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晓琴 《蛇志》2017,(3):335-336
目的观察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行PICC置入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PICC置管术后的常规护理,如使用硫酸镁湿敷等护理措施;观察组行PICC置管术后给予水胶体敷料预防护理措施,即将10cm×10cm的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沿静脉穿刺走向覆盖于置管部位上方约5cm处,置管7天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为2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对防治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具有显著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韩忠秀  唐忠敏 《蛇志》2015,(1):43-44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热敷预防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12~2013年同期放化疗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泡导管后行PICC置管,置管后不给予热敷处理;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浸泡导管后行PICC置管,并常规进行热敷。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4%,对照组发生率为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热敷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疗效好,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杨玲娟  邹金梅  倪雪梅  曹梅  熊玮 《生物磁学》2013,(34):6676-6678
目的:比较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三种不同途径进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寻找最佳置管途径。方法:对2010年-2012年入住我科的15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三种途径PICC置管成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途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的途径应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  相似文献   

4.
利庆华  黄德斌  李焱  谢绍英 《蛇志》2016,(3):331-332
目的探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实验组采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情况,并于置管后1、2、3、5天于穿刺口取样及拔管前取导管血、拔管后导管头端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细菌培养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术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降低PICC置管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科室2015年8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PICC置管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进行观察并对各个阶段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40例患者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共计3例,发生率为7.50%。结论为避免留置PICC导管引起的静脉炎,应尽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照处理,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保证治疗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老年患者PICC置管情况,记录超声引导及传统PICC置管两种方法的成功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共512例次,传统PICC组共384例次,超声引导组均选择肘上静脉置管,传统PICC置管组均选择肘下静脉;超声引导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分别为96.7%,99.6%,传统PICC组分别为78.6%,86.2(P<0.01);超声引导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9%,对照组为12.0%(P<0.01)。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术显著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ICC组比较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西院233例行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再通组及未再通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史、置管相关信息、血栓相关数据、是否拔除导管以及是否抗栓治疗等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其血栓完全再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现血栓后拔除导管组以及接受抗栓治疗组,其累积不通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ICC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者其效果更优;出现PICC管相关性血栓的时候,对于导管仍有用途,没有感染迹象的老年患者,主张保留置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手术切开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对比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3月1日至2012年3月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肾病科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且自愿行腹膜透析的患者96例,其中45例在局麻下行常规手术切开置管术(A组),51例行腹腔镜置管术(B组),术后均使用百特双联系统装置进行腹膜透析.并对术后导管相关性并发症、住院天数、手术费用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A组中:导管移位3例(6.7%),网膜包裹2例(4.4%),胸膜瘘1例(2.2%),腹膜炎1例(2.2%),短期透析引流时疼痛2例(4.4%),总体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9.9%),手术时间为25-40 min,人均手术费用1000元,住院时间7-15天.B组中:无一例发生漂管,阴囊水肿2例(3.9%%),透析管周围渗液2例(3.9%),胸膜瘘1例(2.0%),腹壁疝2例(3.9%),腹膜炎1例(2.0%),总体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5.7%),手术时间为15-25min,人均费用5500元,住院时间12-25天.结论:腹腔镜置管术与手术切开置管术各有利弊,选择哪种方法要根据患者经济、身体状况、患者意愿来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2例有恶性肿瘤病史需行PICC置管、浅静脉直视下不明显或触摸不到、不适合盲穿患者42例进行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改良方法包括穿刺支架超声引导以及用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替代Seldinger包内的穿刺针进行,并与23例标准PICC法对比分析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均为100%,其中改良PICC患者4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7.6%;标准PICC患者2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1.3%。两种方法一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改良患者中发生2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1例及导管异位1例;23例标准PICC患者中发生6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2例,导管异位1例,静脉炎1例及局部感染2例。两种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5,(4)
目的分析留置PICC导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2013年1~12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327例患者中27例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并对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非计划性拔管患者中,静脉血栓形成9例,占33.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占25.9%;导管堵塞4例,占14.8%;导管重度脱出3例,占11.1%;皮肤严重过敏2例,占7.4%;导管与连接器分离,导管完全进入血管内1例,占3.7%;机械性静脉炎1例,占3.7%。结论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8月在我科治疗的84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的临床资料,观察PICC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84例PICC置管均成功,置管时间38~128天,置管长度38~50cm;出现机械性静脉炎10例,导管破损、漏液6例,穿刺侧肢体肿胀4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堵塞3例,皮肤过敏2例,感染1例。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相对少、感染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多疗程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深静脉置管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表单式记录方法,记录置管前手消毒、置管时机、置管部位、置管顿次、置管时间、穿刺点护理、输液接头、敷料选择等内容.结果 通过对64例置管患者的—预,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7.8%,其危险因素主要与置管技术、无菌原则、插管部位、使用时间、导管维护等有关.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使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的发生难以避免,针对其危险因素,采用表单式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醒操作者及维护者在置管前的准备、置管中的配合及置管后的护理方法,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邓玉珍 《蛇志》2011,23(4):365-366
