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地台东南部二叠纪的几种轮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报道近年来在华北陆台东南部发现的几种二叠纪轮藻和对已发表的一种早三叠世轮藻进行再研究。 二叠纪轮藻无论产地或属种数目都极稀少。在我国最近几年才有所发现并开始研究, 王振(1984)和卢辉楠、罗其鑫(1984)  相似文献   

2.
1978年春以来,我所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组,多次在苏南、浙北、皖东南地区进行二叠一三叠系界线的研究工作,从这个地区采获的大量腕足类化石,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赵金科等,1981;廖卓庭,1979,1980)。本文就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掌握的材料(插图1),加以整理研究,予以报道,以利于对该地区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早期地层及其所含生物群的全面了解。本文共记述腕足类1新属,10新种,2新亚种,这些腕足类化石的地层、地理分布详见表Ⅰ。苏、浙、皖三省邻接的宜兴、长兴、广德一带,龙潭组含煤沉积广泛发育。在被当地地质  相似文献   

3.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晚二叠世轮藻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的晚二叠世轮藻化石产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之地表及井下剖面中,计有2属4种,其中2新种(Stomochara kulunshanensis sp. nov., Porochara moyuensis sp. nov.)。这一化石组合不同于我国目前已知的晚二叠世轮藻类组合,而与欧洲同期轮藻类组合相近,可能反映了当时塔里木盆地与欧洲气候环境相近。文中还讨论了晚古生代末期轮藻类的演化关系,指出无顶孔的Paracuneatochara应起源于早二叠世早期或晚石炭世末期的Cuneatochara或与其性状相近的某属。  相似文献   

4.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晚二叠世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晚二叠世海相和非海相介形虫的研究比较薄弱,仅在贵州、云南(王尚启,1978)、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关绍曾等,1978)及河南(徐茂钰,1981)等地零星地发现和描述,在新疆北部也有发现。本文记述的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的材料,系吴绍祖同志采自柯坪印干村、苏巴什、塔格等地上二叠统沙井子组的标本。共4属9种(其中7个新种),包括非海相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早三叠世卡以头组地质时代和植物组合问题,对采于黔西滇东地区两条二叠系-三叠系海陆交互相界线剖面卡以头组中、下部的植物化石Annalepis(脊囊属)进行深入研究。与Annalepis同层或上部层位见有早三叠世早期的海相双壳类、介形类、腕足类、菊石类及大羽羊齿植物群残余分子,因此可以确定Annalepis在该地区出现于早三叠世早期的印度期(Induan),说明卡以头组(至少中、下部)地质时代属早三叠世早期。推测我国南方的Annalepis在早三叠世始于黔西滇东,随后向北迁移、中三叠世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由早三叠世An-nalepis和大羽羊齿植物群残存分子共同构成的我国南方早三叠世早期植物组合,填补了早三叠世晚期岭文组与晚二叠世B期Gigantonoclea guizhouensis-Ullmannia cf.bronnia-Annularia pinglouensis组合之间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非海相介形类一新科Panxianiida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在“黔西、滇东北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介形类化石”(王尚启,1978)一文中,笔者曾报道了Panxiania 新属,并将其归入平足亚目(Platyco-pina)小浪花介科(Cytherellidae)。最近笔者重新对Panxiania 属作了研究,发现其特征既不同于小浪花介科的分子,也不同于达尔文介科(Darwinulidae)的分子,故将它单独分出建立一  相似文献   

7.
王明倩 《古生物学报》1990,29(6):755-773
一、前言福建中部和西部处于东特提斯海域的东缘,晚二叠世晚期属于华夏陆地西侧局限海近滨含菊石粉砂质、泥质沉积区(周祖仁,1985)。二叠系与三叠系连续,由晚二叠世粉砂质、泥质沉积过渡为早三叠世早期的含泥质、粉砂质的碳酸盐岩沉积,含丰富的菊石。本区除雁石剖面二叠、三叠系作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外(杨遵仪等,1987;吴顺宝等,1988),其他地区相当地层的系统研究做得较少。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泥盆纪已报道的轮藻化石有Sycidium、Chovanella 和Eochara 3属(卢衍豪,1948;王水、张善桢,195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4;王振,1976;张捷芳等,1978)。本文首次描述发现于云南的右旋轮藻类2属3种:Trochiliscus ingricus Karpinsky,T.zhanyiensis sp.nov.,Moellerina cf.convoluta(Peck)Peck et Morales,以及直立轮藻类的一个新类型——Pinnoputamen gen nov.。同时重新研究了曾被张捷芳等(1978)描述过的Sycidium的一个特别类型,命名为S.spinuliferum(sp.nov.)。  相似文献   

