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国肝移植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术后并发症仍难以控制,导致不良预后,因此肝移植术后并发症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肠-肝轴”的提出,研究发现肝移植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干预肠道菌群及其信号通路可能是控制术后并发症的新途径。本文从肠道微生物的定义与生理作用、“肠-肝轴”的病理生理联系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作用及粪菌移植在肝病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列举肝病和肝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特点的相关研究,以及粪菌移植改善微生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相关研究,旨在阐述肝移植患者肠道紊乱的可能机制与菌群的具体变化,并展望应用粪菌移植技术加快肝移植术后恢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时肠道厌氧菌比例失调,致病菌过度繁殖,肠屏障功能破坏,细菌或毒素易位,是导致继发感染影响其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有采用益生菌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减少内源性感染的初步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鉴于急性胰腺炎病程长,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应用益生菌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师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在早期结直肠癌(CRC)根治术后的作用,并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术后康复支持疗法。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接受早期CRC根治术术后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术后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肠道微生态复杂度及属水平相对丰度、肠道菌群OTU数量、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K细胞、CD3+T、CD4+T、CD4+/CD8+T均提高(P+T治疗前后相近(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K细胞、CD3+T、CD4+T、CD4+/CD8+T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肠道菌群OTU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结论 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早期CRC患者根治术后的细胞免疫水平,有效纠正早期CRC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增强早期CRC根治术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落无论是亚种或菌株水平有极大的多样性,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相互选择,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超级生物体.由于微生物群落是由多种细胞系组成,细胞间或细胞与宿主之间有信息交流能力,在宿主的营养、免疫和代谢中有重作用.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机制还未完全清楚,但至少有三种机制认为:(1)正常肠道微生物的代谢物可直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2)正常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可以竟争性的消耗掉致病菌所需的营养物质;(3)正常肠道微生物可诱导或刺激宿主的先天和后于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益生元与肠道微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生元是一种非消化的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肠道中一种或少数种益生菌的增长和/或活性而对宿主有利.具有抵抗致病菌侵入的天然功能.目前广泛研究的有果糖和半乳糖,体内与体外试验均表明不被正常人酶类所消化,在大肠中容易发酵,粪便内未能检出这种糖的成分.通过大肠细菌对益生元的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是刺激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长的重要因素.应用现代技术获得了人肠道微生物细菌群的组成与种类的多样性.本文综述有关益生元的研究状况,强调益生元选择性刺激的机制和对人生理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态与肥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肠道是一个丰富的微生态系统,含有100万亿多的微生物,种类多达500-1000个,这些微生物的基因总数是人体基因组所含基因总数的100倍。肠道微生物丛的组成种类和数量与宿主的肥胖有关,无菌小鼠含有的脂肪量比正常饲养小鼠低42%,如果将微生物丛植入到无菌小鼠体内后,导致脂肪总量增加57%。提示肠道微生物丛可以明显的促进小鼠对热能的摄人,促使脂肪的沉积,触动全身性炎症反应。因此,对肥胖的治疗可以采用益生菌和益生元来调节肠道微生物丛的状态以期获得治疗效果。本研究述及肠道微生丛对宿主肥胖及其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临床肠道微生态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和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人体的营养和免疫有重要关系.深入了解该系统的构成、代谢及与疾病的关系不仅对其他微生态系统如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和研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在临床上也意义重大.本文谨就近年的临床肠道微生态的几点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NLRP3炎症小体(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 inflammasome,NLRP3 inflammasome)由胞浆内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细胞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障碍所致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严重威胁着老龄人群的身心健康。肠道微生态(intestinal microecology, GM)是人体内最重要且最为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对营养吸收、免疫调节、免疫防御、生长发育等有重要作用。GM失衡与炎症性肠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丰度及菌群结构的改变可能与骨量减少有关,且经益生菌、益生元及天然中草药改善GM失衡后,骨质疏松症得到改善。