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鼠侧脑室注射(icv)可乐宁和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此效应可被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对抗。icvβ-内啡肽抗体、强啡肽抗体或大剂量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也可防止可乐宁和 NE 降压效应的出现;而甲啡肽抗体、亮啡肽抗体或小剂量纳洛酮均无拮抗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内源性β-内啡肽和强啡肽参与可乐宁和 NE 脑室注射所引起的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种属动物都已证明;内源性鸦片样物质可能参与催乳素分泌的生理性调节。例如,注入外源性鸦片及鸦片样物质(包括β-内啡肽)能刺激催乳素释放,而特异的鸦片拮抗剂(纳洛酮)能阻断这种释放。纳洛酮也能降低血清催乳素的基础水平以及由紧张引起的血清催乳素升高。为了阐明β-内啡肽是否参与这一调节过程,作者实验室观察了将β-内啡肽抗血清直接注入大鼠侧脑室内对血清催乳素的影响。实验组注射高度特异的β-内啡肽抗血清;对照组用正常兔血清,两种血清都经处置得到r球蛋白部分。于脑室注射前及注射后取血,用双抗体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催乳素。部分大鼠在注射后10分钟被迫在20℃水盆中游泳20分钟,以观察脑室注射抗血清对由紧张引起的催乳素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给乌拉坦麻醉六鼠侧脑室注射P物质(SP)10μg,引起动脉血压、心率和内脏交感神经放电增加。同样剂量的SP静脉注射后却引起血压降低。阿托品预处理不影响SP的开心率作用。预先脑室注射0.25,4,64μg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SP的升压效应有剂量依赖式对抗作用。以上说明脑室注射SP 引起的血压升高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导致心率加快及外周血管紧张性增加的结果,并提示SP的中枢升压效应可能与脑内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鼠侧脑室注射精氨酸加压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为指标,测定动物的痛阈。由侧脑室注射精氮酸加压素(AVP)后,大鼠痛阈升高33.6%~68.5%,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痛阈提高202.4%~302.7%。脑室注射抗精氨酸加压素血清,动物痛阈虽无明显变化,但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削弱,痛阈仅增加41.6%~71.0%。注射抗β-内啡肽血清和抗强啡肽A血清并不阻断AVP增强针刺镇痛效应。本工作的结果提示,脑内AVP参与针刺镇痛,这种作用与脑内内源性β-内啡肽和强啡肽的关系不甚密切。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种属动物都已证明:内源性鸦片样物质可能参与催乳素分泌的生理性调节。例如,注入外源性鸦片及鸦片样物质(包括β-内啡肽)能刺激催乳素释放,而特异的鸦片拮抗剂(纳洛酮)能阻断这种释放。纳洛酮也能降低血清催乳素的基础水平以及由紧张引起的血清催乳素升高。为了阐明β-内啡肽是否参与这一调节过程,作者实验室观察了将β-内啡肽抗血清直接注入大鼠侧脑室内对血清催乳素的影响。实验组注射高  相似文献   

6.
在各种应激情况下,体内释放的内源性鸦片样物质增多。已知它们参与某些应激引起的镇痛和摄食活动,并与内毒素休克的病理发展有关。最近,美国明尼苏达州的Morley等人报道,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也参与应激性溃疡的形成。他们应用冷冻束缚法制备应激性溃疡的模型,即将大鼠放入特制的笼内束缚,在4℃环境中放置2小时。在束缚前分别向脑室内或静脉内注射2-丙氨酸甲啡肽或纳曲酮,观察这两种药物对溃疡形成的影响。结果,静脉内注射纳曲酮(20mg/kg)可明显减低溃疡指数,而脑室内注射(20μg)却无效;另一方面,静脉内注射2-丙氨酸甲啡肽(20μg)引起溃疡指数增加,而脑室内注射(20μg)却有相反的作用。作者注意到,上述外周注射的纳曲酮和2-丙氨酸甲啡肽虽然对溃疡指数有影响,却不影响胃酸的分泌量,可是脑室内注射2-丙氨酸甲啡肽却明显减少胃酸的分泌,这说明脑室内注射2-丙氨酸甲啡肽减少溃疡指数是由于减少了胃酸分泌的继发性结果。  相似文献   

7.
