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受损伤引起血小板的凝聚,凝血发生时血小板膜糖蛋白1bα(GP1bα)与凝血酶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重要原因。病理状态下,血小板广泛的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等血管堵塞。了解GP1bα与凝血酶结合的机制对预防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认为凝血酶上存在两个位点:exosite—I和ex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血栓与止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在血管内循环畅通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础。当血管破损而引起出血时,机体通过血小板、血浆凝血因子和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在破损的血管处形成止血栓,阻止流血。但是,当局部血液凝固亢进,或由于血管内壁受损形成血栓时,血液流通受阻,会导致心肌梗塞、脑血栓、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槐角黄酮栓的抗炎、止血、抗溃疡作用。方法:从中药槐角中提取总黄酮,与脂肪酸甘油酯混合后用热融法制成栓剂。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滤纸肉芽肿法、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法观察槐角黄酮栓的抗炎作用;通过玻璃毛细管法和断尾法测定小鼠出、凝血时间,评价槐角黄酮栓的止血效果。复制大鼠直肠损伤模型,直肠给药治疗,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HE染色,评价槐角黄酮栓的促愈合作用。结果:槐角黄酮栓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溃疡作用,并能缩短小鼠出、凝血时间,提高直肠创面愈合率。结论:槐角黄酮栓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较好的抗炎、止血、抗溃疡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小板激活因子在维吾尔族妊娠期妇女合并DVT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对入选对象血液中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烷B2(TXB2)、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妊娠合并DVT组、正常妊娠组、正常非孕组各组间三种因子的表达均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妊娠合并DVT的维吾尔族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的损伤;②血小板的活化和妊娠期凝血状态的改变对其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一定的关系;③为临床工作中维吾尔族妊娠期妇女DVT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小板有参与止血和形成血栓的重要功能,与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关系密切。本文以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血小板基因多态性和血小板药物为重点,介绍近年来在基础与临床两方面血小板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6.
在血液循环系统中,血小板在抑制因子的作用下,处于静息状态。当机体出血或外界因素刺激时,血小板活化,产生聚集、黏附和释放反应,释放出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和5-羟色胺等物质,招募更多的血小板黏附于出血处,从而启动凝血过程,发挥止血作用。当止血反应完成后,血小板发生解聚,恢复到静息状态。然而,在病理条件下,血小板的内在解聚能力下降,形成过度活化的血小板,产生病理性血栓,导致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小板的活化,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发挥抗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同时,影响了血小板正常的生理性止血作用,产生出血等副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使其既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又能减少出血等副作用。本文将对血小板负性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重组人活性凝血因子Ⅶ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人凝血因子Ⅶ(FⅦ)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单链糖蛋白,在体内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重组人活性凝血因子Ⅶ(rhFⅦa)在血管损伤处与组织因子结合后产生足够的凝血酶,从而触发凝血瀑布。rhFⅦa于1999年由美国FDA批准上市(Novo Seven),尽管结构与血浆提取的FⅦa存在差异,但两的功能是完全一致的。临床研究表明,rhFⅦ对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障碍、严重创伤、大面积外科手术的止血具有令人满意的止血效果。rhFⅦa由于安全有效,成为治疗血友病、外科创伤出血等的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α1受体阻断药与山莨菪碱(Ani)形成的药物组合物改善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离体大鼠尾动脉血管模型研究α1受体阻断药及其与山莨菪碱的药物组合物的扩血管效应,角又菜胶诱发小鼠尾部血栓模型研究组合物对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α1受体阻断药中哌唑嗪(Pra)对血管环舒张率最大,达(82.6±8.9)%,作用强度最强,Ec50值为O.44μmol/L;山莨菪碱和哌唑嗪分别以不同剂量配伍组成组合物,能使角叉菜胶诱发的鼠尾血栓长度(啪)由24.6±4.6缩短到6.94-2.7,成栓率由86.6%下降到50.0%。上述新药物组合物能显著延长血栓小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er),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无影响;能抑制血栓小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6-酮一前列腺素F1a(6.Keto.PGF1α)含量的降低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栓烷B2(TXB2)的增多;并不在于扩血管作用的进一步增强上。结论:山莨菪碱和哌唑嗪组成的药物组合物具有舒张外周血管和改善血栓形成的作用,其抗血栓形成机制分别与影响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功能以及促进纤溶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嵌合水蛭肽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成形术或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等因素所致血管壁损伤而引起的血栓形成过程中 ,血小板的激活和凝血酶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 ,抗血小板和抗凝是治疗血栓的两个重要方面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 ,如含Arg Gly Asp(RGD)序列的多肽 ,在临床上已显示了良好的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10.
