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亮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授粉应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L.是我国重要的授粉昆虫之一,该种熊蜂在北京地区1年1代,以蜂王休眠方式越冬。越冬蜂王4月中旬出蛰,2周以后开始产卵,5月下旬第1批工蜂开始出房,7月上旬工蜂数量达到150只左右,随后蜂群中出现雄蜂和蜂王,8~9月蜂王和雄蜂交配。10月上旬,天气逐渐变冷,交配后的蜂王开始在地下休眠越冬。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以打破蜂王的休眠期、实现1年多代繁育,提供设施农业授粉应用。  相似文献   

2.
明亮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建东  国占宝  李继莲  罗其花  吴杰 《昆虫知识》2007,44(5):698-702,F0004
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 L.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果菜传粉昆虫,印度谷斑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bner)是危害明亮熊蜂繁育的主要害虫之一。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谷斑螟的形态特征与危害蜜蜂巢房的大蜡螟Gallerie mellonellaL.和小蜡螟Achroia grisella Fabricius明显不同。印度谷斑螟以饲喂熊蜂的花粉为载体传播进熊蜂繁育室,在熊蜂繁育室内可以连续繁殖,1年发生6~8代,且世代重叠。印度谷斑螟幼虫主要以蜂群内的剩花粉为食,当花粉不足时,就开始取食巢房和蜂蛹,对熊蜂的规模化繁育危害较大,每年的5~8月、11~2月为危害高峰期。印度谷斑螟的发育受环境和食物的影响很大,在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60%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卵期为4d,幼虫期为19~23d,蛹期为11d,成虫期为4~20d。成虫羽化后3~4h即可进行交配,雌蛾交配后当天就开始产卵,产卵期4~10d不等,平均产卵量107.8粒。在熊蜂繁育室消毒期间,食物短缺,印度谷斑螟幼虫进入休眠状态,各龄幼虫均可发生休眠现象。印度谷斑螟不危害蜜蜂,在蜜蜂巢房中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人工饲养技术是科研人员顺利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前题.稻纵卷叶螟人工饲养所要解决和重视的关键问题是食料和饲养条件.目前主要以天然食料、人工饲料以及2种食料相结合的方法饲养稻纵卷叶螟.而饲养条件,如温湿度、饲养密度、化蛹介质、产卵介质等会对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本文对目前我国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及人工饲养技术进行综述,有助于厘清该虫人工饲养技术的发展脉络,促进人工饲养技术的改善和提高,推动我国稻纵卷叶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人工饲养技术是科研人员顺利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前题.稻纵卷叶螟人工饲养所要解决和重视的关键问题是食料和饲养条件.目前主要以天然食料、人工饲料以及2种食料相结合的方法饲养稻纵卷叶螟.而饲养条件,如温湿度、饲养密度、化蛹介质、产卵介质等会对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本文对目前我国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及人工饲养技术进行综述,有助于厘清该虫人工饲养技术的发展脉络,促进人工饲养技术的改善和提高,推动我国稻纵卷叶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人工饲养技术是科研人员顺利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前题.稻纵卷叶螟人工饲养所要解决和重视的关键问题是食料和饲养条件.目前主要以天然食料、人工饲料以及2种食料相结合的方法饲养稻纵卷叶螟.而饲养条件,如温湿度、饲养密度、化蛹介质、产卵介质等会对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本文对目前我国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及人工饲养技术进行综述,有助于厘清该虫人工饲养技术的发展脉络,促进人工饲养技术的改善和提高,推动我国稻纵卷叶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外饲养 ,观察了我国红光熊蜂蜂群的建立和发展动态。结果表明 ,在温度 2 8± 0 .5℃ ,相对湿度 70± 5 %和无光照的环境条件下 ,平均 84 .85 %越冬红光熊蜂蜂王在饲养后 11.83± 6 .13天开始产卵 ;加入欧洲熊蜂的幼工蜂能够刺激蜂王产卵 ,促使产卵期明显提前 ;健康且已受精的越冬蜂王一般在 2周内产卵 ;在开始饲养后 1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工蜂 ,2月左右开始产生雄峰 ,雄峰出现后 7d左右产生蜂王。在采集并饲养的蜂王中 ,平均 78.79%的蜂王建立了蜂群 ,每群平均有蜂 180 .2 9± 80 .2 6头 ,其中工蜂 10 5 .90± 4 1.83头 ,雄蜂 6 5 .5 2± 4 5 .33头 ,蜂王 8.86± 12 .38头  相似文献   

7.
8.
用马铃薯人工饲养马铃薯块茎蛾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桂富荣  李正跃 《昆虫知识》2003,40(2):187-189
介绍一种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operculella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在人工养虫室内用 1 0 %的蜂蜜水喂养成虫 ,用滤纸收集卵块 ,幼虫在薯块上饲养 ,化蛹于牛皮纸卷成的纸筒中 ,饲养结果发现马铃薯块茎蛾完成 1代大约需要 35~ 4 6d ,室内连续饲养块茎蛾 3代 ,卵的孵化率、幼虫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均在 90 %以上。  相似文献   

