额尔登敖包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中白层)的紧齿犀亚科(Eggysodontinae)一新属种:邱氏原紧齿犀(Proeggysodon qiui),标本为破损的下颌骨。新属种与其他渐新世紧齿犀的区别在于个体较小,具有两对发育的铲形下门齿,下前臼齿没有臼齿化,p4的下斜脊更向舌侧倾斜延伸,下臼齿下斜脊与下次脊连接处呈角状,下臼齿无颊侧齿带。紧齿犀类和柯氏犀类(forstercooperes)可能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它们具有以下的共近裔性状:短而粗壮的大犬齿,相对短的齿隙(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下颌联合部短而高,从而使门齿趋向直立。新标本的发现填补了早-中始新世柯氏犀类和渐新世紧齿犀类在时代上的空白,也使紧齿犀类成为欧洲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大间断"之后哺乳动物群自亚洲迁入欧洲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7.
努和廷勃尔和剖面位于内蒙古二连市西南40 km的呼和勃尔和地区,依据沉积间断可以将50 m厚的地层分为脑木根组和阿山头组,地层时代从中古新世到中始新世。在阿山头组下部层位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其中一类原始的鼠齿类在此被命名为一个新的属种:Erlianomys combinatusgen. et sp. nov. (综合二连鼠)。其主要牙齿特征为:齿冠低,主尖较为发育,连接各尖的脊简单、细弱。有P4, m1有前压痕也表明有一个小的p4或者dp4。M1和M2大小相当。臼齿前齿带(下前齿带)明显,与原尖(下原尖)之间没有连接或连接很弱。M1和M2原尖后臂、后脊和次尖前臂在中尖处相交。m1的下前尖很弱或缺失,下原尖与下后尖之间连接很弱,基本为孤立的两个尖;m2 -3下次小尖明显,下次脊短,有时直接与下次小尖相连;下外脊低矮、不发育。上、下臼齿都没有中脊或很弱。新属种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古近纪啮齿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Erlianomys与北美的Elymys和亚洲的Aksyiromys,Primisminthus,Allosminthus,Palasiomys都有很多相似的特征,预示着它们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在牙齿形态上,Erlianomys比中始新世的其他鼠齿类更为原始,可表明其产出层位即阿山头组下部的时代要早于中始新世,可能属于早始新世;其形态更接近亚洲的Aksyiromys,Primisminthus和Allosminthus,而与北美的Ely-mys相差较大。因此推测鼠齿类的共同祖先可能与Erlianomys更为相似,早始新世时在亚洲起源,向其他大陆的迁移扩散不会晚于早始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齿脊相对不发育,牙齿较横宽(长宽比小),M3相对较长。两种化石分别将脊齿貘科和犀超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最早始新世。最新的地层资料表明,明镇貘仅发现于脑木根组上部,相当于伯姆巴期的地层中;施氏貘(Schlosseria)和脊齿貘(Lophialetes)则分别发现于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因此,这些化石在生物地层对比和早期奇蹄类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二连地区的新资料和中亚考察团的野外记录,我们认为蒙古的Pataecops parvus标本可能来自比Kholobolchi动物群大多数种类更低的层位,可能相当于伯姆巴期。  相似文献   

9.
湖南衡阳盆地早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初步记述了在衡阳盆地中发现的六种早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两个新属、三个新种:Hunanictis inexpectatus gen.et sp.nov.,Matutinia nitidulus gen.et sp.nov.,Micro-paramys lingchaensis sp.nov.。化石采自衡东县岭茶附近相当于原茶山坳段的四个小地点。地点之一,甑毕岭(76003),即杨钟健1938年发现衡阳原古马(Propalaeotherium hengyangensis)的地点。本文根据新旧材料的研究结果,将原古马订正为原厚脊齿马(Propachynolophus hengyan-gensis),并将其时代也由中始新世前推至早始新世,相当欧洲的 Cuisian 期或 Sparnacian 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2011年采自山东蒙阴盆地常路组二段的介形类化石共计6属10种4未定种,可建立一个Metacypris-Paracandona-Cyclocypris-Candona-Candoniella组合。根据介形类化石与国内已知化石组合对比研究,常路组二段的时代大致为古新世——早始新世。  相似文献   

