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杆菌活菌制剂联合不同药物治疗阴道混合感染的效果。方法 2011年2月至2011年5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阴道混合感染的117例患者,其中,VVC+AV感染51例(43.59%)、BV+AV感染49例(41.88%)、TV+AV感染5例(4.27%)、VVC+BV+AV感染5例(4.27%)、TV+BV+AV感染5例(4.27%)、TV+BV感染3例(2.53%)。患者在应用相应抗菌制剂的同时联合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定君生),并于下次月经干净后再次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1疗程,巩固治疗。观察首次及巩固治疗后的有效率和复发情况。结果 117例患者首次治疗后痊愈82例,显效21例,有效率为87.18%;巩固治疗后痊愈94例,显效19例,有效率为96.5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杆菌活菌胶囊(定君生)联合相应药物治疗阴道混合感染临床疗效好,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阴道pH、阴道涂片Gram染色镜检(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真菌孢子、滴虫和炎性反应等)、阴道微生物功能测定,评估1 500例体检者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微生态正常830例(55.7%),微生态失调者670例(44.6%)。在670例微生态失调患者中,需氧菌阴道炎156例(23.3%),细菌性阴道病265例(39.6%),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31例(4.63%),滴虫性阴道炎2例(0.29%),混合感染216例(32.2%)。结论阴道微生态评价有助于筛查无症状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对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预防阴道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危型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平衡是否有关。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同时进行了阴道微生态检查及HPV检查的患者3 86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微生态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细菌性阴道病组、滴虫阴道炎组、混合性阴道炎组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相比,高危型HPV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危型HPV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阴道炎的存在有关,细菌性阴道病的OR值3.792(95%CI3.196,4.500),滴虫阴道炎的OR值0.646(95%CI0.500,0.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尤其是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阴道炎与高危型HPV感染发生率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本地区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妇科门诊就诊的1 830例阴道炎患者阴道菌群分布,并探讨阴道菌群分布与年龄、季节以及复发性阴道炎之间的关系。结果 1 830例患者中菌群正常者547例(29.89%),细菌性阴道病(BV)319例(17.43%),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331例(18.09%),滴虫性阴道炎(TV)13例(0.71%),混合性阴道炎(MCVI)94例(5.14%)。共有90例(4.92%)患者在治疗后复发,混合感染者复发率最高(10.64%)。阴道菌群异常者的年龄主要集中于30~40岁(73.00%)和41~50岁(76.06%),混合性阴道炎、VVC和BV主要集中于30~40岁和41~50岁的患者。秋冬季患者菌群异常的检出率高于春夏季,春季BV检出率最高,秋季VVC和菌群抑制检出率最高。结论 阴道炎患者阴道菌群分布既可表现为正常,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其中混合性阴道炎最容易复发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患者阴道菌群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5.
续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1):1026+1028-1026,1028
目的分析北京丰台地区女性阴道感染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就诊女性1800例,采用湿片镜检方法对就诊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通过对1800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发现,检出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滴虫性阴道炎(TV)患者共计887例(占总数的49.28%),其中单一性感染718例(占发病人数的80.95%),混合感染169例(占发病人数的19.0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较高,阴道混合感染日趋严重。及时正确的检测出阴道感染的病原菌、合理用药,是阴道感染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具有阴道不适症状的可疑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情况。方法 选择2017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1 713例有阴道不适症状的可疑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阴道分泌物,主要利用光学显微镜镜检和五联检酶化学法检测。镜检细胞成分、病原体、清洁度等,酶化学法有过氧化氢(H2O2)、唾液酸苷酶(SNA)、白细胞酯酶(LE)、β-葡萄糖醛酸苷酶(GUS)和凝固酶(GADP)五项。结果 1 713例阴道分泌物中,镜检细胞成分WBC++及以上阳性793例,占46.29%;RBC为61例,占3.56%。病原体检查霉菌280例,占16.35%;滴虫24例,占1.40%;清洁度Ⅲ级与Ⅳ级共943例,占55.05%;全体平均pH值为4.56±0.26;酶学检查H2O2和LE阳性数分别为696例和769例,阳性占比为40.63%和44.89%;AV致病菌497例,占29.01%;BV致病菌221例,占12.90%。结论 具有阴道不适症状的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较差,损伤性严重,致病菌多。 相似文献
7.