吗啡和内啡素对摄食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早已发现,下丘脑控制摄食行为。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的一些单胺和神经肽类,参与摄食活动的调节,内源性阿片样物质(e(?)dogenous opiate like substance),亦称内啡素(endorphins)便是其中的一种。一、脑内注射吗啡或内啡素可增加摄食β-内啡肽被发现不久,有人发现将它注入大鼠下丘脑的腹内侧核引起摄食增加,并持续1.5小时以上。后来,Tepperman等和Reid等又证明,向该部位注射吗啡(2.7~10.6nMol)也有同样的效应,注射后3小时最明显。Morley等向大鼠侧脑室内注射强啡肽(1~10μg),间隔20分钟后摄食增加;人工合成的脑啡肽类似物——2-丙氨酸甲硫脑啡肽(dalamet)亦有这种作用。在上述实验中,预先或同时中枢或外周给予纳洛酮,则可减弱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室以往的资料表明,在家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到伏核之间存在一条与镇痛有夫的神经通路,该通路以5-羟色胺(5-HT)和甲啡肽(ME)为其递质。本工作进一步探讨从伏核到PAG的下行镇痛通路。 以辐射热照射家兔嘴侧部皮肤,测量其躲避反应的潜伏期(ERL)作为痛反应阈,简称痛阈。通过预先埋植的慢性套管向伏核内微量注射吗啡,20min后向PAG内双侧注射纳洛酮(NX)或脑啡肽抗血清,观察ERL的变化。(1)伏核内注射吗啡20μg/1μl,引起ERL升高80%以上,作用持续50min以上。(2)PAG内注射NX(每侧0.5、1.0或2.0μg)可不同程度地阻断伏核内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且呈明显的剂效关系。(3)PAG内注入甲啡肽抗血清(每侧1μl)可部分阻断伏核内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而注入亮啡肽抗血清或正常兔血清则无效。 实验结果提示,从伏核到PAG存在一条下行镇痛通路,在PAG内可能以ME为其递质。该通路与PAG到伏核的上行镇痛通路构成一个环形的“中脑边缘镇痛回路”,并在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们早已发现,下丘脑控制摄食行为.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的一些单胺和神经肽类,参与摄食活动的调节,内源性阿片样物质(endogenous opiate like substance),亦称内啡素(endorphins)便是其中的一种.一、脑内注射吗啡或内啡素可增加摄食β-内啡肽被发现不久,有人发现将它注入大鼠下丘脑的腹内侧核引起摄食增加,并持续1.5小时以~[1].后来,Tepperman~[2]等和Reid~[3]等又证明,向该部位注射吗啡(2.7~10.6nMol)也有同样的效应,注射后3小时最明显.Morley~[4]等向大鼠侧脑室内注射强啡肽(1~10μg),间隔20分钟后摄食增加;人工合成的脑啡肽类似物——2-丙氨酸甲硫脑啡肽(dalamet)亦有这种作用.在上述实验中,预先或同时中枢或外周给予纳洛酮,则可减弱  相似文献   

10.
张难  印其章 《生理学报》1988,40(6):529-538
本实验以电刺激鼠尾-嘶叫法和甲醛爪内注射-行为法两种测痛方法观察到:(1)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区微量注射神经元胞体兴奋剂谷氨酸单钠(MSG)300μg/1μl 可引起明显镇痛效应。(2)双侧蓝斑内微量注射 β-内啡肽抗血清各0.1μl 可明显对抗 MSG 兴奋弓状核区神经元的镇痛效应。(3)直接在双侧蓝斑内微量注射 β-内啡肽各1ug/0.25μl 也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下丘脑弓状核区注射 MSG 兴奋其中的 β-内啡肽能神经元群,可能通过下行纤维末梢释放 β-内啡肽,影响蓝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1.
