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1胃表面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上部充满电子密度较高的椭圆形或杆状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2胃体及幽门区上皮分别内陷形成单管状的胃底腺和幽门腺,无贲门腺;③胃底腺腺管分颈部和颈下部,颈部上皮细胞充满电子密度较低的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颈下部上皮细胞均分泌酶原颗粒,PAS反应呈阴性;④幽门腺细胞中亦充满电子密度较低、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⑤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腺细胞基部有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分布.本文认为,乌梢蛇胃的消化能力较弱,其胃的进化在爬行动物中处于较低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该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了4条乌梢蛇的上唇腺及达氏腺。两体均具分叶,上唇腺为混合腺,基分泌部呈管泡状,由大量的粘液性细胞和少量的浆液细胞组成,达氏腺为浆液腺,其分泌部呈分枝管状,由单层柱状上皮的浆液性细胞组成,腺体具单一导管。最后讨论了两腺体的生理功能,协同作用及达氏腺在系统演化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熊猫胃的解剖和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四川动物》2001,20(4):214-216
小熊猫的胃属单室腺型胃,它以角切迹为界,可分为胃底部和幽门部两部分.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组成.四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具有分泌粘液的功能.胃腺有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三种,但贲门腺不发达.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与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肌层发达,特别是内环行肌发达.并与大熊猫胃的结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研究棕色田鼠胃的适应性特征。方法采用大体解剖、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研究方法,观察棕色田鼠胃部形态学结构特征。结果根据形态特征棕色田鼠胃部可明显的分为2个胃室,根据有无腺体分布可分为有腺区和无腺区,第一胃室及第二胃室的大部分区为无腺区,胃的无腺区表面为角质化复层扁平上皮;有腺区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第一胃室与第二胃室交界处存在有19~21个特殊的瓣膜结构。结论棕色田鼠胃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变化特征,出现了两个胃室,胃室之间首次发现有瓣膜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7.
乳酸脱氢酶 (LDH)是一种重要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糖酵解酶 ,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由于构成LDH分子的A和B亚基在不同组织中比例不同 ,出现了LDH同工酶分布的组织特异性[1] 。本文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乌梢蛇的心肌等 7种组织的LDH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为蛇类生化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1 材料和方法乌梢蛇 (Zaocysdhumnades) 2条 (♂ )采自浙江金华郊区。临实验前断头处死动物 ,取出心肌、肝、肺、肾、骨骼肌、脑、胃等组织 ,用生理盐水洗去血污 ,按 1∶2 0 (g/ml)的比例在 0 2m…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胃异型增生上皮及胃腺癌组织中神经内分泌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63例癌旁低度异型增生、26例高度异型增生及相应胃腺癌组织中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结果 CgA、Syn和NSE在癌旁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型增生及相应胃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异型增生上皮和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胃腺癌发生发展的多步骤过程. 相似文献
9.
乌梢蛇幼蛇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梢蛇 ( Zaocysdhumnades)俗名 :乌风蛇、乌风梢、乌蛇 ,是游蛇科乌梢蛇属的一种无毒蛇。仅产于我国 ,广泛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 1 8个省区。乌梢蛇是我国主要的食用蛇和药用蛇之一。制成蛇干 ,中医称“乌蛇”,有祛风、通络、定惊之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 ,乌梢蛇肉主治“诸风顽痹 ,皮肤不仁 ,风骚瘾疹 ,疥癣热毒 ,眉须脱落”等症。乌梢蛇胆有祛风、清热、化痰、明目功效 ,可治大风疠疾 ,木舌胀塞等。 长期以来 ,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大量的乌梢蛇被捕杀 ,野生数量日渐减少 ,虽有一些蛇场进行饲养 ,但大多数都是暂时存放…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中药乌梢蛇的薄层层析鉴别。方法用薄层层析和紫外分析方法,对中药乌梢蛇的色谱进行分析,以丙酮∶乙醇∶氨水和正丁醇∶乙醇∶氨水2个系统中分别展开后,置紫外254nm下检视。结果能见到清晰、分离效果很好的4个斑点。结论该方法具有对乌梢蛇定性鉴别意义,可作为该药的有效鉴别手段及内在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14.
