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水蒸气蒸溜法提取其根、茎、叶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鸭儿芹根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1个峰,鉴定出11种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98.61%,主要成分为α-芹子烯、γ-芹子烯等;茎中共分离出25个峰,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100.00%,主要成分为...  相似文献   

2.
野生蔬菜鸭儿芹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鸭儿芹嫩芽为材料,利用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鸭儿芹的组织培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诱导侧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 +NAA 1.0 mg/L;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添加抗坏血酸(Vc) 1.0 mg/L可以有效防止愈伤组织的褐化;鸭儿芹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IAA 1.0 mg/L.  相似文献   

3.
鸭儿芹及制品中矿质元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鸭儿芹及制品中钾、钙、钠、镁、铁、锌、锰、铜等8种矿质元素.对测定分析条件进行了实验,以氯化铯为电离抑制剂,用氯化锶消除磷对钙的干扰,盐酸浓度控制在2%以内,获得了满意效果.实验加标回收率为90.5%~108.2%,相对偏差为0.3%~0.7%,适合于植物材料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鲜鸭儿芹中钾含量很高,达到44.774 mg/g,钙含量达到11.296 mg/g,同一元素在不同制品中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鸭儿芹的综合利用及其栽培与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儿芹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野生植物。因其特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现在药用、食用以及园林中得到开发利用。文中介绍了鸭儿芹的生物学特性,药用与食用价值,繁殖和栽培技术,以及园林造景的应用,为今后更好的开发利用该种植物提供全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鸭儿芹种子具有休眠特性,且休眠期长,不经任何处理的种子很难萌发,影响其人工种植。研究了鸭儿芹种子的休眠特性和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为我国人工种植野生鸭儿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TTC法对种子活力的测定表明有活力的种子为(55.33±3.71)%;切破种皮种子与完整种子吸水率在前12 h相差较大,但最终吸水率相差不大,分别达到(70.00±1)%和(68.32±0.32)%,表明种皮并不阻碍种子吸水;种子中存在内源抑制物,其粗提液在较低浓度下即可抑制芹菜种子的萌发;鸭儿芹种子成熟时胚未分化完全,胚率为(28.65±2.488)%,经过低温处理后完成后熟,胚率达到(65.93±3.86)%,萌发率达到100%,因此鸭儿芹种子具有形态生理休眠特性。清水浸种和低温冷藏共同处理可有效解除其休眠,浸种和低温冷藏具有交互效应,浸种36 h、5℃冷藏30d即可解除其休眠,萌发率达到100%,发芽势达到(91.11±0.91)%。已破除休眠的种子适宜其萌发的温度范围扩大(15.0—27.5℃),而且在土壤中也可较好地萌发,萌发率达到(96.67±3.33)%,发芽势达到(71.11±1.93)%。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伞形科鸭儿芹(Cryptotaenia japonica Hassk. )全株不同器官分泌道的结构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在鸭儿芹的根、茎、叶和果实各部位均有分泌道,其中果实分泌道特化为油管.分泌道多由1层明显小于周围薄壁细胞的分泌细胞组成,不同器官中分泌道的管腔和分泌细胞均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组成根中分泌道的分泌细胞较少,多为4~5个;茎中较多,为6~9个,有时多达12~14个;组成叶片分泌道的分泌细胞数差异最大,叶脉中多达22个,叶肉中仅为3个.从横切面上看,根系中的分泌道仅分布在主根和一级侧根的近周皮处,以及主根的韧皮部外侧和髓部;茎中分泌道分布于近表皮处的厚角组织之间、大厚角组织与韧皮部之间和靠近木质部的髓部;叶鞘和叶柄的分泌道位于小厚角组织内侧的顶端、大厚角组织与韧皮部之间和木质部周围,其中在叶鞘中的2个厚角组织之间也有分泌道分布;在叶片的主脉及大侧脉中,分泌道分布于维管束与上下表皮的厚角组织之间,栅栏组织中也有少量分泌道;在果实中,油管分布于内果皮与中果皮之间,多位于棱槽和合生面部位.此外,根和茎中的分泌道具有2种明显不同的分布式样;叶鞘远、近轴面部位分泌道的分布式样分别兼有茎近表皮皮层部位和叶柄维管束木质部部位的特点,具有明显的从茎向叶柄的过渡性;在果实的果棱维管束下方和2个油管之间还有2层油细胞几乎环果体分布,这种结构在伞形科种类中比较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伞形科鸭儿芹属植物营养成分及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儿芹属(Cryptotaenia DC.)