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长足大竹象虫口密度与虫孔数、竹笋受害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和2008年8月上旬,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四川长足大竹象虫口密度、虫孔数、竹笋受害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长足大竹象平均虫口密度与平均虫孔数、平均虫口密度与竹笋受害率、竹笋受害率与平均虫孔数3对变量用一元三次函数拟合的效果最佳,其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根据最优拟合方程建立了虫口密度、竹笋受害率的预测表,得出长足大竹象的防治指标为虫口密度0.13 头·笋-1、虫孔数0.40 个·笋-1.  相似文献   

2.
黑刺粉虱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广驰  张承安 《昆虫知识》1994,31(4):220-222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ferusQuaintance属同翅目粉虱科,1989年在山东枣庄首次发现,是危害花椒叶片的新害虫。1989~1991年我们对该虫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分布与危害据记载黑刺粉虱在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外1、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Z在长江流域以北属首次记录。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黑刺粉虱害主植物有柑桔、茶树、樟树等;在山东枣庄和江苏徐州等地,主要以幼虫群集于花椒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受害处形成黄斑,虫体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导致枝叶发黑,枯死脱落,影响花椒生…  相似文献   

3.
长足大竹象成虫体表信息化学物质的提取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忙定泽  罗庆怀  舒敏  韦卫 《昆虫学报》2012,55(3):291-302
为了确定我国南方竹林主要害虫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in-Meneville雌虫是否存在诱引雄虫的化学信息素以及所释放的相关化学信息素的成分, 本研究利用风洞和“Y”型嗅觉仪测试到长足大竹象雄虫对雌虫及雌虫体表提取化合物具有正趋向行为反应, 随后用GC-EAD和GC-MS对雌虫体表提取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在GC-EAD分析时发现雄虫触角对雌虫体表粗提液和体表物质标准品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时有5个GC峰有电生理活性; 通过质谱法确定这5个电生理活性GC峰的化学成分分别为苯酚、己酸乙酯、2-壬酮、壬醛和十五酸甲酯。风洞和GC-EAD分析表明, 这5种成分的标准品化合物对长足大竹象雄虫具有诱引生物活性和触角电生理活性。结果说明长足大竹象雌虫体表粗提液中存在的苯酚、己酸乙酯、2-壬酮、壬醛和十五酸甲酯是长足大竹象成虫的化学信息素物质。  相似文献   