家兔隔核中去甲肾上腺素对皮肤与内脏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溯  莫浣英 《生理学报》1989,41(2):128-135
本工作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或耳尖部皮肤测定清醒家兔内脏痛阈或皮肤痛阈,以探讨隔核去甲肾上腺素在内脏镇痛和皮肤镇痛中的作用以及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内阿片肽系统的关系。实验观察到,双侧隔核内微量注射α受体激动剂可乐宁(10μg/2μl)或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10μg/2μl)对内脏痛阈无明显影响。注入β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1μg/2μl)使内脏痛阐明显升高;而注入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1Cμg/2μl)则内脏痛阈明显降低。隔核内注入酚妥拉明(10μg/2μl)或心得安(10μg/2μl)均可使皮肤痛阈明显提高。提示,隔核内NA通过β受体调制内脏痛;通过α受体和β受体调制皮肤痛。隔核内注入异丙肾上腺素(1μg/2μl)明显地镇内脏痛,此作用可被PAG内注射纳洛酮(1μg/2μl)或注射抗亮啡肽抗血清(1:20,000)所减弱;但可使PAG内亮啡肽样物质释放量增加。这提示,隔核内NA的镇内脏痛作用与PAG的内阿片肽系统有关;其中亮非肽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吗啡10μg 可引起明显的镇痛作用,并有部位特异性。在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抗甲啡肽 IgG20μg 或抗强啡肽 IgG20μg,均能大部分对抗 PAG内注射吗啡引起的镇痛作用,这提示甲啡肽和强啡肽参与自 PAG 到脊随的下行抑制作用。本实验利用蛋白质 A-琼脂糖 CL-4B 亲和层析柱从血清中纯化 IgG,这种方法简单,提纯速度快,且 IgG 纯度高,为中枢微量注射抗体研究神经肽的生理功能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探讨甘丙肽是否参与垂体前叶催乳素和β-内啡肽释放的调节。实验分两部分:(1)在体实验,给清醒自由活动的大鼠第三脑室内微量注射甘丙肽,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催乳素和β-内啡肽的浓度。结果如下:每只大鼠给1μg或3μg的甘丙肽后,都显著兴奋催乳素的静息分泌,3μg甘丙肽对催乳素分泌的兴奋效应显著大于1μg的作用。两种剂量的甘丙肽都不影响限制性应激引起的催乳素的释放;对β-内啡肽的静息分泌和应激  相似文献   

14.
梁福波  陈家津 《动物学报》1997,43(4):361-365
注射微量β-内啡肽入Wsitar大鼠侧脑室,探讨其对血浆唾液酸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后,血浆唾液酸水平对对照组明显降低,而且唾液酸水平降低的时间随β-内啡肽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缩短;(2)静脉注射酚托拉明后,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血浆唾液酸水平明显降低;(3)静脉注射心复宁后,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血浆唾液酸水平明显降低;(4)静脉注射阿托品后,侧脑室注射β-内啡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中枢注射PEA抑制胃酸分泌效应的脑内过程。雄性Wistar大鼠,摘除双侧肾上腺,用37℃的生理盐水通过恒流泵进行连续胃液流。第三脑室给药,观察其对五肽促胃液素(160μg/kg,s.c.)诱导的胃酸分泌的影响。结果如下:(1)预先脑室注射抗CRF血清(2.5μl,1:20000)可阻断1OμgPEA的中枢抑酸效应;(2)分别脑室给予CRF(1.0和2.0μg)和β-内啡肽(0.94和1.25μg)均明显抑制胃酸分泌;(3)预先注射纳洛酮(5.0μg,i,c.v,)可取消CRF(1.0μg)的中枢抑酸效应,而预先注射抗CRF血清(2.5μl)对β-内啡肽(0.94μg)的中枢抑酸效应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PEA可能首先引起CRF释放,后者再刺激内源性阿片肽释放,从而导致迷走介导的胃酸分泌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文献报道迷走传入直接或间接投射至多个脑区。本工作分别检验这些脑区在迷走传入引起的降压、降心率反应中的作用。在乌拉坦麻醉、双侧切断颈迷走神经的大鼠,将普鲁卡因微量注入孤束核或β-内啡肽抗血清注入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均可明显减小电刺激预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的降压(DpV)和降心率反应,但分别将心得安、β-内啡肽抗血清注入室旁核或普鲁卡因注入最后区对DpV和心率减慢反应均无明显影响。保留右侧颈迷走神经的大鼠,在甲基阿托品(i.v.)阻断心迷走神经作用后DpV亦无明显变化,但心率减慢反应被衰减。鉴于我们以往的实验显示孤束核可通过其β-内啡肽能投射纤维作用于RVL而起降压作用,以上结果提示:迷走传入通过孤束核的β-内啡肽能神经元对RVL-交感兴奋神经元起抑制作用是引起降压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在体重为280~350g乌拉坦麻醉的健康大鼠上进行,观察侧脑室注射(icv.)P物质(SP)15μg的升压反应、电损毁双侧蓝斑核(LC)后对icv.SP升压反应的影响和icv.SP对LC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及其与血压的关系。结果表明,icv.SP可使大鼠血压明显升高(P<0.001):电损毁双侧LC对大鼠正常血压无影响,但可使icv.SP的升压反应明显减弱(P<0.001):icv.SP可使大部分有反应的LC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P<0.001),同时血压升高,二者有平行关系。上述结果提示:LC在icv.SP引起的升压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icv.SP的升压反应可能主要通过LC下行活动而实现。  相似文献   

18.
