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生活史研究成果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生活史研究成果报告王增贤,杨兆宰(安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230032)结膜吸吮线虫病是由该线虫寄生于人和犬等动物限内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我国分布广泛,据近年报告,我国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有病例分布,并且是世界病例报告最... 相似文献
2.
1985年6月在鄂西神衣架林区调查了家犬结膜吸吮线虫流行情况,现简报于下。一、调查方法狗死后立即在狗的瞬膜囊、结膜囊内仔细寻找虫体;随后一周内在受感染犬附近的居民区网捕苍蝇,毒死后分类解剖,检查受幼虫感染情况;对当地居民作眼睛检查。二、结果(一)犬的感染率为30%(16/53)。其中不足1岁组、1岁组、2岁组、3岁组、4岁以上组和年龄不详组分别为0(0/10)、0(0/1)、20%(2/10)、67%(4/6)、43%(3/7)和37%(7/19)。感染度则分别为0、0、17.5(35/2)、6.0(24/4)、8.7(26/3)和7.4(52/7)。雄犬感染率为58%(11/19),明显高于雌犬21%(5/24),(μ=2.51,… 相似文献
3.
结膜吸吮线虫中间宿主冈田氏绕眼果蝇的诱捕和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大量采集和鉴定冈田氏绕眼果蝇,特将水果(苹果,梨等)切碎经发酵后,打成包并悬挂于树干,吸引果蝇进行诱捕或者置入蚊帐内诱捕,自1989-2000年9月经过数次现场实验,均可大量捕获冈田氏绕归果蝇,依据该种果蝇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特征进行种的鉴定,尤其是雄外生殖器的特征和冈田氏绕眼果蝇腹部第3-5节的背面各有一似“山”形黑褐色斑纹及足的胫节上,有3个黑褐色环以及雄性生殖器的形态等可作为该种果蝇的外形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宽带果实蝇Zeugodacus scutellatus (Hendel)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实蝇类昆虫之一,掌握其入侵来源以及传播扩散模式是害虫防控的基本前提。【方法】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 cox1和cox2基因片段,对我国宽带果实蝇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对其入侵扩散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我国东部和西部宽带果实蝇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核苷酸多样性(π)、遗传分化系数(F_(st))、基因流(N_m)均高于中部地区,日本宽带果实蝇种群单倍型数量、单倍型百分比、遗传多样性等参数均高于我国宽带果实蝇种群。中性检验表明,宽带果实蝇在我国经历过快速扩张事件,地理隔离在种群遗传结构中并未产生关键作用。【结论】上海和重庆可能是其最早进入我国的地区,该虫可能经由两条主要路径实现其在我国大范围扩张:一条直接通过港口贸易登陆上海,在长三角地区传播扩散,依此基础沿长江水系迅速向内陆扩张;另一路则以重庆为起点,在云贵甘陕等西部地区迅速扩张,并在此基础上借助长江沿线适宜的定殖区向南北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5.
菝葜科基于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世界范围分布的菝葜科Smilacaceae的79个代表种(包括了全部的属和组), 以分布于南美洲的Philesia Comm. ex Juss.和Lapageria Ruiz &; Pav.属为外类群, 选取包括花粉和染色体性状在内的47个广义的形态学性状进行了分支分类系统发育分析, 同时以表征分类的方法构建了距离树(NJ)辅助分析, 首次对世界分布的菝葜科各属间及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作了探讨。(1)Ripogonum与菝葜属Smilax +肖菝葜属Heterosmilax互为姐妹群, 但是距离较远, 支持将类菝葜属(新拟中文名)Ripogonum独立为科的观点; (2)肖菝葜属在菝葜科内处于较为进化的分支上, 并与菝葜属土茯苓组sect. Coilanthus的部分种组成一个具较高支持率(88%)的单系分支, 分析表明肖菝葜属并非是一个好属, 应归入菝葜属; (3)菝葜属6个组的划分大都没有得到支持, 只有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草本菝葜组sect. Nemexia的单系得到很好的支持(93%); (4)分布于南美洲巴西的种类聚为一个单系类群, 表明它们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但由于取样局限, 南美洲种类的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结膜吸吮线虫在终宿主体内发育过程及生殖机能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结膜吸吮线虫的感染期蚴和当天自然感染犬眼的小童虫,植入实验动物限结膜囊内,经平行观察,证明发育到成虫产蚴所需最短时间为35—36天。除对感染期蚴进行大小测定和形态特征描述外,还对不同发育时间的虫体与相应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阐述。同时观察到本虫食管与体长比值随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变小的关系,以此为依据结合虫体其他特征,作为对终宿主眼内虫体寄生时间的估测指标,这对寄生于人眼的本虫鉴定和病史分析以确定感染时间都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还指出了该虫产蚴能力、生殖特点及本虫寿命等生理方面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从Stuckey(1917)在我国发现人体结膜吸吮线虫(Tkelazia callipaeda)病例以来,对本虫的中间宿主问题一直是寄生虫学科中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讨。Faust(1928)曾以蟑螂(Blatella germanica)作过感染实验,未获成功,Roa(1949)和光化县人民医院等(1976)曾在家蝇体内检获线虫幼虫,并就此认为是结摸吸吮线虫的幼虫。我们自1982年以来对本虫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中,先后检查家蝇22328只,感染线虫丝状蚴的蝇为147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青海省部分蚤种进行鉴定,旨在弥补蚤类传统形态分类方法的不足。【方法】通过PCR扩增3总科6科22属44种共182头蚤类标本的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约600 bp)并进行测序和比对;用K2P模型计算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测得182条COI基因序列片段(GenBank登录号:MG138154-MG138335);分析可知蚤种内遗传距离0.01%~2.90%,种间遗传距离4%~12%,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均形成高支持率的单系,种间分支很明显。【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COI基因可以用于蚤类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9.
