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把1978年7—10月在全州县所获几种数量较多的蛇类食性进行检查分析,现将所得结果报告如下: 这次对全州的蛇类共解剖11种,计994号标本,其中有375号标本胃內有内容物,结果见表1。 在蛇胃内我们曾发现过稻蝗、甲虫、椿象等类昆虫,我们并不列入蛇的食物之内,因为在剖胃过程中,发现该类昆虫是先被蛙捕食后才被蛇吞入的。曾有多个例子该类昆虫尚在被吞食的蛙的口腔内,可以证明这个推测。另外在蛇胃内也曾发现过树叶、草片、稻秆等物,我们也不列入蛇的食物之内,这些植物性种类应是蛇在捕捉食饵时连在一起混合吞入的。 衡量蛇的益害应根据多方面的论据,本文仅就食性这一点来分析全州几种蛇的益害,从  相似文献   

2.
现将连云港市达山岛白腰雨燕剖胃检视结果简报如下。 工作方法 将采到的白腰雨燕标本,选出一部分剖胃,分析胃的内容物。胃容物的数量统计,是根据某种器官的套数来计算的,如昆虫的头部或者附肢。共解剖了26个标本,其中有17个标本,能够初步鉴定所食昆虫个体数量和种属。 剖胃结果 胃容物有:粒状碎片为昆虫残体,絮状物为昆虫翅,黑色小块为昆虫头部,黄褐色碎片为昆虫腹部,褐色小块为昆虫几丁质外骨骼,褐色纤维状物为昆虫腿部。食性分析见表。  相似文献   

3.
洗胃法与剖胃法在四种蛙食性分析中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动物的食性研究中,剖胃法因要杀死动物,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学影响和伦理学问题,在国际上招致了越来越多的反对,而在我国仍广泛使用。尽管洗胃法已用于食性研究,它的效果却从来没有研究过。我们应用洗胃法研究了浙江宁波郭巨镇四种蛙(黑斑蛙、泽蛙、金线蛙和中华蟾蜍)的食性,并与剖胃法所获得的食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尽管洗胃法在四种蛙胃内食物量的总洗出率(在94.50%以上)和食物个体数的洗出率上(均大于93.46%)略低于剖胃法,但胃内未洗出的与洗出的平均食物个体大小间无差异(所有P>0.3061),两种方法获得的四种蛙的平均食物量和食物个体数也无差异(对食物量所有P>0.8680,对食物个体数所有P>0.7923)。结果表明,洗胃法是比较精确的,在动物的食性研究中,应广泛地推广洗胃法,摒弃剖胃法  相似文献   

4.
褐头山雀(Parus montanus baicalensis Swinhoe)是重要森林益鸟,数量较多,分布亦较广。关于它的繁殖生态和食性等方面的研究,国外有过零星报道,国内几属空白。鉴于此,笔者于1963—1965年,在长白山北坡12个工作点,跨4个垂直植被带,按阶段进行了近乎年生活史的调查;1979年6—9月,在某些方面又做了一些补充观察。 工作方法 数量是采用线路统计法;对其产卵、孵化及雏鸟生长发育的观察,是创用在洞口下方适宜位置开“活窗”法;对于换羽的研究,是采取在换羽期,逐日猎获标本检查法;对于食性的研究,是采用野外直接观察和剖胃分析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于1964—1965年4—10月,在云南临沧、保山、德宏地区进行考察;继后,昆明动物研究所又于1974—1975年4—10月在高黎贡山北段考察,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再次到德宏,临沧地区采集,先后采到鸟类18目,51科及4亚科,367种,并收集鸟胃标本2,216号。其中每种采有三个以上鸟胃的主要食虫鸟计157种(占本地区采集鸟种数的42.8%),鸟胃标本1,365号(占收集鸟胃总数61.6%)。现将157种主要食虫鸟类的食性分析资料整理报道,为保护鸟类,防治农林业及卫生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蛇类的食性研究,解放前,波普(Pope 1935)曾报道过我国蛇类82种的食性资料,格雷西特(Gressitt 1941,a,b)在两篇调查报告中也记录了部分种类的食性。解放后,黄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发现灰腹绿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和2017年,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采集到3条蛇类标本(2♀,1♂),经鉴定为灰腹绿蛇(Rhadinophis frenatus),为湖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标本均保存在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陕西南部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位于秦岭以南,大巴山、米仓山以北(北纬31°42′—34°26′,东经105°29′—111°15′)。秦岭横亘陕南与关中之间。陕南气候类似四川,其特点是温和、湿润多雨,一月份及七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3.2℃及26.4℃,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本文将我系历年来野外实习采得标本进行研究,并结合前人的工作综合整理,供有关方面参考。陕南共记载蛇类27种(较陕西省记载的28种缺双斑锦蛇1种)(名录及分布见表)隶属2科。占全国已记载蛇类189种(资料截至1984年底)的14.3%,占陕西省已记载蛇类的96.4%。表陕南蛇类名录及分布…  相似文献   