吴巧莺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7):850-851
目的探讨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对阴道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80例就诊女性采用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方法,同时采刖自带常规镜检+PH值方法进行检测。结果380例阴道分泌物标本经五项联合测定试剂方法检出阴道微生态失衡345例(其中包括AV、BV、CV、VVT等感染),阳性率为90.79%;采用白带常规镜检+pH值方法检出阴道微生态失衡328例(其中包括AV、BV、CV、VVT等感染),阳性率为86.32%,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差异明显。结论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法准确,快速,高效,能及时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阴道微生态及其微生态疗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健康妇女阴道内存在着多种的正常微生物群落。它们与宿主、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动态的阴道微生态平衡。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阴道生境改变,机体内分泌紊乱以及免疫功能下降时,阴道的微生物种群发生生态演替,当这种演替超过了生理波动范围时,阴道的微生态平... 相似文献
9.
1260例阴道分泌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海宁地区女性阴道感染情况。方法采用白带常规镜检联合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技术对1260例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在1260例就诊患者中,清洁度I~II度526例(41.75%),清洁度III~IV度734例(58.25%),检出阴道感染患者912例,单一性感染487例(占患病人数的53.4%),混合感染患者425例(占患病人数的46.6%)。在487例单一性感染患者中,需氧菌阴道炎(AV)患者123例,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178例,胞溶性阴道病(CV)患者8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146例,滴虫性阴道炎(TV)患者32例;在425例混合感染患者中,AV+BV患者136例,AV+VVC患者56例,AV+TV患者62例,BV+VVC患者103例,BV+TV患者48例,AV+BV+VVC患者13例,AV+BV+TV患者7例。结论阴道混合感染及AV发病率较高,值得临床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陈景芝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9)
【摘 要】 目的 调查妊娠期女性常见阴道感染的发病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孕检妇女、妇科病普查妇女各200例,采用阴道分泌物常规镜检方法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分析。结果 200妊娠期孕检妇女中,检出清洁度Ⅰ~Ⅱ 88例(占受检人数的44%)、清洁度Ⅲ~Ⅳ 112例(占受检人数的56%),阴道感染患者57例(占受检人数的28.5%),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37例(占受检人数的18.5%)、细菌性阴道病(BV)18例(占受检人数的9%)、滴虫性阴道炎(TV)2例(占受检人数的1%);200例妇科病普查妇女中,检出清洁度Ⅰ-Ⅱ 94例(占受检人数的47%)、清洁度Ⅲ-Ⅳ 106例(占受检人数的53%)、阴道感染患者59例(占受检人数的29.5%),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34例(占受检人数的17%)、细菌性阴道病(BV)22例(占受检人数的11%)、滴虫性阴道炎(TV)3例(占受检人数的1.5%)。经卡方检验,妊娠期孕检妇女和妇科病普查妇女中VVC、BV和TV的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兴区妊娠期女性阴道感染以VVC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为进一步施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我院5 559名临床诊断为阴道炎的妇女及3001名健康体检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研究对象下阴道1/3处的白带样本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判定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衡状况较健康体检组妇女更严重。本地妇女发生阴道炎的因素为:阴道清洁度为Ⅲ~Ⅳ度(OR=1.64,P<0.001)、阴道出现炎症白细胞(OR=1.14,P=0.003)、阴道检出酵母菌菌丝/孢子(OR=2.02,P<0.001)及阴道菌群乳杆比较低(OR=2.13,P<0.001)。结论 本地区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存在失衡状况,下一步需提出合理干预措施,减少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19 519例门诊阴道分泌物标本的检测,探讨阴道炎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和定期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的意义。方法 通过显微镜镜检等方法检测19 519例阴道分泌物标本的清洁度、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滴虫等。结果 19 519例标本中,共检出阴道炎9 142例,占46.84%,病因不明的阴道炎占26.83%。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及滴虫检出率分别为15.30%、3.84%、0.87%。各种病原体感染既可单独存在,也可混合感染。清洁度Ⅲ~Ⅳ度的患者中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І~Ⅱ度(P<0.05)。结论 阴道炎在门诊病例中的比例非常高,女性应定期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并对育龄妇女和老年女性开展阴道感染防治健康教育以降低生殖泌尿系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cid-buffering bioadhesive vaginal tablet for mixed vaginal infections
