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体重和温度对褐牙鲆标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褐牙鲆标准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幂函数关系;褐牙鲆标准代谢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者为指数关系;褐牙鲆标准代谢率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用Rs=0.2340W^0.6695e^0.0372T表示。体重和温度对褐牙鲆的标准代谢率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五种淡水鱼类幼鱼游泳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翔  付成  付世建 《生态学杂志》2020,(5):1629-1635
为了探讨栖息于不同生境中鱼类的游泳能力和偏好游泳速度及其生理机制,本研究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和胭脂鱼(Myxocryprinus asiaticus)5种鱼的幼鱼为对象,在(25±1)℃条件下测定了5种鱼类的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有氧代谢范围(MS)、临界游泳速度(Ucrit)、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Ucat)和偏好游泳速度(Upref)。结果发现:5种实验鱼中,中华倒刺鲃的游泳能力最强,游泳能力较差的为青鱼和胭脂鱼;5种鱼之间的代谢和游泳能力差异显著,其偏好游泳速度主要集中在(10~24.5cm·s^-1)区域。研究表明,鱼类游泳能力的种间差异可能主要由心鳃系统相关的呼吸能力和体型相关的游泳效率所决定。本研究提供的有关鱼类游泳能力、偏好游泳速度等资料对于鱼道设计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盐度对褐牙鲆幼鱼渗透生理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因素析因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20℃、24℃、28℃)和盐度(10‰、30‰)急性应激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渗透生理和抗氧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变化对各实验组1d和6d时褐牙鲆幼鱼血浆皮质醇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在高温低盐(28℃、10‰)环境中1d时渗透压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6d时无显著性差异。牙鲆幼鱼在28℃环境中1d时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20℃和24℃;6d时,温度和盐度对牙鲆幼鱼鳃Na+-K+-ATP酶活性有显著交互影响作用。1d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或盐度的降低牙鲆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并且高温低盐(28℃、盐度10‰)组褐牙鲆幼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在3个实验温度下,10‰环境中牙鲆幼鱼肝脏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高于30‰。在6d时,各实验组间肝脏SOD、CAT活性及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褐牙鲆能够耐受温度20—28℃和低至盐度10‰的环境条件,应激早期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可引起褐牙鲆幼鱼渗透生理和抗氧化水平的变化,高温低盐对褐牙鲆幼鱼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最大,至6d可基本恢复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鲤科鱼类种内个体标准代谢率的差异及其与运动性能和摄食性能的内在关联,本研究以我国广泛分布的鲤(Cyprinids cardio)幼鱼[体重(4.79±0.08)g,n=36]为实验对象,在(25.0±1.0)℃下分别测量实验鱼的标准代谢率(SMR),随后测定单尾鱼的特殊动力作用(SDA)、自发运动、临界游泳速度以及活跃代谢率(MO2active)。实验鱼标准代谢率(SMR)的变幅为76.7~317.6 mg/(kg·h),其变异系数(CV)达24.4%;实验鱼在10 min内的尾鳍摆动次数(P0.05)和摄食代谢峰值(P0.05)均与标准代谢率(SMR)呈正相关;活跃代谢率(MO2active)(P0.05)与摄食代谢峰值以及活跃代谢范围与摄食代谢范围(P0.05)均呈正相关。然而,鲤幼鱼的标准代谢率(SMR)与相对临界游泳速度、活跃代谢率(MO2active)、特殊动力作用(SDA)时间和特殊动力作用(SDA)总量均不相关(所有P0.05)。研究表明,较高标准代谢率(SMR)的鲤幼鱼个体表现较高的活跃性和较强的摄食代谢能力,可能有助于其更易发现食物、逃避天敌以及加快食物处理。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意大利蝗呼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冬梅  李娟  李爽  扈鸿霞  季荣 《昆虫学报》2014,57(3):373-378
【目的】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 L.是新疆荒漠、半荒漠草原的主要危害种类,前期研究表明其发生与新疆气候变暖显著相关,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气候变暖条件下意大利蝗的呼吸代谢适应机制。【方法】应用多通道昆虫呼吸仪测定了15, 20, 25, 30和35℃不同温度条件下意大利蝗成虫的呼吸率、代谢率、CO2释放率、Q10(每升高10℃呼吸率的变化幅度)及呼吸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15℃时意大利蝗成虫的呼吸率、代谢率、CO2释放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温度(P<0.01), 35℃时3项指标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1),表明低于15℃和高于35℃的温度条件都对意大利蝗的呼吸代谢产生明显影响;在20~30℃之间,意大利蝗的呼吸率、代谢率及CO2释放率变化幅度小且平稳,差异均不显著(P>0.01),表明该温度范围是意大利蝗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条件。不同温度下意大利蝗呼吸率的Q10值显示, 20~30℃温度范围内的 Q10值最小,为1.03, 15~25℃的Q10值为1.43, 25~35℃的Q10值最大,为2.42,说明意大利蝗的呼吸代谢活动对温度变化敏感,并表明20~30℃是意大利蝗生长发育的适宜范围。各温度条件下意大利蝗呼吸商的差异不显著(P>0.01),平均为0.9450,判断意大利蝗呼吸代谢消耗的底物主要为糖类物质。【结论】意大利蝗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预示着在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意大利蝗仍将是新疆草原最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6.
