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实验中大鼠妊娠第三天(D_3)出现血浆孕酮含量和子宫细胞胞核中孕酮受体含量显著同步升高和胞质中孕酮受体含量明显下降的现象,为D_5胚泡着床准备了必要的条件。D_6时血浆孕酮,胞质和胞核中孕酮受体以及子宫重量均升高,标志胚泡着床后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前文指出,大鼠在妊娠第六天(D_6)血液和子宫组织中雌二醇含量明显上升;子宫胞质受体此时也达高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D_6细胞核雌、孕激素受体皆比D_5显著升高(刘以训、贾晓池1981;刘以训、贾晓池1982)。Dickmann等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在大鼠、小鼠、地鼠和家兔等动物胚泡中发现有△~5-3β-羟脱氢酶及17-β-羟甾体脱氢酶的活性,作者认为胚泡能合成孕酮和雌激素(Dey et al., 1976;Dickmann et al., 1976、1977:Sen Gupta,1977)。Psychoyos(1973)给妊娠大鼠子宫中注射3—5毫微克雌二醇,动物去卵巢后只要每天注射孕酮仍能着床。Dickmann等(1977)进而指出,胚泡雌激素能引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雌激素作用存在于完整的和去卵巢兔胚泡着床过程中,本文用~3H—雌二醇交换法测定了早期妊娠 D_3、D_5、D_7子宫组织的雌二醇受体浓度,并与去卵巢后仅补充孕酮的 D_7子宫作比较。结果显示:在 D_3、D_5、D_7的子宫细胞浆和细胞核中都存在雌二醇受体。妊娠7天去卵巢兔的子宫细胞核中雌二醇受体量与妊娠7天卵巢完整的兔作比较,二者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去卵巢后子宫细胞核中雌激素受体浓度并未受影响,因此雌激素作用依然存在。关于胚泡是否有雌激素受体的问题,本工作在胚龄5、6、7天胚泡中未测得雌二醇受体。据此,胚泡着床时,雌激素的作用可能主要通过母体子宫组织而发挥其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4.
经雌激素拮抗剂-羟仄米酚处理后的怀孕小鼠,胚泡着床受到明显抑制;同时,着床前子宫细胞质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和孕酮受体明显减少,细胞核受体明显增加;拮抗剂还使血清雌激素和孕酮含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羟泰米酚的抗着床作用效应与子宫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可能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经雌激素拮抗剂-羟泰米酚处理后的怀孕小鼠,胚泡着床受到明显抑制;同时,着床前子宫细 胞质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明显减少,细胞核受体明显增加;拮抗剂还使血清雌激素和孕酮含量显 著降低。结果表明:羟泰米酚的抗着床作用效应与子宫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 可能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胚泡移植技术验证了双炔失碳酯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是胚泡不能着床的重要原因。将 29只胚龄4d的兔胚泡移植到给药后假孕4d的子宫,结果没有一只胚泡着床;而对照组的5只受卵兔,移植了41只胚泡,有26只着床成功。 为了了解双炔失碳酯对黄体的影响,在5只妊娠兔上,从交配后1—7d与对照组比较血清孕酮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的血清孕酮浓度随着妊娠天数显著升高,妊娠第7天时达 17.35±2.12ng/ml,而给药组升高不明显,第7天仅 1.83±1.03ng/ml,为对照组的1/9。已知足够的孕酮浓度对妊娠的维持和胚泡的成功着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推测,双炔失碳酯抑制孕酮的分泌势必影响子宫内膜的发育,从而阻碍胚泡的着床。  相似文献   

7.
