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研究多联益生菌对5-氟尿嘧啶(5-Fu)诱发大鼠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损伤以及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8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Fu+生理盐水组、5-Fu+低剂量益生菌组和5-Fu+高剂量益生菌组,每组7只。所有大鼠于化疗结束后第3天处死,应用PCR-DGGE技术测定肠道菌群变化,鲎试剂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HE染色观察肠黏膜变化和脾脏变化。结果 与5-Fu+生理盐水组相比,经益生菌干预后的大鼠其肠道菌群失调和体重减轻症状有明显改善,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降低,肠黏膜损伤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脾脏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脾脏损伤程度降低。结论 该多联益生菌制剂能有效减轻5-Fu对大鼠肠黏膜及肠道菌群的破坏,同时减轻其对脾脏的损伤,并且改善大鼠在化疗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骶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56只Wistar大鼠分7组(n=8):正常组、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SCI)组和骶神经电刺激组(按24、48、72h各8只)。进行内毒素测定;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菌培养;肠道形态学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蛋白表达测定。结果:对照组肠黏膜不同程度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及细胞间连接破坏;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明显。实验组肠黏膜得到改善,内毒素水平下降且细菌移位减少。ZO-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ZO-1的分布出现不同程度的散乱、排列不规则,实验组分布得到改善。结论:骶神经电刺激可促肠蠕动、排肠内容物、减少肠道菌群数量,保护肠黏膜上皮细胞及紧密连接的机械屏障,减少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3.
化疗不仅导致肠黏膜炎和5-羟色胺(5-HT)水平的异常,也会诱发肠道菌群失衡。平衡状态下的微生物是一道生物屏障,菌群失衡可加剧肠道炎症。近期研究发现,5-HT的水平受肠道菌群的调节。因此,化疗引起的5-HT水平改变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异常有关。本研究主要探讨肠道菌群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化疗后肠黏膜炎和5-HT水平,为临床上以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化疗后的胃肠道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生素对所致腹泻大鼠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及乳酸杆菌制剂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细菌培养法动态测定抗生素所致腹泻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和结肠组织的移位细菌量;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应用抗生素可致大鼠腹泻,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组织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肠埃希菌攻击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损伤程度,促发细菌移位发生。乳酸杆菌可扶正肠菌群结构,修复损伤的肠黏膜,抑制肠细菌移位发生。结论阐明了抗生素、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间的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微生态制剂在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黏膜方面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布拉氏酵母菌能否通过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环境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20只)、预防组(14只)和治疗组(8只)。预防组在制模同时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治疗组在制模成功后开始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生理盐水喂服。实验过程中每周称量所有大鼠体重,观察其日常生活习性,实验在1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白蛋白(ALB)水平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检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正常组[(0.052±0.005)EU/mL]、预防组[(0.058±0.028)EU/mL]和治疗组[(0.230±0.027)EU/mL]大鼠血浆中的内毒素明显低于模型组[(0.310±0.039)EU/mL](P〈0.05)。预防组和正常组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有区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发现正常组大鼠肠道菌群数量明显好于模型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失衡。而治疗组介于预防组和模型组之间。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改善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红花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探讨红花多糖改善微生态失调与肠黏膜免疫、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红花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5)和丽珠肠乐组(n=5)。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黏膜sIgA、血浆内毒素的检测,以及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结果给药治疗后,小鼠肠黏膜sIgA水平升高(F=3.990 0,P=0.009 0),血浆内毒素水平降低(F=3.866 0,P=0.010 0);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红花多糖组和丽珠肠乐组菌群丰度与多样性均有提升,并能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中毛螺菌属(t=2.602 8,P=0.009 2)、粪球菌属(t=4.551 0,P<0.000 1)、真杆菌属(t=2.378 6,P=0.017 3)、萨特菌属(t=6.244 9,P<0.000 1)等的相对比例,减少副拟杆菌属的含量(t=-4.635 1,P<0.000 1)。