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5月23日在湖南省通道县万佛山镇(26° 11′47″N,109°56′21″E,海拔924 m)采集到4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雷山琴蛙(Nidirana leishan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构建的琴蛙属(Nidirana)部分物种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琴蛙标本与雷...  相似文献   

2.
2020年8月6日在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27°04′09″N,104°04′44″E,海拔2 218 m)采集到6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景东臭蛙(Odorrana jingdong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构建臭蛙属(Odorrana)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此次采集的臭蛙标本与景东臭蛙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7/92,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本次采集的臭蛙标本与景东模式产地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0%,远小于臭蛙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1.3%~9.5%)。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臭蛙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的景东臭蛙,系贵州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
2023年5月24日于湖南省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41′36″N, 110°09′30″E; 212 m)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一雌性物种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符合华西腹链蛇(Hebius maximus)形态描述;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构建的东亚腹链蛇属部分物种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该标本与华西腹链蛇(H. maximus)聚为一支,其遗传距离为1.7%~2.2%。综合形态数据与系统发育分析,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标本为华西腹链蛇。同时,根据已有研究对华西腹链蛇在中国分布情况的报道,确定该标本系湖南省分布新纪录。本研究将湖南省东亚腹链蛇属种类提升至8种。  相似文献   

4.
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N,122°52′19″E,海拔35 m)采集到3号无尾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联合构建的侧褶蛙属部分物种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侧褶蛙标本与朝鲜侧褶蛙(P.chosenicus)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5)。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的朝鲜侧褶蛙,系中国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
2019年7月在贵州桐梓黄莲自然保护区(107°2′37.31″E,28°29′31.95″N,海拔1666 m)采集到2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大别山林蛙Rana dabieshan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构建的蛙属Rana部分物种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林蛙标本与大别山林蛙聚为一...  相似文献   

6.
2021年5月在广西隆林县者浪乡坡合村(105°13′27″ E,24°44′58″ N)采集到5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腹斑掌突蟾(Leptobrachella ventripunctata)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和12S rRNA基因片段构建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到的掌突蟾属标本与腹斑掌突蟾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后验概率(1.00);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腹斑掌突蟾的遗传距离为0.7% ~ 0.9%,远小于掌突蟾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4.4% ~ 23.4%)。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鉴定此次采集的掌突蟾属标本为腹斑掌突蟾,为广西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
荔波臭蛙(Odorrana liboensis)已知仅分布于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弄尧(23°01′21″ N,105°50′58″ E)采集到2号臭蛙标本(1雌,1雄)。经鉴定为荔波臭蛙,属广西两栖纲新记录物种。2号标本在形态上与荔波臭蛙模式标本基本一致,仅体型大小和腹部体色稍有差异。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荔波臭蛙那坡种群与模式标本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遗传距离为1.5%。本研究表明,荔波臭蛙广西那坡种群与模式产地种群存在一定的遗传和形态分化,可为蛙类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2022年6月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化龙山自然保护区(32°00′01″ N,109°17′05″ E,海拔1 641 m)采集到1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臭蛙属(Odor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分子片段对臭蛙属35个物种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其与模式产地四川南江的光雾臭蛙(O. kuangwuensis)在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支持率高达99%,且遗传分化较小,应属种内关系。综合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的光雾臭蛙,系陕西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此发现为光雾臭蛙在大巴山脉分布的连续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2020年8月在贵州省普安县(25°47′02″N,105°01′07″E,海拔1 636 m)采集到3号蛇类标本。它们在形态上与昆明钝头蛇(Pareas niger)相似。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钝头蛇标本与昆明钝头蛇的1号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远小于钝头蛇属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5.60%~23.90%)。综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此次采集到的钝头蛇标本为昆明钝头蛇,为贵州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琴蛙属(Nidirana)是广泛分布于东洋界的两栖动物,目前安徽省琴蛙属仅记录了弹琴蛙 (N. adenopleura)1种。2022年7月在安徽省黄山地区(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和马金岭自然保护区)采集到9号两栖动物标本,其形态特征与孟闻琴蛙(N. mangveni)相似;此外,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此次采集到的琴蛙标本与孟闻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高的支持率(贝叶斯后验概率/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98%),而且和孟闻琴蛙遗传距离最近,与模式产地的孟闻琴蛙遗传距离仅有0.04%。因此,结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此次采集的琴蛙属标本为孟闻琴蛙,为安徽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一发现将孟闻琴蛙的分布范围扩展至皖南地区,为琴蛙属和皖南地区的生物地理学和地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1.
2021年11月在沈阳市辽中区蒲河湿地公园(41°30′55″ N,122°78′30″ E,海拔30 m)采集到2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蛙属19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其与韩国及中国山东文登昆嵛山分布的韩国林蛙(R. coreana)遗传距离最近,并在最大似然树中聚为一支,应属种内关系。综合形态分析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韩国林蛙,系辽宁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本次发现将辽宁省分布的蛙属物种增至5种。  相似文献   