柳建昌  程丽仁 《动物学报》1989,35(4):423-428
本实验利用前列环素(Prostacyclin,简称PGI_2)及血栓素(Thromboxane A_2,简称TXA_2)的代谢产物6-KF及TXB_2的RIA技术,探讨了小鼠子宫在胚泡着床点及非着床部位上述二类PG_s的含量变化。实验表明,妊娠D_5胚泡着床部位及着床间区,6-KF的水平较高;而TXB_2含量较低变化也小。表明胚泡着床时,血管通透性增强与PGI_2升高密切相关。PGI_2与TXA_2比值的增高,使血管舒张,增强抗凝,有利于胚泡着床及营养供应。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结果表明,胚泡着床点对~3H-尿嘧啶和~3H-亮氨酸的摄取明显高于非着床点子宫部位。LH-RH-A可显著抑制胚泡着床点对这两种同位素的摄取;且对非着床子宫组织也有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较弱。进一步证实,着床的胚泡确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因子,对子宫内膜的分化起重要作用;同时证实,LH-RH-A可通过对RNA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而直接影响妊娠大鼠子宫的代谢,对胚泡着床点部位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胚胎着床是处于活化状态的胚泡与处于接受态的子宫相互作用,最后导致胚胎滋养层与子宫内膜建立紧密联系的过程。已证实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哺乳动物胚胎着床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LIF通过其受体及信号传递亚单位gp130发挥其生物学功能。LIF对胚胎发育到胚泡阶段及以后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小鼠中,LIF及其受体和gp130在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表达量最高,因此LIF可能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人中,LIF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人胚胎着床的时间一致,提示LIF可能与人的胚胎着床紧密相关。此外,LIF在猪、羊、水貂、兔和臭鼬等动物胚泡着床前和着床期的子宫中也都有表达,并在着床期出现峰值。因此,LIF也可能在这些动物的胚胎发育和着床过程中有重要作用。LIF受体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胎盘发育不全,这说明LIF对小鼠胎盘形成和胎盘的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 小鼠子宫中LIF的表达可能受雌激素而上调。美洲长尾猴(绒)及兔子宫中LIF的表达则呈孕酮依赖性。然而孕酮可抑制人着床期子宫内膜腺上皮和蜕膜组织内LIF的表达。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中,LIF在子宫中的表达有不同的调节机制。 胚泡在LIF基因敲除的雌鼠子宫内不能着床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胚泡发育异常,而是由于雌鼠不能表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应用氚标记配基交换法测定了早孕大鼠子宫细胞核雌二醇与孕酮-受体复合物水平,同时也观察了外周血浆这两种甾体激素浓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早孕期间子宫细胞核中雌二醇和孕酮受体水平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分别在受孕第3天和第4天出现雌二醇和孕酮受体高峰(均为~20,000结合位点/细胞);同时也分别在这两天观测到血浆雌二醇和孕酮浓度高峰(0.08毫微克/毫升和29毫微克/毫升)。我们得出的结论与其他研究工作者报道的一致,即血循环中卵巢甾体激素水平的升高导致子宫细胞核大量集聚激素-受体复合物,从而加速基因表达,刺激子宫的生长和细胞分化,为胚泡的着床造成适当的子宫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17只母兔上,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对妊娠、假孕、假孕子宫中移植胚泡以及从妊娠子宫中冲去胚泡等情况下的周边血清孕酮浓度进行了测定。比较排卵后每日浓度的变化,借以探讨卵巢黄体能否对着床前胚泡进行识别。结果显示:排卵后第5天开始,妊娠兔的血孕酮水平与假孕兔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到第7天,前者血孕酮浓度增至第1天的6倍,而后者仅增3倍左右;将4天胚泡41只同步移植到5只假孕兔子宫,其中26只胚泡着床,血孕酮浓度于移植后第2天起即显著升高,以后逐日上升的趋势近似于妊娠兔所呈现的曲线类型;另从5只妊娠4天的子宫中冲去所有胚泡后,第2天孕酮上升趋势立刻减缓,曲线类型与假孕兔相似。上述结果说明:母体卵巢对已排出的卵是否受精和发育,早在排卵后第5天已能区分;对子宫里有无胚泡存在的反应也显然不同。为了观察卵龄对促黄体作用的影响,分别将2天受精卵和6天胚泡非同步地移植到子宫内膜和卵龄均相差2天的假孕4天子宫中,以了解不同卵龄卵的促黄体效应。