An acid-buffering bioadhesive vaginal tablet was developed for the treatment of genito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From the bioadhesion experiment and release studies it was found that polycarbophil and 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 is a good combination for an acid-buffering bioadhesive vaginal tablet. Sodium monocitrate was used as a buffering agent to provide acidic pH (4.4), which is an attribute of a healthy vagina. The effervescent mixture (citric acid and sodium bicarbonate) along with a superdisintegrant (Ac-Di-sol) was used to enhance the swellability of the bioadhesive tablet. The drugs clotrimazole (antifungal) and metronidazole (antiprotozoal as well as an antibacterial) were used in the formulation along with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spores to treat mixed vaginal infections. From the ex vivo retention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the bioadhesive polymers hold the tablet for more than 24 hours inside the vaginal tube. The hardness of the acid-buffering bioadhesive vaginal tablet was optimized, at 4 to 5 kg hardness the swelling was found to be good and the cumulative release profile of the developed tablet was matched with a marketed conventional tablet (Infa-V). The in vitro spreadability of the swelled tablet was comparable to the marketed gel. In the in vitro antimicrobial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id-buffering bioadhesive tablet produces better antimicrobial action than marketed intravagin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fa-V, Candid-V and Canesten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HPV感染患者(研究组),随机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70例(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HPV检测、阴道分泌物检查以及炎症反应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情况。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者HPV感染情况[高危型HPV感染31例(44.3%),低危型HPV感染为39例(55.7%)]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危型HPV感染2例(2.8%),低危型HPV感染5例(7.1%)](t=38.314 0、33.345 0,均P0.05);研究组患者阴道微生态(乳杆菌为3 000±50、厌氧菌为1 050±100、需氧菌为800±65)明显低于对照组(乳杆菌为5 114±222、厌氧菌为2 334±100、需氧菌为1 500±100)(t=15.395 1、14.521 1、16.126 0,均P0.05);研究组阴道炎症发病情况[阴道毛滴虫阴道炎29例(41.43%)、念珠菌阴道炎为22例(31.43%)、细菌性阴道炎19例(27.14%)]明显多于对照组[阴道毛滴虫阴道炎11例(15.71%)、念珠菌阴道炎9例(12.86%)、细菌性阴道炎8例(11.43%)](χ~2=11.340 0、7.002 0、5.552 0,均P0.05)。结论临床上HPV感染很常见,患者多伴发阴道炎症,HPV感染患者阴道正常菌群变少,阴道微生态环境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丁字带对比传统丁字带对妇科阴式手术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妇科阴式手术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3例使用改良丁字带固定,对照组93例使用传统丁字带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阴道微生态,敷料污染,引流管阻塞、脱落,皮肤受损,排尿困难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为23.66%,敷料污染发生率为29.03%,引流管阻塞发生率为7.52%,皮肤受损发生率为3.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妇科阴式手术后使用改良丁字带固定能够减少手术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当前本地区15岁以下女童患者外阴道感染微生态状况。方法 对该院妇科就诊的1 069例15岁以下女童患者外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检查指标有白细胞、假丝酵母菌、唾液酸苷酶以及存在于阴道中的球菌和杆菌分部情况。结果 将15岁以下女童分为<1岁、≥1~5岁、≥5~10岁、≥10~15岁四组,镜检白细胞检出率分别为52.4%、33.6%、39.8%、30.3%,唾液酸苷酶阳性率分别为38.1%、43.1%、38.2%、11.2%,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分别为2.4%、0.0%、2.8%、11.2%,女童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菌群中杆菌比球菌检出的相对要少。结论 女童患者外阴道分泌物微生态状况检测对临床评价这些女童患者阴道微生态及对女童患者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进一步加重以及其他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