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答: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解者是指那些营异养生活的菌类以及一些小型土壤动物,它们在群落中各占居着不同的生态位,在功能上彼此合作,完成对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分解者通过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得到了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并使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而最终归还于无机环境。病毒一般归于微生物的范畴,但从病毒的生活特点来看,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离开活细胞的病毒,其生命活动就处于休滞状态,谈不上对  相似文献   

2.
很多小RNA病毒科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引发宿主细胞凋亡,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宿主细胞对抗小RNA病毒侵染的防御机制。凋亡机制可由某些病毒蛋白对细胞产生信号干扰来实现多种凋亡通路。虽然这些凋亡通路的上游事件是不同的,但最后的效应却很一致。此外,一些病毒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它们能够令感染病毒后的细胞不死亡,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共存的持续性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前生物——医学界对感染性微生物分类学是根据其形态、组成成分及生理特性进行认识的;最小的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病毒。病毒虽然由核酸组成,但由于缺乏酶,故本身不能代谢;只能在进入活细胞后,引起宿主的代谢途径的改变才能导致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的生成。细胞被病毒控制而以产生病毒成分来代替产生细胞成分,并在此过程中提供复制病毒的材料和能源,核酸则是关键所在。因此,有人说“核酸是生命俱乐部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4.
非复制期的病毒可以看作是核酸、蛋白和酯类分子的堆积体,处于无生命状态。除病毒以外的其它生命形式都是细胞形态,在非分裂期仍然有代谢存在,仍然和环境有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非复制期病毒和它所处的微生态环境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类似于非生命物质存在于环境之中,任凭环境因子对其进行馊蚀和吞噬。如同一枚铁钉任凭空气、水流、光线和其它环境因子的馊蚀,这在生态体系中是病毒这种生命形式所特殊的。和铁钉在环境中不同的是,非复制期病毒和微生态环境仍然有信息的交换:溶原态的入嗜菌体得到一定量的紫外线或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潜伏感染的静息记忆CD4+T细胞是清除HIV-1病毒的一个重要障碍。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多以原病毒c DNA的形式整合至宿主基因组中,但是病毒基因表达处于沉默状态,因此潜伏感染的细胞难以受到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或机体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也不易受到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的作用。如何减少潜伏感染的细胞储存库是艾滋病治疗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体内及体外HIV-1潜伏感染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HIV-1潜伏感染的建立、维持或打破机制,评价潜伏感染再激活剂的活性。在此侧重于介绍采用永生化细胞系、原代静息CD4~+T细胞或活化的CD4+T细胞建立的HIV-1潜伏感染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6.
Zhao SL  Liang CY 《病毒学报》2011,27(6):604-608
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形态,必须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繁殖。为了增殖,病毒需要将它们的基因组运送到宿主细胞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病毒必须通过宿主细胞的主要屏障——细胞质膜,不同病毒会根据宿主细胞膜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进入策略。根据病毒的外表是否具有脂双层膜可将病毒分成两类:包膜病毒和非包膜病毒。包膜病毒外表有一层来源于宿主细胞的脂双层膜,膜上整合了病毒编码的膜融合蛋白。包膜病毒主要通过膜融合蛋白的作用促使病毒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介导病毒核衣壳的侵人。对于非包膜病毒来说,由于缺乏包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而致瘤性DNA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的主要致病因子.致瘤性DNA病毒的整合可以使宿主细胞正常组织逐步向炎症组织转变,并可导致癌变.病毒整合可引起宿主细胞基因组不稳定和重排,产生新的融合基因,并导致宿主基因表达异常,也是病毒本身得以复制,逃避宿主免疫识别并长期维系自我生存的机制之一.本文综述了目前对致瘤性DNA病毒整合规律以及致瘤性DNA病毒整合致瘤效应的研究和进展,并展望致瘤性DNA病毒整合的研究方向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病毒是一类比细菌小得多的不具细胞结构形态的、营专性寄生的生命体。一般来说是极其有害的,它不仅是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重要天敌之一,也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最危险的“敌人”。尤其是某些潜伏性慢病毒危害最大,如库鲁病、痒疹病等致病因子潜在性地冲击中枢神经系统,一般潜伏期较长,不显示任何病症。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如何毁坏免疫系统?为什么,艾滋病患者只有1%或更少的细胞携带病毒,而大量的 T 辅助细胞遭到破坏?这是有关艾滋病的最费解的迷。洛克菲勒大学(New York,NY)的研究者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谜底,并认为正在进行的工作可能已经改观了开发疫苗和治疗方法的前景。这些科学家发现,树枝状细胞在行使其将抗原送至 T 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可能拖带上了 HIV 病毒。树枝状细胞/抗原/T 细胞相互作用时,HIV 就可能到达被抗原激活的 T 细胞。活化状态的 T 细胞迅速增殖,在 HIV 病毒毁坏细胞之前,HIV 数量猛增。然而,许多问题仍不清楚,如:树枝状细胞如何携带 HIV?  相似文献   