倪军  沈姝  邓菲 《昆虫学报》2022,65(12):1701-1716
蜱是一种人畜共患体表寄生虫,通过叮咬宿主和吸血,将病原体传播给宿主,引发多种疾病。凝血反应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生理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蜱叮咬和吸食宿主血液周期长,在吸血过程中分泌多种抗凝物质,抑制凝血反应,可帮助蜱长时间保持吸血状态。目前,已知的蜱源抗凝物质依据其功能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剂、纤维蛋白(原)溶解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血管活性蛋白4大类。这些抗凝血物质可分别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中内源性通路、外源性通路、共同通路中的关键步骤,以及促进纤蛋白溶解和抑制血小板激活,从而抑制宿主血管中的凝血反应。蛋白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级联反应共同通路中凝血酶和Xa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溶解剂引起纤维蛋白原的水解并延迟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降解血小板聚集激动剂,并结合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 TXA2)和血小板上的αIIbβ3整合素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活性蛋白抑制宿主血管收缩以及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此外,还有一些蜱分泌的其他蛋白分子可通过不同的通路来实现抗凝血作用。本文对迄今为止各类蜱中发现的具有抗凝血活性的蛋白和小分子及其抗凝血作用机制进行总结阐述,将...  相似文献   

11.
接触系统生物学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凝血学说发放发生了概念性改变,认为体风凝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组织因子途径凝血过程的启动,以因子Ⅸ(FⅨ)为起点的内在途径凝血过程的放大,而接触系统并不参与体内凝血过程。已有资料表明,接触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血管生物学调制 主要作用包括调整血管紧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纤溶、抑制粘附以及促进炎病等。它的改变与败血症、血栓性疾病等病变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血链球菌是早期定植在口腔内的细菌之一,也是口腔内的常驻菌.血链球菌作为牙周有益菌对大多数牙周可疑致病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主要机制为产生过氧化氢和血链素.由于各种原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机制为血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使血小板产生黏附、聚集,其在血小板表面的结合位点在血小板膜糖蛋白Ib附近.单核细胞在血链球菌的刺激下表达大量的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碎片,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血小板还参与并促进了肿瘤转移。当肿瘤细胞从原位肿瘤组织脱落进入血管后,血小板是其第一个接触到的宿主细胞。作为肿瘤转移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员,血小板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一方面,肿瘤细胞能通过诱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来调节血小板功能;另一方面,血小板能够通过直接接触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促进肿瘤转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促进肿瘤转移:1)降低血液流体剪切力对肿瘤细胞造成的机械损伤;2)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3)促进肿瘤细胞在血管内的迁移和停滞;4)促进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5)促进肿瘤细胞外渗;6)构建适合肿瘤细胞生存的转移生态位。因此,靶向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成为潜在的肿瘤治疗策略。本文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基础,综述血小板在肿瘤转移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围绕止血、凝血等方面,进行复方止血消炎软膏的主要药效学研究。