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极磷虾是一种典型的集群性海洋生物,其集群特征为行为生态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南极磷虾在南设得兰群岛周围高度密集分布,然而磷虾集群形状和大小的机制解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基于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水域收集的Simrad EK80声学数据,本研究利用Echoview V6.16软件,对声学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磷虾集群特征进行了划分。通过主坐标分析(PCoA)检验了环境因素(表温和海况)以及时空因素对各类型磷虾集群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况对磷虾集群影响较大,光照强度次之;块状小型集群的时空分布较广,夜间与白天均占有较高比例(>30%);小型集群更易出现在白天,而大型集群则更多出现在深夜;2月,磷虾集群与海况及纬度显著相关;3月,集群与时段显著相关;4月,集群与时段及海况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2015年南极磷虾渔汛期(1—6月)的渔获量和海洋遥感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产量重心法等对南极磷虾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渔场时空变动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极磷虾年平均CPUE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南极磷虾CPUE达到峰值(18.6 t·h~(-1));从月变化来看,1月南极磷虾CPUE较低(9.2t·h~(-1)),5月CPUE最高(20.9 t·h~(-1)),近60%的捕捞作业频次位于南设得兰群岛的夏季时段(1—3月);南极磷虾渔场集中在60°S—64°S、46°W—62°W范围内的海域;从渔场重心变动来看,每年1—6月渔场重心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向东北方向偏移,大部分重心主要集中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作业渔场48.1、48.2、48.3亚区渔场适宜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分别为-1.8~1.9、-1.8~0.8、1.1~1.4℃,1—3月CPUE高值区的适宜SST为-0.8~1.2℃,4—6月CPUE高值区的适宜SST为-1.8~-0.4℃; 48.1、48.2、48.3亚区叶绿素浓度适宜范围分别为0.09~1.21、0.14~0.52、0.32~0. 39 mg·m~(-3),CPUE高值区(20 t·h~(-1))海域的叶绿素浓度为0.13~0.83 mg·m~(-3);总体来说,南极磷虾渔场年平均CPUE值呈逐渐增长趋势,主捕区位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中心渔场最适SST为-1.8~1.2℃,叶绿素浓度为0.13~0.83 mg·m~(-3)。  相似文献   

3.
结合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渔业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本研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具有空间属性的虾群深度和离岸距离两个因子,以及海水表温对南设得兰群岛北侧水域南极磷虾渔场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年南极磷虾渔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在空间上的分布无显著的集聚性;2010和2013年,3个因子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正相关),而2012和2016年则无自相关性.GWR模型结果显示,3个因子对CPUE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虾群深度>离岸距离>温度.拟合结果发现,南设得兰群岛东、西两侧水域中表温对CPUE空间分布的影响与其他两个因子具有相反的趋势.虾群深度和离岸距离对CPUE的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负相关,但存在着年际和区域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南极企鹅广泛分布于南极大陆沿岸和南极半岛沿岸,特别是亚南极数目众多的岛屿上其群体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使其在南极海洋生态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过去不少生物学家对其形态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过观测,但对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King George Island),西南部费尔德斯湾(Fildes Bay)沿岸和北部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2009—2010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调查期间在南极半岛北部(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水域收集的南极磷虾样本,应用Bhattacharya法分析了该水域南极磷虾的种群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月份南极磷虾体长范围分布在38.2—64.0mm,2月份体长范围分布在33.2—59.0mm,且1月份和2月份体长分布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K-S检验,Z=1.061,p=0.211>0.05);种群内最多可能包含5个年龄组,即2 ,3 ,4 ,5 和6 龄虾。年龄组成的区域变化较大,2 龄虾仅在个别区域存在;1月份5 龄在种群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57.23%),其次为4 龄(23.42%),而2月份6 龄(53.29%)所占比例也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其次为3 龄(25.85%)。  相似文献   

6.
1985年2月,我国第一次南大洋考察队在南设得兰群岛以西的10号测站(62°48′S、63°03′48″W)捕捞磷虾时采得1个钵水母标本。经鉴定确认属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旗口水母目Semaeostomeae,霞水母科Cyaneidae,环肌水母属Desmonema,华丽环肌水母Desmonema gaudichaudi。本种最早是Lesson(1830)在南极发现的新种,定名为Chrysaora gaudichaudii;1862年L.Agassiz为此而建立了一个新属Desmonema。我国这次是首次从南极采到,所以特将属、种的形态特征描述于后,以  相似文献   