结论红花多糖可能通过提高小鼠肠黏膜sIgA含量,抑制血浆内毒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口服抗生素对肠道免疫发育的影响及双歧杆菌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用50只7日龄新生SD大鼠,每组1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抗生素组(B)、益生菌组(C)、益生菌干预组(D)和生理盐水组(E).A组为空白对照,B组给予头孢克洛灌胃,C组给予双歧杆菌灌胃,D组先给头孢克洛灌胃,2h后再灌长双歧杆菌,E组每天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持续2周后处死大鼠,取少许新鲜盲肠内容物粪便涂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末端回肠肠组织中CD4、CD8的表达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粪便涂片结果显示:B组与其余四组相比G+b占肠道总细菌数比率明显下降,G-b及G+c占总细菌数比率明显升高(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C组与E组肠黏膜绒毛和腺体发育良好,上皮结构完整,排列整齐,而A组腺体发育少,绒毛高度小;B组肠黏膜绒毛和腺体萎缩,黏膜水肿,部分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D组肠黏膜绒毛和腺体排列整齐绒毛显示清楚,少部分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组肠组织中CD4、CD8的表达:B组CD4、CD8表达程度受到抑制,灰度值增大(P<0.05);C组与E组相比CD4、CD8表达增加,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刺激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新生大鼠口服抗生素后肠黏膜结构被破坏以及干扰肠道菌群的定植,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长双歧杆菌的能预防抗生素引起的菌群紊乱,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保护肠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血二胺氧化酶的变化与肠粘膜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创伤感染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山羊、大鼠手术+失血再灌注+内毒素(LPS),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和犬低温枪伤多种创伤动物为模型,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并测定血乳酶、TNF和LPS含量。观察小肠病理形态改变。结果:失血再灌注后血浆DAO水平显著升高,给予内毒素后山羊血DAO水平再度升高。血浆DAO的变化与血乳酸,TNF和LPS变化呈高度相关(r=0.872,0.842和0.817,p<0.01)。光、电镜检查表明肠粘膜损伤,失血再灌注损伤可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测定血浆DAO活性变化对判断小肠粘膜损伤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益生菌对烧伤大鼠肠道膜菌群和sIgA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索益生菌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肠道菌群的调理作用,为防治肠源性感染寻找新途径.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100只,体重180~220 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益生菌治疗组(BR),烧伤对照组(BC)和正常对照组(NC),建立30% Ⅲ°烫伤肠源性感染的动物模型,按时分批活杀取材,检测盲肠膜菌群和肠黏膜sIgA的含量.结果 BC组盲肠中双歧杆菌数量与NC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而BR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组肠道中酵母菌和大肠埃希菌与NC比较明显增加,BR组差异无显著性;肠粘液sIgA水平与上述指标有类似变化.结论 30%Ⅲ°烫伤大鼠肠道内容物中,双歧杆菌明显下降,大肠埃希菌、酵母菌迅速过生长,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应用BR治疗后,促进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恢复,调理肠道微生态平衡,对肠黏膜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提高了肠道局部和全身益生菌免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期应用罗伊乳杆菌DSM 17938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4只自然分娩出生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益生菌组(每组12只),益生菌组大鼠在生后2 d(PND2)开始予罗伊乳杆菌DSM 17938[1×10~6 CFU/(g·bw),1次/d]灌胃,至出生后第6天(PND6),对照组同期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PND7及PND42时,两组分别处死6只SD大鼠,留取空肠、结肠黏膜及其肠内容物标本,采用16S rDNA V4区二代测序法检测空肠、结肠菌群构成;采用Image Pro Plus 6.0测量空肠、结肠绒毛长度及隐窝深度。结果益生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体质量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10、0.856,均P0.05),PND42时两组大鼠空肠、结肠黏膜绒毛长度及隐窝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96、0.115、1.122和0.715,均P0.05),两组大鼠空肠和结肠菌群的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差异在PND7及PND42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组间的肠道菌群LEfSe分析显示PND7及PND42时益生菌组和对照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无差异。结论自然分娩出生的健康SD大鼠生命早期添加罗伊乳杆菌DSM 17938不影响生命早期、远期肠道菌群的总体组成及远期肠道上皮组织结构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观察乳酸杆菌制剂对应用抗生素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TLR2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菌培养法定量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大鼠肠黏膜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细胞TLR2 mRNA转录水平。结果应用抗生素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和TLR2 mRNA转录水平的早期受抑制。乳酸杆菌制剂干预可迅速提高肠道乳酸杆菌数量,及早扶正肠道菌群结构,减轻由于应用抗生素引起的Toll样受体mRNA转录受抑程度。结论乳酸杆菌制剂早期干预可及早扶正肠道菌群结构,减轻TLR2 mRNA转录水平受抑制程度,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早期益生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急进高原大鼠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W 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3848米未干预组(B组)、3848米谷氨酰胺干预组(C组)、4767米未干预组(D组)和4767米谷氨酰胺干预组(E组),每组10只,急进海拔3848米和4767米造成大鼠急性缺氧模型,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的变化。