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前,举世闻名的美国“生物圈二号”(Biosphere 2)实验在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后被迫宣布失败了。但是,它作为世界上首次进行的运用生态系统原理维持时间最长的封闭住人实验,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经验与教训呢?对于在陆地上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居住在“生物圈一号”的人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能否建造一科完全脱离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怎样才能使生态系统持续地为人类造福?“生物圈二号”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的思考。 “生物圈二号”是相对于地球生物圈(生物圈一号)而获名的。她位于亚利桑那沃洛克镇,那里光照强烈,环境相对荒凉。“生物圈二号”建成于1991年5月,占地面积1.28公顷,封闭空间20.4万立方米。工程建造经费约2亿美元,运转费  相似文献   

2.
进入“肺”部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生物圈二号周围有两个白色的巨大的“肺”,呈半圆形,每个直径约30米,高度15米。由三角形空心钢管构成骨架,外壳封以薄型钢板。因为生物圈二号为全封闭式结构,里面的空气压力必须与外界平衡方能保证“生物圈”结构的安全。因此设计人员在“生物圈”的东西两个部位各设计了一个“肺”,主要起调节“生物圈”内大气压的作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一睹“肺”内部之容,这就是陪  相似文献   

3.
蒋高明 《生命世界》2005,(5):i001-i001
地球如果真的有一天要完蛋了,人类能不能在天外造个家?"杞人忧天"的事情还真有人去做,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生物圈2号"(Biosphere 2)试验。要想在天外造个家,就先在地球上造一个试试看。"生物圈2号"实际上就是一个模拟地球生物圈的试验,它相对于地球生物圈——"生物圈1号"——而得名,设计者想建造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来模拟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让一个封闭的"生物圈"运转起来,这也是未来人类在太空建造长期生存空间的必然模式。这是个非常  相似文献   

4.
广西猫儿山     
《人与生物圈》2011,(3):110-111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开始启动申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工作,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提名表在2011年2月16—18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顾问委员会上获得初步通过,正式通知将于2011年6月28—7月1日在德国举办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第23届国际协调理事会(MAB-ICC)上公布。  相似文献   

5.
1996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对举世瞩目的“生物圈二号”进行全面管理。在这座投资巨大的生态学实验室内,又开始了新的科学研究内容——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类型的生物,尤其是植物的影响。“生物圈二号”设计和建造于1984—1991年,封闭住人实验实施于1991-1993。当时,投资和设计者希望:这座巨大的建筑物内,形成一个包括土壤、空气、水、植物和动物在内的全封闭的载人生态系统,以便人类在离开地球以后,在太空中继续生存下去。然而,实验显示:尽管从外界不断供给大量的能量,但系统仍不能按预计的那样保证8个“生物圈人”两年所…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出现的热门课题之一的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中,各国生态学家纷纷尝试了不同的实验手段进行模拟实验研究,从而预测全球CO_2浓度及温度升高后植物及生态系统的反应。各国学者所设计的实验装置有环境控制室、开顶式同化箱装置、自由CO_2气体施肥装置等。除此之外,英国陆地生态研究所设计的小型生物圈和位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沙漠上的生物圈二号也在进行有关研究。尤其是生物圈二号以其设计独特、工程浩大而闻名于世。目前,生物圈二号在进行了两年半的封闭住人实验后,转入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 美国生物圈二号建于1991年。玻璃封闭空间达3.15英亩,栽培植物种类近一千种,内有热带雨  相似文献   

