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叶木通茎藤及果实性状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湖南、湖北两省野生三叶木通9个茎藤及果实性状的广义方差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探讨了三叶木通种源质量及优良品种茎藤、果实性状的选择重点。广义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鹤峰产地的野生三叶木通,9个茎藤及果实性状综合评价为最好,其次是湖北省宜昌、湖南省石门、永定、慈利产地的三叶木通。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三叶木通优良品种茎藤及果实性状选择中,果皮厚度、单果重、籽重、果皮重及茎藤纹理为第一主成分要素,为首选性状;果实容重、茎藤容重、茎藤色泽及果皮率为第二主成分要素,为比较重要的选择性状;适当注重较深茎藤色泽性状的选择,有可能尽量减少果实容重下降。所以,三叶木通茎藤及果实性状的选择,可以考虑3个主选性状:茎藤纹理及单果重为主体的果实性状、茎藤色泽性状和茎藤容重性状。  相似文献   

2.
西瓜种质资源主要植物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我国西瓜、甜瓜种质资源中期库内1200份西瓜种质为材料,对果实重量、果肉颜色、中心糖、种子千粒重等12项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瓜资源12项植物学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70,种子千粒重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37,果实形状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02,其中果皮底色、果皮覆纹颜色、果肉颜色、果实重量、果实中心糖、种子千粒重性状数据分布较为分散。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为31.8,变异幅度均比其平均值大1~3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形状和果形指数、果肉颜色和果实中心糖、果肉颜色和种子千粒重、果皮厚度和硬度4对性状相关性极显著。种子千粒重和果实中心糖、果实重量和果皮厚度、果实重量和果皮硬度、覆纹颜色和形状4对性状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3.
西瓜种质资源主要植物学性状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西瓜甜瓜种质资源中期库内1200份西瓜(Citrullus Lanatus (Thunb) Matsum&Nakai)种质为材料,对果实重量、果肉颜色、中心糖、种子千粒重等12项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2项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71,种子千粒重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37,果实形状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02,其中果皮底色、果皮覆纹颜色、果肉颜色、果实重量、中心糖、种子千粒重性状数据分布较为分散。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为31.8,变异幅度均大于其平均值1-3倍。各性状主要分布为:果实圆形、浅绿色果皮、深绿色网条形覆纹、红色果肉、种子表面粗糙、果实重量(3.0-6.0kg)、果形指数(0.9-1.0)、果皮厚度(1.0-1.1cm)、果皮硬度(30.0-34.0 kg/cm2)、中心糖度(9.0-10.0%)、种子千粒重(40.0-60.0g)。表明我国西瓜种质资源存在较为广泛的多样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形状和果形指数、果肉颜色和中心糖、果肉颜色和种子千粒重、果皮厚度和果皮硬度4对性状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00、0.488、-0.214、0.353,在r0.01=0.115水平下,相关性极显著。种子千粒重和中心糖、果实重量和果皮厚度、果实重量和果皮硬度、覆纹颜色和覆纹形状4对性状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09、0.114、0.104、0.108,在r0.05=0.097水平下,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4.
果实制干是宁夏枸杞炮制的主要过程,宁夏枸杞不同品种在制干特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研究以宁夏枸杞栽培中制干差异较大的品种‘宁杞1号’(易制干)和‘宁杞5号’(不易制干)果实为材料,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和GC-MS技术对2个宁夏枸杞品种不同发育时期(青果期、色变期、成熟期)的果实果皮结构以及果皮蜡质微形态、含量和组分进行了观测,从果皮蜡质微形态及组分的积累变化初步揭示枸杞果皮蜡质的积累规律,以明确不同枸杞品种果皮蜡质组分差异,为不同品种适宜促干剂的筛选以及促干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宁杞1号’和‘宁杞5号’枸杞表皮细胞外侧细胞壁均呈现脊状突起的结构,在果实青果期脊状突起不连续,脊和脊之间排列紧密;随着发育时期的延后,脊状突起的连续性逐渐增强,且脊与脊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宽,蜡质呈膜状覆盖于凸起的脊和两脊之间的沟内。(2)‘宁杞1号’和‘宁杞5号’两个枸杞品种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单位面积蜡质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成熟期单位面积蜡质含量最高,且‘宁杞1号’3个发育时期果皮单位面积蜡质含量均高于同期‘宁杞5号’,呈现出与扫描电镜观察到的蜡质分布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3)2个品种3个时期的果实表皮蜡质组分均由烷烃类、酮类、醇类、酸类、醛类、酯类和碘代烷烃类组成,两品种青果期和色变期果皮蜡质组分相同,主要由烷烃类、醇类和碘代烷烃类组成,它们成熟期的果皮蜡质组分主要由烷烃类、醇类和酯类组成。(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生育时期‘宁杞5号’果皮蜡质组分多为烷烃类物质,较‘宁杞1号’更利于阻挡果实水分的散失。研究发现,影响枸杞果实制干的原因在于枸杞果皮蜡质含量、结构和蜡质组分,烷烃类组分能够有效阻止果实体内水分的散失,‘宁杞5号’果皮蜡质中烷烃组分含量更高,果皮保水性更强,致果实不易制干。  相似文献   

5.