9.
1981年3—9月,在南充市郊嘉陵江沿岸采集优势种小云雀(Alauda gulguta),每周1—2次,在室内将鸟胃内容物用沉淀法逐一分析、鉴定。同时对雏鸟和幼鸟用扎颈法和剖胃进行食性分析。现简报如下:一、通过对125只成鸟鸟胃剖检表明,植物性食物占总量的58%,其中杂草种子占总量26%,包括酢浆草等35属或种;作物种子占总量23%,主要为小麦等4种。植物性食物随月份的变化,种类变化较大。杂草种子3—6月以酢浆草、斑种草、狗尾苹种子等为主,7—9月以马唐、光头稗子为主。作物种子出现在其成熟的月份。动物性食物占总量33%,其中以鞘翅目昆虫为主,占总量23%(…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见蛇就打,仿佛已成习惯。固然许多蛇对人有害,但也有有益的种类,这就需要对不同蛇种作具体分析,才能做到正确的防除害蛇,保护益蛇。衡量蛇类益害的方式之一,是分析蛇类的食性。 关于我国蛇类食性的记载,过去仅能从一些蛇类区系研究的书志中,偶尔查到一鳞半爪。Pope(1935)  相似文献   

11.
1974—1977年在苏南的太仓,江阴及苏北的高邮,江都,泰兴等地,主要在冬季(11—12月,1—3月),对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chinensis(江苏称鹁鸪)及山斑鸠Streptopeliaorientalis orientalis(江苏称斑鸠)的食性进行研究,共剖验67个珠颈斑鸠胃和44个山斑鸠胃,其食性见表1及表2。  相似文献   

12.
广西蛇类一新记录--方花小头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爱伍  周放  刘宏  王绍能 《四川动物》2006,25(2):271-271
2005年9月6日和10月10日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蛇类标本两条,经鉴定为方花小头蛇(Oligodon bellus),是广西蛇类新记录.标本分别保存于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标本室和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姜雅风 《四川动物》2000,19(3):176-177
模式标本产地在中国的蛇类有95种,全国蛇类总数205种的46.3%。模式标本产地最多的省是台湾(15种),命名模式标本最多的年代是1920 ̄1929年(15种),外国人中Boulenger命名17种,中国人中赵尔宓命名15种。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两栖纲动物食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 言 关于两栖纲动物的食性分析,过去国内外有过不少报导。一般认为两栖纲是有益动物,能吞食大量有害的昆虫和其他有害动物。关于浙江两栖纲动物的食性,柳支英等(1932)曾分析过嘉兴地区的泽蛙和青蛙,亦得到同样的结论。鉴于过去工作所做的种类较少,地区不普遍,我们于1963年及1964年4—7月间,在进行浙江省两栖纲动物调查的同时,对比较常见的22种动物,计1,625号标本,进行了初步的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1989至1994年作者对南岳衡山蛇类进行调查,并发现蛇类28种,其中24种在湖南的分布已有报道,另有滑鼠蛇、红点锦蛇、日本蝮短尾亚种和丽纹蛇甲仙埔亚种未见公开报道,应为湖南蛇类分布新纪录。所调查的种类仅竹叶青未采到标本,其它各种均采到一至数例标本。近两年的调查发现南岳衡山境内具有经济价值的蛇类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蛇类半阴茎的形态特征在蛇类分类、进化和系统发育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固定蛇类标本外翻半阴茎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赵尔宓  赵蕙  史海涛  王力军 《四川动物》2005,24(3):F0013-F0014
2002年至2004年寒似前后,作者(赵与赵)应邀到海南师范大学参加该校生物系组织的几次海南岛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该校生物系学乍历年野外实习也收集了一部分标本。2003年寒假,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少数教师和研究生曾到海南岛采集研究材料,本文也参考了其中的部分蛇类标本。按调查课题分工,本文报道陆生蛇类的调查结果,计共得海南陆生蛇类标本191号37种,隶23属5科。  相似文献   

18.
寇治通 《动物学研究》1980,1(2):247-255
小白腰雨燕Apus affinis subfurcatus广布于云南省南部以及东西部部分地区,在城镇的建筑物上营巢。野外森林、果园、农田等地上空可见小白腰雨燕活动。为了确定与人类的关系怎样,1963—1964年在蒙自研究小白腰雨燕繁殖习性的同时,对成鸟全年食性也进行了研究。现将定期采到的124只小白腰雨燕剖胃检查所获资料分析统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湖南莽山发现海南闪鳞蛇与白头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蛇类生物资源考查时,于1991年9月下旬及1992年8月上旬分别采得1条无毒蛇及1条毒蛇,经查证确认是海南闪鳞蛇及白头蝰,两者均为本区新纪录种。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 Hu et Zhao 莽林标本9119号,采于海拔600m左右的菜土中。雄性,全长425mm,尾长25mm,头较扁小,头颈区分不明显,吻鳞宽圆,眼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前鳞较大,仅有1片,顶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蛇类雌性成体标本1号;2011年5月,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采集到蛇类雌性成体标本1号;2012年4月,在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采集到蛇类雄性成体标本1号。经鉴定这3号标本为蛇亚目游蛇科链蛇属福清链蛇(Lycodon futsingensis),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和江西省首次发现,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