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创伤后体内细菌易位造成的内源性感染逐渐受到重视,为了探讨细菌易位的条件和途径等机理。本文利用烧伤后注射大剂量地塞米松的大鼠动物模型,模拟烧伤后应激状态下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免疫机能下降的条件,观察肠道和其它脏器的病理改变。观察结果证实,烧伤与大剂量皮质激素确有引起肠道细菌易位和内源性感染,造成脓毒症的叠加作用。其基本条件包括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的改变,宿主免疫机能下降和肠粘膜屏障的破坏。易位的肠道细菌主要是通过肠粘膜的坏死灶,上皮细胞坏变缺损处进入肠粘膜淋巴管和小静脉的。超微结构改变包括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倒伏、变形、脱落、上皮细胞顶端崩解破坏,细胞间隙泡状增宽。脓肿中多数细菌微细结构完好,粒细胞和吞噬细胞胞浆中有多量糖元颗粒聚集,提示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吞噬细胞的糖代谢而降低其吞噬功能,使易位的细菌得以定植形成脓肿感染。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无特殊致病菌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及肠道细菌易位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复苏后5小时,肠道微生态即发生改变,表现为回肠内肠杆菌菌量增多,肠道内类杆菌与肠杆菌菌量比值下降,而后这一改变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肠道细菌易位率也有类似变化,易位细菌以肠杆菌为主。结果提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道细菌易位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25%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寨米松磷酸钠)大鼠7种肠道细菌的定量、内脏及血液的细菌培养和肠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单纯烧伤组(B组)和单纯注射免疫抑制剂组(Ⅰ组)动物肠壁的病理改变较轻,肠道菌群改变不明显,其肠道细菌易位率也很低。烧伤后注射免疫抑制剂的动物(BⅠ组)肠壁病变严重,肠道菌群改变明显。其中,肠杆菌在回肠、盲肠,结肠内容物中的菌量均明显升高;回肠内容物中拟杆菌的菌量明显减少;该组动物肠道细菌易位率也明显增高,达60%。此外,BⅠ组、Ⅰ组部分动物发生了由棒状杆菌及由棒状扦菌和肠杆菌混合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根据不同肠段肠壁病变严重程度、菌群变化的部位以及不同部位肠管生理功能的不同,我们推测,回肠以上肠段是肠道细菌易位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经肠道播散诱导发生内源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为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内源性感染的相关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方法24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模型组B和对照组C。模型组A给予广谱抗生素溶液口服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后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进行免疫抑制。在模型组A的基础上给予白假丝酵母菌灌胃引入机会性致病菌即为模型组B。对照组C同等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处理。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小鼠粪便菌群变化,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组织载菌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肺、肝、盲肠和大肠组织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小鼠肠道主要菌群定量变化。结果实验终点时模型组A小鼠组织器官均出现细菌感染,模型组B小鼠表现为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两模型组小鼠肺和肝脏组织器官均表现为典型的炎症表现,而盲肠和大肠表现为黏膜炎症和屏障完整性被破坏。肠道菌群定量结果显示两模型组肠道主要菌群结构发生紊乱,肠道定植抗力下降,B/E值<1。结论在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和免疫抑制的条件下,肠道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突破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组织器官感染,该模型能够为从肠道微生态方面预防及控制内源性感染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5.