渤海南部牙鲆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051尾渤海南部牙鲆的胃含物分析表明,渤海南部牙鲆为捕食性(游泳生物食性)鱼类,其食物成分有30余种,以底栖虾类中的口虾蛄、鲜明鼓虾、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软体动物的日本枪乌贼及鱼类中的斑(鱼祭)、鳀鱼、黄鲫、六丝矛尾虾虎鱼及焦氏舌鳎等动物为主要食物。牙鲆除冬季外,其余时间均强烈摄食,而且其摄食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以鱼类(重量占80.9%)及甲壳类(18.6%)为主要食物;夏季以鱼类(83.5%)及软体动物类(13.1%)为主要食物;秋季主要摄食鱼类(87.9%);冬季则主要摄食鱼类(73.2%)及甲壳类(19.7%)。  相似文献   

7.
几种因素对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类胚胎冷冻保存技术还远没有成熟, 为了寻找最佳的鱼类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条件, 我们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胚胎为例, 研究了影响鱼类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的几个主要因子: 玻璃化液、麦管直径、胚胎阶段、平衡时间及平衡温度、洗脱浓度和洗脱时间。发现: (1) 含有多种抗冻剂的玻璃化液PMDD(2% PVP), 玻璃化稳定, 脱玻璃化率较低, 适宜进行玻璃化冷冻; (2) 尾芽期胚胎较其他时期耐受力强, 平衡40 min就足以使玻璃化液渗透完全, 时间延长, 成活率显著降低, 各个时期的胚胎对温度都比较敏感, 0°C与4°C下平衡的成活率显著高于15°C; (3) 洗脱浓度和洗脱时间对胚胎成活率影响不大; (4) 根据优化的条件, 对牙鲆两个时期的胚胎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实验, 共成活4次, 获得成活胚胎8粒, 其中7粒孵化出健康的鱼苗。本文为鱼类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 并显示了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南方鲇肝组织离体线粒体代谢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7年2月,把40尾南方鲇1龄幼鱼分为5个不同的温度处理组,用流水式呼吸仪测定每尾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Ms:mg O2/h·kg),随即处死该实验鱼,提取其肝脏线粒体,采用氧电极在与其静止代谢测定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以琥珀酸为代谢底物测定其线粒体的代谢耗氧率.在12.5、17.5、22.5、27.5和32.5℃条件下,静止代谢率的值分别为26.64、49.03、73.64、102.40、156.72mg O2/h·kg,单位线粒体蛋白重量的线粒体耗氧率(Mp)分别为12.24、11.76、16.28、21.56和31.43nmol O2/min·mg,单位组织重量的线粒体耗氧率(Mt)则分别为64.02、78.72、117.51、121.57和194.20nmol O2/min·g.为了比较南方鲇肝脏离体线粒体的底物偏好性,在27.5℃条件下还测定了其以丙酮酸 苹果酸为底物时的耗氧率.结果显示:该种鱼肝脏离体线粒体对琥珀酸的氧化代谢能力显著高于丙酮酸 苹果酸(p<0.05);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鱼体的Ms、Mp和Mt值分别与温度(T: ℃)之间呈显著的双对数直线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鱼体静止代谢率与线粒体代谢率回归方程的斜率(温度指数b)差异显著(p<0.05),即鱼体静止代谢率与线粒体代谢率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不一致.经过计算发现:在最低实验温度条件下(12.5℃)肝器官线粒体代谢总耗氧率占鱼体静止代谢总耗氧率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梯度(p<0.05).通过讨论认为:在低温条件下,肝脏线粒体代谢水平随温度下降速率的减小是该种鱼抵抗低温的适应性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58-67
采用双因素析因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20℃、24℃、28℃)和盐度(10、30)急性应激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渗透生理和抗氧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变化对各实验组1d和6d时褐牙鲆幼鱼血浆皮质醇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在高温低盐(28℃、10)环境中1d时渗透压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6d时无显著性差异。牙鲆幼鱼在28℃环境中1d时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20℃和24℃;6d时,温度和盐度对牙鲆幼鱼鳃Na+-K+-ATP酶活性有显著交互影响作用。1d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或盐度的降低牙鲆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并且高温低盐(28℃、盐度10)组褐牙鲆幼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在3个实验温度下,10环境中牙鲆幼鱼肝脏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高于30。在6d时,各实验组间肝脏SOD、CAT活性及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褐牙鲆能够耐受温度2028℃和低至盐度10的环境条件,应激早期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可引起褐牙鲆幼鱼渗透生理和抗氧化水平的变化,高温低盐对褐牙鲆幼鱼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最大,至6d可基本恢复稳定。    相似文献   

10.
