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肺体外培养模型有肺类器官和肺芯片两种主要手段。肺类器官是离体的肺上皮干细胞在体外特定的三维培养环境中生长,自发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簇并成功分化出功能细胞。肺芯片是利用人工活性膜为细胞提供组织分层结构,模拟微环境和机械力的仿生微流体芯片。由于原有二维培养模式缺乏精确的微结构和功能,组织体外培养模型作为模拟肺部发育、稳态、损伤和再生机制的研究工具,为肺部纤维化、癌症等疾病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本文就肺成体干细胞两种体外培养模型的分类、研发历史、建立方法、实际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期望为器官移植和再生、药物筛选等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系统常见并发症,是各种不同病因的肺间质疾病的最后共同结果。其严重影响人体呼吸功能,且随着病情和肺部损伤的加重,患者呼吸功能不断恶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近年研究发现其与微小RNAs在治疗肺部疾病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干细胞及微小RNAs与肺纤维化治疗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介绍几种干细胞及微小RNAs治疗肺纤维化的相关作用机制,此综述结果将为预防和治疗肺纤维化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肺纤维化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统称,是众多肺部疾病发展的晚期结局。目前针对肺纤维化尚没有特效药和措施可以逆转。肺纤维化疾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呈进行性发展,通常被确诊时已发展为晚期肺纤维化。然而,早期采取措施可以获得很好地预防效果。因此寻找用于肺纤维化及其进程评价的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物,已成为肺纤维化肺疾病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肺纤维化早期,SP-A、SP-D、PDGF、KL-6及CC16等一种或几种因子在血液中的浓度或状态改变对早期诊断或筛查肺纤维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几年提出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在肺纤维化早期诊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肺纤维化疾病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许琼  秦慧 《微生物与感染》2020,15(6):413-420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导致的感染性疾病。SARS-CoV-2感染人体后除作用于肺部的SARS-CoV-2功能受体外,还可以作用于心脏、消化道、肝脏、肾脏、中枢系统的SARS-CoV-2功能受体,引起肺外脏器的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COVID-19的病死率。但目前对SARS-CoV-2引起肺外各脏器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需要更多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支持。通过检索COVID-19相关的文献,对SARS-CoV-2导致的肺外系统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当前因SARS-CoV-2感染而引起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SARS-CoV-2感染性强,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高,尽管各种各样的治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临床前试验中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了广泛地关注。MSC可能利用分化潜能诱导分化成功能性肺样细胞、免疫调节与免疫细胞互作、抑制炎症来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分泌、迁移和归巢靶向损伤肺部、抗病毒作用来减少肺上皮细胞中的病毒复制、产生细胞外囊泡来修复受损的组织,进而使COVID-19患者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缓解并达到治疗COVID-19的目的。综合讨论了COVID-19的基本特征和当前主要治疗手段,同时总结了MSC在COVID-19中的临床研究和当前面临的挑战,探讨了MSC治疗COVID-19的应用前景,为MSC在COVID-19中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前因SARS-CoV-2感染而引起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SARS-CoV-2感染性强,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高,尽管各种各样的治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临床前试验中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了广泛地关注。MSC可能利用分化潜能诱导分化成功能性肺样细胞、免疫调节与免疫细胞互作、抑制炎症来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分泌、迁移和归巢靶向损伤肺部、抗病毒作用来减少肺上皮细胞中的病毒复制、产生细胞外囊泡来修复受损的组织,进而使COVID-19患者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缓解并达到治疗COVID-19的目的。综合讨论了COVID-19的基本特征和当前主要治疗手段,同时总结了MSC在COVID-19中的临床研究和当前面临的挑战,探讨了MSC治疗COVID-19的应用前景,为MSC在COVID-19中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骨组织工程是通过在体外构建有正常组织功能或疾病生理特点的临床模型,用以药物筛选,或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骨骼肌肉系统是载重系统,其功能与组织结构、细胞外基质等密切相关。在构建骨组织体外模型时,需要结合骨、软骨及其他构成成分的生理微环境,表现关节骨软骨接合处的生理特点及作用机制,进而模拟正常及病理状态下骨组织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本综述从骨软骨组织的生理构造入手,阐述了骨软骨连接处在退行性关节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系统的论述了体外构建三维骨软骨组织的方法及这些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体外构建骨软骨组织工程在临床上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建立了食蟹猴肺上皮细胞株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以食蟹猴肺部组织进行原代培养,用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株,并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绘制生长曲线,进行核型分析以及肺上皮标志物检测等方法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细胞生长均一、稳定,细胞倍增时间为4.8天,免疫组化CK(+)、CK-7(+)、波形蛋白(+),染色体分析表明,具有正常2倍染色体数目(2n=42),符合食蟹猴肺上皮细胞株特性。该研究成功建立第一株食蟹猴肺上皮细胞株,命名为MFLE-001,为肺部疾病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理想的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
