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5%二甲基亚砜为冷冻保护剂,将马来丝虫微丝蚴置于含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保存液内,在低温下(-196℃)保存。经过30—270天,微丝蚴解冻后的存活率为93—98%,大部均可使蚊虫宿主感染,并在终宿主长爪沙鼠体内发育为成虫,在其腹腔液内检获微丝蚴。 同法冻存含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的蚊体,经30、90、及181天后,解冻的蚊体内幼虫,其存活率为46.2—54.4%,90天前大部幼虫可在沙鼠体内发育并产出子代,但冻存180天组似已失去感染性。  相似文献   

2.
我组自1974年以来,曾先后采取腹腔和皮下途径,将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蚴接种长爪沙鼠,继而又采用移植法,将丝虫成虫和微丝蚴转入沙鼠腹腔,均获得成功。现已将马来丝虫在沙鼠体内传至第10代。本文主要报道1977年7月前的观察结果。此外,还简述1978年5月前丝虫传代和微丝蚴寿命观察等的部份情况。  相似文献   

3.
低温保存微丝蚴,可为广泛深入开展丝虫和丝虫病的实验研究提供虫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冷冻技术的不断改进,采用多种冷冻保护剂及控制冷冻速度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微丝蚴冷冻后的活力。迄今,国外已有不少实验报道,经冷冻不同期后的微丝蚴仍能继续在相应的昆虫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即Ⅲ期蚴(Obiamiwe and Mac Donald,1971;Ham et al.,1979、1981;Miajas and Townson,1980;Lok et al.,1983;Lowrie,1983)。国内对微丝蚴低温保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3年9月份以来,对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微丝蚴进行了低温保存及其后活力的观察,初步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4.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出现,不仅有明显的日夜周期性,还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后一现象不仅发生在马来丝虫(陆素筠,1956)或班氏丝虫的患者(Brengues等,1975),也见于有犬恶丝虫或匐形恶丝虫寄生的犬体(Kume和Ohishi,1965;Katamme等,1970;Aoki,1971;Cancrml,1975a、b;Sawyer,1975)。本文报道实验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体内微丝蚴的季节周期性。  相似文献   

5.
周期型马来丝虫在长爪沙鼠体内的移行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含有一定量马来丝虫(Wuchereria malayi)微丝蚴的长爪沙鼠腹腔液混入猴血,喂养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待幼虫在蚊体内成熟后,用贝氏法分离、计数,按种于雄性沙鼠的一侧腹股沟皮下,每鼠89—156条,然后于1/2小时至256天不同时间解剖61只沙鼠,分离计数各组织的幼虫(计878条),详细观察不同时间丝虫在沙鼠体内的移行和分布。  相似文献   

6.
徐大刚  黄惠芬 《动物学报》1989,35(1):104-106
关于体外培养周期型马来丝虫(periodic Brugia malayi)感染期幼虫(L_3),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报道,系应用含哺乳动物组织细胞系或原代细胞的培养系统培养彭亨丝虫和马来丝虫L_3,可使其幼虫发育至Ⅳ期蚴(L-4)或早期成虫(Chen and Howells,1979; Wong et al.,1982;Mak et al.,1983;郑惠君等,1984)。但未见应用含人体组织细胞系的体外培养系统培养布鲁属丝虫L_3的报道。本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工感染法,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小鼠) 进行夜现周期性斑氏丝虫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斑氏丝虫经人工感染后能在Scid 小鼠体内发育成熟并产生微丝蚴,且虫体回收率较高为6~30% ,平均14-8% 。感染的10 只小鼠均在外周血中检获出微丝蚴,及解剖收集到成虫,感染成功率高达100% 。作者认为Scid 小鼠由于T、B淋巴细胞功能缺如,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丝虫感染抗体,是一种易于感染成功、潜伏期短、微丝蚴密度及成虫回收率高的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8.
有关周期型马来丝虫(Wuchereria malayi)引起的肉眼可见病理变化,至今未见报告。现将我们用周期型马来丝虫人工感染长爪沙鼠后在淋巴系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简报于下。 每鼠经右侧腹股沟皮下注射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89—169条,共注射53只沙鼠。分别在注射后240、330、543天处死沙鼠,在未用染料作皮内注射的情况下,对有关淋巴管、结进行解剖观察。 在解剖观察的53只(在接种后225天内眶窦血内微丝蚴阳性者45只)沙鼠中有25只出现病理变化。病变率为47.2%。  相似文献   

9.
万启惠  黄蕙芬 《动物学报》1989,35(2):182-188
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在三种含人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系(OMC_(685))的RPMI1640培养系统中均能蜕皮发育为L_4,幼虫最长存活66天,蜕皮率和完成蜕皮率可分别达57.1%和89.3%。在不含细胞系的培养液中,幼虫最长存活14天,基本上不蜕皮。本实验结果提示OMC_(685)细胞系可能产生某些有利于周期型马来丝虫L_3体外生存和发育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不少学者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恶丝虫(Wong和Brummer,1978)、盘尾丝虫(Franz,1980;Franz和Renz,1980)、彭亨丝虫(Aoki et al., 1980)、成虫和/或童虫、幼虫、亚周期型马来丝虫(Franz,1982)和周期型马来丝虫(程富川等,1982)成虫的形态。我们在1978年成功地用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之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马来丝虫成虫和第三期幼虫的形态。现将结果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