B.B.R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 B.B.R(复合生态制剂 )对严重烧伤早期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为防治肠源性感染寻找新途径。方法 :选用健康 Wistar大鼠 13 0只 ,体重 180~ 2 2 0 g,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 B.B.R治疗组 ,BFL(单一双歧杆菌制剂 )治疗组 ,烧伤对照组 (BC)和正常对照组 (NC) ,建立 3 0 % °烫伤肠源性感染的动物模型 ,按时分批活杀取材 ,检测细菌易位率、盲肠膜菌群、血浆内毒素和肠粘膜 s Ig A的含量。结果 :B.B.R和 BFL 组 ,伤后 3 d肠道细菌易位率分别为 10 %、2 0 .7% ,与 BC组 (3 3 % )比较明显降低了细易位率。血浆内毒素 BC组明显高于 NC组 (P>0 .0 5 ) ,而 B.B.R组与 NC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1)。BC组盲肠中双歧杆菌数量与 BC组比较明显减少 ,而 B.B.R、BFL 组与 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NC组肠道中酵母菌和大肠埃希菌与 NC比较明显增加 ,B.B.R组差异无显著性 ,肠粘液 s Ig A水平与上述指标有类似变化。结论 :3 0 % °烫伤大鼠肠道内容物双歧杆菌明显下降 ,大肠埃希菌、酵母菌迅速过度生长 ,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 ,应用 B.B.R治疗后 ,促进肠粘膜机械屏障功能的恢复 ,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的易位 ,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 ,提高了肠道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小红参醌抑制烫伤小鼠肠道细菌易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创伤后肠道细菌易位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探讨细菌易位的机制,本文采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并能减轻自由基损伤、改善PMN功能的小红参醌进行试验。试验分为两组,Ⅰ组26只Balb/C小鼠管饲小红参醌液(5mg/ml)0.5ml三天,Ⅱ组21只Balb/c小鼠管饲无菌蒸馏水0.5ml三天,而后行25%Ⅲ°烫伤。伤后24小时处死,观察细菌易位发生率,回肠MDA和SOD含量,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的结果为:Ⅰ组肠道细菌易位至MLN发生率为15.4%,Ⅱ组为57.14%,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MDA含量为7.25±1.74n mol/克蛋白,Ⅱ组为11.00±1.74n mol/克蛋白,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SOD含量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形态观察支持了上述结果。提示小红参醌具有抑制伤后小鼠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速投射物所致远达效应造成多脏器损伤已得到证明。由伤口而致的外源性感染也有大量的报道,但远达效应能否致机体微生态发生改变?能否致肠道细菌发生易位?还未见报道。肠道细菌易位可能是危重病人 MSOF 的致病因素、也可能是创伤、烧伤病人难以解释的败血症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发生肠道细菌易位有三个原因:(1)肠粘膜屏障的破坏,(2)肠道中固有菌群比例失调而致某种细菌过量生长和(3)宿主的免疫功能下降。此三点在创伤的啮齿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而在大动物中还未有人证实。远达效应是除原发伤道外,在无解剖联系的伤道外组织和器官也能致伤。据此我们设想:如肠粘膜发生损伤,  相似文献   

8.
双歧杆菌防治肠源性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80年代以来,人们研究发现在严重创伤、烧伤、失血性休克、肠梗阻、内毒素血症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可引起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和肠粘膜屏障功能破坏,诱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导致肠源性感染[1,2,3],尽管不断有新的强力抗生素问世,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着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小鼠肠道外感染轮状病毒(Rotavirus,RV)动物模型,观察该模型动物发病时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通过腹腔注射RV,建立小鼠肠道外感染RV的模型。分别在病毒接种后第3天及第7天通过摘除眼球取血,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同时处死动物,无菌取出肺脏、肝脏和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小鼠肠道外感染RV成功(可见到肺脏、肝脏和脾脏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性炎性病变)。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实验组CD3、CD4及CD4/CD8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RV引起小鼠肠道外脏器肺脏、肝脏和脾脏组织病变的同时,机体免疫功能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人体肠道定植着大量的细菌,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机体处于动态平衡,腹部外科手术的刺激和创伤可以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结构和屏障功能,使细菌的数量、比例发生改变或空间上发生移位,引发内源性感染,最终导致机体各种功能障碍.研究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对肠道细菌及屏障功能的影响,为今后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动物肠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干细胞及微生态系统,肠道内微生物群在维持正常的肠上皮和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微生态均衡状态,维持共生关系.肠道菌群的变化可通过影响肠上皮细胞引起代谢疾病发生,甚至改变宿主的行为模式.果蝇肠道的生理结构、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机制及其小生境均与哺乳动物存在高度保守性,其肠道菌...  相似文献   

12.
大承气汤对MODS时肠道细菌微生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大鼠肠道细菌微生态的变化及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易位的关系,并观察大承气汤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模型组、大承气组和氨苄青霉素组。腹腔注射无菌酵母多糖A制备大鼠MODS模型。各组动物于造模后48 h无菌操作抽取外周静脉血和门静脉血进行内毒素含量测定;取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取回肠和盲肠内容物进行肠腔内游离内毒素测定;取盲肠内容物进行肠道细菌微生态学分析。结果模型组外周血和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以及肠腔内游离内毒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道菌群出现明显变化。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出现显著下降,类杆菌数量亦出现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厌氧菌总数明显下降而需氧菌总数明显增加,同时厌氧菌总数/需氧菌总数的比值和B/E比值呈相应下降,发生倒置(P<0.05);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肠道细菌向肠系膜淋巴结的易位,而模型组细菌易位阳性率是83.33%(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承气汤组上述各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抗生素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MODS时大鼠肠道细菌微生态出现明显变化,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易位。大承气汤可以调整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机体定植抗力,防治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13.