9.
叶立新 《蛇志》1998,10(2):79-79
蟒蛇又名:南蛇、琴蛇、黑尾蟒,是世界上最大的蛇种之一,大的长达6~7m,重50~60kg。栖息在温暖、潮湿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茂密林中或溪涧附近。蟒蛇善于游泳缠树,吃兽类、鸟类及爬行动物,卵生,雌蟒产卵后有盘伏卵上孵卵习性。我国产于福建、广东、广西、...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比较研究了棉田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种群的调查方法。全株调查法中,目测法调查到的绿盲蝽种群密度最高,显著高于扫网法和盆拍法。局部调查法发现,蕾上的绿盲蝽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叶片和花上;蕾上种群数量与整株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y=1.18 x+3.69)。间接调查法表明:在苗期和蕾期,叶片受害等级和绿盲蝽种群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苗期:y=25.28 x+8.20;蕾期:y=43.99 x+27.58)。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明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Bombus lucorum complex的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特性。【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明亮熊蜂复合种的223个标本进行了鉴定, 并根据鉴定结果分析了各物种的分布特性。【结果】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包括地熊蜂B. terrestris、 隐熊蜂B. cryptarum、 明亮熊蜂B. lucorum和长翅熊蜂B. longipennis。4种熊蜂共获得160条DNA条形码序列, 包含36个单倍型, 其中B. longipennis单倍型最多, 为14个; B. terrestris最少, 为3个。B. terrestris和B. lucorum亲缘关系最远, 其遗传距离为0.077; B. lucorum和B. longipennis亲缘关系最近, 其遗传距离为0.034。系统进化分析(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表明, 4种熊蜂的分化先后顺序为B. terrestris, B. longipennis, B. lucorum和B. cryptarum。4种熊蜂的分布格局不同, 平均分布海拔高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B. longipennis, B. cryptarum, B. lucorum和B. terrestris。B. longipennis发现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地区, 而B. terrestris仅发现于低海拔的新疆西北部边界地带。【结论】本研究探明了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的分类地位及其分布特性, 为深入研究该类群的资源保护和农业授粉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04—2006年连续3年应用明亮熊蜂和意大利蜜蜂在北京为温室桃园传粉,对其访花行为和传粉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蜂都可以替代人工掸花为温室桃园提供有效的传粉服务.两种蜂的访花行为和传粉效果不同,明亮熊蜂偏爱于采集花粉,主要以震动翅膀的方式来使花粉释放和传播,而意大利蜜蜂偏爱于采集花蜜,主要以身体接触的方式来粘附和传播花粉;明亮熊蜂的活动起点温度低、日工作时间长、访花速度快,在低温条件下比意大利蜜蜂的传粉效果好;意大利蜜蜂的趋光性强,飞撞温室塑料薄膜的现象严重,受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影响较大,对温室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记录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雌性成虫的产卵行为,并研究了其产卵习性。结果发现,绿盲蝽卵主要产在植物组织中,单次产卵平均历时31.4 s;产卵主要在夜间进行,白天的产卵量仅占全天的6.6%。成虫交配后主要产可育卵,后期偶产不育卵;而未交配个体大部分能产不育卵。在25℃下,成虫从7日龄起开始产卵,16日龄前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48.9%;17~40日龄间产卵量约占40%。在棉株上,约65%卵分布在中部(第4到第7果枝),同时94.3%卵集中在叶柄、叶脉、蕾柄和铃柄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粘虫板诱捕试验,研究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成虫在田间的活动规律。结果发现,绿盲蝽成虫主要在棉花顶部附近飞行,在高于棉花顶部20 cm处诱捕到的绿盲蝽显著多于50 cm和80 cm处(P<0.05)。在田间飞行时,绿盲蝽成虫没有明确的偏好方向,在东西南北各方位上的成虫诱捕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昼夜节律上,绿盲蝽成虫集中在傍晚至凌晨时分活动,其中16:00至翌日4:00之间雌雄成虫的诱捕量分别占全天的100%和92.6%。  相似文献   

16.
棉田绿盲蝽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年于河北省廊坊市对棉田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成虫空间分布型与其种群密度有关,当种群密度大于百株1.6头时呈随机分布,当小于百株1.6头时一般呈聚集分布;绿盲蝽若虫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绿盲蝽整个种群呈Possion分布。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棉田绿盲蝽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1.35/x珋)/D2。  相似文献   

17.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生物活性及亚致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比较了有代表性的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的生物活性和亚致死剂量对绿盲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各龄若虫均有较高的毒力,供试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中,氟啶脲对绿盲蝽2龄若虫的毒力最高,其LC50为51.63 mg/L;氟铃脲对其3龄若虫毒力最高,其LC50为66.87 mg/L;杀铃脲对绿盲蝽4龄若虫毒力最高,其LC50为93.04 mg/L,3种药剂毒力均高于马拉硫磷。以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LC30~40剂量处理绿盲蝽若虫后,对其存活若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明显的后续影响。氟铃脲对试虫的影响最大,处理2龄若虫,表现为其若虫发育历期延长、成虫产卵量略有降低、成虫寿命降低;处理4龄若虫,羽化率降低、成虫产卵量、成虫寿命均降低。  相似文献   

18.
对新疆与河北地区野生明亮熊蜂及小峰熊蜂蜂王内寄生螨布赫纳蝗螨Locustacarus buchner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 该螨对两种熊蜂的寄生率分别为10.43%和8.3%,寄生部位为气管与气囊。室内饲养至30天的蜂王体内寄生螨量明显高于饲养至60天的蜂王。未被螨寄生的蜂王与被寄生者比较,前者体重显著高于后者,但二者间产卵始期、产卵率、食卵率和存活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