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粘虫(Cirphis unipuncta Haw.)是七年内要消灭的十大病虫害中的对象之一,作为一个昆虫研究工作者,感到这是伟大而光荣的任务。确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七年内是完全可以消灭粘虫灾害的。 粘虫是我国主要粮食害虫,为害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粟(谷子),玉米、高梁、水稻等最烈,发生普遍而严重,1953年全国就有25省690  相似文献   

2.
粘虫(Cirphis unipuncta Haworth)是我国农作物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苏(北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害玉米,高梁,榖子和麦类。根据前人的记载:在东北从1929—1937年间,每年均有局部地区猖獗成灾。粘虫在我国南方,主要为  相似文献   

3.
粘虫的种类问题,不仅国内还没有调查清楚,在国外过去也相当混乱,一般所谓“Army-worm”(行军虫)多指Cirphis unipuncta(Haworth)这个种而说。其属名则变动极大,最初是放在Noctua属中,以后有的移到Heliophila、Leucania或Sideridis等属内,近年又多采用了Pseudaletia这一属名。 我国的粘虫目前各地报导的已有数种,其中分布最广而最重要的种类,一般也都记载为Cirphis unipu-ncte(或用其他属名)。为了弄清我国粘虫的种类为测报和调查提供—些基础资料,这两年我们从各地收集了一些所谓“粘虫”的标本,准备作系统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粘虫是禾谷类重要害虫之一。在自然条件下,粘虫能被病毒所感染,导致流行病(Raun,1961;Tanada,1961,1962)。目前,已证实在行军虫(Pseudaletia unipuncta Haworth)中有核型多角体病(Chapman et al,1915;Steinhaus,1951)、质型多角体病(Tanada etal.,1960)、颗粒体病及非包涵体病毒病(Wasser,1952)的存在。Tanada的工作表明:不  相似文献   

5.
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的进展,粘虫性信息素一直为人重视。Takahashi等(1979)及Sato等(1980)报道粘虫Leucania separata性信息素为: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Z11-16:Ac),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比例为8:1;McDonnough等(1980)和Hill等(1980)报道粘虫Pseudaletta unipuncta性信息素组分也为Z11-16:Ac和Z11-16:OH,但比例不同(比例为500:1)。我所等单位根据文献报道,先后曾合成过这种粘虫的信息化合物,1980—1982年连续进行过多次田间诱蛾活性试验,都没有诱到粘虫。为进一步探索粘虫的性引诱剂,1983年进行了更广泛的田司筛选试验,发现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对粘虫雄蛾具有较佳的引诱活性,并在华东、东北、  相似文献   

6.
一 引言 虸蚄就是粘虫,(Cirphis unipuncta Haworth)是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第十八条所指出: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七年或者十二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十大病虫害的第二名的粘虫。粘虫在我们古代典籍上的名字叫虸蚄,现在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农民的口语中亦还有叫它作虸蚄的。我们历史上对於此虫的为害记载很多。因为有些文人记载牵连混淆,将许多不同的昆虫和它混在一起;以致粘虫的古名淹没,现代学者竟有不认为虸蚄即是粘虫而是其他昆虫的。不将  相似文献   

7.
昆虫知识5卷3期109页上刊登了 包建中同志写的“用放射性磷(P~(32))标 记粘虫”一文,标题中所采用的粘虫学名 为“Pseudaletia siparata(Haw.)Hawal- ker”。这个学名的前一半应该说基本上是对的(属名无误,种名的siparata应校正为separata,“i”可能为“e”的笔误或排版上的问题),至于后一半则有问题,兹提出意见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粟     
一.粟的起源粟在北方称为谷子,去壳后就是小米,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相传在纪元前2700年我国用五谷作为祭祀,已经包括粟在内。但粟的名称在汉时才有记载,汉朝以后,粟和它的类似作物名称并不完全一致。“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到的北方旱田作物就有榖、黍、穄(稷)、粱、秫等几种,谷就是指粟而言  相似文献   

9.
粘虫精液在雌体生殖系统中的分布转移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万源 《昆虫学报》1981,(2):135-141
本文叙述了粘虫生殖系统各器官名称、功能及授精过程中精包的形成。并用P3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测量及大体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精液(包括黄色腺分泌物)在雌体生殖系统内的分布转移及作用。结果表明:(1)粘虫精液除从精包或交配囊内通过导精管转移至受精囊外,还进入卵巢管和粘液腺;并为卵吸收利用,具有促进雌虫卵巢发育的效应:(2)精液在雌体生殖系统中的转移,并非由于精子的可动性,而是由于交配雌虫生殖系统各器官有节奏地进行机械收缩。  相似文献   