7.
朱根海  王春生 《生态学报》1993,13(4):383-386
微小型藻类是南极磷虾及其它小型或较大型海洋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饵料,是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基础,在海洋生态系和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微小型浮游藻类的研究,将为我国开发南极磷虾资源和了解南大洋自然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Uribe;Koczynska和Ligowski;Brandini和Kutner等学者曾对南设得兰群岛北部及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主要是浮游硅藻类)的分类和分布做过研究。本文根据我国第三次南极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0—2014年中国大型拖网渔船在南极海域48.1渔区捕捞的南极磷虾产量数据,并结合该区域卫星遥感获取的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分析了南极磷虾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CPUE)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其与SST的关系。结果表明:南设得兰群岛的东北部海域(61°S—64°S、58°W—60°W)南极磷虾渔场较为集中;整体来说,48.1渔区南极磷虾渔场CPUE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2月CPUE为一年中的次高值(约为16.0 t·h-1),随后到翌年的2月逐渐减小,而2—4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4月的CPUE为一年中的最高值(约为16.5 t·h-1),4月之后又开始逐渐减小;12月—翌年2月,渔场重心一直向东南推移且渔场重心变化幅度较大;而在2—5月大致向西推移,渔场重心也达到最南端,其中3—5月的渔场重心变化幅度较小,主要位于63°S—63.5°S、58.5°W—59.5°W;而之后的6、10、12月渔场重心逐渐向北推移,并在12月达到最北端和最东端;总体上,48.1渔区南极磷虾作业渔区的适宜SST范围为-0.1~1.2℃,适宜SST范围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夏、秋季节(12月—翌年5月)。  相似文献   

9.
2011年夏秋季南奥克尼群岛水域南极磷虾集群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11年度夏秋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在大型拖网加工船“开欣轮”上收集的影像资料(作业水域为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海域,时间为2011年3月6日-4月21日),对该水域南极磷虾集群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极磷虾群在南奥克尼群岛西北部海域出现的次数较为集中,主要出现在60°00′S-60° 15′S,45 °30′W-46°30′W区域内;不同水层中,磷虾群主要呈块状分布,0~50 m和50 ~100 m水层集群类型极为相似(PSI=92.3),散点状、块状和带状磷虾群在0~50 m水层出现比例最高,且块状磷虾群和带状磷虾群在各水层中的分布极为相似(PSI=94.4);1:00-18:00南极磷虾群出现频率较高,随后比例开始下降,19:00-20:00出现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10.
魏联  朱国平 《生态学杂志》2017,28(9):3078-3086
次南极电灯鱼矢耳石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为了深入研究其形态特征,利用南设得兰群岛外侧水域采集的456尾次南极电灯鱼(体长范围6.0~8.8 cm)样本,对其矢耳石形态进行分析和判别.根据形态特征将次南极电灯鱼耳石分为4种类型,并采用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表征耳石类型的77个傅里叶特征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对4种耳石类型两两比较后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傅里叶特征系数最多及最少分别占总体的61%和28.6%;对77个傅里叶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前22个主成分解释了总变异的76.6%;选取了17个傅里叶特征系数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总体判别率为87.2%;根据椭圆傅里叶分析重建的耳石轮廓反映了4种耳石类型间的差异.4种耳石类型在不同体长及体质量的次南极电灯鱼中皆有出现,表明耳石类型具有随机性,且左右耳石类型不一致,表明其左右耳石外形具有差异性.4种耳石类型中,Ⅰ型和Ⅱ型占总体的72.6%,为次南极电灯鱼耳石的主要形态;Ⅲ型和Ⅳ型占总体的27.4%,为次要形态.  相似文献   

11.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化石山植物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本文研究的植物化石是由中国南极考察队在1986—1987及1987—1988年度科考期间采集的。化石产在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西南部菲尔德斯半岛中国长城站西北1.5km的化石山。化石山的地层剖面*自上而下出露如下: 未见顶6.深灰色薄至中层状凝灰质细砂岩及粉砂岩,含植物化石。>1m 5.灰色薄层状凝灰质细砂岩,风化后呈灰黄色。夹有两层亮褐煤。下煤层厚约6—7cm。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极地考察起步是不平衡的,曾经重南极而轻北极。不仅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而且自1984年以来,每年都派考察队赴南极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对比而言,我国的北极考察要弱一些,至今没有设考察站,也很少组队前往北极。我国作为北半球国家,相对来说北极列我国的影响要大于南极,仅气候影响就非常明显。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我国的北极考察被提上日程,有的组队到达北极点,有的科学家乘船赴北极冰区考察。现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又进入中国考察队视野,已经成为中国北极考察基地。2001年10月,新华社记者张继民随科学探险队到达了斯瓦尔巴德群岛,感于北极独特的风情,写出了他的所见所闻,特刊出。  相似文献   

