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重度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可将患者分为A组(n=44)和B组(n=48),A组给予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B组给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对比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腰腿痛评分、临床指标、滑脱距离、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椎间孔高度、并发症及螺钉松动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VAS、ODI、JOA评分均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椎间融合率高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滑脱距离、滑脱率均下降,且B组小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虽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椎间高度及腰椎滑脱程度,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C型臂透视2D导航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型骨折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二维透视导航辅助经皮置入骶髂螺钉治疗C型(Tile分型)骨盆骨折患者22例,其中交通伤16例,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2例。伤后就诊时间5 h~12d(平均20 h)。按照骨盆骨折Tile分型:B3.3型1例,C1.2型8例,C1.3型12例,C3.3型1例。其中伴有休克2例,腹部损伤3例,尿道损伤4例,脊柱损伤5例,骶神经损伤1例,胫骨骨折2例。结果:建立导航系统耗时13~30 min(平均18.50±6.20 min),每枚螺钉置入耗时15~25 min(平均17.50±7.20 min),置入每枚螺钉出血量约20 m L。所有患者螺钉置入位置均较满意,无穿透椎弓根或椎体骨皮质进入骶孔、骶管和前方的盆腔等现象出现,无伤口感染发生。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优15例,良5例,可2例。采用Majeed评分行功能评价:优13例,良6例,可3例。结论:采用导航下骶髂螺钉固定技术能够有效恢复骨盆后环稳定性,但需要手术者熟练掌握骨盆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有效增加手术准确性,避免副损伤。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盆后环骨折的疗效及对血清应激因子和疼痛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0,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和B组(n=50,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Majeed功能评分、血清应激因子和疼痛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B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A组,但X线暴露时间长于A组(P<0.05)。B组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7 d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A组,皮质醇(Cor) 、肾上腺素(E)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术后7 d 5-羟色胺(5-HT)、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低于A组(P<0.05)。A组、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相比,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减轻、应激反应轻等诸多优势,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魏杰辉 《蛇志》2017,(2):190-191
目的分析X线平片与CT影像在脊柱爆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脊柱爆裂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X线平片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予以CT影像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出率、检出时间以及检查费用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为65.71%,检出时间(9.21±0.13)min,检查费用(115±25.20)元;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为88.57%,检出时间(2.32±0.30)min,检查费用(628±52.6)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行CT影像学诊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X线平片,值得作为脊柱爆裂型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与不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损伤介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7月期间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6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131,给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和B组(n=138,给予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血清炎症损伤介质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1周、术后半年、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B组术后半年、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半年、术后1年Cobb'S角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B组术后半年、术后1年Cobb'S角均大于A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3d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均升高(P<0.05),但两组术后3d血清炎症损伤介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与不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可获得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对患者损伤程度基本一致,但伤椎置钉在恢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方面更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评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vlmethacnrlat, PMMA)增强的具有"渐变孔"结构的侧开孔中空椎弓根螺钉(Fenestrated pedicle screw, FPS)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32例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腰椎滑脱患者,均应用具有"渐变孔"结构的FPS融合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测量椎间隙高度、椎体楔形变指数、滑脱距离、滑脱角、骨盆指数、腰椎前凸角;随访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Questionnaire, ODI)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分,比较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差异;结果:术中X线及术后三维CT检查发现3枚渗漏的骨水泥螺钉(2.2%),均为Yeom C型,术后无不适。随访7~61个月(平均34.9个月),滑脱复位良好,后凸畸形和矢状位失衡矫正良好,ODI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随访期间,全部病例滑脱无复发,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无椎间隙塌陷,根据SUK标准融合成功率100%。结论:新型骨水泥螺钉能够提供良好的固定稳定性,并且能够避免骨水泥渗漏发生以及螺钉松动脱出,为骨质疏松脊柱手术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是由胸腰段脊柱的解剖学特点所决定。国内外有多种脊柱骨折的分类,临床中使用较多的有AO分类及Denis分类,脊柱载荷分享分类现多用于评价患者是否适合于后路手术,而不能应用于评估手术指征。目前国内外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尚无统一定式,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其中尤以后路手术治疗为主,后路手术多采取短节段椎弓根定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近些年又出现了经后路270°或360°椎管减压,重建脊柱的三柱稳定性。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都有其各自的适应症。保守治疗多采取卧床休息、体位复位、外固定支具法及功能康复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最新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对侧皮质锁定螺钉与锁定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5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对侧皮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A组:对侧皮质锁定组),采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B组:锁定螺钉组)。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内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在每个随访节点对每位患者进行患肢的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末次随访时对患肢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功能。骨折愈合的定义为活动时骨折处无痛且在骨折正侧位X线平片上可见到断端骨皮质骨痂连接。术后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内固定断裂、骨不连以及感染等。结果:本研究52例骨折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在手术相关指标及切口愈合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骨折愈合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A组均显著短于B组(P均0.05)。末次随访时52例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A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88.5%;B组:优15例,良6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0.8%。两组对比A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A组发生骨不连2例,骨折内固定断裂2例。B组发生骨不连3例,畸形愈合2例。结论:与传统锁定螺钉相比,对侧皮质锁定螺钉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对侧皮质锁定螺钉的治疗指征及自身强度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后路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9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六钉组,65例)和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四钉组,31例)进行复位固定,测量并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六钉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两组冠状面Cobb角均为0°。四钉组术后并发痘的发生率为22.6%,而六钉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两组,前路组(46例)采取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路组(44例)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术前术后下腰痛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结果:后路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前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同时间前路组相比,后路组ODI值均明显低于前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两组神经功能分级整体有所提高(P0.05),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疗效显著,术中出血量少,预后较好,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曹旭栋  黄浩  张文俊  张亚俊  徐东来 《蛇志》2009,21(3):202-203