10.
芍药属牡丹组基于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 L.sect.Moutan DC.(全部野生种)40个居群进行了基于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组内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 (4.0)计算机程序分别构建了建立在25个形态学性状基础上的所有研究类群的距离树(UPGMA、NJ)和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差异只发生在距离树和简约树之间,在由形态和细胞学关系都很近的5个种(牡丹P.suffruticosa、矮牡丹P.jishanensis、卵叶牡丹P.qiui、紫斑牡丹P.rockii和凤丹P.o 相似文献
11.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7)
蚋的种类繁多,其不同发育虫期在形态学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通过形态学特征对虫株进行鉴定具有极大的困难,且目前尚无公认的分类系统。从分子水平结合形态学特征对蚋科类群进行整理,应能使蚋科昆虫鉴定更为准确,分类系统更能反映其生物谱系。以COⅠ基因的特定区段作为"条形码"为生物编码,可实现物种鉴定的便捷、准确及自动化。本研究对15株蚋科昆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及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中共采集并成功羽化出蚋科虫株15株,其中14株完成形态学鉴定,COⅠ基因序列分析验证了形态学鉴定结果;L1虫株因操作过程中成虫尾器被破坏,未完成完整形态学鉴定,COⅠ基因序列分析提示其可能为一未知新种或未报道过COⅠ基因序列的已知种。研究结果显示,蚋的形态学鉴定极度依赖鉴定者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严重制约了蚋的鉴定、分类研究的发展,COⅠ基因序列分析能较好建立蚋亚属内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从天敌病原生物方面探索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防治,对新发现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进行病原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病害症状识别、病原显微形态记录与比较、病原菌及其近似种ITS序列结构比较、LSU序列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病原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南美蟛蜞菊霜霉病在广州零星发生,但该病害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发生较严重,发病率达50%~70%,病情指数为30~35。经鉴定,其病原菌为南美蟛蜞菊单轴霉,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基于病原菌LSU序列和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侵染菊科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聚在一个分枝,亲缘关系密切,与侵染其他不同科寄主植物的单轴霉亲缘关系较远。ITS序列结构比较显示,寄生于菊科向日葵族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的ITS2区包含多个重复序列,不同菌种间的ITS2区重复序列相似度不同,说明侵染菊科向日葵簇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物可细分成多个种,而不是只有向日葵单轴霉。[结论]广州发生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是该寄主上首次正式报道的病害,鉴定的病原菌也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寄生在菊科植物上的单轴霉属种类不尽相同,但亲缘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3.