乌梢蛇卵泡不同发育期颗粒细胞的显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主要观察了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卵泡发育过程中颗粒细胞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乌梢蛇的滤泡前体细胞在形态、大小与嗜色性上均与生殖基的表面上皮相似;在原始卵泡期,卵母细胞周围的滤泡前体细胞围绕成一圈;在颗粒层细胞期的时期I至时期Ⅲ,颗粒细胞分化为由小细胞、梨形细胞与中间型细胞构成的异型颗粒细胞;在时期Ⅳ,这些异型颗粒细胞又转变成为只有小细胞的同型颗粒细胞.乌梢蛇卵泡颗粒细胞来源于生殖基的表面上皮,其发育特征是首先由同型发育成为异型,再由异型转变为同型颗粒细胞,具有同源异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乌梢蛇的人工孵化与冬眠前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室内人工孵化乌梢蛇卵16 7枚。平均卵重10 . 4 1g ,孵化出幼蛇14 2条,孵化率85 % ,其中11枚未受精,受精率93. 5 %。对幼蛇做了形体度量,挑选活泼健康的幼蛇98条,平均体重6 . 2 6±0 . 89g ,随机分成3组进行人工饲养,一组为群体饲养,另两组为单个饲养。开口饲料采用两种处理,一种是人工填喂瘦猪肉,另一种是饲喂活幼体泽蛙。饲养时间为冬眠前两个月。群体饲养组冬眠前平均增重率达4 0. 4 % ,单个饲养组平均增重率达4 6. 5 % ,未达差异显著(P >0 . 0 5 )。结果表明,活幼体泽蛙是乌梢蛇幼蛇良好的开口饲料 相似文献
16.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6,(3):36-39
乌梢蛇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市面上伪品较多,干燥熏黑处理后的样品,更是真伪难辨。本研究致力于开发一套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为基础的快速筛查乌梢蛇的方法。本研究以乌梢蛇12srRNA基因序列为基础设计并筛选出1套LAMP引物。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建立了对乌梢蛇LAMP的检查方法。结果显示,62℃下连续反应15min左右出现典型的"S"型荧光吸收曲线,实现了对乌梢蛇12srRNA基因序列的特异扩增。根据LAMP灵敏度高的特点,本研究简化了DNA的提取方法,缩短了检测的时间。相对于常规的PCR方法,本研究建立的以快速DNA提取为基础的乌梢蛇LAMP快速筛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对设备要求低等特点,适用于对中药材乌梢蛇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输精管道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用一般光镜技术观察了乌梢蛇输精管道的显微结构及其年周期变化,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芳香化酶(Ar)在输精管和精巢中精子细胞表达的相关性.为验证该文在乌梢蛇输精管中观察到的大量精子和圆球状结构,用一般光镜技术还观察了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与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的输精管道.结果表明,乌梢蛇的输精管道主要由输出小管、附睾管与输精管构成;8-10月输出小管中有精子,8月—翌年1月附睾管中有精子,全年(除7月外)输精管中有大量精子;在输精管内首次观察到由多个精子细胞构成的圆球状结构,该结构与精巢中精子细胞的AR、ER、PR和Ar累计光密度值之间分别无显著差异.由于在乌梢蛇、黑眉锦蛇及赤链蛇的输精管内圆球状结构均可见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因此,建议将蛇类输精管内圆球状结构命名为生精小球(seminiferous spherule).该文认为,蛇类精巢是精子形成的主要部位,而输精管内的生精小球是精子形成的另一个部位;附睾与输精管均可以储存精子,但输精管是精子储存的主要器官. 相似文献
18.
乌梢蛇血清的抗出血因子:一个有前途的抗蛇毒药物原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柱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法,从乌梢蛇血清中分离纯化了一个抗出血因子。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得其分子量大约为65 kD;测定了五种蝮亚科蛇毒(尖吻蝮、竹叶青蛇、原矛头蝮、哈扑和短尾蝮)的最小出血剂量和乌梢蛇血清中抗出血因子对这五种蛇毒的抗出血活性;还测定了七种蛇毒(除上述五种毒蛇外,还包括圆斑蝰和银环蛇)的半数致死量,以及抗出血因子对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从乌梢蛇血清中提纯的抗出血因子的抗蛇毒活性,不仅可以抵抗它的捕食者尖吻蝮的蛇毒,而且还可以抵抗具出血活性的其它蛇毒;但它对不具出血活性的银环蛇毒的致死抑制作用不明显。该抗出血因子不仅在体外实验表现出强的中和出血毒素的活性,而且在体内实验中亦表现出对中毒小鼠良好的治疗作用,因而可能成为新的抗蛇毒药物的有前途的原料。乌梢蛇血清对血循毒的中和能力的获得,可能归因于尖吻蝮与乌梢蛇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