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CSM)脊髓早期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经临床及影像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常规MRI检查显示脊髓内无异常信号,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SE-EPI)序列,进行DTI扫描.测量压迫部位脊髓的ADC值及FA值作为病例组,选择病变上或下方两个节段以上未受压正常脊髓作为正常对照组,测量其ADC值及FA值.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间ADC及FA值差别,计算ADC值及FA值诊断脊髓损伤的敏感性.结果: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DTI检查均可得到ADC图及FA图,经图像后处理,脊髓显示清晰,图像无变形及伪影.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DC值降低,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DC值增高,平均ADC值为(1.388± 0.149)x 10-3 mm2/s.44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FA值降低,1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FA值增高,平均FA值为0.476±0.085,受压处脊髓平均ADC值升高,平均FA值下降,与正常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DC值诊断的敏感性为93.33%,FA值诊断的敏感性为97.78%.结论:DTI与常规MR比较,能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早期损伤.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改变所导致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结构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混合型,以及近年来受到重视的脊髓前动脉受压症等,脊髓型颈椎病是其中一种严重类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的入路可分为前路和后路,本文分别从手术的前后入路出发,对近年来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式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中老年人群中脊髓型颈椎病是造成脊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有静态和动态因素、缺血、内皮细胞损伤和血脊髓屏障的破坏、炎症及细胞凋亡等学说,每一种学说并不能够完美的解释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实验研究探索其机制。对于进行性发展的脊髓型颈椎病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如何选择手术方案仍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甘金盘 《蛇志》2011,23(1):70-72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脊髓受到刺激、压迫或者脊髓的动脉血管受到刺激压迫后,使脊髓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脊髓的功能障碍。临床上可引起单侧或双侧肢体软弱无力,有麻木感,甚至行走困难,躯干有约束感,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分析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相关危险因素。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79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其中男122例,女57例。把MRI T2WI高信号分为3个等级:0级代表没有高信号;1级代表高信号模糊不清,无明显边界,范围局限于单一节段;2级代表高信号清晰,亮度高,有明显边界,范围大于一个节段。用标尺测量MRI T2WI的横断位片,测量脊髓的压迫程度。在患者的X线片上使用Cobb测量法,对患者的颈椎节段和颈椎的整体活动度进行测量。对可能对高信号造成影响的因素(脊髓压迫比,术前m JOA,性别等)进行单一因素分析,选择有意义的指标(p0.1)再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脊髓MRI T2WI高信号0级51例,占总数的28.5%;1级83例,占总数的46.4%;2级45例,占总数的25.1%。高信号总发生率是71.5%。患者的年龄、椎间盘的退变度、颈椎的活动度以及术前m JOA评分与T2WI高信号没有明显的关联性(p0.05);而在回归分析中,女性相对于男性的OR=0.365,脊髓压迫比的OR=0.903,p0.05,提示患者的性别和脊髓的压迫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CSM患者的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男性以及脊髓的压迫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研究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本文研究主要选取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针灸推拿理疗结合中药治疗法,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其中实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5.71%,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仅为50%。结论:经临床实践验证,在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其中对早、中期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尤其中老年人的发病率高。颈椎病分为四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此种型的颈椎病,由于骨刺或骨赘压迫神经根,而引起颈部疼痛及上肢麻痛;椎动脉型颈椎病也较多见,由于椎动脉受挤压,引起脑部缺血,而产生头晕或眩晕,有的出现头痛;交感型颈椎病,出现颈后部疼痛,视力障碍,流泪等交感神经症状;脊髓型颈椎病,由于脊髓组织受压,而出现下肢沉重、乏力、步伐不稳等症状;还有混合型颈椎病,两种类型的颈椎病同时存在,如神经根型伴椎动脉型颈椎病。虽然颈椎病属于多发性疾病,但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应用电磁法治疗颈椎病取…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退行性病变,发病原因主要是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等导致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进而引起一系列功能性障碍。临床普遍认为,对于已经得到明确诊断,且神经根压迫症状严重的患者,以及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解除压迫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预后。随着融合技术的进步及合成材料的改进,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也不断提高。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累及≥3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称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其致残率较高,应尽早手术干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但随着手术节段的增加,减压及重建难度增大。学者们对MCSM的手术方式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改良,但选择何种术式尚无定论。本文就颈前路手术方式的相关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该病引起的脊髓受损而产生的脊髓功能障碍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在脊髓损伤中,多种因素能通过自噬相关信号通路而激活自噬,适度的自噬可以对脊髓损伤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而增加细胞存活率、恢复和增加自噬通量可以改善损伤后的脊髓功能的恢复;在CSM脊髓损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与其受体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 TrkB)及其相关通路是参与保护神经细胞的重要途径之一,细胞自噬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阐释自噬与BDNF/TrkB信号通路在CSM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以期对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加Cage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6例,病变累及1个节段者32倒,累及2个节段者4例.