隶属于伞形科(Apiaceae),全世界有5或6种,均为草本植物,其中部分种类可供食用。鸭儿芹(C. japonica Hassk.)自然分布于中国[1],别名三叶芹、鸭脚板、鸭掌菜或野芹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在中国广东(佛山)、湖南、湖北、贵州和江苏等地均有一定种植面积,也是日本设施农业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目前有关鸭儿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产量、栽培措施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省野生鸭儿芹为研究对象,用RT-PCR克隆获得与木质素合成有关的羟基肉桂酸转移酶基因(CjHCT),并分析CjHCT基因对不同温度的响应,探索人工栽培鸭儿芹的适宜温度。结果表明:(1)CjHCT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90bp,编码429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7.58kD,等电点为6.67;进化树分析表明,CjHCT与茄科植物的HCT亲缘关系最近。(2)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CjHCT基因在贵州鸭儿芹根、叶柄、叶及花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在根中CjHCT基因的表达量最高,而在叶中表达量最低,花与叶中该基因表达量相近。(3)对鸭儿芹生长过程中主要面临的4种不同温度(10℃、18℃、30℃和38℃)分别处理0、0.5、1、2、4、8、12、24h,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CjHCT基因的表达量(以0h处理作为对照,表达量为1)在高温(30℃和38℃)处理下于0.5h时最高,其中30℃处理的CjHCT基因表达量高于38℃处理;在低温(10℃和18℃)下鸭儿芹CjHCT基因表达量于12h时最高,其中10℃处理0.5h时CjHCT基因较对照表现为下调;高温(30℃和38℃)下CjHCT基因表达量峰值比低温(10℃和18℃)下表达量峰值高,而且峰值出现的时间也较早。该实验意义在于初步研究发现低温栽培鸭儿芹能抑制CjHCT基因的表达,为人工栽培鸭儿芹温度调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鸭儿芹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以贵州省野生鸭儿芹为研究对象,克隆到1条1 631bp长的肉桂酸4-羟化酶(C4H)基因(CjC4 H),并以鸭儿芹生长过程中主要面临的4种不同温度(10℃、18℃、30℃和38℃)处理0、0.5、1、2、4、8、12和24h,考察鸭儿芹木质素合成基因CjC4 H的表达情况,探讨鸭儿芹木质素合成基因受温度的调控关系,为鸭儿芹适宜生长温度的选择提供参考。开放阅读框(ORF)分析显示,CjC4 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521bp,可编码50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58.13kD,等电点为9.38。进化树分析表明,同科植物之间C4H进化上相对保守。实时定量PCR检测鸭儿芹中CjC4 H基因与温度的响应表达,结果表明38℃高温处理4h时,CjC4 H基因表达量远高于其他温度处理;而10℃和18℃相对低温处理,CjC4 H基因表达在24h时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HepG2肝癌细胞,从关键凋亡基因、早期损伤指标及细胞凋亡等方面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联合肝毒性效应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10μg/mL的AFB1和ZEN复合作用于细胞主要表现为协同联合效应,同时随着浓度升高,由弱拮抗效应逐步转变为增毒效应直至强协同效应;早期凋亡指针ROS随暴露时间延长升高,而GSH和MMP水平则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同时0-3 h变化最为显著;随时间延长,Bax/Caspase-3表达量的比值升高,CYP1A2、CYP3A4和CYP2A6总体趋势均下调,但随时间延长该趋势更为显著;AFB1和ZEN诱导细胞联合肝毒性通过Bax,Caspase-3以及CYP450等基因互动调控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选用硅胶、凝胶、MCI、C18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结合1H-NMR、13C-NMR、MS、I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MTS和APTT、PT以及TT等方法对所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和抗凝血活性筛选。结果表明:(1)从剑叶凤尾蕨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2-羟基-乙酰基吡咯(1)、N-(3-羧丙基)-2-乙酰基吡咯(2)、3-羟基-2-甲基吡啶(3)、N-甲基羟胺(4)、pterosin S 13-O-glucoside(5)、obtupterosin C(6)、ent-11α-hydroxy-15-oxokauran-19-oic acid(7)、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 acid(8)、β-谷甾醇(9)、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 acid-O-glucopyranoside(10)、5, 5′-二丁氧基-2, 2′-...