南方鲇的日总代谢和特殊动力作用的能量消耗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采用封闭式呼吸仪,在15、20、25、30℃条件下测定了91尾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Chen)幼鱼(8.49—151.0g)的日总代谢率。日总代谢率与静止代谢率之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日粮水平的增加而上升,变幅为1.076—3.066倍。代谢率与生长率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表明,每增长1g体重,生长过程的代谢耗能量增加2288.2J。温度和体重对特殊动力作用(SDA)无明显的影响,SDA的耗能量占摄入能量的百分比相对恒定,为20.18%。  相似文献   

11.
[目的]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 L.是新疆亚高山草原和林间草地重要的指示物种,本研究主要探讨西伯利亚蝗卵越冬过程中的呼吸生理变化。[方法]采用多通道昆虫呼吸系统,逐月测定越冬卵的呼吸率、代谢率和呼吸商等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并监测其环境温度变化,同时解剖蝗卵以观察胚胎发育进度。[结果]越冬过程中,蝗卵的呼吸代谢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高低顺序为越冬前期越冬期间越冬后期。越冬前(8—10月)和越冬期间(11—2月),同阶段各月份之间的呼吸代谢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越冬后期(3—4月)呼吸率和代谢率显著升高(P0.05)。越冬前蝗卵的平均呼吸商为0.66,说明其代谢底物主要为脂质;越冬期间蝗卵的平均呼吸商为0.80,表明其代谢底物除脂质外还有部分糖类参与;越冬后期,呼吸商显著升高(P0.05),平均值为1.01,表明其呼吸代谢底物主要为糖类物质。早期胚胎发育主要发生在越冬前期,此时头、胸、腹和附肢等结构已分化完全;越冬期间胚胎发育停滞;越冬后胚胎发育迅速恢复。[结论]越冬过程中,西伯利亚蝗卵的呼吸代谢水平与胚胎发育进度密切相关。为适应胚胎发育需要,蝗卵通过调节呼吸代谢水平及代谢底物来调整其生理状态,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从而顺利越冬。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运动和摄食对细鳞鲑幼鱼代谢模式的影响,在饱和溶氧(>8.0 mg·L-1)条件下,分别测定了空腹组和摄食组在5个处理温度(4、8、12、16和20 ℃)下的运动前代谢率(MO2p)、活跃代谢率(MO2a)、代谢范围(MS)、临界游泳速度(UC)以及10个流速水平下的实时游泳代谢率(MR).结果表明: 在各个温度条件下,摄食组的MO2p和MO2a均显著高于空腹组(P<0.05),且分别提高了15%和12%(4 ℃)、47%和23%(8 ℃)、30%和21%(12 ℃)、43%和36%(16 ℃)及8%和7%(20 ℃);摄食组与空腹组的UC和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温度升高,两组的MS均呈现下降趋势;随流速的增加,各组的游泳代谢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摄食组显著大于空腹组(P<0.05),各组的最大代谢率峰值均出现在低于UC的流速条件下;在细鳞鲑幼鱼的游泳速度接近70%UC的运动过程中,其代谢率不断增大至峰值,随后在游泳速度达到UC的过程中,代谢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条件下,细鳞鲑幼鱼的最大代谢率是由运动与摄食共同诱导产生的,在达到最大代谢率峰值的过程中代谢表现为添加模式;之后随游泳代谢率的下降,摄食诱导的代谢率被削减,该过程表现为运动优先代谢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Orexins对小鼠摄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摄食组和代谢组,摄食组通过中枢置管,注射不同剂量(1、3、10 nmol)的orexin-A和orexin-B,观察它们对小鼠摄食以及肝柠檬酸合酶活性的影响。代谢组将小鼠置于代谢笼内,通过中枢注射orexin-A,观察小鼠在光照条件、黑暗条件、禁食条件下呼吸商和代谢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 nmol和10 nmol orexin-A在注射后4小时内可显著刺激小鼠进食(P0.05),而3 nmol orexin-A对摄食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显著促进柠檬酸合酶活性。任何剂量的orexin-B对小鼠摄食都没有显示出刺激作用(P0.05)。在光照条件下,orexin-A可显著降低呼吸商(RQ),代谢率显著升高(P0.05);而在黑暗条件下,orexin-A对RQ没有任何影响,但代谢率显著升高(P0.05);但是给禁食小鼠中注射orexin-A可诱导RQ的短暂升高,代谢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Orexins对小鼠摄食与能量代谢可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钱雪  王冬梅  李爽  窦洁  季荣 《生态学报》2016,36(20):6602-6606