龙眼果皮形态结构比较观察及其与果实耐贮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河通  席玙芳  陈绍军  陈锦权 《广西植物》2002,22(5):413-413,424,T004
比较了福建省 1 0个主栽龙眼品种果实的果皮形态和结构 ,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在果皮厚度、外果皮表面颜色、龟状纹、放射线、瘤状突、刺毛、外果皮皮孔、周皮层厚度、栓质层厚度和连续性、中果皮薄壁组织细胞排列、石细胞大小、含量、排列和分布 ,维管束发达状况、排列和分布 ,内果皮表皮细胞排列和角蜡质层厚度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差异。风梨味、东壁、油潭本、乌龙岭、红核子、蕉眼龙眼果皮厚 ,外果皮表面瘤状突和剌毛多 ,外果皮周皮层、栓质层厚且连续性好 ,中果皮石细胞 (团 )含量多且排列紧密 ,分布在中果皮外侧且在中果皮中所占比例大 ,维管束发达且排列有序 ,内果皮角蜡质层厚 ;这些品种果实耐贮运、抗病性强。而水涨、赤壳、福眼、普明庵龙眼果皮薄 ,外果皮周皮层薄、栓质层不发达 ,中果皮石细胞 (团 )含量少、分布分散 ,维管束不发达 ,薄壁组织细胞胞间隙大 ,皮孔间隙大、皮孔通道与中果皮组织细胞间隙相通 ;这些品种的果实不耐贮运、抗病性弱。讨论了龙眼外果皮表面主色为褐色和内果皮比外果皮更容易褐变的解剖学原因及龙眼果皮形态结构与果实耐贮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首次分析槟榔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从槟榔发黄果皮和青果皮中分别鉴定出29和21种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9.18%和71.96%,从发黄果实种子和青果实种子中分别鉴定出20和15种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7.47%和70.24%,发黄果皮和青果皮有8个共有成分,发黄果实种子和青果实种子有13个共有成分,四者有5个共有成分。槟榔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艳山姜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用药物,艳山姜在贵州省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30 hm~2,是贵州"南药"的第一大宗产品,也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经济植物,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亦是民间常用的香料植物资源。该研究采用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定方法,对艳山姜果实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并对α-蒎烯、莰烯、β-蒎烯及1,8-桉叶油醇四个主要心血管药理活性成分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艳山姜果实性状鉴别特征为果皮见12~20条纵棱隆起,顶端具花被残基突起,种子团由白色隔膜分为3瓣,每瓣具种子8~20粒不等,较易散落。显微鉴别特征为:种子横切面具1~2列油细胞,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果实粉末可见螺纹导管、草酸钙方晶、淀粉粒、石细胞等。气相色谱法测得艳山姜果实挥发油中α-蒎烯、莰烯、β-蒎烯及1,8-桉叶油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292%、3.966%、9.703%、27.171%。该研究的性状、显微鉴别方法准确、简单、易行,可作为艳山姜药材的鉴别依据;气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重现性好,测定结果精确可靠,可用于艳山姜果实挥发油的含量测定。该研究结果为艳山姜药材的鉴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制干枣品种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合评价制干枣主要栽培品种的品质,为制干枣品种选择和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对13个制干枣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和排序。结果表明:(1)在13个制干枣品种中,制干率和干枣含糖量差别较小,而单果质量、果实整齐度、果皮韧性和汁液差异相对较大;各品质因子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2)在9个品质性状指标中,单果质量、制干率、干枣口感、干枣含糖量和果皮韧性等5个指标起决定作用。(3)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制干品质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是相枣和板枣,临汾团枣、洪赵小枣和中阳木枣相对较差,其它品种居中,这一结果与感官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应用因子分析可以较好地用于制干枣品种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运用立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于福建省的石荠苧属3种药用植物的花粉和果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系统观察。观察结果表明,3种植物花粉微形态特征比较相似;果皮微形态存在较明显的种间差异,且性状较稳定。