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肺间质纤维化过程,是一种常见的肺间质性疾病。近年来肺纤维化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进展,但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需要寻找新的治疗药物。近年来文献报道了许多中药具有抗肺纤维化作用,本文将对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李小红  罗自强 《生理学报》2020,72(5):597-604
肺纤维化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累及肺间质、肺泡、细支气管的肺部慢性、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移植作为一种新的干细胞疗法在治疗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目前对肺纤维化过程中内源性BM-MSCs功能状态的关注较少。本文在阐述BM-MSCs抗肺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肺纤维化动物骨髓功能的异常变化,以及谷氨酸NMDA受体过度激活在肺纤维化所致内源性BM-MSCs功能抑制中的介导作用,为寻找肺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潜在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传染病。此种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全球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在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分子机制研究及治疗靶点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被广泛应用于COVID-19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SARS-CoV-2的基因组结构及病毒感染过程,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重点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COVID-19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分子机制研究和药物治疗靶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蛋白质组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能够有助于推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COVID-19精准诊断和治疗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抗肺纤维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ui B  Hu ZW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3):233-238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严重危害生命的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后半数生存率仅为3年,超过大部分恶性肿瘤.目前所有的抗肺纤维化治疗措施疗效甚微.随着对肺纤维化发病分子细胞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发现并确认多种抗肺纤维化的新药靶.本文首先概述抗肺纤维化疾病的临床治疗现状、正在临床实验的新药物,然后重点介绍作用于肺泡上皮细胞、成肌纤维细胞或具有抑制血管新生、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阻断氧化应激等作用药物治疗肺纤维化疾病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SARS-CoV-2)感染导致的肺炎。SARS-CoV-2结合细胞表面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感染肺部细胞,导致白细胞浸润,血管和肺泡壁通透性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局部的炎症加重引起细胞因子风暴,造成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2019年12月,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了多例新型肺炎,分离并确定了病原体SARS-CoV-2。截至2020年9月13日,全世界216个国家或地区受累,2 860余万人确诊COVID-19,90余万人死于该疾病,病死率高达3.20%。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COVID-19,因此解析病毒结构,探索治疗药物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总结了SARS-CoV-2的病毒结构和COVID-19的临床药物治疗,并分析了他们之间可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可发生严重肺部损伤甚至死亡,目前为止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SARS-CoV-2感染依赖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可导致机体免疫紊乱,促发炎症风暴从而损伤靶器官。COVID-19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功能,而且在流感病毒相关性肺炎及其他肺疾病中有一定疗效,因此可能是治疗COVID-19潜在有效药物。目前部分研究也显示出积极的治疗效果,而具体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15.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 PF)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呼吸系统疾病,以中晚期出现肺组织的纤维化为病变特征。