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阐明雷公藤中的主要物质基础,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该研究采用柱层析、HPLC等技术,对雷公藤提取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雷公藤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α,β-amyrenone(1)、3β-acetoxyolean-12-en-28-oic acid(2)、antriptolactone(3)、ω-hydroxypropioquaiacone(4)、3-(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enal(5)、3-methoxy-4-hydroxy phenylethanol(6)、vanillin(7)、3,4,5-三甲氧基苯酚(8)、对羟基苯甲酸(9)、对羟基苯甲醛(10)、vanillyl alcohol(11)、2,6-dimethxy-1,4-benzoquinone(12)。其中,化合物1、2、5、12为首次在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采用噻唑蓝(MTT)法对12个化合物进行抗SH-SY5Y细胞株、K562细胞株和Hel细胞株3种肿瘤细胞系细胞增殖活性的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12进行Hoechst荧光染色和促凋亡作用的检测发现,化合物2、3、5、12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12的抗肿瘤活性最为显著(SH-SY5Y细胞、Hel细胞、K562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35.6、14.3、28.8μmol·L^(-1))。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发现了1个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单体物质,为雷公藤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孙颖  崔兰明  李梦雨  王蕾  王欢  何淼 《广西植物》2018,38(5):608-616
该文对绵枣儿的开花物候与传粉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绵枣儿的开花进程、开花物候指数、开花物候指数对其生殖成功的影响,重点探讨了绵枣儿对传粉昆虫的种类及其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绵枣儿始花日期为7月中下旬,单株持续时间15 d左右,种群持续时间30~35 d。呈现出\"M\"型开花物候曲线,其两年的开花同步指数分别为0.862、0.885,表明开花的年际间差异较小。并且分析出植株的相对开花强度分布在30%~60%之间。(2)相关分析表明:绵枣儿的开花数目与坐果数和持续时间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1),绵枣儿的持续时间与坐果数之间呈现出显著相关(P0.05),而其始花日期与开花数目、坐果数和持续时间并没有显现出相关性,即绵枣儿植株开花的数目越多,其坐果率越高,持续时间也就越长。(3)绵枣儿的访花昆虫总共有14种,可分属为5目10科。其中传粉昆虫有5科10种。该研究结果表明各传粉昆虫在单花停留的时间和其访花频率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在日访花频率上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野鸦椿种子内源抑制物活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源林  蔡仕珍  李西  林瑞 《广西植物》2016,36(5):600-606
以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种壳和胚为材料,甲醇浸提得到种壳浸提液和胚浸提液,配制浸提液浓度梯度为原浸提液浓度的10%、20%、30%、40%,研究不同浓度的种壳和胚浸提液对白菜、小麦、绿豆种子底物酶活性、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萃取和分离种壳和胚甲醇浸提液中的内源抑制物质,探讨野鸦椿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活性与成分。结果表明:随着种壳和胚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白菜种子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发芽率均显著降低(P0.05),表现为抑制作用递增,种壳的抑制作用小于胚,而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则表现为低促高抑,在10%浸提液处理下根长和苗高达最大值,种壳的促进效果弱于胚;小麦种子淀粉酶活性及幼苗的根长和苗高递减(P0.05),表现为抑制作用递增,而发芽率则在浓度≤20%时差异不明显(P0.05),浓度为30%时显著降低(P0.05),40%时发芽率为0,种壳的抑制作用大于胚;绿豆种子蛋白酶活性、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高均在浸提液浓度≥20%时显著下降(P0.05),且种壳的作用效果小于胚。种子内源抑制物萃取及分离表明,外壳中含酚酸类较胚多,含碱类较胚少。综上认为,野鸦椿种壳和胚中均含有较高活性的内源抑制物,但性质、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外壳内源抑制物主要作用对象为淀粉类物质,胚乳内源抑制物主要作用于油脂类和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15.