10.
几种粘虫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系我国主要农业害虫,其近缘属种类很多。据有关主要文献记载加以初步整理,已知分布于我国的粘虫属Leucania Ochs.、寡粘虫属Sideridis Hubn.及光腹粘虫属Eriopyga Guen.中的种类物63种。有关粘虫类的分类研究尚待分类学家进行长期和细致的工作。为了便于鉴别比较常见的一些粘虫种类,本文仅就手边标本加以初步整理与鉴定。它们是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劳氏粘虫L.loreyi(Dup.)、白脉粘虫L.venalba Moore、柔色粘虫L.placida Butler、皮氏粘虫L.pryeri Leech、雀斑粘虫Leucania flavostigma singularis Butler、白纹粘虫L.salebrosa Butler、白缘粘虫Sideridis albicosta(Moore)、寡粘虫S.velutina(Ev.)、锥线粘虫S.conigera Schiff.、光腹粘虫Eriopyga grandis(Butler)、土光腹粘虫E.turca L.文中对上述种类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成虫及6种常见的蛹),并备有成虫和蛹的种检索表以及必需的图例,以供各地粘虫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一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蛾大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集群外迁,而此时我国温带气旋活动较为频繁,由气旋活动引起的风场条件的变化会对一代粘虫的迁入区分布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阐明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过程的影响是预测2代粘虫发生的重要前提。【方法】通过在江苏姜堰、安徽金安和山东宁津设立高空灯监测点,获取三地粘虫空中种群过境动态,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输出的精细风温场资料分析2015年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的影响。【结果】2015年5月东亚反气旋频繁过境,一代粘虫在反气旋影响下多往西南和西北方向迁飞。6月上旬在东北低涡和蒙古气旋的影响下,一代粘虫可迁入东北地区为害。【结论】春夏之交频发的温带气旋是导致我国二代粘虫大范围为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劳氏粘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荣宗 《昆虫学报》1962,(2):164-164
在广东,以往为害水稻的几种夜蛾科害虫统称剃枝虫。经作者调查有6种:即粘虫(Leucania seperata(Walker)、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白脉粘虫(Leucania venalbaMoore)、水稻叶夜蛾(Spodoptera mauritia Biosd.)、拟稻叶夜蛾(Spodoptera sp.)及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等。其中以粘虫及水稻叶夜蛾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劳氏粘虫为害次之。研究中得到蒲蛰龙教授指导,白脉粘虫学名由朱弘复教授鉴定,仅此志谢。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内蒙古1个新分布记录属:粟草属(Milium L.);2个新分布记录种:翅柄车前(Plantago komaroviiPavl.)和粟草(Milium effusum L.)。  相似文献   

14.
观察比较了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seudelatia separata NPV,PsNPV)、粘虫颗粒体病毒(Pseudelatia separata GV,PsGV)感染粘虫,以及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粘虫后,粘虫(Pseudelatia separata)前胸腺的形态特征和前胸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感染组粘虫前胸腺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变,PsNPV感染组在感染晚期与前胸腺相连的气管严重病变,出现大量白色颗粒状物累积,被伊红染成紫黑色,腺体细胞被挤压变形;PsGV感染组的前胸腺腺体变小,单个细胞也小,细胞界限不十分明显;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组的腺体细胞小,能被伊红染色的细胞极少。同时,前胸腺细胞的超微结构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河南省粘虫田间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本文对漯河、洛阳、潢川和原阳的1代或2代粘虫田间种群进行了室内饲养,并对幼虫存活,被寄生情况和繁殖能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东方粘虫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3.73±4.13)d和(23.04±6.89)d,平均产卵前期和平均产卵历期分别为(6.30±0.33)d和(6.69±2.46)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1631.0±66.83)粒。劳氏粘虫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3.17±2.70)d和(13.52±3.62)d,平均产卵前期和平均产卵历期分别为(4.03±0.22)d和(8.28±2.71)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912.9±72.82)粒。潢川地区东方粘虫中线虫的寄生率最高(26.0%),漯河地区2代粘虫寄生蜂的寄生率最高(77.5%)。【结论】河南省内发生危害的粘虫主要为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不同地区不同世代东方粘虫的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幼虫中线虫和寄生蜂的寄生率存在明显差异。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在雄蛾寿命,产卵前期和单雌平均产卵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秦启联  刘强  徐健  李瑄  苗麟  丁翠 《中国病毒学》2003,18(3):251-253
观察比较了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seudelatia separata NPV,PsNPV)、粘虫颗粒体病毒(Pseudelatia separataGV,PsGV)感染粘虫,以及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粘虫后,粘虫(Pseudelatia separata)前胸腺的形态特征和前胸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感染组粘虫前胸腺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变,PsNPV感染组在感染晚期与前胸腺相连的气管严重病变,出现大量白色颗粒状物累积,被伊红染成紫黑色,腺体细胞被挤压变形;PsGV感染组的前胸腺腺体变小,单个细胞也小,细胞界限不十分明显;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组的腺体细胞小,能被伊红染色的细胞极少.同时,前胸腺细胞的超微结构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相似文献   