结果高海拔缺氧组大鼠小肠黏膜变薄、肠黏膜水肿、绒毛短缩,肠道菌群失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海拔升高,菌群失衡更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细菌易位率也有差异。经谷氨酰胺干预后,肠道的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率与高海拔缺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进高原缺氧环境可导致小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肠黏膜屏障破坏,且随着海拔升高而上述改变更明显。谷氨酰胺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标准化的洛哌丁胺诱导的大鼠便秘模型,分别使用益生菌、膳食纤维以及益生菌联合膳食纤维对模型进行干预,用以探讨益生菌联合膳食纤维对便秘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洛哌丁胺腹腔注射(5mg/kg),连续5d,建立大鼠便秘模型,益生菌(2mL/只),膳食纤维(1g/kg),益生菌联合膳食纤维(2mL/只)干预7d。造模5d后,通过观察各组大鼠的粪便性状以及检测其粪便含水率,用以判断造模是否成功。第12天通过碳粉推进率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利用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各组菌群多样性的改变。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结肠组织样品中VIP、P、Cl~-、Ca~(2+)浓度。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对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AQP3、C-Kit进行含量检测。RT-PCR实验方法测定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KA、NK1的含量变化。应用Na~+-K~+-ATP酶活性测定试剂盒对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a~+-K~+-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粪便干结呈颗粒状,粪便含水率显著下降,提示造模成功。经益生菌、膳食纤维以及益生菌联合膳食纤维干预7d后,与经自然恢复的便秘模型组相比,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更接近正常大鼠,小肠推进率、VIP、P、Cl~-、Ca~(2+)、AQP3、C-kit、PKA、NK1以及Na~+-K~+-ATP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其中益生菌联合膳食纤维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便秘,而益生菌联合膳食纤维可显著改善便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观察益生菌干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肠道菌群、免疫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2018年12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诊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需要化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益生菌给药组及安慰剂对照组,每组各40例。测量两组患者化疗前后体格指标,观察患者化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定量检测治疗前后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血清CD3^+、CD4^+、CD8^+T细胞水平,粪便悬浮液中的粪便SIg A含量的变化。结果:化疗后,益生菌给药组患者的BMI、WHR均显著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益生菌给药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及粪便SIg A含量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肠球菌、大肠杆菌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化疗后,益生菌给药组CD3^+、CD4^+T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CD8^+T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5),安慰剂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益生菌给药组的CD4^+/CD8^+比例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益生菌干预能调节NSCLC化疗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提高其免疫功能,并减少患者化疗期间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肠道紧密连接及黏附连接角度探讨柔肝固肠方改善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通透性的作用机制。方法: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饲养6周诱导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无酒精液体饲料对照组(对照组,n=10)和酒精液体饲料造模组(n=20),造模第4周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模型组(n=10),柔肝固肠方组(n=10),并开始灌胃给柔肝固肠方或蒸馏水直至6周末,取材前3.5 h各组以10 mg/kg的内毒素(LPS)灌胃。取材后检测:1)血清AST、ALT活性变化;2)通过门脉血浆内毒素含量测定判断小肠通透性变化;3)小肠组织电镜超微结构观察;4)小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蛋白与mRNA表达变化;5)小肠黏附连接蛋白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固肠方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显著升高的AST水平(P<0.05);2)柔肝固肠方可降低模型大鼠显著升高的小肠通透性,柔肝固肠方组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3)电镜结果显示柔肝固肠方可显著改善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喂养大鼠小肠黏膜表面微绒毛局灶性减少、变短、稀疏,排列不规则,同微绒毛相连的细胞终末网变性模糊等病理改变;4)柔肝固肠方可显著升高酒精饲料喂养肝损伤大鼠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蛋白与mRNA表达及黏附连接蛋白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结论:柔肝固肠方通过改善肠上皮紧密连接及黏附连接改善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通透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 glutamine,Gln)对大剂量顺铂(cisplatin,DDP)用药后大鼠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和肠黏膜形态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依体重随机分为3组:DDP用药组、DDP与Gln联合用药组及生理盐水(NS)对照组,每组10只.10 mg/kg DDP单次腹腔内注射,等量NS腹腔内注射对照;DDP用药前3d开始,联合用药组大鼠Gln 1g/(kg·d)灌胃,等量水灌胃对照.DDP用药后48 h,各组大鼠麻醉后内眦静脉取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E)含量;无菌条件下剖腹取回盲部淋巴结匀浆后细菌培养;取空肠、回肠和结肠段内容物细菌涂片检查肠内菌群比例的变化;取回肠黏膜组织检查形态学改变.