电刺激或损毁脑的某些部位可引起胃溃疡和/或影响应激引起的胃损伤。脑内的调节肽与胃肠道损伤以及抗损伤过程也有密切关系。据报道,脑室注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3~10μg)可加重由消炎痛、5-羟色胺和阿斯匹林等诱发的大鼠胃损伤,脑池或脑室注射TRH(10~30μg)亦加重冷冻加束缚产生的胃损伤。Goto 和Tache 最近报道,不加束缚的大鼠给禁食24小时在室温下脑池注射TRH,可在4小时后诱发胃损伤。TRH 在0.01~1μg 的剂量范围内呈量效关系。另外,一种稳定的TRH 类似物,RX 77368[焦性  相似文献   

19.
辣椒素引起脊髓P物质释放及其对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燕  韩建德 《生理学报》1990,42(5):446-452
为进一步研究脊髓 P 物质(SP)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作用,在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ith)辣淑素(cap),以刺激脊髓 SP 能神经末梢释放 SP,结果引起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和肾上腺素(AD)含量增高,及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动脉血压上升,心率升高。ith 具有高度特异性的 SP 受体拮抗剂或 SP 抗血清均可阻断 cap 引起的升压效应,免疫组化测定也观察到注入的cap 剂量越大,脊髓胸段 SP 样免疫阳性反应物的致密度越低,这些观察结果支持 cap 可以引起脊髓内 SP 的释放的说法。在第一颈段(C_1)横断脊髓后 ith cap 所引起的升压效应与完整动物 ith cap 的升压效应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提示脊髓 SP 能神经末梢释放的 SP 可以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引起心血管兴奋效应,SP 可能是引起交感节前神经元兴奋的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20.
家兔伏核—杏仁核神经通路在吗啡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龙川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90,42(3):277-283
用辐射热照射家兔鼻嘴侧部皮肤,测量其躲避反应潜伏期作为痛反应阈,简称痛阈。通过预先埋植的慢性套管向伏核或杏仁核内进行注射,结果表明:(1)在家兔的伏核内微量注射吗啡可产生镇痛作用,该作用可被杏仁核内注射纳洛酮所削弱,并有量效依从关系;在杏仁核内注射甲啡肽抗血清(ME AS)或β-內啡肽抗血清(β-EP AS)亦可削弱上述镇痛作用;(2)在杏仁核内微量注射吗啡可产生镇痛作用,此作用不能被伏核内注射纳洛酮所阻断;(3)在伏核内注射吗啡所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被同一部位注射γ-氨基丁酸(GAEA)受体阻断剂氯甲基荷包牡丹碱所增强,被 GABA 受体激动剂异鹅羔胺所削弱。上述结果提示:在家兔脑内从伏核到杏仁核可能存在一条与镇痛有关的神经通路,伏核内的阿片样物质及杏仁核内的甲啡肽,β-内啡肽可能参与镇痛信息的传递,而伏核内的 GABA 可能有对抗吗啡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