目的为了探讨AF系统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中的效果及中医药在促进胸腰椎骨折脱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组和手术加中药组),手术组切开复位采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加中药组在手术前后辨证给予中药治疗,平均随访2.5年,并分别于装、取内固定物时取标本行组织切片,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两组胸腰椎骨折脱位均达良好的复位固定(P〉0.01);两组症状恢复比较,手术加中药组优于手术组(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取出内固定时手术组组织较致密。结论AF系统手术能使胸腰椎骨折脱位达到满意的复位及固定.中药的使用促进了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TAMS)与传统开胸手术对胸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外伤患者9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4,行传统开胸手术)和B组(n=47,行VTAMS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7d的凝血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PLT)较术前降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7d的APTT、PLT高于A组,DD、PT则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5/47),低于A组的27.27%(12/44)(P<0.05)。B组病死率为2.13%(1/47),低于A组的15.91%(7/44)(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外伤患者应用VTAMS手术治疗,可改善围术期指标,对凝血功能影响较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还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Cage植骨和椎体间骨粒直接植骨两种植骨融合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06年10月采用腰椎滑脱复位系统(Spondylolisthesis reduction system,SRS)共治疗4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9例行Cage植骨,B组21例行椎体阃骨粒直接植骨,按侯树勋等[1]的疗效评定标准比较术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融合率,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40例患者获得10月-3年(平均1.9年)随访,两组临床症状术后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率、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都无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结论:SRS治疗腰椎滑脱症时,采用Cage植骨与椎体间骨粒直接植骨其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椎体间骨粒直接植骨手术操作更简便,手术时间更短(P=0.000),术中术后出血量更少(p=0.000).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n=36,给予TLIF治疗),B组(n=36,给予MIS-TLIF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对比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结果:相比于A组,B组手术时间更长,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相比于A组,B组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更低(P<0.05);相比于A组,B组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更高(P<0.05)。B组椎间融合率为97.22%(35/36)与A组的88.89%(32/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LIF治疗相比,采用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手术时间更长,但对于患者疼痛的缓解和腰椎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内侧柱的支撑能力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0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内侧柱支撑重建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其中A组患者48例,均接受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以重建内侧柱支持;B组患者20例,均使用1枚支撑螺钉置入肱骨头内下方的软骨下骨,C组患者14例,均使用2枚或2枚以上支撑螺钉置入肱骨头内下方的软骨下骨;D组患者25例,均未进行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亦未使用锁定螺钉固定。比较各组患者术后Constant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头高度丟失值、肱骨头内翻角、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二次手术率。结果:与无支撑重建组相比,骨皮质解剖复位组、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以及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的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头高度丟失值以及肱骨头内翻角均明显降低,而Constant评分明显升高,其中骨皮质解剖复位组的变化幅度最大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次之,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变化幅度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100,22.130,7.267,68.440,47.900,均P0.001);与无支撑重建组相比,骨皮质解剖复位组、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以及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率均明显降低,其中骨皮质解剖复位组的降低幅度最大,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次之,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降低幅度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938,11.904,P=0.005,0.008)。结论:锁骨钢板固定术后内侧柱的支撑能力与肱骨近端异型解剖钢板患者预后相关,内侧柱支撑能力的越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肩关节恢复越佳,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二次手术率越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化模板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术前数字化模板设计组(实验组)和传统内固定组(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前行CT薄层扫描,建立踝关节数字三维模型,应用3D打印机打印出骨折模型,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Burwell-Charnley X线复位评分及Olerud-Molander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复位优良率(96.7%)高于对照组(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数字化骨科技术治疗踝关节复杂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置钉技术用于寰枢椎不稳椎弓根置钉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寰枢椎不稳病例,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个体化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模拟置钉,获取最佳置钉点、置钉角度等个体化置钉数据,并于术中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通过CT扫描评价置钉准确性,测量术前、术后患者寰齿间隙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颈延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固定效果、稳定性、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3例患者均采用3D打印辅助置钉技术进行内固定治疗,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复位及内固定效果满意。共置入椎弓根螺钉31枚,其中29枚完全在椎弓根内,置钉准确率为93.5%。寰枢椎较术前明显复位,术后寰齿间隙、颈延角和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上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与CT进行手术设计,观察组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手术设计,两组都给予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的骨盆功能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1%)显著低于对照组(25.6%)(P0.05),术后3个月的骨盆功能优良率(97.4%)显著高于对照组(74.4%)(P0.05)。结论:与常规X线与CT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骨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74例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B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每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A组均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可更早负重、恢复好,而且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并对症状进行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腰椎X线的影像学变化,观察术后临近节段的退变发生率与影像的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1-3年发现患者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73.81±16.12)%,术后滑脱率与椎间高度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显示植骨融合A级15例,B级12例,C级3例,融合优良率为90%。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评分,而且使患者影像学变化恢复正常生理形态,是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