结果显示:6天胚泡48只,移植后有24只着床,第2天血孕酮即明显上升;而40只2天受精卵,移植后没有1只着床,对孕酮的变化也未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受精卵必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促黄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的方法,研究了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 D3)在兔早期妊娠子宫和着床前胚胎中的表达情况,以揭示CyclinD3在兔胚胎着床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1)在兔妊娠第3~8天的子宫近肌层的腺上皮中有CyclinD3免疫染色,并且其表达强度在第7天以后呈现下降的趋势,着床的胚胎中未见CyclinD3免疫染色;(2)在第2~5天的假孕兔子宫的腺上皮中有较强的CyclinD3免疫染色;(3)在发情周期的兔子宫中未见其有表达;(4)在切除卵巢的兔中,注射雌激素后子宫中未见CyclinD3免疫染色,注射孕酮后在子宫腺上皮中有CyclinD3免疫染色,在孕酮和雌激素共同处理后的子宫腺上皮中有较强的CyclinD3免疫染色;(5)利用RT—PCR的方法在早期胚胎中均能检测到CyclinD3,但从胚泡期开始表达上升,到扩展胚泡时其表达最强。上述结果表明,CyclinD3的表达可能对兔胚泡的着床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小熊猫繁殖周期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规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连续16 次测定了2只成体雌性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变化,历经发情间期、发情期和两次妊娠期;连续9次测定了7只小熊猫妊娠期的孕酮含量变化。结果:(1)发情间期,小熊猫血清雌二醇的水平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基础水平),进入发情前期,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升高,在发情期一直维持高水平,配种后迅速降至基础水平; (2)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在发情间期和发情期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直至发情期过后才出现升高,在妊娠期一直维持高水平,峰值出现在5 月;(3)发情的小熊猫不论妊娠与否,在妊娠期内血清孕酮含量均维持在高水平。研究表明: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能直接反映其繁殖规律,雌二醇对启动雌性小熊猫季节性繁殖起重要作用;在妊娠期内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升高不能作为判断小熊猫妊娠的标准;雌性小熊猫在妊娠期有假孕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胚泡着床过程中,胚泡可以产生hCG样物质,它对于着床过程可能有某种调节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胚泡着床前(交配后第四天)的子宫内膜存在hCG特异性结合部位。对子宫内膜及睾丸组织~(125)I-hCG结合性质测定的平行实验中,证明子宫内膜hCG的结合部位与睾丸组织hOG受体有很相似的特性,其亲和常数(Ka)值分别为9.0×10~9M~(_1)和7.7×10~9M~(_1)。子宫内膜存在hCG结合部位可能与着床过程中胚泡与子宫内膜的同步化调节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分析未交配小鼠子宫内膜和妊娠第五天(D_5)小鼠子宫内膜胚泡黏附时植入位点及其旁组织蛋白质组。差异蛋白质组学显示,等电点(isoelectricpoint,pI)约7.1、分子量(molecularweight,Mw)约18kDa的蛋白质点在D_5小鼠子宫内膜特别是植入位点表达上调。对此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ion/ionizationtimeofflying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测定其胶内酶解后的肽质量指纹谱(PeptideMassFingerprint,PMF),经Mascot:PeptideMassFingerprint中SWISS-PROT数据库查询后,鉴定该蛋白质为鼠源性nm23-M2/NDPKB。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也显示D_5小鼠子宫内膜nm23-M2/NDPKB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提示nm23-M2/NDPKB参与胚泡着床这一重要生命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3H-glucosamine(~3H-GlcNH_2)为前体,观察了着床期家兔子宫内膜糖蛋白的生物合成及分泌功能的变化,并利用Triton X-100提取膜蛋白,采用凝集素亲和电泳技术对三种不同性质糖蛋白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着床期家兔子宫内膜糖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功能均于妊娠第六天(D_6)明显增强,其中合成糖蛋白的变化以Triton溶解蛋白部分为主;井发现着床期WGA、RCA-Ⅰ、SBA结合蛋白均于着床前(D_6)明显增加,着床后(D_9)WGA结合蛋白略有降低,RCA-Ⅰ、SBA结合蛋白明显降低,接近未孕水平。