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所见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破裂诊治并复习国内外病例文献资料。结果:移植肾动脉破裂口均不在吻合口,离吻合口距离为0.5~0.8cm;破裂原因:3例为霉菌感染,1例为细菌感染;经行移植肾切除和抗真菌、抗菌治疗后,2例受者恢复血透,1例因术中肺梗塞死亡,1例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结论:移植肾动脉破裂临床上较少见,后果严重,不仅会影响到移植肾功能,更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早期诊断、紧急手术探查和特异性治疗可改善预后,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稳定而可靠的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选用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30只SD大鼠为受体。取供体左肾,采用HC-A离体肾保存液原位灌注,将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以输尿管膀胱植入法行尿路重建,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3、6、9周取移植肾观察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排斥反应情况。结果移植肾脏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呈渐进性变化,至术后9周可出现明显的慢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移植肾脏可顺利存活,部分出现肾积水并发症,但不影响排斥反应病理变化。结论本方法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是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特点。方法 比较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及未排斥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以肾功能相关指标:肌酐(Scr)、尿素(BUN)、胱抑素C(Cys-C)、移植肾超声、移植肾穿刺活检评估肾脏移植患者排斥反应状态;检测患者淋巴细胞对供者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刺激的反应,评价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反应功能。结果 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粪便中类杆菌含量[(5.53±0.74)CFU/g]明显少于未排斥患者[(6.84±1.66)CFU/g](P<0.05);双歧杆菌数量、肠球菌数量与肾移植患者尿素水平相关(r=-0.482,P=0.027;r=0.439,P=0.046);类杆菌数量与肾移植患者尿素、肌酐、胱抑素C相关(r=-0.457,P=0.037;r=-0.515,P=0.014;r=-0.463,P=0.035)。排斥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对供者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刺激的强度显著高于未排斥组(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改变,并与肾功能指标密切相关,此发现为合理应用抗排异药物、抗生素以及微生态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或可为减轻移植排斥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根据移植排斥体液免疫理论,抗体会引起同种移植排斥.相关报道显示:(1)抗体引起肾移植的超急排斥;(2)导致与早期肾移植失败相关的 C4d 在肾小球沉积;(3)抗体是早期急性肾移植排斥的良好指标;(4)在826 例发生肾移植排斥的患者中有96﹪的人群出现抗体;(5)33 个不同的研究表明,抗体与肾移植、心脏移植、肺移植及肝移植的慢性排斥相关;(6)3 个报道证实肺移植患者血液循环中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出现在细支气管炎性闭塞之前,以及HLA 抗体出现在肾移植排斥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L1 Ig(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immunoglobulin,程序性死亡配体-1免疫球蛋白)在缓解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Lewis大鼠24只作为供体,另取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所选大鼠3个月龄,体重300 g±30 g,创建肾移植大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PD-L1 Ig组。空白对照组:灌注液,肾动脉灌注3分钟。PD-L1 Ig组:含1 m L的PD-L1 Ig的灌注液,肾动脉灌注3分钟。对照组不进行额外灌注操作。术后观察三组大鼠食欲、精神状态及生存情况。7天后取血标本观察肌酐、尿素氮、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 IL-10)水平,同时三组各处死3只大鼠行肾脏病理学检查。结果:1.病理: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较模型大鼠有改善,仍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间质水肿,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而PD-L1 Ig组大鼠较模型大鼠、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改善。2.生存状态和肾功能:PD-L1 Ig组大鼠生存时间最长50天,平均存活时间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因子变化:PD-L1 Ig组IFN-γ、IL-2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 Ig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1 Ig可降低IL-2和IFN-γ,提升IL-10,调节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细胞因子平衡,改善肾功能,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术后急性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原因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老年术后发生急性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包括手术与麻醉时间、术前合并症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急性精神障碍与多种因素相关。与全身麻醉以及术后不良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他原因包括年龄、术前合并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术后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及术后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患者信赖的医护人员以及亲友的安慰交流有防治效果。结论: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对围手术期病人的治疗康复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马君  李民  姜兴禄  张爱华 《生物磁学》2011,(15):2931-2934
目的:观察老年术后急性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原因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老年术后发生急性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包括手术与麻醉时间、术前合并症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急性精神障碍与多种因素相关。与全身麻醉以及术后不良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他原因包括年龄、术前合并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术后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及术后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患者信赖的医护人员以及亲友的安慰交流有防治效果。结论: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对围手术期病人的治疗康复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肾移植术后病人体表微生物群的变化进行了连续动态的观察。正常人体表微生物群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阴性球菌和阳性杆菌,感染发生前这些微生物群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4个病例中有22人发生了体表革兰阴性杆菌定植,其中有19人在革兰阴性杆菌定植后的2天~3周后并发了不同程度的泌尿道、肺部、伤口、血液和其它体液的同种细菌感染,并发严重感染的7例病人中有6例表现为全身性革兰阴性杆菌定植。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不动杆菌和沙雷氏菌是常在体表定植的致病菌。作者认为:皮肤正常菌群的改变和病原性革兰阴性杆菌定植是监测肾移植术后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的有效手段。病人的口咽部和腹股沟等处是引起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持续稳定的贮菌所,全身性同种革兰阴性杆菌定植是严重感染的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AR)患者肠道菌群、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术后AR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50例,术后发生AR 26例作为研究组,未发生AR 12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肠道菌群变化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肾移植术后AR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研究组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双歧杆菌/肠杆菌较对照组减少,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0.05)。研究组术后5 d、7 d血小板比容(PCT)低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率(P-LCR)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肠杆菌减少,肠杆菌数量增多、肠球菌数量增多,PCT降低、PDW升高、P-LCR升高为肾移植术后A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AR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术后PCT降低,MPV、P-LCR升高。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失调、PCT降低、PDW升高、P-LCR升高为A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组织相容性Ⅰ类相关链A位点(MICA)基因多态性和抗MICA特异性抗体在肾移植排斥反应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液相芯片技术对40例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前和移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动态检测抗MICA抗体的特异性和阳性分值的变化,同时采用SSOP方法分析16对肾移植供受者的MICA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