本文就GM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可能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微生态是微生物与机体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对机体健康与疾病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营养代谢、免疫调节和基因调控参与人体内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胆汁酸代谢异常、内毒素释放、肠道稳态破坏、模式识别受体激活等,这些都可直接或间接促进肝癌的发展.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原发性肝癌小鼠(H-ras12V小鼠)肠道微生态的特异性。方法 设立7月龄的H-ras12V小鼠为实验组,C57BL/6J常态小鼠为对照组。小鼠在标准饮食下饲养2个月。于实验第8周无菌收集小鼠粪便,进行V3‒V4高可变区16S rDNA基因组测序,分析两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差异。结果 肝癌小鼠成瘤率为100%。α多样性:稀释曲线趋于平缓,样品测序数据量较合理。β多样性:通过Anosim分析确定两组组间差异显著大于组内差异(R=0.2857,P=0.0037)。菌群结构:门水平优势菌群有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等,属水平优势菌群有Barnesiella、Alloprevotella、拟杆菌属等。显著性差异物种:通过Kruskal-Wallis test分析,发现拟杆菌属等7个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H-ras12V小鼠肠道微生态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有显著差异,其中拟杆菌属及其特殊结构鞘脂与肝硬化及肿瘤关系密切,可能与肝癌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用SD大鼠检测正常肠道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的细菌易位的变化,采用多指标测试的实验方法以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指标检测,为大鼠有关肠道菌群和细菌易位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采用CCL4复合因素法建立肝硬化模型;实验第9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药物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肠道菌群,AST、ALT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学等的影响.结果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内毒素及其它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病理都有改善,预防组优于治疗组.结论中药提取物水苏糖能有效调整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浆内毒素.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时的变化。方法 取SD大鼠,腹腔注射无菌酵母多糖A制备MODS模型,检测大鼠肠道菌群、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的内毒素以及肠道游离内毒素含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肠道专性厌氧菌的数量明显减少,革兰阴性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比例倒置,内毒素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MODS时肠道细菌微生态发生明显改变,肠道内毒素池与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有研究显示肠道病毒进人消化道后在肠黏膜内复制繁殖并持续释放到血液而发病,肠道黏膜是病毒人侵和增殖的主要场所。肠道菌群能防御感染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屏障功能在防御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维持肠道免疫稳定和平衡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益生菌是指数量适当时对宿主健康有利的活微生物,有研究报道益生菌在辅助治疗手足口病上是有效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探索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和益生菌防治手足口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针菇菇脚对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金针菇菇脚(Flammulina velutipes stembase,FVS)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4 55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基础日粮)、2% FVS组(基础日粮+2% FVS)、4% FVS组(基础日粮+4% FVS)、6% FVS组(基础日粮+6% FVS)和6% FVS阶段组(基础日粮+试验第1、3、5周饲喂含有6%FVS的日粮,于试验2、4、6周饲喂基础日粮)。试验为期42 d。结果 FVS组肉鸡平均日增重量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6% FVS组和6% FVS阶段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FVS组肉鸡料重比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与空白组相比,日龄21 d时,2% FVS组肉鸡回肠和盲肠重量均显著增加(P<0.05);4% FVS组十二指肠长度和盲肠重量均显著增加(P<0.05);6% FVS阶段组十二指肠长度及重量、空肠长度及重量和回肠重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相比,日龄42 d时,2% FVS组肉鸡十二指肠长度和重量及盲肠重量均显著增加(P<0.05);4% FVS组十二指肠长度和重量、回肠长度和盲肠长度及重量均显著增加(P<0.05);6% FVS组十二指肠长度和盲肠长度及重量均显著增加(P<0.05);6% FVS阶段组十二指肠重量、空肠重量和回肠长度及重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相比,日龄21 d时6% FVS阶段组肉鸡盲肠菌群DNA条带数显著增加;日龄42 d时FVS组肉鸡盲肠菌群DNA条带数均显著增加。日龄21 d和42 d时肉鸡盲肠菌群共性条带中均含有扭链胃球菌(Ruminococcus torques),而FVS组含有大量的产酸菌。结论 日粮中添加FVS可提高肉鸡生长能力、促进肠道发育、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食物过敏婴儿和健康儿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检测食物过敏婴儿与健康婴儿的大便菌群,为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在重庆儿童医院体检的52例食物过敏婴儿和年龄、性别匹配的100例健康婴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对象的新鲜粪便,采用直接快速涂片法分析肠道菌群。结果食物过敏婴儿革兰阳性杆菌比例降低,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比例增高[(71.43±8.70)%vs(78.91±9.25)%,(15.69±6.26)%vs(11.85±6.66)%,(11.67±4.02)%vs(7.60±4.27)%,P均<0.001]。不同喂养方式下,食物过敏婴儿的大便菌群比例显示不同的改变,但革兰阳性杆菌比例降低是其共同的特点(P均<0.05)。结论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差异存在显著性。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显示不同的大便菌群组成。肠道正常菌群的改变可能在食物过敏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