石荠苧属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是该属分类与系统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性状。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连翘属植物主要观赏性状和抗寒性的遗传特点,以金钟连翘品种‘Lynwood’(Forsythia intermedia‘Lynwood’)和东北连翘(F.mandschurica)杂交获得的F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杂交群体的花冠口直径、花裂片长度、抗寒性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并对这些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金钟连翘与东北连翘杂交群体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各表型性状均出现大于高亲或小于低亲的超亲个体。除花裂片长度、花裂片宽度、叶片长度外,其他性状的变异度均超过15%,达到中等水平以上。各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抗寒性与着花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冠口直径、植株冠幅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显示,花裂片长度、花裂片宽度、花裂片长宽比、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长宽比、当年生枝条长度、抗寒性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花冠口直径和植株冠幅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着花密度由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株高由两对等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花冠口直径、冠幅、着花密度和株高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76.05%、60.3%、72.22%和64.75%。研究结果为定向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连翘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对柑橘果实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接种12h后,伤口附近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产生芽管;然后从伤口处直接侵入果实表皮细胞内;接种24h后,受侵染果实细胞中的菌丝向相邻细胞扩展蔓延,寄主细胞壁开始消解,质壁分离,细胞内含物及各类细胞器凝集,颜色加深,最后完全消解,伤口部位的果皮开始变软,伤口处的菌丝向外生长;84h后伤口处病斑软化,部分长出白色的霉层;96h后病斑软化面积直径达3cm,白色霉层面积逐渐扩大;120h后白色霉层中间伤口处霉层颜色加深变为灰绿色;144h后整个果实变软腐烂。果胶质标记结果表明,菌丝侵入果实后产生果胶酶并降解柑橘细胞壁中的果胶,使得细胞壁松弛,软化腐烂。  相似文献   

12.
张敏  秦文  孙志滢  田丽  邹坤  曾建红 《生物资源》2018,40(6):495-498
采用性状及显微鉴别方法对小花清风藤叶进行性状特征、组织构造及粉末特征研究,为小花清风藤提供科学准确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特征。小花清风藤叶的性状特征为:叶深绿色,两面均无毛,近薄革质,长卵状披针形,叶片先端尖,叶柄短,气微,味淡。显微特征为:叶的上表下的栅栏组织2~3列,下表下的栅栏组织1列;主脉维管束的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排列,外侧有环状排列的纤维;油细胞成片存在;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均加厚,以不定式气孔多见;纤维长梭形成束存在;草酸钙簇晶众多,棱角大多短钝。本研究明确了小花清风藤的药材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有助于减少混乱使用现象,增加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小花清风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提前或延迟果实的成熟,改善果实品质,以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早熟品种‘三月红’和‘水东’为试验材料,在盛花后50 d用谷氨酸(Glu)和TDZ(Thidiazuron)进行处理,研究Glu和TDZ对果皮着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lu能促进果皮转红,500~1500 mg L-1范围内随浓度增加果皮红色面积加大,果皮的花青苷含量增加。1500 mg L-1Glu处理的‘三月红’‘、水东’果皮花青苷含量分别达到8.62 U g-1、11.53 U g-1,分别比对照高出1.33、1.25倍。同时,Glu处理能促进‘三月红’总糖的积累,但对两品种果实大小和质量的影响不大。TDZ显著迟滞果实着色,果实转红延后,果皮花青苷含量降低。5.0 mg L-1TDZ处理的‘三月红’‘、水东’果皮花青苷仅为1.23和3.4 U g-1,显著低于对照。TDZ处理两品种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均下降,但果实大小和质量均增加。因此,Glu能促进荔枝果实转色成熟,TDZ则抑制果实转色。  相似文献   

14.
