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科学计划与热点述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李延梅  牛栋  张志强  曲建升 《生态学报》2009,29(4):2115-2123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已有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为了遏止这种状况,目前,世界上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都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并制定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规和战略计划,也采取了许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DIVERSITAS是国际全球环境变化(GEC)四大研究计划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领域最大的国际科学计划, DIVERSITAS于2001年开始启动了第Ⅱ阶段研究并确定了新的核心研究计划和跨学科交叉网络计划.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IUCN)在2008年发布了<塑造可持续的未来:IUCN 2009~2012年计划>,提出了5个优先主题领域.欧盟于2006年通过了一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战略--<2010年及未来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福祉的可持续生态服务>.此外,很多国际/国家基金组织还发起了一些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计划,如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生命之树计划、国际生命条码计划等.本文对上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国际计划予以概要介绍和评述,并指出当前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热点,即: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长期动态监测;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等.  相似文献   

2.
生物多样性观察年(IBOY)的核心项目包括4个大的主题:1)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2)生 物多样性的变化方式;3)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的价值;4)人类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本 文对这些主题内的不同课题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 议。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其研究思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探讨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院述了西北地区生物多样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方向和具体思路:1.编目和监测系统研究;2.稀有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3.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扩大人工种群的研究;4.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研究;5.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而开展本底调查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但以往研究对苔藓、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等关注不够,而且调查大部分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有的部分调查成果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难以满足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需求,因此亟待组织开展全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在整理历史和现有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的基础上,推荐采用网格法开展全国生物多样性调查,按照10 km×10 km分辨率,将全国划分为97109个调查网格;制定了陆生高等植物、植被、陆生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昆虫、大型真菌、内陆鱼类、内陆浮游生物、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内陆周丛藻类以及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12个类群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技术规定;建立了全国统一、动态更新、信息共享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调查内容规范、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要求等方面探讨了陆域生态系统与物种调查、重点河流水生生物调查、重点物种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技术方法,并构建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规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技术方法在横断山南、武陵山、太行山、西双版纳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得到应用,同时北京、江苏、浙江和湖北等省份和祁连山、武夷山等区域也采用该技术体系开展调查,网格法得到逐步推广,并获得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是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物资源是有限度的,发展依赖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因素错综复杂,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社会有关方面采取广泛对策。实践表明,为保护物  相似文献   

6.
生物高度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生物高度多样性的概念及其评价尺度,介绍了世界上主要的生物高度多样性国家的概况。我国是生物高度多样性国家之一,其生物高度多样性与生态,地理条件及地历史密切相关,加强对生物高度多样性国家和地区的保护,对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士洞  任毅 《生物多样性》2001,9(2):196-200
生物多样性观察年(IBOY)的核心项目包括4个大的主题:1)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2)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方式;3)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的价值;4)人类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对这些主题内的不同课题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计划于2021年在云南昆明召开, 大会将评估《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执行情况及实施进展。如能达成协议, 将出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作为指导2020年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新纲领性文件。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也是展现中国以及云南多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重要契机。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投入巨大努力, 在全国较早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开创地方立法先河、率先试点建设国家公园、较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工作、建立了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等众多领域都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在梳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与成就的基础上, 对保护成效进行了评估, 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发展方向及重大意义, 加强全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挥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减贫示范作用、协调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保护等方面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本文也为进一步促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并为COP15提供地方履约实例。  相似文献   

9.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二十年: 行动、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公约》, 至今已经20年。在此期间, 中国1993年建立了履行《公约》的国家协调机制, 1995-1997年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 2007-2010年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年建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 并针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 实施了多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行动, 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物种资源调查、编目、数据库建设以及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外来入侵种防治与转基因生物生态风险评估等。同时, 在生物多样性本底查明、监测体系建立、就地保护、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应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挑战, 为此,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查明、就地保护和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黄敏  陈鹏 《生物学通报》2004,39(3):39-40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世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方面.加强对现在的学生今后社会的公民、决策者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教育是中学生物学教育的迫切任务。高中新教材第2册第9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主要阐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3部分内容。本节内容的网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准确可靠地掌握生物多样性信息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决策的基础,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估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育管理和决策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设计了由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指数、基于生态系统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国家保护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国家保护动物多样性指数5大指标构成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公式,并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开展了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为极重要的县域共18个,占总县数的4.95%;评价结果为重要的县域共41个,占11.26%;评价结果为次重要的县域共76个,占20.88%;评价结果为中等水平的县域共106个,占29.12%;评价结果为中下水平的县域共68个,占18.68%;评价结果为不重要的县域共55个,占15 11%.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为极重要、较重要和重要的县域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秦巴山区、华西雨屏区、长江源区和川渝鄂黔交界处山地.  相似文献   