由于肺纤维化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这也成为该疾病治疗的最大难点,并且由于该病的高死亡率,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对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AMPK、mTOR和JNK等相关信号通路以及ECM沉积和氧化应激等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这些通路中的相关分子的靶点治疗将成为肺纤维化治疗的新趋势。本文旨在对肺纤维化治疗相关的细胞因子以及micro RNA分子靶点研究进展做一总结,为防治肺纤维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形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观察博来霉素 (Bleomycin ,BLM)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形态学及胶原含量的变化 ,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 ,BLM 5mg (kg·bw)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 ,于 1、3、7、14、2 8d ,观察肺纤维化形成的病理变化和肺匀浆羟脯氨酸 (HYP)的含量变化。结果 光镜所见 :给予BLM后 1- 7d肺部病变以肺泡炎为主 ,14d以后则进入慢性纤维化阶段。电镜所见 :模型组 3- 7dⅠ型细胞受损 ;Ⅱ型细胞增生 ,其内板层小体明显增多 ,线粒体嵴消失甚至出现空泡样变 ;14 - 2 8dⅡ型细胞数目减少 ,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肺组织匀浆HYP含量于 7d开始明显增加 ,2 8d达高峰。结论 博来霉素诱发大鼠肺纤维化早期以肺泡炎为主 ,7d开始出现肺纤维化 ,2 8d肺纤维化为主要病变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2月,武汉市发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随后被证实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2020年2月11日WHO将该疾病命名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此后,疫情蔓延至全国。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COVID-19。COVID-19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1~14d,多为3~7d,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少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甚至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目前尚无针对该疾病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本文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预防与治疗等方面对COVID-19进行综述,希望对疫情防控、药物和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肺纤维化是一种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及胶原聚集,并伴随炎症损伤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终末期改变。该疾病以肺功能障碍和呼吸衰竭为主要病理基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治疗方法有限。在肠肺之间的功能调控研究中,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引起的机体微生态失调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进程。本文聚焦于肺纤维化等肺部疾病的肠肺调控研究前沿领域,综述了多种肺纤维化疾病的致病机制、肠道菌群的功能、肠肺双向调节和益生菌群干预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此外,本文也提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调控机制探索和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及策略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大鼠肺纤维化不同时间点和应用黄芪甲甙干预后的基因差异表达,寻找肺纤维化的致病基因和应用黄芪甲甙进行干预治疗相关的靶基因.方法:用含41000个基因的安捷伦大鼠芯片同模型组7天和模型组28天以及BLM+黄芪甲甙组28天的大鼠肺组织进行杂交.利用安捷伦基因扫描仪扫描杂交图像.模型组7天和BLM+黄芪甲甙组与模型组28天进行比较,筛选Ratio值大于2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重复3次.结果:模型组28天对比7天共有2063个基因表达差异,筛选109个基因,43个上调,66个下调.黄芪甲甙28天组对比模型28天组4269个基因表达差异,筛选68个基因,45个上调,23个下调.通过GO和PATHWAY分析软件,提示有不同的功能分类和信号传导途径.结论:基因芯片为了解肺纤维化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的异常,以及黄芪甲甙治疗肺纤维化的可能机制和药物靶基因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清瘟护肺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药效物质。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及TCMIP数据库检索清瘟护肺颗粒中十六味药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COVID-19的相关疾病靶点。然后,通过venny2.1.0获取清瘟护肺颗粒防治COVID-19的潜在靶点,利用R语言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富集所得通路进行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网络图,采用AutoDock4.2.1软件评价清瘟护肺颗粒中潜在药效成分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和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的结合作用。网络药理学得到清瘟护肺颗粒防治COVID-19的473个活性成分和123个靶点,KEGG结果及文献分析预测到清瘟护肺颗粒可通过调控MAPK、小细胞肺癌、肺结核、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清瘟护肺颗粒中潜在药效成分和SARS-CoV-23CL水解酶、ACE2及RdRp具有良好的亲和性。本研究较为全面揭示了清瘟护肺颗粒治疗COVID-19“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深入探讨清瘟护肺颗粒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