目的探讨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的有效皮肤消毒剂。方法将我院ICU中心静脉置管的21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105例和B组105例,每48-72h对中心静脉置管处周围皮肤进行消毒,A组给予2%氯己定消毒皮肤;B组给予10%碘酊消毒皮肤,酒精脱碘。观察比较两组感染发生率。结果A组的感染发生率较B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使用氯己定消毒皮肤能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对感染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接受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和非感染组11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置管前血清CRP、PCT水平。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RP、PCT水平单独与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高血压病、糖尿病、TNM分期Ⅲ期、穿刺次数≥3次、化疗次数≥5次、导管留置时间≥6个月、敷料更换频率≥7 d/次比例和血清CRP、PCT水平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TNM分期Ⅲ期、化疗次数≥5次、导管留置时间≥6个月、敷料更换频率≥7 d更换1次、CRP(较高)、PCT(较高)为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RP、PCT水平联合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独预测。结论:糖尿病、TNM分期、化疗次数、导管留置时间、敷料更换频率、血清CRP、PCT与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置管前血清CRP、PCT水平联合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风险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陈海峰 《蛇志》2013,25(2):157-158
目的 探讨广泛性全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腹胀患者的理想解除方法.方法 将45例腹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肠减压方法,观察组的患者采用维生素B1肌肉注射+开塞露纳肛+腹部深部热疗.结果 两组患者肛门排气、腹胀减轻的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在舒适度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维生素B1肌肉注射+开塞露纳肛+腹部深部热疗对广泛性全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后的腹胀患者较理想,而且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一种大鼠鞘内穿刺置管针及导管末端注药装置在大鼠鞘内置管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6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常规组(C组,n=30)和改良组(M组,n=30)。C组使用尖端磨平的20G针头穿刺置管,置入微量导管后于大鼠颈部两耳间穿出,留置2~3 cm,导管末端热封后游离放置;M组使用鞘内穿刺置管针进行操作,并以微量注射旋塞保护鞘内导管末端。术后1 d评估两组大鼠运动功能,分别于术后1、3、7、14、21 d进行利多卡因试验,至30 d鞘内注射亚甲蓝定位,观察并记录鞘内导管位置;记录两组鞘内给药操作时间;测定术前及术后上述时点两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 (PWT);术前及术后一周行旷场实验,评估两组大鼠自主活动情况。结果: 运动功能分级:C组Ⅰ级75.9%,Ⅱ级20.7%,Ⅲ级3.4%,M组Ⅰ级96.7%,Ⅱ级3.3%,M组运动功能分级Ⅰ级占比率显著高于C组(P<0.05);利多卡因实验和亚甲蓝定位导管位置显示:C组分别于置管后第14日、21日各有1例脱落,至置管后第30日,共有4例导管脱落,而M组导管均在位,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M组鞘内注药操作时间多在1 min左右,而C组超过3 min,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WT变化情况:两组置管后一周内PWT有波动,第3日降至最低,两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0.05),置管后7 d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比较无差异;旷场实验:M组置管前后在总路程、中央区活动路程以及运动时间和速度等方面均无差异,两组间各指标之间相比也无差异。结论: 改良型大鼠鞘内穿刺置管针较常规穿刺置管工具穿刺效能一致,但对大鼠运动功能影响小;微量注射旋塞能有效避免鞘内导管脱出,快速便捷完成注药,并对大鼠自主活动无影响,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锁骨下静脉,首选右侧,如果穿刺右侧失败改为左侧。穿刺成功后用扩张器扩皮,最后顺导丝置入导管,根据患者身高置管长度为12~15 cm,局部缝合固定,外敷纱布封闭或用一次性贴膜封闭。静脉留置管接三通静脉输液管。结果:286例首次穿刺右侧成功282例,4例失败后改选左侧成功。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天,最长45天,留置时间平均为18天。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中抢救治疗重症患者是十分便利、有效的措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其他深静脉穿刺置管如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及PICC相比较,更利于护理并具有费用低廉的优点。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十分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乙醇封管和常规肝素封管两种方法在长期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效果,为临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患者封管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长期留置导管的维持性血透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乙醇封管,对照组采用常规肝素封管,观察两组导管相关菌血症及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患者微炎症状态,观察48周。结果:乙醇封管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及炎症指标明显降低,尤其在25-48周(P<0.05);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乙醇封管比常规肝素封管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且不易导致管腔内凝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封管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发生率及感染类型,不同置管部位的感染情况,病原菌的种类分布,药敏试验和疗效。结果 106例中长期导管透析的患者中,39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占36.7%。其中感染率较高的原发病为狼疮肾及糖尿病性肾病。39例标本菌培养阳性,分离出6种病原菌,41株细菌。病原菌分布:革兰阳性球菌24株,占61.5%;革兰阴性杆菌15株,占38.5%。葡萄球菌属最为敏感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最为敏感。结论中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只有医护人员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加强环境卫生,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合理使用敏感抗菌药物,防止创口的污染,才能降低CRI的发生率,最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回馈教学对血液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上肢静脉血流速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方便抽样选取南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内科一二病区2017年11月~2018年6月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88例,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95例与观察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回馈教学干预患者,观察患者3个月导管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上肢静脉血流速度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置管后握拳运动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回馈教学有利于提高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可加快上肢静脉血流速度和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提高握拳运动依从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