7.
《人与生物圈》1996,3(3):34-4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1976年建立以来,1984年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并制定了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至1994年,该计划已经实施十年有余,在解决现实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然而,实践的发展使生物圈保护区的运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生物多样性公约》颁布以后,一方面生物圈保护区的意义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认识和解决,其进一步发展需要更为清晰和合乎当今形势的思路和方向,在这一背景下,UNESCO于1995年3月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了第二次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并已经UNESCO第二十八届会议和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十三届大会审议和批准。下面是全文刊登的“塞维利亚大会”情况介绍和“UNESCO第二十八届会议实施决议”及其审议批准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译文):Ⅰ.《塞维利亚生物圈保护区战略》;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法规框架》,以供广大读者了解和参考,特别是对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何管理好生物圈保护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学家们,在探讨世界保护区有效管理中,提出了“生物圈保护区”这个新的概念和专门术语。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保护区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全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是实施生物圈保护区战略最为积极而有效的国家之一,至今不仅已有24个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而且还建设了自己的国家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拥有102个成员。它们都是我国保护区管理较有成效的佼佼者,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需待完善。一、生物圈保护区的基本概念与任务生物圈保护区最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人与生物圈》1998,(1):3-5
1997年9月16日至22日,“第三次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暨武夷山生物圈保护区评估会”在武夷山市石开。来自全国26个自然保护区及有关主管部门、科研院所、新闻单位、当地政府及社区共6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以“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为主题,对武夷山生物圈保护区进行了考察和研讨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自然保护区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对于各级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这是一项新的课题。代表们从实施参与管理的目标(为什么要实行社区参与管理?)、参与管理的主体(谁来参与?)、参与管理的内容(管理什么?)、管理机制(如何动作?)、管理方式(采取什么组织形式与制度?)等不同角度对武夷山生物圈保护区进行了考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做出如下评估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课选自人教版7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2章第3节。本册教材从内容框架上是要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课所属的第2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就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本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则是在前一节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考虑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从一个问题的2个方面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辩证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与生物圈》1998,(4):W001-W003
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发起建立的集自然保护、科学实验、生产示范、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我国已有14个保护区加入了这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如图所示)。它们保存了众多珍稀、濒危、以及特有的动、植物物种和原始自然本底,同时又是文化多样性十分丰富的一些地区,分布在全国12个省(区),环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通报》2005,40(4):49-49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日前在京举行“珠穆朗玛峰、佛坪、亚丁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颁证仪式”。据悉,至此中国已有26个保护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一个海洋生物圈保护区 在紧靠太平洋西海岸中部的中国东海上,有一串神奇而美丽的小岛,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望无际的碧海之中,这就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南海域的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这是一个以海洋贝类和藻类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素有“贝藻王国”之称。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中国目前唯一纳入这一世界网络的海洋类型自  相似文献   

14.
盐城生物圈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多种水鸟的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途中的停歇地。特别是春秋两季,成千上万只鸻鹬类、雁鸭类水鸟在此处停歇,然后继续进入南下或北上的万里征途。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和《湿地公约》以来,盐城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湿地和水鸟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已先后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和“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为了全面保护特有的沿海湿地及各种水鸟,探索各种鸟类迁徙的“行踪”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鸟类的迁徙是自然界中最引入注意的现象之一,世界上每年有几十亿只候鸟在秋季离开它们的繁殖地迁往更为适宜的栖息地越冬。我国《吕氏春秋》就有“孟春三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之说,记载着所谓一年一度雁随季节变化的迁徙现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1 8日至21日,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研讨会"在贵州省荔波县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举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院士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的有关负责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的网络成员、荔波县党政领导等近百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1问题的提出新课程人教版7年级(上)第1单元为:生物和生物圈,分为“认识生物”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两大部分,包括生物的特征、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及生态系统等几个专题,教学目标除了了解相关的知识体系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资料查阅和信息处理  相似文献   

17.
曾本祥 《人与生物圈》1997,4(2):45-46,38
应加拿大遗产部国家公园局的邀请,中国生物圈网络代表团一行五人,于1996年9月5~26日对加拿大进行了友好访问。充分的交流此次访问集中在加拿大南部,从西海岸到东海岸,行程共5000公里。参观了安大略、魁北克两省的4个生物圈保护区、5个国家公园,还有一些省市级公园及自然保护区。访问了加拿大国家遗产部国家公园局、滑铁卢大学等一些机构和部门。在参观访问中,中国代表团与加方各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提供资助,云南省科委配套资助,从1994年开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MAB)国家委员会的主持与协调下,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执行,加拿大国家公园的专家提供咨询和合作,在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内勐养保护片开展了题为“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发展”的研究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加有效而实际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研究了保护区内各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状况以及有关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物圈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圈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王献溥生物圈保护区是国际保护学家们在探讨世界保护区有效管理,以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密切结合的过程中,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和专门术语,并于1976年正式建立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分布在80...  相似文献   

20.
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这是一项致力于全球环境与发展的长期性科学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培训、示范、信息传播等方式,提高人类对生物圈的有效管理能力。MAB计划和以往有关资源与环境的科学计划相比,更注重于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对人为因素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从观念上发生了改变,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作用正在改变着不断变化的环境总体。换言之,人类是生物圈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而且是最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