珙桐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生物学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珙桐茎、叶及叶柄中分离到内生细菌56株,选取17株内生菌,提取其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其16S rDNA,扩增出约1 500 bp大小的DNA条带,对15株内生菌16S rDNA测序,用BLAS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相似性比对,发现11株为Bacillus属,相似性为95%-98%;2株为Lysinibacillus属,相似性为97%和99%;1株为Bordetella属,相似性为95%;1株为非培养细菌的同源菌,相似性96%。芽孢杆菌为珙桐内生细菌优势菌属。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这15株内生菌明显聚为2大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在形态学水平上已被鉴定为草原毛虫蛹期的寄生蜂新种。本研究拟从分子标记水平再次对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进行物种辅助鉴定,探究其在小蜂总科中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与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N-J树。【结果】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线粒体COⅠ基因校正后的长度为812 bp,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34.36%、42.61%、10.59%、12.44%,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与蝶蛹金小蜂COⅠ基因相似度最高,遗传距离最小,表明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与蝶蛹金小蜂亲缘较近,因此推断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可能属于金小蜂科物种;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先后与Eupelmus sp.、Sycoscapter sp.、Idiomacromerus sp.、Diaziella bizarre、Eurytoma sp. 聚为一支,且与 Idiomacromerus sp.+(Diaziella bizarre+Eurytoma sp.)+(Eupelmus sp.+Sycoscapter sp.)形成姊妹群。【结论】本研究从分子标记水平揭示了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与金小蜂科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了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的形态学物种鉴定结果,为更深入地研究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系统发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草原毛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耐热真菌的分类鉴定及rDNA-ITS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山东、山西、河北、陕西、河南、云南、江西、海南、新疆、内蒙古、甘肃、广州等地实地采集堆肥、培养料、草堆等标本600多份,分离鉴定出耐热真菌28种,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沙生梭孢壳Thielavia arenaria和丰孢木霉Trichoderma saturnisporum,其余26个为中国已知种。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对所分离鉴定的28株耐热真菌及购买的3株耐热真菌,进行rDNA-ITS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片段长度为554-895bp。将所测的31个和从GenBank下载的15个耐热真菌的rDNA-ITS序列构建NJ系统发育树,该树较好地显示了耐热真菌的系统进化关系,有力地支持了形态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在中间宿主——变色纵眼果蝇体内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结膜吸吮线虫产在家兔眼分泌物内的初产蚴和解剖雌虫子宫内的幼虫,喂饲实验室繁殖的变色纵眼果蝇进行感染,证明了变色纵眼果蝇可作为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以终宿主眼分泌物中的初产蚴喂饲感染果蝇,结果在感染后第16天,于存活的11只果蝇中,在2只雄蝇的口器和头部检出感染期幼虫9条。用取自雌虫体内的幼虫,平均每蝇5条幼虫的比例喂饲感染608只果蝇,结果检出阳性蝇106只,其感染率为17.4%。并发现幼虫在果蝇体内发育主要侵入雄蝇睾丸外层组织和雌蝇的血腔壁形成“虫泡囊”,幼虫在囊内发育至腊肠蚴蜕1次皮,进入感染前期发育阶段,再行第2次蜕皮,而发育成感染期幼虫。发育速度与外界温度密切相关,当外界温度为26.1—31.8℃,发育到感染期幼虫最早天数需要17天。 相似文献
17.
鲤科鱼类在东亚分布广泛且数量丰富, 在物种演化上具有重要的系统发育地位. 本研究基于S6K1基因5′端功能调控序列, 通过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共获得30种鱼类S6K1 前端部分DNA序列(外显子1, 外显子2及内含子1), 对序列变异进行分析, 并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重建鲤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亚口鱼科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作为外类群, 通过4种方法所得系统发育分支图大致相同, 均以较高的节点支持率支持雅罗鱼系和鲃系的划分, 雅罗鱼系包括雅罗鱼亚科东亚类群(East Asian group in Leuciscinae)、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yinae)、鲴亚科(Xenocyprinae)、鲌亚科(Cultrinae)、相似文献
18.
银杏MADS-box基因家族的表达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DS-box基因是真核生物中一类编码转录调控因子的基因家族,在植物花器官发育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探究MADS-box家族基因在银杏花发育中的功能,本文对银杏花芽分化4个时期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其中的MADS-box家族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筛选到的基因进行表达模式、蛋白结构、细胞定位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15个银杏MADS-box家族基因。表达分析表明,目标基因根据表达模式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析目标基因的编码序列显示,15个银杏MADS-box蛋白的主要构件均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亚细胞定位预测主要在细胞核内;所有表达产物均包含MADS结构域。聚类分析显示,银杏MADSbox基因家族可分为6个亚类。银杏MADS-box基因家族中的new Gb2734、Gb38883、Gb28587和Gb33168可能在银杏开花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Gb16301可能是银杏花器官的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9.
对大亚湾海域表层水体的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测定了分离培养细菌的16S rRNA 基因V3 区序列,并采用该研究中的35 个序列与从GenBank 下载的46 个序列构建了系统树,对细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在9 个站点的表层水体中共分离得到70株菌株,分属35 个种。其中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为分离菌株最多的两个菌纲,分离率分别为40%和35.7%;而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仅分离到1 株(1.4%)。此外,还分离得到盖球菌属(Kytococcus)、间胞囊菌属(Intrasporangium)等非常见菌株。大亚湾海域细菌的Shannon-Wiener's 多样性指数为3.21。大亚湾海域表层水体可培养细菌丰富的种类多样性以及较高的α-变形菌分离率,说明了该海域具有良好的水质,同时也是潜在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库。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南方红豆杉内生细菌类群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并做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从南方红豆杉茎、皮和叶中共分离到内生细菌52株.对12株内生细菌16S r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大小约为1 400bp,对11株内生细菌16S rDNA测序结果,用BLAST软件进行相似性比对,发现TB02株为Enterobacter属,相似性99%;9株为Bacillus属,相似性99%~ 100%:TB13株为Lysinibacillus,相似性97%.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这11株内生细菌明显聚为两大支.结论:11株内生细菌分别鉴定为肠杆菌、芽孢杆菌和Lysinibacillus,芽孢杆菌为南方红豆杉内生细菌优势菌属.芽孢杆菌和Lysinibacillus亲缘关系较近,二者和肠杆菌之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