结果 DDP用药后48 h,DDP用药组大鼠血BUN和CRE含量明显升高,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黏膜水肿明显、绒毛短缩部分破坏、隐窝变浅;各段肠管内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较对照明显增高(P<0.01);回盲部淋巴结革兰阴性菌阳性率为80%,而对照组大鼠回盲部淋巴结无细菌生长.DDP用药后48 h,联合用药组大鼠血BUN和CRE含量略低于DDP用药组大鼠,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大鼠回肠黏膜水肿较DDP用药组大鼠明显减轻、绒毛破坏不明显;回肠内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DDP用药组大鼠(P<0.01),各段肠管内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回盲部淋巴结革兰阴性菌阳性率为30%,明显低于DDP用药组大鼠.结论 大剂量DDP在引起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同时,亦可导致大鼠肠黏膜损伤、肠道内菌群失衡,并出现肠源性细菌易位.Gln具有保护肠黏膜、减少肠源性细菌易位的功能,但对大剂量DDP所致肠道内菌群失衡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无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益生元对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益生元菊糖和大蒜多糖在治疗肠道菌群失调中的作用.方法 7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随机取出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灌胃盐酸林可霉素和头孢曲松钠混合抗生素溶液3d,建立小鼠肠道失调模型后,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4组分别灌胃菊糖、低剂量大蒜多糖、高剂量大蒜多糖以及丽珠肠乐5d.受试小鼠无菌取粪,观察各组肠道菌群的数量变化、测量血清IgG,粪便内毒素含量、有机酸含量变化.结果 菊糖和大蒜多糖高剂量灌胃能加速恢复抗生素导致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这两种益生元对内毒素的清理、免疫力的恢复也有积极的效果,效果均优于丽珠肠乐和自动恢复.结论 益生元有加快肠道菌群恢复和降低抗生素的破坏效果,有益于小鼠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采用CCL4复合因素法建立肝硬化模型;实验第9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药物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肠道菌群,AST、ALT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学等的影响.结果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内毒素及其它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病理都有改善,预防组优于治疗组.结论中药提取物水苏糖能有效调整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浆内毒素.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变化对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Myd88蛋白水平及其下游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10只健康大鼠,实验室适应性喂养5d后继续常规喂养7d并处死,取结肠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得到原代肠黏膜上皮细胞,将所得细胞分为5组,分别用正常细胞培养液(A组)、正常大鼠肠腔菌溶液(B组)、正常大鼠黏膜菌溶液(C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腔菌溶液(D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黏膜菌溶液(E组)培养,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yd88蛋白含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和IL-6含量。结果 D组、E组与A组比较,细胞中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显著增高(Ps0.01),D、E组与B、C组比较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亦显著增高(Ps0.01),而B组、C组相较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进一步比较D组与E组、B组与C组间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 (1)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引起肠黏膜细胞Myd88通路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释放。(2)肠道中细菌种类、数量、分布位置等因素的综合变化与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探讨益生元对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的调控以及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烧伤科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施以烧伤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患者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生元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后均提供烧伤患者多学科交叉护理。患者治疗1周和2周后,检测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以及血浆中内毒素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肠道通透性相关紧密连接蛋白Zo-1,Zo-2 mRNA的表达量。结果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12.11±1.32)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5.32±1.82)ng/L],肠道内益生菌数量显著增加,Zo-1、Zo-2 mRNA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两组患者在实施多学科交叉护理后肠道菌群数量进一步改善,血浆内毒素水平进一步降低[对照组为(14.01±1.29)ng/L,试验组为(8.27±1.63)ng/L](均P0.05)。结论益生元能帮助烧伤患者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减少血浆内毒素水平,适当的护理可进一步帮助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