13.
罗斯冰架的进退对全球气候和世界大洋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在南极罗斯海陆架西北部JOIDES海槽钻取的ANT31-JB06岩芯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化石组合,结合该钻孔已有研究,重建末次冰期以来罗斯冰架在该地区的扩张与消融历史.Q型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底栖有孔虫可划分为四个组合:Miliammina arenace...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晚更新世有孔虫的首次报道。在本区西施河谷和珍珠河谷内的晚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有孔虫13属17种。根据有孔虫种类、组合、古生态以及化石保存状况等特征,推测在晚更新世晚期随着区域性相对海面上升,本区两个谷地遭受海侵,并形成滨海边缘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南黄海西北陆架边缘的30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数据,与相应站位的水深、底层水温、盐度、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等环境参数作了分析研究。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有孔虫种群分布与水深、夏季底层水温(Ts)和冬季底层水盐度(Sw)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数值对应关系。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WA-PLS)建立了底栖有孔虫数据与上述环境因子之间的数值转换函数。水深、Ts与Sw转换函数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是10.8%、11.5%和12.5%,与利用其他指标建立的此类转换函数水平(8%—20%)相当。利用此类统计建模方法建立近岸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浅海环境因子之间的数值关系是一项新的尝试,结果表明在我国近海底层水体古环境研究中底栖有孔虫转换函数是一种具有一定潜力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广西南丹巴平石炭系中间界线地层的有孔虫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南丹巴平地区石炭系中间界线地层(相当于苏联上谢尔普霍夫亚阶)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化石。本文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有孔虫化石组合。这些组合可与苏联、北美及日本等地区同期的有孔虫化石层(带)对比。 本文采用二分石炭系的方案,以有孔虫Globivalvulina moderata开始出现的层位作为上石炭统底界的标志。将石炭系中间界线划在有孔虫化石组合Ⅱ和组合Ⅲ之间。大部分具下石炭统面貌特征的有孔虫分子在这个界线附近消失。 在巴平剖面,有孔虫Globivalvulina moderata开始出现的层位较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开始出现的层位略低。分别以这两个种的开始出现来确定石炭系中间界线虽有差异,但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生物学会有孔虫及相关学科第二次学术会议于一九八六年十月廿七日至卅一日在青岛召开。到会代表83人,特邀代表及来宾8人。代表们分别来自地质、石油、海洋、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等54个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微体古生物学会理事长郝诒纯教授致函祝贺。 大会听取了我国有孔虫研究现状、国际第二届古海洋学会议、第二届底栖有孔虫会议、欧洲地科联大会等国内外学术动态的介绍,现代放射虫简介,化石放射虫在地质上的应用及国外研究介绍,有孔虫和环境及有孔虫在古海洋学中的应用等报告。  相似文献   

18.
黔中、黔南中三叠世有孔虫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炎 《古生物学报》1984,(4):420-431
贵州三叠系发育良好,分布较广,产丰富的海生动物化石,其中已有许多门类业经研究发表,但有孔虫方面尚未见报道。笔者于1981年与云贵石油勘探处孔磊,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邓占球、潘华璋、陈金华、曹美珍等到贵阳青岩、安顺螺蛳山及贞丰等地采集了微体古生物样品。本文报道其中一些中三叠世的有孔虫的发现,计19属28种,其中1新属,3新种。饶有兴味的一些发现,是在贵阳青岩青岩组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正南极冰盖含有约3130万立方千米的雪冰,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6米。因此,极地古气候环境研究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界关注的重点。近十多年来,该项研究取得了快速进展,研究精确度已经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百万年时间尺度精准到千年甚至百年尺度。南极板块于3400万年前与南美洲板块断离,环极洋流和西风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隔离了南极大陆与中低纬度区域的热交换,使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采自南海北部ODP1144站(20°3.18′N,117°25.14′E,水深2 037m)385.8-386.4m层段的28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微玻陨石、浮游有孔虫及其同位素分析,以评估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微玻陨石见于孔深386.12-386.38m,而集中分布在386.22-386.25m厚约3cm的地层中.研究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很可能只是小幅度和短时间(百年左右)的,尽管引起了南海表层海水温度约2℃的下降及其相应的δ18O的加重、浮游有孔虫冷水种含量的上升和暖水种含量的减少,但没有造成海水稳定同位素重大偏移和全球气候的灾难性影响,也没有引起浮游有孔虫在生物演化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