11.
日本已知时代最早的古近纪哺乳动物化石产自九州西部熊本县天草(Amakusa)地区始新世地层赤崎(Akasaki)组以及鹿儿岛县甑岛(Koshiki Islands)相当层位的中甑(Nakakoshiki)组。初步研究显示这两个组产出的哺乳动物分异度较高,包括9个目的至少18种动物。赤崎动物群有3种trogosine裂齿类、2种冠齿兽科全齿类、1种等脊貘科奇蹄类、2种dichobunoid偶蹄类、1种下齿兽科踝节类、1种西瓦兔猴科灵长类、1种未定食虫类以及2种可能的梳趾鼠类。中甑动物群包括1种冠齿兽科全齿类、2种小型雷兽科奇蹄类、1种高冠的下齿兽科踝节类、2种啮齿类和1种细齿兽科食肉类。这两个日本哺乳动物组合很接近早-中始新世界线。由于出现了trogosine裂齿类和雷兽,它们的时代要晚于伯姆巴动物群,极有可能与亚洲大陆阿山头期哺乳动物群相当。这两个动物群还包含了在亚洲大陆没有发现过的几个新种,并具有独特的哺乳动物组合。  相似文献   

12.
壮鼠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北京长辛店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了壮鼠亚科的化石:杨氏东方壮鼠Eosischyromysyoungi新属种。它的齿冠较低,齿脊亦较低,齿尖较明显等特点表明它比北美目前已知的壮鼠都原始。这是壮鼠亚科化石在亚洲首次发现,扩大了壮鼠亚科的分布范围。特别是由于它比较原始,可能它出现的时代较早,进一步确认长辛店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3.
广东南雄晚古新世蹠行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里记述了广东南雄盆地晚古新世浓山组的四种蹠行类,其中有两新种。在亚洲古新统中,蹠行类分布相当广泛,一直延存到晚始新世。亚洲蹠行类从臼齿形态上看,可分为Bemalambda型和Archaeolambda型,前者包括阶齿兽科,还有翼齿兽科;后者有古脊齿兽科、牧兽科和全脊齿兽科。这两个类群可能在古新世早一中期已分化,或许可代表两个超科。我国古哺乳类工作者一般认为冠齿兽的起源与伪脊齿兽类有关,而伪脊齿兽类的牙齿形态与踝节类有某些共同之处,因此,在系统上与可能源出于Deltatheridium状动物的Pantolambda状动物不同。而裂齿类和蹠行类之间分化早,形态差异明显,另为目也许较好。所以,这里使用蹠行目(Taligrada)做于Pantolambda状动物的目名。这里将弗辽洛夫等订的Archaeolambdatrofimovi归入周明镇等创建的Convallisodon。  相似文献   

14.
河南潭头、卢氏和灵宝盆地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这篇短文中,根据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叙述和讨论了豫西潭头、灵宝和卢氏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问题。在这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堆积物中,属于晚白垩世的有潭头盆地秋扒组和灵宝盆地的南朝组,后一个盆地还可能存在着时代更早的白垩纪地层。在潭头盆地的高峪沟组和大章组中分别找到中古新世的阶齿兽、中兽科和晚古新世的牧兽科、假古猬科化石;在潭头组中发现原恐角兽类和古脊齿兽类化石,时代为早始新世。在灵宝盆地的项城群中尚未找到哺乳类化石,可能包括古新世和始新世早中期的堆积。卢氏盆地的卢氏组和锄钩峪组以及灵宝盆地的川口组和浑水河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卢氏组下部和川口组或许可延至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15.
黄学诗  王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3):197-203,T001,T002
记述了近年来在山西垣曲盆地中始新世河堤组任村段中发现的貘类和犀类化石计4科7属8种动物。它们不仅为原有类群增加了新材料,而且出现了该地区以前不曾有过的种类,因而丰富了垣曲盆地中始新世哺乳动物群内涵。  相似文献   