着床期子宫内膜总体及不同种类糖蛋白的阶段特异性变化表明,在子宫内膜由对胚泡的非接受状态转变为接受态的过程中,阶段特异性糖蛋白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以放射自显术观察了18-甲基三烯炔诺酮对大鼠子宫内膜的影响(1)正常怀孕大鼠胚泡在子宫内膜着床前后(2—7天),~3H-胸腺嘧啶核苷大量参入内膜间质细胞核。但交配后第1天注射18-甲基三烯炔诺酮,~3H-胸腺嘧啶核苷则只参入内膜上皮细胞核内,间质细胞DNA 的合成受到抑制,使间质细胞不能转化为蜕膜细胞,因而阻止了胚泡着床。(2)正常怀孕2—7天大白鼠,注射~(35)S-硫酸钠后在子宫内膜中未观察到银颗粒,证明不合成硫酸粘多糖。但交配后第1天注射18-甲基三烯炔诺酮,由第3天开始,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边缘和腔内都出现了大量的银颗粒。结果指出,药物促进了硫酸粘多糖的合成。(3)18-甲基三烯炔诺酮对间质细胞DNA 合成的抑制和促进内膜硫酸粘多糖的合成,很可能是通过抑制孕酮的生理效应而实现的。(4)孕酮的生理效应被抑制,可能是由于18-甲基三烯炔诺酮竞争占据了内膜靶细胞中的孕酮受体,使孕酮不能与其结合以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而产生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18.
孕酮调节途径在着床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i YJ  Yang ZM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3):275-278
孕酮对于哺乳动物排卵、受精、着床、蜕膜化及妊娠维持均起到重要作用.孕酮主要通过孕酮受体(PR)起作用,PR基因敲除的小鼠表现为多种生殖障碍.此外,PR作用的发挥还需要类固醇受体辅助激活因子(SRC)和FK506结合蛋白4(Fkbp52)等辅助因子的参与.目前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许多直接或间接受孕酮调节的基因,其中同源盒基因、免疫反应基因-1、Indian hedgehog、12 / 15脂肪氧合酶、钙离子结合蛋白等在胚泡着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孕酮调节途径在胚泡着床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EGE及其受体在胚泡着床前后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转录和表达。结果显示:未孕和受精后第4-5天,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细胞仍呈EGF,EGF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阴性着色,受精后第4-5天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GF及其受体转录和表达较未孕期增强,受精后第6天,EGF及其受体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阳性着色主要分布于初级蜕膜带(primary decidual zone,PDZ);随着胚泡植入的进行,PDZ区蜕膜细胞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明显减少,而PDZ周围蜕膜细胞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增强,结果提示,EGF是小鼠胚泡着床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20.
ConA的抗着床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蕙玲  周念辉  孙册 《生理学报》1988,40(2):202-207
本文用凝集素为探针,探索糖复合物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报道了与甘露糖苷有专一结合的伴刀豆凝集素(ConA)有明显的抗小鼠胚泡着床作用。妊娠4d的小鼠,每只子宫角中注入Con A 25μg,22只子宫角中只有4只子宫角有胚泡着床,着床率为18.2%,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着床率87.5%相比有明显差异。将相同剂量的Con A先与0.4mol/L α-甲基-D-甘露糖苷温育1—2h后再注入子宫,20只子宫角中有15只子宫角有胚泡着床,着床率提高到75%。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直接标记法证明,着床前子宫内膜细胞表面有Con A受体存在,并随着妊娠天数而增加,尤其是间质细胞,发情期时时为阴性反应,到着床期蜕膜细胞膜表面呈现出大量Con A受体。提示精复合物在着床中的重要作用。与甘露糖苷同样专一结合的,但寡糖结构专一性与Con A不同的豌豆凝集素注入子宫则无抗着床效应,着床率为85.7%。由此可以推测,N-连接的包含二个未被取代的或只在C-2位被取代的α-甘露糖苷的寡糖参于胚泡与子宫内膜相互作用的着床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