4.
洪若豪 《昆虫学报》1966,(4):294-302
本文记述福建地区为害柑桔三种象虫科食叶性害虫,即(1)大灰象虫;(2)大绿象虫;(3)长角小绿象虫。长角小绿象虫系国内尚未记载的柑桔害虫。这类害虫在本省柑桔产区及茶区发生较多,成虫主要食害嫩叶及幼梢,大灰象虫还能为害柑桔幼果,严重影响柑桔生产和育苗,需加防治。 大绿象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出土活动,6月中、下旬为发生最盛期。初步观察成虫能食害16科24种植物,主要食害柑桔类果树及茶、桑等植物。长角小绿象虫,一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于4月末开始出土活动,以5月末至6月初,田间发生数量最大;第二代成虫于7月下旬出现,11月幼虫进入越冬期。 文中对三种象虫形态特征均有叙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我国南方竹林主要害虫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in-Meneville雌虫是否存在诱引雄虫的化学信息素以及所释放的相关化学信息素的成分,本研究利用风洞和“Y”型嗅觉仪测试到长足大竹象雄虫对雌虫及雌虫体表提取化合物具有正趋向行为反应,随后用GC-EAD和GC-MS对雌虫体表提取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在GC-EAD分析时发现雄虫触角对雌虫体表粗提液和体表物质标准品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时有5个GC峰有电生理活性;通过质谱法确定这5个电生理活性GC峰的化学成分分别为苯酚、已酸乙酯、2-壬酮、壬醛和十五酸甲酯.风洞和GCEAD分析表明,这5种成分的标准品化合物对长足大竹象雄虫具有诱引生物活性和触角电生理活性.结果说明长足大竹象雌虫体表粗提液中存在的苯酚、已酸乙酯、2-壬酮、壬醛和十五酸甲酯是长足大竹象成虫的化学信息素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长足大竹象成虫体表挥发性物质的日节律变化,揭示体表挥发性物质对长足大竹象成虫行为的影响。实验选用Tenax-TA吸附剂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长足大竹象雌雄成虫体表挥发物质的日节律变化,利用触角电位仪比较了未交配雌、雄成虫对挥发物的EAG反应,并采用Y型嗅觉仪进行成虫行为生测。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雌雄成虫挥发性物质主要由烷烃类、烯烃类、脂类、醇醛酚类等物质组成,雌虫的体表挥发性物质有20种,雄虫的体表挥发性物质有18种;10∶00-12∶00时间段雌虫节律性挥发物对未交配雄虫的引诱率最高(P0.05),与其EAG反应值一致,而雄虫不同时间段体表挥发物对雌雄成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这与行为反应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10∶00-12∶00为长足大竹象释放信息素的高峰期,这为长足大竹象信息素的有效提取和分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橡树、板栗、榛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木本粮、油树种。三种树的种子常受象虫为害而减产,据1959年调查,在东北地区为害严重分布较广的有橡实象虫Curculio dentipes Roel.、橡剪枝象虫 Cyllorhynchitesursulus goel.和榛实象虫 Curculio dieckmanni Faust等三种。天然次生林中也有发生,甚至有时共同为害同一树种。为深入研究及便于防治,作者对三种象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做了此较研究,井提出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 棉小卵象Calomycterus obconicus Chao属鞘翅目,象虫科,是棉花苗期害虫之一。一般年份发生为害较轻,但在重发生年,局部棉田的棉苗,常引起落叶,光秆,甚至死亡。此虫分布于浙江、山东、江苏。江苏省主要分布于苏南、苏北的沿江一带。南通棉区均有分布。主要寄主有棉与桑,偶尔也为害玉米。鉴于这方面的资料国内报道较少,特将我们的观察结果简报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in-Meneville成虫的交配行为规律。【方法】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记录了完整的交配过程,比较了不同寄主及虫体大小间交配行为的差异。【结果】长足大竹象一次完整的交配包括示爱、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4个阶段,雌雄都有多次交配行为。室内试验证明,长足大足象完整交配时间为21.71±1.84 min,其中示爱时间为0.46±0.05 min,抱对时间为6.18±0.38 min,插入输精时间为8.36±0.62 min,配后保护时间为6.71±0.79 min。雄虫初次交配时,在示爱、抱对和插入输精时间上均显著长于有交配经历的雄虫(P0.05)。长足大竹象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交配时间存在差异,在慈竹上的示爱时间(0.46±0.05 min)和插入输精时间(8.36±0.62 min)显著长于在唐竹、撑×绿杂交竹、孝顺竹和芦竹上的时间(P0.05);在孝顺竹上的配后保护时间显著长于在其他植物上的时间(P0.05)。长足大竹象成虫会选择最适体长的配偶进行交配,当雌虫体长≥3.3 cm和3.0~3.2 cm时,与不同体长的雄虫在示爱、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时间上都显著长于其他体长的雌虫(P0.05)。林间长足大竹象的交配行为与室内观察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长足大竹象交配过程,也对研究该虫的繁殖行为学及行为控制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云南象虫科新种记述(鞘翅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象虫科三个新种,分别属于短喙象亚科和耳喙象亚科。其中喜马象属Lep-tomias Faust(1866)是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有属,集中分布于我国西藏、印度和巴基斯坦,少数种类向西北扩散到阿富汗和我国新疆,向东北扩散到青海、陕西、四川、山西、山东、东北以及苏联和日本。在云南森林昆虫普查中,首次发现云南有此属分布。另一属Drepanoderes Waterhouse(1852)是一个小属,全世界已知两种,仅分布于我国云南和印度。  相似文献   