全部前路减压加Cage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结果:术前JOA评分、术前颈椎高度分别为6.7±0.5、35.4±5.32,术后3月15.7±1.3,38.7±5.82,二者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同术后差异无显著性;36例病人全部融合,椎间融合良好,无移位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前路减压加Cage椎间融合器植入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CSM的患者32例为实验组,同时选择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MRI及DTI扫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颈髓表面扩散系数(ADC)及分数各向异性值(FA)情况。结果实验组的C_(3/4)、C_(4/5)、C_(5/6)节段的颈髓AD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且实验组的C_(3/4)、C_(4/5)、C_(5/6)节段的颈髓F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诊断CSM中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能够更准确检测脊髓损伤结构的变化,为医生早期诊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odman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运用疗效。方法:采用Codman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对9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经6-14月门诊复查或随诊,全部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颈椎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植骨全部融合,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结论:Codman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是一种操作较为方便、安全、有效,固定牢靠的颈椎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本研究根据椎板开门角度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8°~47.5°, 49例)和B组(47.5°~67°, 43例),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C5神经根麻痹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B组(20.93%)(Z=-1.967, p=0.049)。A组和B组患者术后的颈椎曲度指数分别丢失了1.04%和3.88%,B组术后显著低于A组(p0.05)。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过程中,椎板开门角度不影响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开门角度过大容易造成颈椎曲度丢失程度增加,并增加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颈椎病X线征象分析及病因与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征象、针对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本院87例经临床确诊的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X线资料,对其病因和X线改变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青少年颈椎病是由于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学习或某些不良习惯使椎间盘长时间处于异常负荷环境下,造成椎间盘提前退变所致,其X线表现主要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和颈椎失稳.结论:青少年颈椎病X线平片上具有其特征性,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避免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丝线悬吊和微型钛板两种椎板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丝线悬吊)和观察组(微型钛板固定),每组32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1年后的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颈椎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并发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差异(86.36%vs.81.41%)(p>0.05)。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6)。观察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6.33%)显著低于对照组(25.58%)(Z=-2.024,p=0.043)。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分别丢失了1.30%和4.62%,观察组颈椎曲度丢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本研究说明,在应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与丝线悬吊椎板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可明显减少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丢失和轴性症状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骨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该病症状严重,且呈进行性加重,如诊断明确,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近年来该病的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如何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本文就该病的手术治疗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植骨融合组(25例)和假体置换组(23例),其中植骨融合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假体置换组采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NDI评分明显低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颈椎活动度低于假体置换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手术节段活动度高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高于假体置换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更佳,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物力学,降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化办公模式的普遍推广,给人们长期伏案工作提供了方便,颈椎病则成了现代社会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其中一种,由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与前斜角肌综合征有着相似之处,所以要注意诊断要点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0.
袁益芳 《蛇志》2005,17(3):216-217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人的手术方法之一。其优点为:手术后椎体前后缘骨刺不易复发,残留的原有骨刺可退化,椎间嵌入植骨时,可撑开椎间隙使隆凸人椎管内或椎间孔内的黄韧带可以复位,从而解除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4年5月对8例颈椎病人施行了该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