9.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03,42(4):613-619
对当前二叠-三叠纪克氏蛤类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杨逢清等(2002)提出的关于属一级划分的原则提出质疑。通过对Claraia tumida(Patte)的再研究,确认早三叠世的克氏蛤不存在足丝凹口内端呈明显扩大的类型。经过详细的讨论和比较,无论是从形态上,或是生态上,还是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克氏蛤和类克氏蛤在晚二叠世都应被视为两个平行发展的属。类克氏蛤在二叠纪末全部灭绝,未留下任何后裔,它与克氏蛤之间并不存在演化关系。克氏蛤的地质历程是晚二叠世早期至早三叠世晚期,发现于俄罗斯北极区新地岛晚二叠世早期的Claraia novosemelica Lobanova是克氏蛤的最早代表,它应当位于克氏蛤演化的基干部位。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有关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正式报道还是近十年的事,本文是新疆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也是继山西沁水盆地(王立新、解志民和王自强,1978)及海南岛九曲江(周志炎、厉宝贤,1979)之后有关我国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又一个记录。标本发现于西部边陲,由于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差异,组成成分与前两个产地均不相同,植物种类丰富,有苔藓类?、有节类、真蕨类、种子蕨类、苏铁类、银杏类及松柏类等。既包括冈瓦那达穆达和潘切特植物群的分子,也含有与中亚马迪根植物群相同或相似的属种,西欧斑砂统和壳灰统及粘土煤层和芦草砂岩的一些属种,在这里也有产出。另外,在这个植物群中还见到我国南北晚三叠世植物群的一些属种。因此,新疆南部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为我国早三叠世植物群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中通过对晚二叠世长兴期(Changhsingian)至晚三叠世瑞替期(Rhaetian)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分成九个期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腕足动物随时空分布变化的基本模式。从腕足动物类群的构成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长身贝目分子占全球总属数44%,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次为占14%的石燕目,另外7目均不超过10%。经过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长身贝目、直形贝目和正形贝目到早三叠世蒂纳尔亚期(Dienerian)完全消失,而小嘴贝目、准石燕目、穿孔贝目和无窗贝目在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Olenekian)之后开始逐渐恢复,共同成为三叠纪中后期腕足动物的主要组成分子。从纬度分布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腕足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纬40°到南纬80°之间,而科级分异度最高的区域则主要位于北纬0—40°和南纬3°—60°;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后,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亚期(Griesbachian)的腕足动物残存于北纬0—40°和南纬50°—60°区间内,到蒂纳尔亚期仅在北纬0—40°范围内有极少量腕足动物记录,奥伦尼克期腕足动物开始恢复也是从北纬0—40°和南纬50°—60°逐渐向两侧扩大,到晚三叠世几乎遍布全球。  相似文献   

12.
华南东部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陆交互相地层中的半咸水-海相双壳类,对于我国广泛分布的陆相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系统描述了该区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双壳类19属29种,其中Trigonucula sakawana Ichikawa,1949,Pteria sturi(Bittner,1895),Costigervillia minima Wen,1979和Cercomyapraecursor Quenstedt,1856为首次在这一区域报道;并根据新材料将前人报道的Isocardioides Fan,1962修订为Schafhaeutlia Cossmann,1897。综合这些材料和前人研究将该区小水组、三家冲组和金鸡组双壳类分别划为以下三个组合带,即Palaeopharus-Trigonucula组合带、Bakevelloides-Jiangxiella组合带和Parainoceramus-Ryderia guangdongensis组合带。文中通过对上述组合中代表属种在区域上的时代延限的分析,认为PalaeopharusTrigonucula带和Bakevelloides-Jiangxiella带的时代限于晚三叠世卡尼期(Carnian),可能延至诺利期(Norian)早期;Parainoceramus-Ryderia guangdongensis带的时代主要为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Sinemurian),可能下延至赫塘期(Hettangian),上延至土阿辛期(Toarcian)。  相似文献   