Four amino acids were variable between the ‘active’ indica-type and ‘inactive’ japonica-type soluble starch synthase IIa (SSIIa) of rice plants; Glu-88 and Gly-604 in SSIIa of indica-cultivars IR36 and Kasalath were replaced by Asp-88 and Ser-604, respectively, in both japonica cultivars Nipponbare and Kinmaze SSIIa, whereas Val-737 and Leu-781 in indica SSIIa were replaced by Met-737 in cv. Nipponbare and Phe-781 in cv. Kinmaze SSIIa, respectively. The SSIIa gene fragments shuffling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Val-737 and Leu-781 are essential not only for the optimal SSIIa activity, but also for the capacity to synthesize indica-type amylopectin. Surprisingly, however, a combination of Phe-781 and Gly-604 could restore about 44% of the SSIIa activity provided that Val-737 was conserve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ctive’ indica-type SSIIa gene enabled the japonica-type cv. Kinmaze to synthesize indica-type amylopectin. The starch in the transformed japonica rice plants exhibited gelatinization-resistant properti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indica-rice starch. Transformed lines expressing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IR36 SSIIa protein produced a variety of starches with amylopectin chain-length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at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ir onset temperatures of gelatinization. The present study confirmed that the SSIIa activity determines the type of amylopectin structure of rice starch to be either the typical indica-type or japonica-type, by playing a specific role in the synthesis of the long B1 chains by elongating short A and B1 chains, notwithstanding the presence of functional two additional SSII genes, a single SSI gene, two SSIII genes, and two SSIV genes in rice plants.  相似文献   

16.
具红光  全雪丽  崔馨月  李美善  朴锦 《广西植物》2016,36(10):1259-1264
苍术属(Atractylodes DC.)是菊科菜蓟族(Cynareae)刺苞亚族(Carlininae O. Hoffm.)的一个东亚特有属,世界上仅有7种,其中我国有5种。该研究以关苍术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比较研究了两性花和雌花的花药及雄配子体发育进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雌花产生花药退化的时期及原因。结果表明:(1)关苍术小孢子发育与花蕾长度间存在相关性,当花蕾长度在5 mm时进入花粉母细胞时期,花药壁已分化,在7~9 mm时处于四分体时期,大于11 mm时开始进入花粉粒时期。(2)关苍术花药5个,花粉囊4个,减数分裂属同时型,四分体以正四面体为主,属3-细胞型,萌发沟3个。(3)关苍术花粉囊壁发育属双子叶型,从外层的表皮、药室内壁,到内层的中层和绒毡层均由一层细胞构成,关苍术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4)关苍术雌花花药退化发生在花药发育早期至四分体时期,表现为花药发育早期畸形、药壁分化异常、小孢子母细胞发育停滞在前期、绒毡层增生4个原因。该研究结果为苍术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物种形成和进化提供胚胎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Ellman法首次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马醉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二萜化合物,分别是pierisformoside F (1)、3-epi-grayanotoxinⅩⅧ(2)、3-epi-grayanotoxin B (3)、asebotoxin-X (4)、pierisformosin B (5)、asebotoxinⅢ(6)、rhodojaponinⅢ(7)和pierisformosin C (8)。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综上表明,马醉木中含有丰富的二萜成分和活性成分。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马醉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为其后续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求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