17.
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65,(6):534-544
根据两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仅有一种病毒即核型多角体。在自然界有局部流行的现象。利用相差显微镜,并辅以涂片证明多角体病毒能侵染5种类型的粘虫血细胞。它们是:珠血胞,浆血胞,类降血胞,原血胞及囊血胞。核型多角体能侵染所有粘虫的器官组织细胞并引起病变。在不同温度(0°—40℃)影响下多角体病毒对不同龄期的粘虫侵染力是有差别的,而6龄幼虫几乎难于染病。利用夜蛾科的6种病毒侵染粘虫均不致病。同时用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5种昆虫的幼虫除了烟夜蛾 Heliothis assulta G.被侵染外,其他则不被侵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我国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还少有研究,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问题也不清楚。为此,需厘清3代粘虫发生区的风场动态和迁出种群的去向,为明确各地的虫源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气象局的高空气象记录,分析高空风场;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华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的迁飞轨迹和落点分布。【结果】在夏季风盛行的背景下,3代粘虫主要来自于与其发生区相邻的偏南地区(约占45%),如鲁东、苏皖鄂、浙北、赣北、湘北等;另一个主要来源是西北区(包括晋陕甘宁,约占10%)和华北北部(内蒙古及以北区域,约占7%);在某些年份,西南地区也会提供约6%的虫源。另外,还有约30%的虫源来自于发生区域内的相邻地方,属于当地前代滞留虫源的近距离迁飞;而东北区对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构成则只有极微的贡献(约0.2%)。从山西和陕西起飞的1代成虫则主要是北迁,有将近30%的个体迁入了华北3代粘虫发生区,约23%迁入内蒙古及以北地区,还有约4%迁入西北的甘肃宁夏、约5%迁入东北区,另有27.5%的个体近距离迁飞落在本省境内。晋陕种群南向迁飞的比率不大,只有大约10%的个体迁入3代粘虫发生区的南邻区域。【结论】华北3代粘虫的暴发属于小概率事件,如此大范围的潜在虫源和如此局部的发生区,以及复杂的天气系统给我国华北地区3代粘虫的预测预警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需要研究部门与推广部门通力合作,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和个例分析,逐渐深化对3代粘虫暴发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赵圣菊 《生态学报》1983,3(4):377-38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我国江淮及黄淮流域是一代粘虫发生区,粘虫全年发生四(或五)个世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最多,春季4、5月间为害小麦。该区在根治我国粘虫危害上具有战略地位。决定一代粘虫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是越冬代蛾量迁入的多少。因此组建该区越冬代蛾最及迁入期的预测模式,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国内,关于粘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多属中、短期,且以短期预测为主。据研  相似文献   

20.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看法家路线对西汉初期农业发展的贡献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农产品特別丰富,种类多,数量大,保存好,成为出土文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有实物,而且有竹简文字记载。在312片竹简中,记载农作物名称的有24片,包括稻(Oryza sativa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黍(稷)(Panicum miliaceum L.)、粟(Setaria italica var.germanica Schrad)、大麻(Cannabis sativa L.)等的子实及其制品。 记载果品名称的有7片,包括枣(Zizyphusu jujuba Mill.)、梨(Pyrus pyrifolia Nakai)、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桔(Citrus erythrosa Tan,)等果实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