11.
【背景】褐纹甘蔗象原产于菲律宾,严重危害椰子等棕榈科植物和甘蔗,目前该虫已传入我国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尚未在海南省发生。【方法】为尽早预防该虫传入,本文简要描述了褐纹甘蔗象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并运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RA)方法,从国内分布情况、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对该虫入侵海南的可能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褐纹甘蔗象在海南省的风险评估值R=2.08,属于高风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建议将其列入海南省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同时提出了该虫的综合防治措施和建议。【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可为尽早制定褐纹甘蔗象防范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背刺禾蜡蚧Eriopeltis araxis Borchs属蜡蚧科,是国内麦作害虫的新纪录。笔者于1980—1981年对该虫进行了生活史及防治的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分布与为害 该虫分布于苏联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外高加索和格鲁吉亚。国内初步调查,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古浪、天祝、武威、景泰、民勤、永昌、肃南等县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小麦、青稞、大麦、莜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的昆虫诱捕器及其对长足大竹象的诱捕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瑶君  刘超  汪淑芳  邓丽  罗耀  刘敏  罗慧 《生态学报》2011,31(20):6174-6179
生态诱捕竹林主要害虫是当前研究的难点。用长形竹条和可降解的聚乙烯光滑细线编织成圆柱体虫网诱捕器,以竹笋为引诱剂,研究了不同孔径的虫网对不同大小的长足大竹象成虫的捕获效果,分析了虫网诱捕器捕获成虫的主要部位及该部位的的超微结构,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成虫足的作用力特点及其与虫网的互作机制。研究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诱捕率Y与虫网边长X1极显著相关,并受中足长度X2的影响,三者间的回归方程为Y=-30.551+ 13.945X1+ 7.825X2(X1∈ 、X2∈ )。(2)虫网诱捕器主要捕捉成虫的主要部位是前、中、后足的转节和腿节。(3)足与虫网的互作主要是机械作用,诱捕器对长足大竹象的捕获主要是虫网与足间的机械作用的结果。虫网诱捕器制作简便,成本低,无毒无污染,是捕获长足大竹象的有效工具。其研究结果为竹林害虫生态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 蓼金花虫Calerucella grisescens(Joannis)近年来在我所药场为害蓼科药用植物十分严重,如1979年7月,由于虫口密度大,拳参被害后全部枯死。此虫寄主范围广,且为害时间长,自4月上旬气温上升到7—8℃,药用植物抽新芽始,直至晚秋回苗前均受其害。为了达到有效的防治,控制其发展,我们对它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作了初步研究。 一、分布及寄主植物 蓼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据报道,国内分布很广,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东西伯利亚、越南。  相似文献   

15.
报道江苏省花椒属地理分布新记录植物1种——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并对该省花椒属植物进行了补充记述。椿叶花椒分布于中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台湾)至东亚和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在江苏为新记录,且是该种分布的最北界。凭证标本存放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标本馆(NJNUH)。  相似文献   

16.
孙力华  单立华 《昆虫知识》1991,28(4):238-239
<正>双斑潜叶跳甲 Argopistes biplagiatus Motschulsky 属鞘翅目、叶甲科、跳甲亚科。国外分布于日本;苏联的西伯利亚及越南北部;国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广西、四川;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 及暴马丁香 Syringaamurensis Rupr叶片,使之百孔千疮、焦枯早落,严重时星光杆状。1985~1987年笔者对该虫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山杨干基天牛Saperda carcharias Linnaeus.是杨树的蛀干害虫。国外分布于欧洲;苏联的欧洲部分、高加索、西伯利亚;朝鲜。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区。关于该虫在杨树人工林中的分布、危害,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该虫的为害情况及生物学特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桃蛀果蛾学名的更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桃蛀果蛾俗称桃小食心虫、苹果食心虫等,简称“桃小”,在国外分布于日本和朝鲜;在我国分布于31°N以北,102°E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市),寄主植物包括苹果、梨、枣、酸枣、山楂、桃、海棠、花红、李、杏、梅等10多种果树。桃蛀果蛾以幼虫取食这些寄主植物的果实,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果树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所以国内各地对此虫的生物学、发生规律、防治等方面的研究颇多。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学名是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但我国分布的桃蛀果蛾,其学名究竟是不是C.niponensis,却有必要予以澄清,否则将引起混乱。  相似文献   

19.
沟眶象     
<正>沟眶象为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昆虫。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江苏、陕西、辽宁、甘肃、四川等地,危害臭椿、千头椿等。成虫体长18.5 mm,略发光,前胸、鞘翅基部的大部分及鞘翅端部1/3处密被乳白色和赭色鳞片,额略窄于喙基部,喙的中隆线两侧各有两个明显的沟。成虫以嫩梢、叶片、叶柄为食,造成树木折枝、伤叶、皮层损坏;幼虫咬食皮层,随  相似文献   

20.
<正> 柳梨象Apion sp.属鞘翅目,象甲科,梨象属,是1987年森检普查时在旱柳上发现的新害虫。该虫目前已知分布于山东省郓城县、鄄城县,以成虫、幼虫为害柳树枝干,形成瘿瘤,降低木材的工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