12.
2023年6月12日,在湖南省城步县南山国家公园(110°11′42″E,26°11′54″N)采集到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布角蟾属(Boulenophrys)雌性标本1号(标本号NS20230612),现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学实验室。该标本背部皮肤光滑有痣粒,两侧皮肤松弛,有刺疣,背部灰褐色,背中央有深色“X”形斑,与花坪角蟾(B. mirabilis)形态鉴别特征一致。基于线粒体16Sr 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标本与花坪角蟾聚为一支;平均遗传距离为0.28%,远小于布角蟾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结合形态特征比较与系统发育关系重建,鉴定该标本为角蟾科布角蟾属花坪角蟾,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认花坪角蟾为湖南省两栖纲分布新记录种。该物种的发现丰富了南山国家公园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同时为该物种分类及谱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和8月,采用样带法于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在三叉河片区(28°30′43.67″N,106°25′03.72″E,海拔1 087 m)采集到25只形态相似的两栖动物标本,经过鉴定,该标本为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a)的合江棘蛙(Q.robertingeri),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贵阳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2019年5月18和19日,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沟片区(28°26′12″N,105°59′52″E海拔465m)采集到8只两栖动物标本。形态上,这些标本与模式产地的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相近。基于528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本次采集的8只标本与峨眉角蟾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其遗传距离远小于角蟾属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因此,结合分子系统学分析及形态学比较,确认这些标本为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角蟾属的峨眉角蟾,系贵州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5.
湖南宜章发现两栖动物侏树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4月和2017年5月,在湖南省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思坑(24°56′57.51″N,112°59′18.21″E,海拔1 342 m)采集到小型蛙类6只,均为雄性成体,经鉴定为无尾目(Anura)树蛙科(Rhacophoridae)树蛙属(Rhacophorus)的侏树蛙(R.minimus),属于湖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测量了6只个体的14项外形特征量度数据,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PCR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与同属另外8种的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目前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发现弄岗狭口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6月,在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21′41″N,104°50′26″E,海拔1 300 m)采集到无尾目(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狭口蛙属(Kaloula)标本3号,包括雄性成体标本1号和雌性成体标本2号,并对相应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雄性头体长为35.79mm,雌性头体长为48.01 mm和42.78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种群的标本皮肤光滑,背部呈橄榄绿色,有不规则的深绿色斑纹,指端平切且具两排小乳突,雄性胸部有小柠檬黄色斑点,雄性全蹼,雌性为1/3蹼,与采集自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弄岗狭口蛙(K. nonggangensis)地模标本(海拔186 m)的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仅体色和体型大小稍有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标本与弄岗狭口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共享同一单倍型。可以确定所采集的3号标本均为弄岗狭口蛙,为云南省两栖纲分布新记录物种。新发现的种群分布于中高海拔处,较地模标本的低海拔分布记录有较大的拓展。该物种的发现说明,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具有相似的物种...  相似文献   

17.
2019至2023年,在四川省珙县(104°50′05″E,27°54′27″N,海拔1 331 m)和叙永县(105°32′05″E,28°13′51″N,海拔1370m)分别采集到2号和4号绒鼠类成体标本。这些标本个体较小,尾长约为体长的41%,形态鉴定属于滇绒鼠(Eothenomys eleusis)。对所采标本的Cyt 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绒鼠属物种序列构建贝叶斯基因树,结果显示:所采标本与滇绒鼠指名亚种(E. e. eleusis)聚为一个支系(贝叶斯后验概率为1.0),遗传距离为0.8%,与滇绒鼠aurora亚种(E.e.aurora)的遗传距离为2.5%。根据标本形态、头骨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确定所采6号标本为滇绒鼠,是该物种在四川省的首次确认分布记录。标本现存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动物标本馆(编号分别为SAF19843、SAF19844、SAF220125、SAF220131、SAF23176和SAF23177)。  相似文献   

18.
2017年2月14日,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8°11′51.72″N,119°49′2.28″E,1 100 m)采集到瘰螈标本5号,通过形态特征测量和描述初步鉴定为橙脊蝾螈(Paramesotriton aurantius),并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所采标本鉴定为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橙脊蝾螈。该物种为浙江省两栖纲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9.
李仕泽  石磊  吕敬才  魏刚  徐宁  陈靖  姜森  王斌 《动物学杂志》2016,51(6):1110-1117
2015年5月至7月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6号臭蛙标本,经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属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本文给出了这6号标本的22项外形特征量度,并描述了其生境特征。基于12S r RNA和16S r RNA基因片段构建的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这些标本与宜章臭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且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小于臭蛙属物种之间的距离。宜章臭蛙在贵州的新记录将促进该物种的分类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22年8月在重庆市武隆区白马山自然保护区调查采集到2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绥阳掌突蟾(Leptobrachella suiyang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构建掌突蟾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此次采集的掌突蟾标本与绥阳掌突蟾聚为一支,具有较高的支持率(贝叶斯法/最大似然超快速引导支持分析值0.98/99);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本次采集的掌突蟾标本与贵州绥阳的绥阳掌突蟾模式产地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1.2%,小于掌突蟾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1.5% ~ 29.1%)。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掌突蟾标本为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的绥阳掌突蟾,且系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