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 MPV)和它相近的同病毒科成员呼吸道合胞病毒一样,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h MPV也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者和老年人发病及死亡的常见原因。感染的反复发生也加重了医疗负担。然而,目前并没有针对h MPV的特异性预防措施。本文着重概述目前关于阐述h MPV疫苗的研究进展的文献。我们认为对宿主应答中病毒蛋白的作用更好的  相似文献   

2.
<正>人偏肺病毒(h MPV)和它相近的同病毒科成员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一样,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h MPV也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者和老年人发病及死亡的常见原因。感染的反复发生也加重了医疗负担。然而,目前并没有针对h MPV的特异性预防措施。对宿主应答中病毒蛋白的作用更好的认识有利于有效预防性疫苗的研发。  相似文献   

3.
人偏肺病毒(the human metapneumovims,hMPV)是2001年首次从荷兰儿童的鼻咽部吸出物中分离出来的,为一种负链RNA病毒,初步被归属于副粘病毒科偏肺病毒属。hMPV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一样可导致儿童、成人及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在儿童病原体不明的ARTI中,hMPV占1.5%-10%。但是,该病毒在  相似文献   

4.
人类偏肺病毒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呼吸道病毒,属副粘病毒科,是引起婴幼儿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之一。本文从病毒生物学性状、发病机制、临床意义及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引起对泫病毒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张弛  王志玉 《病毒学报》2018,34(5):783-788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一种新发呼吸道病毒。hMPV感染可引起广泛的呼吸道疾病,目前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数副粘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过程依赖吸附蛋白和融合蛋白的共同参与。hMPV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融合蛋白(F)既可以结合受体,又可以介导膜融合。本文从hMPV包膜表面具有双重功能的F蛋白入手,简要介绍F蛋白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重点阐述F蛋白介导的细胞融合机制和特性,对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病毒入胞机制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病毒家族利用胞吞作为入侵宿主细胞的途径。胞吞既可以介导病毒内化,也可以将病毒运输到复制位点。已知的胞吞途径包括:网格蛋白依赖型内吞、小窝蛋白依赖型内吞、巨胞饮和网格蛋白、小窝蛋白非依赖型内吞。随着对胞吞过程中各组分结构和功能了解的日趋深入,研究胞吞过程以及病毒入侵过程的手段也变得更有效,特异性更高。目前,化学抑制剂的使用仍十分普遍,但该方法常非特异性地阻断细胞某些功能。一些分子抑制方法,如过表达显性负突变体和siRNA技术等,因其对单一途径的特异性阻断,使得应用分子型抑制剂逐渐取代了化学抑制剂。本文主要分析了研究病毒入侵途径时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并列举了一些实例。  相似文献   

7.
朱汝南  钱渊  赵林清  孙宇  邓洁  王芳 《病毒学报》2011,27(2):144-150
为了探讨人偏肺病毒(hMPV)融合蛋白(F)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表达效果及其应用价值,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hMPV F1亚单位蛋白并用镍柱(Ni-NTA)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并以其为抗原,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人血清抗体检测的探索。根据F蛋白的疏水性、抗原位点和表面可及性的预测结果选择F1亚单位为目标区域,在大肠杆菌BL21中分别得到了带有6个组氨酸(His)标记的不同基因型hMPV的F1亚单位蛋白的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大小约37.0 kD,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表达的目的蛋白可以特异性地结合抗hMPV的豚鼠多克隆抗体以及确定为hMPV急性感染患者的血清,而且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副流感病毒(PIV)(2和3型)之间没有交叉反应,显示表达的F1蛋白的特异性和抗原性良好。应用该表达蛋白进行部分人群血清抗体检测的探索,结果显示人群血清抗hMPV-F蛋白的IgG抗体总阳性率约为66%~67%,0~2岁组的血清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新生儿的抗体阳性率最高,达85%左右,>1岁~2岁组幼儿阳性率最低,提示母传抗体的存在。随后各年龄组人群随年龄的增长血清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60岁年龄组人群抗体水平最高,上述结果提示<2岁儿童为hMPV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8.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2001年鉴定出的新发呼吸道病毒,婴幼儿、老人和免疫抑制人群易感,引起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方案。为获得北京地区HMPV临床流行毒株,本研究将经荧光定量PCR检测为HMPV阳性的鼻咽抽吸物样本分别接种LLC-MK2、Vero-E6和分化良好的人呼吸道上皮细胞(Human Airway Epithelium,HAE),观察细胞病变、检测免疫荧光、电镜观察病毒形态、测定病毒滴度及分析复制特点,对分离获得的HMPV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MPV感染LLC-MK2细胞可形成合胞体,但在Vero-E6中多呈单个细胞感染;经免疫荧光检测,HAE、LLC-MK2和Vero-E6细胞均可见绿色荧光;电镜结果可见病毒为近似球型的颗粒,有包膜和刺突,直径约在150nm~200nm之间;HMPV在HAE和LLC-MK2两种细胞上的复制特点基本相同。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临床样本在LLC-MK2、Vero-E6和HAE分离培养HMPV的方法,分离并鉴定了HMPV临床分离株,为HMPV感染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沈阳地区肺炎患儿中偏肺病毒(hMPV)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情况,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部分因肺部感染住院患儿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显示,hMPV感染率为9%;而RSV感染率为46%,其中A型占40%,B型占60%。研究结果表明,在婴幼儿肺炎患儿中RSV感染率高于hMPV感染率,两者所致肺炎在发病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上无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0.