16.
继 1 990年王伴月和李春田记述了发现在吉林桦甸中始新世的争胜鼠 (Zelomys)之后 ,近年又在山西垣曲、河南卢氏、江苏溧阳等地的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 (Irdinmanhan lateShara murunianorErgilian)的 5个地点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争胜鼠相近的新材料。经研究后 ,将所有材料归诸于创建的一新科 :争胜鼠科 (Zelomyidaefam .nov .)。它包括了争胜鼠及本文新记述的安氏鼠 (Andersomysgen.nov.)、耗子 (Haozigen .nov .)和苏鼠 (Suomysgen .nov.)共 4属 6种。新科的特征是 :始啮型头骨 -松鼠型下颌 ;门齿釉质层散系 ;颊齿具有发育的次尖和下次脊 ,后期种类上颊齿的外侧齿尖的唇侧发展成平凹到新月形。新科的系统关系不很清楚 ,尽管与始鼠科 (Eomyidae)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它更可能是独立发展的一个支系。争胜鼠属化石分布较广 ,在我国吉林、江苏和山西的中、晚始新世地层中都有发现 ,它的特征是下颊齿p4 m2宽度逐渐增大 ,p4 m3具下前边尖 ,并与短的下原尖前臂相接。属中除属型种———东方争胜鼠 (Z .orientalisWangetLi)外 ,还建立了一个约翰争胜鼠新种 (Z .joannessp .nov.) ,一约翰争胜鼠相似种 (Z .cf.Z .joannes)。同时认为Z .gracilisWangetLi,1 990是Z .orientalis的同物异名。约翰种与属型种的区别在于个?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阿尔金山地区彩虹沟首次发现的豫鼠一新种:阿尔金豫鼠(Yuomys altunensis sp.nov.)。其主要特征是臼齿的尺寸较大,比例上较宽,齿冠较高,臼齿的后小尖与后尖明显分开,后脊相对较长,但不完全,次尖明显小于原尖,舌侧内凹伸达臼齿齿冠基部,后齿带与后尖舌侧连;M3后尖为新月形,后齿带较短等。根据豫鼠臼齿的进化趋势和新种臼齿的尺寸较大、齿冠较高和舌侧内凹伸达齿冠基部的特征与Y.cavioides,Y.eleganes和Y.huangzhuangensis相近,但颊齿比例较宽判断,Y.altunensis可能与该3种处于同样的进化阶段或稍进步。其产出的地层时代很可能与它们相近或稍晚,即为晚中始新世或稍晚。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阿尔金山地区彩虹沟首次发现的豫鼠一新种:阿尔金豫鼠(Yuomys altunensis sp.nov.).其主要特征是臼齿的尺寸较大,比例上较宽,齿冠较高,臼齿的后小尖与后尖明显分开,后脊相对较长,但不完全,次尖明显小于原尖,舌侧内凹伸达臼齿齿冠基部,后齿带与后尖舌侧连;M3后尖为新月形,后齿带较短等.根据豫鼠臼齿的进化趋势和新种臼齿的尺寸较大、齿冠较高和舌侧内凹伸达齿冠基部的特征与Y.cavioides,Y.eleganes和Y.huangzhuangensis相近,但颊齿比例较宽判断,Y.altunensis可能与该3种处于同样的进化阶段或稍进步.其产出的地层时代很可能与它们相近或稍晚,即为晚中始新世或稍晚.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地区始新世壮鼠类化石,包括呼和勃尔和剖面伊尔丁曼哈组底部的Asiomys dawsoni以及努和廷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底部的Ischyromyidae gen.et sp.indet.。其中Asiomys与其他壮鼠类的区别在于其下颌厚、高;咬肌窝明显、前缘宽,并有较明显的结节;P4无次尖、M1和M2次尖小;后小尖2个;dp4有明显的下次脊、p4无下次脊;下臼齿下原尖后棱长短不一、下次尖与下后齿带相连、下外脊完整、下次脊短。Asiomys的下颌特征与Paramys delicatus相似,门齿釉质层、上臼齿次尖、下臼齿下次脊等结构特征与北美中始新世的壮鼠类相近,与亚洲已知的壮鼠类差别较大。因此,Asiomys是中始新世亚洲与北美大陆哺乳动物之间交流的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20.
山东五图早始新世更猴科(Plesiadapidae,Mammalia)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山东五图盆地早始新世五图组的一种更猴类 (plesiadapid)化石 :杨氏亚洲更猴(Asioplesiadapisyoungigen .etsp .nov .)。在它增大的下门齿上具有更猴科特有的下缘尖和下缘脊 ,但其下颊齿性状相当原始 ,p4跟座呈盆状 ,m3下次小尖呈锥状更类似白垩纪晚期出现的更猴形动物Purgatorius。Asioplesiadapis的下臼齿形态可以说明亚洲更猴类虽然有北美和欧洲更猴的某些典型特征 ,但并不在同一进化支系。因此 ,另立一新亚科———亚洲更猴亚科(Asioplesiadapinaesubf.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