12.
王伟  周越  田瑜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459-451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总体来看,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围绕关键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对象的状态以及变化两个层面进行, 并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保护了多少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能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然而, 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 还缺少针对上述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综述。为此, 本文系统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保护成效等近20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以及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在某一阶段的状态开展研究, 致力于探究自然保护地“保护多少” “代表性如何” “在哪儿保护”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同时, 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会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自身演替等发生时空动态变化, 基于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各国学者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单个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大量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 并逐渐发展出了自然保护地内外配对分析方法以提升保护成效评估的精度, 进而识别出不同自然保护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出了展望, 主要包括: (1)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状态和变化; (2)开展多目标协同的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布局; (3)强化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的识别、调查与监测; (4)提升自然保护地的质量和连通性; (5)探究自然保护地管理措施与保护成效的关联机制。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与实施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优化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试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与实践面临的困难及现实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保护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已经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中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人们似乎过分沉湎于保护生物学的理论研究之中,却对这样一个事实置若罔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不仅远未消除,反而越来越严峻,本文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伦理妯,保护生物学的理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等多个层面上,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重重困难,着重指出,来自社会人文方面的种种不利因素,尤其是经济方面的驱动力,才是制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源所在,并提出通过人文学科的社会经济,政策,法律等方面与自然学科的技术和理论的密切合作研究,综合地探求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有效途径,应该成为保护生物学研究一个新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4.
李京梅  张慧敏  王娜 《生态学报》2023,43(1):198-207
实现生物多样性价值是激励保护者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保护者与受益者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银行制度,借助市场力量交易生物多样性信用,实现生物物种的价值,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在明确生物多样性概念和价值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国外生物多样性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生物多样性银行的设立与运营,重点阐释了如何交易“生物多样性信用”。在此基础上,总结生物多样性银行制度对我国的经验借鉴,并从制度保障、市场体系构建和保护绩效评价三方面提出我国建立生物多样性银行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推动生物多样性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甘宏协  胡华斌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153-2158
景观破碎化阻碍了物种在生境斑块间的扩散,阻断了物种的基因交流,增加了物种局部灭绝的风险,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将分离的自然保护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自然保护区网络,有利于提高生物抵抗局部干扰的能力。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结合亚洲发展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在西双版纳州境内,以野牛(Bos gaurus)为对象,在2个自然保护区之间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设计,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中国和欧洲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有助于完善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首先,从城市发展和生态系统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基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载体和功能,聚焦生境保护、空间规制和协同治理等实现路径,提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框架。然后,系统梳理、总结和对比中国与欧洲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发现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理念鲜明、治理效果明显,但仍然存在改进空间。在城市发展规划方面,欧洲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体系全面系统、针对性强,而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发展规划融合不足,建议加强二者的有效衔接;在城市绿地建设方面,欧洲城市日益重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而中国城市仍以公园等传统绿地建设为主,应提升微观尺度绿地空间利用和生态系统营造;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欧洲城市在多元化、市场化补偿方面探索较多,而中国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尚不成熟,建议逐步探索绿色基金等多元化补偿方式;在公众参与方面,欧洲城市强调自下而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而中国仍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公众参与意识和参...  相似文献   

17.
井新  蒋胜竞  刘慧颖  李昱  贺金生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462-1603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两大变化。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方方面面, 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 反过来, 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加剧气候变化。因此, 阻止甚至扭转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前人类社会亟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但我们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反馈机制尚缺乏清晰认识。本文总结了近年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进展, 重点概述了不同组织层次、空间尺度和维度的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多数研究关注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 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不同组织层次、维度和营养级, 但针对气候变化间接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 机理研究同样需要加强;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环境依赖和尺度推演、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作用机理和量化方法是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作用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 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正、负反馈效应是国内外研究的盲点。最后, 本文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包括多因子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何惠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论如何应用到现实世界;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空间格局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园  李涛  唐明方  邓红兵 《生态学报》2019,39(7):2454-2461
自然条件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以及多民族聚居的特征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但当前仍然缺乏对区域生物文化多样性格局的定量研究。以西南地区603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探讨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生物文化多样性,从而识别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空间格局,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多样性空间分布的影响。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布差异,同时也存在高低值聚类的重叠区域。高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与高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分布较为相似,而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与低文化多样性的区域分布较为接近;生物文化多样性的高低值聚类区呈现明显的片状格局。由于生境条件与人为干扰等原因,西南地区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文化多样性沿河流流向大多呈现"低-高"或"低-高-低"的变化状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三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平均坡度的重要影响;多样性高的单元聚集在地形坡度大、海拔与坡度的差异程度较大而水体覆盖率较低的区域。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地理空间上的交叉重合,因此,对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统筹兼顾,并更多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视角或者途径来开展相关研究与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是高二《生物》第2册第9章“人与生物圈”中的第2节内容,也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最后一节。本节内容包括3方面: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本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蔺琛  龚明昊  刘洋  潘旭  朴正吉 《生态学报》2018,38(13):4677-4683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之一,对生物多样性空间异质性的研究有助于准确认识区域的保护价值及重要性,但目前可借鉴的生物多样性价值空间异质性评价方法和经验偏少。以长白山生态功能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优势物种的分布及其环境因子,通过Maxent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将研究区域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价值区、中价值区和一般价值区,并开展景观分析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高价值区域占总面积的42.9%、主要分布于长白山保护区内,保护区内的高价值斑块也较保护区外完整、面积大;研究区域内生物多样性高价值斑块的平均面积和最大斑块面积远高于中价值区和一般价值区,其斑块景观较完整、破碎化水平相对较低,是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础。植被是对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其次是土层厚度和海拔。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过程连续性保护的需要,保护区南部缓冲区可考虑调整为核心区,保护区外还有较大面积的生物多样性高价值和中价值区域也应纳入保护区进行保护;长白山西坡是生物多样性高价值斑块最破碎的区域,应在未来的保护工作中予以特别关注。本研究表明关联优势种空间分布及环境因子是认识生物多样性价值及空间异质性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方法可为生态红线划定和国家公园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