采用体视显微镜对藏药独一味的根、茎、叶和果实微性状进行观察,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切片组织构造及粉末显微鉴别特征,扫描电镜进一步观察叶片表面结构特征。藏药独一味药材的微性状特征包括根、茎、叶、果实,而茎粗短,果实细小且易脱落,地上部分鉴定特征主要为叶片和果序,叶片表皮细胞中可见气孔、非腺毛和腺鳞等。地上部分粉末鉴定特征包括非腺毛、叶肉细胞、气孔和纤维等,根的鉴别特征包括针晶和导管等。本研究通过对独一味药材不同部位微性状和显微进行系统研究,归纳了独一味药材性状和显微的鉴别要点,可以为独一味药材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贾鑫  于娟  岳鑫  王晓琴 《生物资源》2022,(5):507-511
采用性状及显微鉴别方法对大花棘豆〔Oxytropis grandiflora (Pall.) DC.〕进行性状特征、组织结构和粉末特征的分析,为大花棘豆提供科学准确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特征。大花棘豆干燥全草的性状特征为:绿色或黄绿色,基生叶矩圆状,单数羽状复叶;蝶形花冠,红紫色或蓝紫色;长圆状卵形或长圆形的果;气微,味微苦、涩。显微特征为:叶轴横切面的维管束为外韧型,20~24个,大小间隔排列成环;叶为等面叶,上表皮栅栏组织通过主脉,下表皮由厚角组织替代;主脉维管束为外韧型,类圆形;粉末中可见类圆形的花粉粒、成束的纤维、单细胞的非腺毛、具缘纹孔导管、不定式气孔。本研究首次明确了大花棘豆全草的性状和显微特征,为该品种的鉴别和棘豆属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估算稻田甲烷(CH4)排放量是开展稻田甲烷排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测南方红黄壤稻田不同水稻品种甲烷排放通量,测定了16个早稻、20个晚稻品种的植株节间组织的数量特征.选取株高、茎秆长度、茎秆维管束面积/茎壁横切面积、茎壁横切面积/节间横切面积、叶鞘横切面积/节间横切面积、气腔面积/茎壁横切面积、维管束总面积/茎壁横切面积等相关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建立基于水稻植株的CHa排放估算模型,早、晚稻估算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27、0.853.同时构造了综合评价函数,得出了水稻品种CH4排放综合分值,与实测结果相比较,吻合度较高.利用估算模型进行模拟,比较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小,证明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估算水稻CH4排放提供参考依据,为评价水稻品种CH4排放高低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陈旋勐  张岗  高静  颜永刚  魏瑶  陈莹 《西北植物学报》2021,41(11):1834-1842
选取不同发育时期的山茱萸果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果实形态观察法、显微及超微技术、组织化学定位法以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物质分布及积累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以单因素ANOVA检验不同发育时期单宁含量的差异,以揭示单宁物质在山茱萸果实发育中的变化规律,为山茱萸果实涩味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颜色和果实体积变化明显,可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幼果期、中果期、成熟期3个时期;单宁物质主要分布在山茱萸果实中果皮的单宁细胞中。(2)在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细胞数目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幼果期单宁细胞从无到有,随着果实发育单宁细胞数目不断增多,至中果期单宁细胞数目开始减少。(3)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单宁细胞数目的变化一致,单宁含量在花后120 d时达到最多,随后逐渐减少。(4)单宁物质首先在细胞质的小液泡中积累,中央大液泡形成后则为单宁物质积累的主要场所,其积累形态主要有颗粒状、不规则状和板块状3种;单宁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中果期后期及成熟期在中央大液泡液泡膜附近有电子致密物质积累。研究认为,山茱萸果实中中果皮薄壁细胞为单宁物质积累的专属细胞,即单宁细胞,单宁物质的合成运输与液泡、囊泡以及线粒体的作用密切相关;成熟期山茱萸果实总单宁含量降低,涩味降低,表明单宁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果实涩味息息相关,可结合代谢组和转录组的方法对山茱萸果实中单宁物质的合成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亚属16种植物果皮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亚属中的16种植物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果皮纹饰类型为:条纹型,有隔条纹型和网纹型。(2)根据种内个体间、组内种间以及组间的比较, 认为在风毛菊亚属中, 果实表皮显微特征在种内个体间比较稳定, 变异很小; 同组内种间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组间存在着一定差异。说明在组和组下等级的分类学处理以及在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的探讨上, 果实显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定不同产地连翘叶花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分析不同产地样品的质量差异,为连翘叶花的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确定28批连翘叶花中芦丁、金丝桃苷、连翘酯苷A、连翘苷、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化合物,并测定这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连翘叶花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山西临汾、陕西西安和河南信阳连翘叶的综合评价较好,河南栾川、山东平邑和山东日照连翘花的综合评价较好。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可为连翘叶花的质量评价和资源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亚属中的16种植物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果皮纹饰类型为:条纹型,有隔条纹型和网纹型。(2)根据种内个体间、组内种间以及组间的比较,认为在风毛菊亚属中,果实表皮显微特征在种内个体间比较稳定,变异很小;同组内种间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组间存在着一定差异。说明在组和组下等级的分类学处理以及在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的探讨上,果实显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