为阐明始红蝽呼吸代谢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其对温度适应的呼吸代谢策略,运用多通道昆虫呼吸仪逐月测定始红蝽自然种群的O_2吸收率、CO_2释放率、代谢率和呼吸商。基于预实验获得始红蝽完成一次完整的呼吸代谢活动的时间为90 s,故每90 s记录1次数据。结果表明,始红蝽的呼吸代谢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种群(12—2月)呼吸代谢水平最弱,O_2吸收率、CO_2释放率和代谢率的平均值依次为(3.16±1.02)×10~(-5)mL/min、(2.09±0.78)×10~(-5)m L/min、(0.11±0.08)×10-3mLg~(-1)min~(-1);春季种群(3—5月)呼吸代谢水平迅速增加,夏季种群(6—8月)呼吸代谢水平最高,O_2吸收率、CO_2释放率和代谢率的平均值分别为(33.68±2.68)×10~(-5)mL/min、(36.00±3.07)×10~(-5)m L/min、(18.16±0.83)×10-3m Lg~(-1)min~(-1);秋季种群的呼吸代谢水平开始减弱并持续到冬季。始红蝽O_2吸收率、CO_2释放率和代谢率的值与栖息地的地表温度成正相关(r_1=0.914,r_2=0.909,r_3=0.836);春、夏、秋3个季节始红蝽以糖类物质作为呼吸代谢消耗的底物,冬季则消耗脂类物质。研究得出,随季节温度变化,始红蝽不仅能够调节呼吸代谢水平的强弱以提高自身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还可通过调整呼吸代谢消耗的底物类型以最大程度降低消耗,这对维持始红蝽种群数量和扩大其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草原布氏田鼠代谢率与身体器官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宋志刚  王德华 《兽类学报》2003,23(3):230-234
动物代谢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其意义是进化生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了解代谢率的影响因素和功能意义, 我们测定了不同驯化条件下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的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 BMR) 、日能量消耗(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 DEE) 和冷诱导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 , MMR) , 分析了动物体内11 种器官、组织的重量与代谢率的关系。结果显示, 排除温度、光照、食物质量和体重的影响后, BMR 与心脏、肝脏、肾脏、胃和盲肠相关; DEE与心脏、肾脏、胃和盲肠相关; MMR 与脑重显著负相关。这表明: 在布氏田鼠体内存在着代谢活性器官, 主要包括心脏、肝脏、肾脏、胃和盲肠, 这些器官对BMR 有较大的贡献。动物的能量周转水平与体内“代谢机器” (metabolic machinery) 的大小相关连, 主要受到心脏、肾脏、胃和盲肠的影响。最大代谢率受脑重的影响。BMR 与MMR 的相关性不显著, 而BMR 与DEE 的相关性显著, 说明较高的BMR 有助于维持较高的DEE , 但不能维持较高的MMR。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肠呼吸抑制胁迫对气呼吸鱼类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鳃和肠道呼吸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初步探究其生理反馈调节机制,本文选取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n=60)进行肠呼吸抑制胁迫实验。分别对实验组(肠呼吸抑制,n=30)与空白对照组(n=30)的大鳞副泥鳅饲养驯化2周,测定其整体静止代谢率、呼吸频率、鳃和肠道各段的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Na+/K+ATP酶(NKA)、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肠呼吸抑制胁迫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鳞副泥鳅整体静止代谢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呼吸频率显著加快(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后肠琥珀酸脱氢酶和Na+/K+ATP酶显著降低(P0.05)。同时实验组大鳞副泥鳅后肠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大鳞副泥鳅鳃和前中肠的过氧化氢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后肠则有显著性升高(P0.05)。当大鳞副泥鳅肠呼吸受到抑制时,会加强其鳃部有氧呼吸代谢,弥补肠呼吸缺失部分,满足机体生理需求,而气呼吸的后肠会有一定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正应激(Stress)指生物受到外源或内源刺激后内稳态改变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1]。在鱼类养殖中,各种操作对鱼产生的惊扰及环境变化均会导致鱼类应激~[2,3]。应激使鱼类代谢强度增加,免疫和生长性能下降~[4,5]。有关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应激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相比之下,鱼类应激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杨亚  凌鸿  付世建  曾令清 《生态学报》2021,41(11):4447-4459