朱汝南  钱渊  赵林清  邓洁  王芳 《病毒学报》2006,22(3):180-185
为了解北京地区人偏肺病毒(hMPV)膜表面糖蛋白G编码基因的特征,提取2003年和2004年各6份hMPV阳性的临床呼吸道标本中的RNA,经用随机引物合成cDNA后,用特异性引物扩增G蛋白全基因,克隆至pBS-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用生物软件与GenBank中hMPV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种系进化分析。12株hMPV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进化簇1和2。每个进化簇还可以再分为不同的亚进化簇。3株(2003年)hMPV属于进化簇1;9株(3株2003年和6株2004年)hMPV属于进化簇2。这12株hMPV G蛋白基因的核苷酸长度在624~711nt,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终止密码,编码的氨基酸长度为208~236 aa,蛋白质分子量为22.9~25.8kD。与进化簇2相比,进化簇1的3株hMPV都出现了3个核苷酸的缺失,但未改变读码框架。同一进化簇内的hMPV G蛋白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5.7%~100%和91.8%~100%,不同进化簇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56.3%~57.4%和34.3%~38.2%。疏水性分析表明这12株hMPV G蛋白是典型的Ⅱ型跨膜锚定蛋白,分别与两个进化簇代表株的疏水图一致。这些hMPV的G蛋白氨基酸的替换集中在胞外区。它们都含有高百分比的脯氨酸(P)、丝氨酸(S)和苏氨酸(T),含有相当数量的位于胞外区的O-连接糖基化位点。这些hMPV的G蛋白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数目和位置不尽相同。通过对G蛋白基因的分析显示,2003年和2004年北京地区流行的hMPV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进化簇。基因分析显示hMPV的G蛋白是高糖基化的膜表面蛋白,具有与同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亚科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的G蛋白相似的基因特征,推测其功能和在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相当于hRSV的G蛋白,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Bosis  S  顾士民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4):47-47
人偏肺病毒(hMPV)是2001年荷兰学者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和成人中分离到的一种与禽肺病毒密切相关的RNA病毒。研究表明hMPV是婴幼儿期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新现病原。作者为全面评估该病毒在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等感染的情况,采集了1505例已排除外科疾患的15岁以下急诊儿童的咽拭样品,进行hMP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流感病毒核酸的检测,并对包括症状、体征、治疗等方面作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在HMPV监测中发现的少见型别A1基因亚型BJ-1610的全基因组序列,为HMPV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BJ-1610来源于一名患有肺炎的3月龄女婴的鼻咽洗液标本。对该毒株进行全基因组RNA分段扩增、测序、序列拼接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变异程度及是否存在重组等现象。BJ-1610株基因组全长为13 406nt(KU821121)。BJ-1610与HMPV参考株进行全基因和各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显示全基因组的核苷酸相似性范围为81.2%~98.4%,其中相似性最高的为澳大利亚株(KC562226),而SH和G基因则与其他澳大利亚株相似性更高。系统进化分析发现BJ-1610与HMPV A1基因亚型参考株位于同一分支,显示了与相似性分析相同的特征。对BJ-1610的膜表面蛋白F、SH和G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蛋白最为保守,SH基因编码区的终止密码发生了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后移15位,长度由552bp变为567bp;G蛋白氨基酸序列突变较多,并导致N-糖基化位点的减少。HMPV作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对其流行株基因组的分析将对其流行特征、遗传进化、致病机理、疫苗研制和抗病毒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人偏肺病毒(hMPV)核酸特异的快速、敏感的TaqMan-MGB探针实时定量RT-PCR检测方法.方法:分别设计hMPV特异的引物与荧光标记探针,合成hMPV绝对定量RNA模板,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与常规RT-PCR平行比较,对其灵敏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以及用于临床样本的适用性等进行评价.结果:本方法可对hMPV进行特异性诊断,检测灵敏度可达10拷贝/25 μL,检测线性范围至少可达10 1~10 6拷贝/反应,且实验重复性好,初步应用于北京地区采集的158份临床鼻咽拭子标本,定量RT-PCR检出31份标本阳性,明显高于常规RT-PCR方法(22/158).