余邹邹  李云  宋银宏 《病毒学报》2018,34(4):586-59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CD4~+T细胞,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均发生异常。肠道是人体重要的CD4~+T细胞库,因此,肠道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目标,此外,人肠道内居住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近年来发现这些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中起关键作用。HIV感染除了直接改变肠道CD4~+T细胞组成,也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本文综述了HIV引起的肠道微生物改变,并探讨这些改变在HIV感染个体中产生的局部及系统效应与相关的系统病理损伤,以及用肠道微生物进行靶向调节HIV感染和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马齿苋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血内毒素含量及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血内毒素含量测定及细菌易位检测。结果盐酸林可霉素灌胃3 d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血内毒素含量增加、肝脏有肠杆菌易位。用马齿笕多糖治疗7 d后,血内毒素含量降低、肝脏肠杆菌数量减少。结论马齿笕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血内毒素含量及肝脏细菌易位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四君子汤对免疫抑制小鼠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及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探讨神经-内分泌-代谢-微生态-免疫网络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氢化可的松制备小鼠免疫功能抑制模型,造成肝脏细菌易位;观察四君子汤对小鼠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和细菌易位的控制,同时设自然恢复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氢化可的松灌喂3d后,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下降,肝脏出现大量细菌易位;经四君子汤治疗6h后,小鼠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显著提高。肝脏细菌易位明显减少。结论四君子汤能有效地控制免疫抑制小鼠肝脏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16.
急性胰腺炎时肠道厌氧菌比例失调,致病菌过度繁殖,肠屏障功能破坏,细菌或毒素易位,是导致继发感染影响其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有采用益生菌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减少内源性感染的初步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鉴于急性胰腺炎病程长,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应用益生菌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师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7.
NK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HIV/SIV感染后的免疫机制及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成为近几年艾滋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中发现,伴随HIV/SIV的感染,NK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改变同时伴有功能缺陷,这种变化与HIV/SIV慢性感染阶段病毒复制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并且由于归巢受体表达的改变引起NK细胞在HIV/SIV感染者体内不同组织间的重新分布。NK细胞表面的受体KIR3DL1和KIR3DS也表现出对HIV感染的抵抗作用。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NK细胞的抗HIV/SIV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香菇多糖对微生态失调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经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香菇多糖灌胃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和丽珠肠乐组.7d后处死各组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定量、免疫器官体重及其淋巴细胞转化率检测.结果 用香菇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进行治疗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显著降低;脾脏指数明显增加,对胸腺指数无影响;显著增强了淋巴细胞转化率.结论 盐酸林克霉素灌胃能诱导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的有效建立.香菇多糖能调整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肠道细菌易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人体肠道中有数百个种群、约 10 1 2 ~ 10 1 3 个细菌 ,重量可达 1公斤左右 ,这些细菌存在于特定的空间及时间 ,在数量上维持一定的比例 ,与人体相互依存 ,构成了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 ,肠道细菌与机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一旦这一状态遭到破坏 ,就造成微生态失衡 ,表现为细菌种群数量及比例上的改变 (菌群失调 )或 /和细菌空间上的转移(移位或易位 ) ,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肠道菌群失调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已广泛被人们认识 ,采用益生菌制剂防治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对肠道细菌易位的认识相对缓慢 ,可喜的是近十余年来 ,…  相似文献   

20.
复合益生素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复合益生素 (BBR)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Wistar大鼠 70只 ,体重 180~ 2 2 0 g,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 BBR治疗组、烧伤对照组 (BC)和正常对照组(NC) ,建立 30 % °烫伤肠源性感染模型 ,伤后 1、3、5 d分批活杀取材 ,检测细菌和内毒素易位率。结果 :伤后 3d BBR组和 BC组肠道细菌易位率分别为 10 %和 33% ;血浆内毒素 BC组明显高于 NC组 (P<0 .0 1) ,而 BBR组与 NC组则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BBR组血浆内毒素明显低于 BC组 (P<0 .0 1)。结论 :30 % °烫伤大鼠口服 BBR后明显降低了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易位 ,表明其对肠道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