方法:应用小鼠断尾止血和凝血实验,分别观察复方止血消炎软膏对小鼠止血及凝血作用;采用断尾法和玻片法评价复方止血消炎软膏止血凝血作用。结果:复方止血消炎软膏连续肛门给药7d后,能有效缩短小鼠断尾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结论:复方止血消炎软膏具有一定的止血凝血作用,可作为术后止血收敛的外用药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矛头蝮(P.mucrosquamatus)蛇毒对小鼠脏器形态结构的影响,从组织学角度探讨该蛇毒的致病机理。方法:用原矛头蝮攻击小鼠,待小鼠死亡后,立即进行解剖,观察心脏和大血管内部血栓形成情况。取心脏、血管、周围神经、肾脏、肝脏、脾脏和肺,观察外形,并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用健康小鼠相同器官为对照,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被原矛头蝮攻击致死小鼠的心脏、肝脏和肺发生了显著收缩;心腔和血管腔被血栓堵塞;在心脏、肝脏和肾脏组织血管中观察到了血栓;脾脏中白细胞显著增多;肺泡收缩,细支气管严重收缩致管腔堵塞;股动脉血管内膜发生了脱落;在股神经中发生了脱髓鞘现象。结论:急性凝血和窒息是导致小鼠死亡的重要原因;原矛头蝮蛇毒兼具血循毒和神经毒的特征;原矛头蝮蛇毒可导致多种脏器内部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荫风轮的止血抗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荫风轮止血粉及荫风轮浸膏对家兔动脉外伤出血及肝、脾外伤出血,均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并能缩短小鼠断尾出血时间,但荫风轮浸膏不能影响小鼠体外凝血.荫风轮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尚可延长60Cor损伤小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血浆蛋白C抗凝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蛋白 C 系统是近年发现的血浆中新的抗凝血系统,由血浆及血管内皮的诸多因子组成。凝血过程中产生凝血酶活化血浆蛋白 C,它能灭活Ⅴa 和Ⅷa因子,反馈地控制凝血过程的扩展,提高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力,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蛋白 C 的活化和活化后的作用受血管内皮的血栓调理蛋白、血浆蛋白 S、活化的蛋白 C 抑制物、因子Ⅴa 等的调节。蛋白 C、蛋白 S 的遗传缺陷可造成严重的血栓性疾病。在妊娠、DIC、冠心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蛋白 C 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一种单链的跨膜糖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中,也可以在造血祖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表达.血栓调节蛋白主要由5个结构域组成:发挥抗炎作用的N-端凝集素样结构域、发挥凝血和纤溶作用的6个表皮生长因子样重复序列、富含丝氨酸苏氨酸的区域、跨膜结构域和胞质结构域.血栓调...  相似文献   

19.
吴旻  胡发奎 《蛇志》2001,13(4):41-4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名贝尔格氏病 ,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血液内凝血物质增加 ,使血液粘稠度增高 ,血小板压缩性改变 ,导致血小板凝集 ,血液粘滞 ,形成血栓 ,加之血管内壁炎症水肿 ,使其表面粗糙 ,而阻碍血流速度 ,使血流变慢 ,导致机体组织缺血而形成一系列疼痛 ,肢体麻木 ,活动受限 ,皮肤颜色变暗等临床表现 ;中医则属于“脱疽”、“脱骨疽”、“十指零落”范畴 ,多由于气血本虚 ,寒湿内侵 ,痹阻血脉 ,瘀血内生所致 ;现代医学最新研究发现 ,本病系在烟草过敏和其他因素的触发下 ,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进而引起血管炎和…  相似文献   

20.
血管中白细胞等的粘附、聚集问题能够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乃至形成血栓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内毒素注射大白鼠的随机、对照实验中,发现电磁水能够减轻内毒素所致的炎症刺激,并能够降低白、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能降低白细胞的渗出,能提高红细胞的电泳率,能抑制血流速度的减慢和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t检验,差异显著(P〈0.01)以及差异明显(P〈0.05).揭示电磁水能够提高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负电荷密度,并可以减轻外因(如,内毒素)对体内细胞和血管的损伤.说明电磁水能够改善微循环,维系正常血流和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