13.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孢子花粉,讨论了盆地各地层分区孢粉组合特征,建立了从早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早期的6个孢粉组合带,阐述了各组合带孢粉学特征。依据对盆地二叠纪孢粉植物群组成分子的分析及其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的比较研究,将盆地孢粉植物群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早二叠世早、中期的欧美型植物群,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安加拉欧美混生型植物群和晚二叠世中、晚期的安加拉型植物群。文中还从孢粉地层学角度论述了沙井子组、杜瓦组和普司格组的地质时代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等问题。描述孢粉25属33种(含2新种)。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本文记述的3种化石昆虫采自广州市西北石井崩岗上三叠统小坪组含煤岩层,2种为(虫非)蠊盖翅:Triassoblatta tegmina sp.nov.,Triassoblatta opistodictyna sp.nov,属中生(虫非)蠊科三叠(虫非)蠊属;另一种为鞘翅目的鞘翅Shijingocoleus margacrispus gen.et sp.nov.,属裂鞘甲科的新属、新种。前二种(虫非)蠊类于粤中乃首次报道;后一种裂鞘甲不仅是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世界上中生代地层中的首次发现,此科以往的地史记录是晚石炭世一晚二叠世,小坪组发现的这个科证明它存在时间可延续至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15.
那丹哈达岭是新发现的早二叠世(竹蜓)类产地。过去,赋存它的地层被称为“典型的燕山地槽沉积”。这套地层是厚达8000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在1957年被中、苏综合考察队根据岩性、放射虫化石与锡霍特阿林中生代海相地层对比,定为上三叠统及下、中侏罗统。近年来我们在这套地层中发现了自中石炭世到早二叠世(竹蜓)类。本区早二叠世地层称东大沟组,岩性主要为板岩、砂岩、粉砂岩、硅质岩夹少量火山岩及灰岩透镜体或薄层,出露厚度大于330米。根  相似文献   

16.
贵州紫云早三叠世Neospathodus timorensis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78年,笔者在贵州紫云镇新苑附近的早三叠世罗楼组上部灰岩中采集了一些牙形刺样品(地层剖面图见王义刚,1978),经实验室处理,在罗楼组顶部发现了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末期的Neospathodus timorensis牙形刺动物群,除带化石N. timorensis外,还有  相似文献   

17.
早二叠世地层在东北北部广泛分布,化石较丰富。吉林桦甸县寿山沟组位于东北北部二叠纪地层分布的南缘,是该区早二叠世早期的标准剖面之一,其中含较丰富的营底栖生活的(竹筳)、珊瑚、苔藓虫及双壳类化石。刘效良(1980)曾在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中整理和描述了二叠纪苔藓虫29属90种,但未曾研究寿山沟组的苔藓虫。根据刘效良(1982)对东北北部早二叠世苔藓虫研究的结果,认为该区早二叠世苔藓虫动物群的性质既具北极区,又有特提斯海区的特征,属于一个混合区系,称为北山一兴安区,即相当于杨敬之、陆麟黄(1981)所划分的中国二叠纪苔藓虫动物区系的北区。寿山沟组的苔藓虫常与(竹筳)  相似文献   

18.
陕北延长群一新古鳕类及其生物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本文记述了在陕西北部耀县铜川组发现的古鳕科一新属、种——延长三叠鳕(Triassodusyanchangensis,gen.et sp.nov.)。在对其形态特征作较详细描述的基础上,认为它既与美国晚三叠世的吐鲁瑟欧鳕(Turseodus)很接近,又与我国四川须家河组(晚三叠世)的蜀鳕(Sh-uniscus)相似。基于上述的理由,认为铜川组的时代是晚三叠世。根据迄今在我国晓三叠世发现的鱼类,探讨了我国晚三叠世的鱼群与北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黔西滇东北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描述了黔西和滇东北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介形类化石计24属、55种,其中包括2新属(Langdaia,Panxiania),2新亚属[Panxiania(Panxiania),Panxiania(Obesella)],42新种,2新亚种和7未定种。分析了龙潭组,长兴组,宣威组,飞仙关组和卡以头组的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并据此讨论了宣威组与龙潭组和长兴组的对比关系,宣威组和卡以头组的划分介线和卡以头组与飞仙关组的对比关系,指出卡以头组的地质时代应为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20.
有关晚石炭世与早二叠世地层界线及早二叠世早期(竹蜓)类动物群的性质问题,近几年已成为我国南方石炭一二叠系生物地层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关Schwagerina cushmani动物群的报道日渐增加,除苏、浙、皖、赣、粤、桂、湘、黔等地已有这一动物群报道外,本文再一次增加福建的材料,并就这一动物群的组合性质及其生物地层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