鱼类个体因社会原因而聚集成群现象称作为鱼类群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如环境类型和能量代谢等)的影响。为考察代谢表型和环境类型对我国长江上游鲤科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喜集群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在(26.1±0.1)℃水温条件下对该种鱼进行4种代谢表型[低标准代谢率/低代谢空间(低SMR/低AS)、低标准代谢率/高代谢空间(低SMR/高AS)、高标准代谢率/低代谢空间(高SMR/低AS)、高标准代谢率/高代谢空间(高SMR/高AS)]的分型并且在不同生态环境(无食物隐蔽场所、食物、食物隐蔽场所)条件下拍摄实验鱼的群体行为。结果发现:(1)中华倒刺鲃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不受环境类型和代谢表型的影响;(2)中华倒刺鲃在空白环境(无食物隐蔽场所)和食物环境中的个体(群体)游泳速度和移动距离低于食物隐蔽场所环境,但前两种环境的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高于食物隐蔽场所环境。(3)低SMR/低AS表型的个体空间位置的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它3种代谢表型;高SMR/高AS表型的最近邻距离以及与群体中间距离均大于低SMR/高AS和低SMR/低AS的两种代谢表型。然而,每种代谢表型在不同环境之间的最近邻距离均无差异。研究表明:虽然中华倒刺鲃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不受环境类型和代谢表型影响,但不同代谢表型间的最近邻距离存在显著差异,暗示个体间的相互吸引力具有代谢表型依赖性;环境复杂性的增加可能不影响中华倒刺鲃的群体协调性。  相似文献   

19.
饥饿胁迫对褐纹金针虫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发生为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分析饥饿环境条件下褐纹金针虫的生理特征变化,以期揭示其饥饿胁迫下的生理和生态适应对策。【方法】以2-3龄幼虫为试验的起始对象,以喂食小麦(中旱101)苗的褐纹金针虫为对照,在土壤和蛭石两种饲养环境条件下测定不同饥饿时期金针虫的存活率、活动性、蜕皮次数、体重、含水量及呼吸率的变化。【结果】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存活率、蜕皮次数与喂食(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饥饿120 d的情况下仍有90%以上的存活率,蜕皮次数10次左右,试虫在触碰时全部具有活动性。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的鲜重、干重分别呈下降趋势,与喂食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处理120 d时,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褐纹金针虫的含水量分别达到72.52%和72.22%,相应对照组的含水量分别为49.01%和51.37%,饥饿组含水量较喂食对照组显著升高。随饥饿处理时间的延长褐纹金针虫呼吸率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的CO2释放率分别下降了62.11%和60.46%。【结论】褐纹金针虫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在饥饿胁迫下可通过降低呼吸代谢的生理对策维持其生长发育(正常蜕皮)。  相似文献   

20.
朱万龙  贾婷  练硝  王政昆 《生态学报》2010,30(5):1133-1139
最大代谢率对于动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具有关键作用。实验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夏季和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和运动最大代谢率。大绒鼠夏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O2为(7.24±0.61)ml/(g.h),运动最大代谢率O2为(7.69±0.59)ml/(g.h);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O2为(8.61±0.42)ml/(g.h),运动最大代谢率O2为(7.51±0.51)ml/(g.h)。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冬夏之间具有差异显著,而运动最大代谢率则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栖息于横断山脉的大绒鼠由于受到低温的胁迫,导致其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季节性变化较大,而运动最大代谢率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