结论:建立了人偏肺病毒TaqMan-MGB探针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证实可用于临床鼻咽拭子标本的检测,为开展hMPV的流行监测及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最近发现的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副粘病毒,现被归类于偏肺病毒属(Metapneumovirus),是至今发现的第一个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偏肺病毒属成员[1]。目前已经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已有十多个国家报道了不同年龄组人群中hMPV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朱汝南  钱渊  赵林清  孙宇  邓洁  王芳 《病毒学报》2011,27(6):557-564
为了探讨北京地区儿童中流行的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结构蛋白基因特征,本研究着重对hMPV北京地区地方株的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和粘附蛋白(Attachment protein,G)基因进行了基因特征的分析。本研究对2006年至2010年42株hMPV的M蛋白、49株SH蛋白和55株G蛋白基因特征进行了分析,进化分析显示北京地区流行的hMPV的这3个编码蛋白基因分别属于A2、B1和B2基因亚型。地方株M基因高度保守,A和B基因型之间存在7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型内高度保守)。不同基因型(A和B)和不同基因亚型(A2和B1、A2和B2)之间的SH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在60.7%~64.4%之间,而同一基因亚型内的氨基酸同源性则在93.3%~100%之间;同一基因型不同基因亚型之间(B1和B2)的氨基酸同源性在84.7%~88.7%之间。不同年份不同基因亚型G蛋白具有遗传多样性,使用不同的终止密码、核苷酸缺失和插入导致其核苷酸长度不同,变异程度相当高。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基因亚型之间的G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在34.0%~38.6%之间,同一基因亚型内的氨基酸同源性在81.5%~100%之间;同一基因型不同基因亚型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在64.3%~69.2%之间。2008年至2010年的B2基因亚型的毒株大多数在多个位点出现了相同的氨基酸突变,同时出现了2个氨基酸的插入或重复插入,这些毒株在B2基因亚型内形成了一个新的进化簇。抗原位点预测分析显示不同基因亚型的SH和G蛋白的抗原位点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其在纳米生物医药技术中得到广泛的研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的尺寸分布在纳米级。使其入胞途径和转运方式与一般尺寸的物质略有不同。细胞可通过网格蛋白介导胞吞、陷窝小泡介导胞吞、吞噬作用和巨胞饮等胞吞方式摄取纳米颗粒。吞噬的方式及后续的转运和定位受细胞的类型、状态,以及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如元素组成、尺寸、形状、电荷、表面修饰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偏肺病毒包括人偏肺病毒和禽偏肺病毒,是感染人和禽的一种重要病原。G蛋白是偏肺病毒粒子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属II型跨膜蛋白。不同种偏肺病毒G蛋白的大小和同源性差异巨大,发挥的生物学功能也显著不同,如在病毒的吸附过程、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对病毒在体内外的复制能力影响以及免疫保护作用都有很大不同。同时,偏肺病毒G蛋白在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对偏肺病毒G蛋白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目前正在应用的防治病毒性疾病的方法及其作用有限,开发无毒副作用、生态友好的抗病毒产品防控病毒性疾病非常必要。益生芽胞杆菌可产生核糖核酸酶、胞外聚合物等代谢物或成分,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机制发挥抗病毒作用,有望被进一步开发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王欢  丁铲  廖瑛 《病毒学报》2019,35(6):964-971
冠状病毒家族成员众多,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和禽鸟类,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病毒对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和内吞方式,决定病毒的宿主范围、组织嗜性和发病机理;此外,研究病毒的入胞途径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病毒的生活周期,还对病毒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归纳了近十年来冠状病毒入胞途径的研究进展:多数冠状病毒可通过网格蛋白依赖型内吞、小窝蛋白依赖型内吞、巨胞饮以及网格蛋白/小窝蛋白非依赖型内吞途径进入细胞,到达早期内体、晚期内体或溶酶体等处发生膜融合,释放病毒基因组进入细胞质。病毒的内吞途径可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设计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