10.
“细胞呼吸”的教学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蕾 《生物学通报》2009,44(9):11-14
细胞作为一个微观层面上的生命系统,必须时刻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能维持自身有序状态,这些过程表现出生命特有的自主性、有序性和稳态等特征。能量是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细胞呼吸是细胞产能代谢的主要方式。高中生物学课本将“细胞呼吸”作为“细胞代谢”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所设计的核酶抑制转染了HBV的HEPG2细胞内病毒的复制,对所产生的病毒抗原的量进行统计学处理,从而观察到细胞生长和细胞培养液换液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换液处理组与未换液处理组的抑制率不同;在96h,未经换液的孔抑制率出现了负值。细胞在80h后数目减少,镜检显示细胞状态不佳。应用细胞生长曲线和细胞换液处理对于实验结果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相似文献   

12.
活体染色     
活体染色(vital staining)一般是指用无毒或毒性很小的染料,在不影响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而使活细胞的某些结构着色的一种实验方法。最早进行活体染色的是Paul Ehrlich(1885)他把刚切下的新鲜组织浸泡在亚甲基蓝(美蓝)溶液中,再用显微镜来观察尚处在生活状态下的活细胞结构。当时荷兰植物生理学家Pfeffer(1887)也用活体染色的方法对水绵、蕴藻及浮萍叶的细胞进行了观察。但他们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未能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1953年上半年,我在初三人体解剖生理学内"细胞和活质"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要更好的加深同学们对先进科学的认识,特别是对勒柏辛斯卡娅的生活物质学说,向同学做了如下的补充:一方面说明活质就是生活物质,就是活蛋白质,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它本身有新陈代谢的能力,在适宜的条件下,能演发成细胞.它就是生命最后的单位,它是细胞之外比细胞更低级的有生命的物质.在另一方面对微耳和的反动学说,进行了批判,说明微耳和的"细胞起源于细胞"以及"有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等说法,是极端反动的,不科学的.同学们听了这一节课之后,收效很大,对于生命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绿色细胞能量代谢特点生命活动的进行需要不断获得能量,以作机械功、渗透功和化学功(合成功)。从热力学的观点看,生活细胞是经常处在不平衡状态;如果达到平衡,则正反应和逆反应  相似文献   

15.
TRIM家族是一个结构保守、进化快速的蛋白家族,它参与了细胞凋亡、周期调控、细胞对病毒的应答等重要的生命过程。结构上的保守预示着TRIM家族可能是以一种共同的机制参与各种生命过程的。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TRIM家族可能是一类新的RING指泛素连接酶。  相似文献   

16.
超过12%的人类肿瘤与病毒密切相关,如Epstein-Barr virus(EBV)、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es(HPV)、hepatitis B virus(HBV)、hepatitis C virus(HCV)、Kaposi’s sarcoma herpesvirus(KSHV)等。传统观点认为病毒调控细胞恶性转化及肿瘤发生主要与病毒编码蛋白相关,但随着组学和测序技术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病毒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些非编码RNA不翻译为蛋白质,仅在RNA水平参与对宿主细胞和病毒自身生命活动的多方面调控。现将针对长非编码RNA、短非编码RNA及microRNA在肿瘤中的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外泌体是一种在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物质运输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外囊泡,它携带来源于宿主细胞的蛋白质、脂质和RNA等物质,并对受体细胞的生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黄病毒科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科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深入了解黄病毒科和冠状病毒科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于筛选治疗的细胞靶点以及外泌体疫苗...  相似文献   

18.
单病毒示踪     
病毒是一类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由其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民生、经济等造成极大威胁.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是一系列动态、精细、复杂的过程,涉及病毒与细胞多组分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无法实现对病毒关键生命环节的精准解析.单病毒示踪则为单个或多个病毒生命周期的原位、实时可视化研究,及侵染机制的揭示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从单病毒示踪的意义和方法出发,展开介绍:(i)病毒的标记材料和方法;(ii)病毒成像与分析技术;(iii)单病毒示踪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并针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慢病毒载体作为基因导入系统已被多次应用于基因治疗试验当中,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转录通读是慢病毒载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潜在不安全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完善慢病毒载体转录通读的检测方法,使检测结果更加直观准确,在已建立的在转录水平检测其转录通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模拟病毒载体整合入基因组的状态,于原病毒载体3'-LTR后插入经密码子优化的Lac Z报告基因。经转染细胞后进行原位染色,发生通读现象的细胞会被染成蓝色,从而在蛋白质水平直观地体现慢病毒载体的通读情况,说明所建立的方法是准确可行的。所得结论与q RTPCR方法在转录水平检测的结果是平行相一致。原位染色检测法的建立为慢病毒载体转录通读的检测、提高慢病毒载体生物安全性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细胞氧化还原状态(redox status)或氧化还原势能(redox potential)是细胞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它的稳态影响细胞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氧化还原状态主要指细胞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受活性氧生成系统与清除系统共同调控,同时也能够对下游大分子、亚细胞区室及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产生影响。虽然对分子及细胞水平的氧化还原调控及其对细胞整体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多,但对细胞器自身或亚细胞区室水平的关注不多,这些变化在细胞整体应激应答中的贡献也不清楚。该文简介细胞内主要的ROS生成系统与清除系统,并对目前各亚细胞区室的氧化还原状态及其调控的研究和认识进行主要综述,以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细胞的氧化还原调控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