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仲含胶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变性处理、整体透明及离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见杜仲体内含胶细胞是一种细长、两端膨大的单细胞,含胶细胞的分枝比较常见,大多为二叉状分枝,罕见三叉状分枝。整体透明后可见含胶细胞在叶片和果皮中的分布状况,同时对含胶细胞的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变性处理、整体透明及离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见杜仲体内含胶细胞是一种细长、两端膨大的单细胞,含胶细胞的分枝比较常见,大多为二叉状分枝,罕见三叉状分枝。整体透明后可见含胶细胞在叶片和果皮中的分布状况,同时对含胶细胞的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3.
杜仲含胶细胞发生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4.
冻胶法提取杜仲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物理方法暴露杜仲胶丝,用混合溶剂ML提取,滤液冷却后形成冻胶并与溶剂分离,成为提取杜仲胶的一种独特方法。本法无废液污染,提取效率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杜仲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仲科特产我国,有一属一种,即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 它的花粉形态除 Erdtman(1952)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过外,迄今未见报道。本文报道了通过光学显微镜、扫 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它进行外壁系统研究的结果。杜仲花粉为三拟孔沟类型,但有时孔界线 微弱,孔的轮廓为椭圆形。外壁表面具纹饰,光学显微镜下光滑,扫描电镜下为颗粒状,透射 电镜下为小棒状, 其外壁,覆盖层为细颗粒组成,柱状层为小棒,基层很厚。有些分类学家,如 Solereder(1899),Cronquist(1968)根据花和木材的结构,认为它与金缕梅目有联系, 而另一 些分类学家,如Oliver(1891),Takhtajan(1969)根据叶脉、花序、果实、种子等,认为它与荨麻目有联系。通过花粉形态的研究,我们认为它可能与金缕梅目有联系。  相似文献   

6.
杜仲雌雄株细胞学,顶芽及叶含胶量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为严格的雌雄异株植物,其雌雄株的比例近似于1:1,说明其性别可能由性染色体决定。但在形态上看不到特异的性染色体,雄株花粉母细胞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是正常的。偶尔可发现个别细胞有染色体桥和环状或链状四价体。从1993年和1994年的12月到翌年4月芽完全展开前对顶芽的测量说明,雄株顶芽的长度和最大直径都明显大于雌株的(P<0.01),而整个生长季节中雌株叶子的杜仲胶含量却明显高于雄株的(P<0.01)。不管雄株还是雌株,其叶的含胶量都随季节变化和叶子的长大而降低。实践证明可用芽的大小鉴别杜仲幼株的性别。  相似文献   

7.
酶水解杜仲纤维素细胞壁及长丝杜仲胶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大多数现有的杜仲胶提取方法都需要将杜仲皮和杜仲叶粉碎,降低了杜仲胶的弹性、韧性、抗拉强度.为了获得长丝杜仲胶,研究了纤维素酶对杜仲纤维素细胞壁水解、杜仲叶表面的角质层的去除以及长丝杜仲胶的提取.发现1%氢氧化钠在70 ℃条件下能除去杜仲叶表面阻挡纤维素酶作用的角质层,石油醚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提取杜仲胶的溶剂.纤维素酶在pH为4时,50 ℃条件下能充分地水解纤维素细胞壁,提高了细胞的通透性,使得石油醚(60~90 ℃)可溶解出高聚合度的长丝杜仲胶,并且使杜仲胶的回收率由原来的2.5%提高了3%以上,拉伸强度也由粉碎样的0.02 MPa提高到60.5 MPa,断裂伸长率由~0%提高到24%,撕裂强度由0.5 kN/m提高到36 kN/m.活性碳能很好地回收石油醚中所溶解的脂溶性天然化学成分,提高了溶剂循环使用的溶解能力.  相似文献   

8.
杜仲是我国特有野生药用和经济植物资源,在工业和临床上有着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通过总结和阐述杜仲胶的基本结构、主要性能、国内外有关杜仲胶生物体内合成途径和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杜仲胶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杜仲胚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栽培杜仲,4月中旬传粉,下旬受精。合子休眠35天左右。6月初形成原胚,6—8月胚分化发育,10月种子成熟。合子在休眠期,其体积增长1—1.5倍,极性渐显著。合子经两次横分裂,形成线形排列的四细胞原胚。其后基细胞衍生的细胞参与胚体的形成,胚的发育属藜型。胚柄单列细胞,靠珠孔端一个形大,具吸器作用。胚的后期发育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  相似文献   

11.
杜仲内生菌的分离及产PDG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树龄达7a以上杜仲皮中分离得到122株内生菌,其中真菌75株,细菌47株,经摇瓶培养后分析各菌株产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DG)的能力,结果发现有8株菌能产生PDG,最高产量可达13.387 mg/L。经初步鉴定,这8株菌分属于5属,即茎点菌属(Phloma)、腐霉属(Pythium)、卵形孢霉属(Oospora)、球黑粉霉属(Tolypospori-um)、砖红镰孢霉属(Lateritium)。  相似文献   

12.
酶法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宏新  戴瑜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2383-2387
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杜仲叶中的主要药效成分———苯丙素类的绿原酸(CHA),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确定了纤维素酶法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加入550 U/g纤维素酶0.50%,pH 4.5,温度40℃,提取率最高可达到51.84 mg/g。  相似文献   

13.
杜仲细胞悬浮培养生产桃叶珊瑚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亚琴  朱媛   《广西植物》2007,27(2):236-239
对杜仲细胞悬浮培养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桃叶珊瑚甙的产生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各种理化因子对细胞生长及桃叶珊瑚甙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悬浮培养生产桃叶珊瑚甙中,第18天桃叶珊瑚甙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培养基为MS、pH为5.8时有利于桃叶珊瑚甙的合成,此时含量高达40.56mg/L。2.0mg/L的2,4-D、NAA及浓度低于1.0mg/L的6-BA均能促使桃叶珊瑚甙的合成,但KT却抑制桃叶珊瑚甙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以MS、LS、B5、N6、H、Nitsch、White、1/2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0.5mg/L NAA和0.5mg/L BA,分析不同类型培养基对杜仲愈伤组织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并以B5培养基进行光照条件、碳源、蔗糖浓度试验。结果表明:B5培养基不仅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也有利于总黄酮的形成,而1/2MS培养基有利于绿原酸的积累;12h/d光照对愈伤组织的生长及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黑暗不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但却抑制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形成;3种碳源中,愈伤组织的增长量、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含量均以蔗糖为碳源时最高,葡萄糖最低;蔗糖浓度在10~50g/L范围内绿原酸的含量随着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40g/L时愈伤组织的增长量和总黄酮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杜仲叶中总黄酮物质超声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孝武  吉晓芹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1):1984-1987
采用醇提法、超声提取法探讨了从杜仲叶中提取总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超声提取效果最好。其最佳条件是:用浓度为400%、按料液比1:60的比例的乙醇浸泡24h,再用超声提取45min,其杜仲叶中总黄酮类物质的提出率可达25.43%。  相似文献   

16.
杜仲愈伤组织中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杜仲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接种量及培养时间、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及其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接种量在0.35g左右比较合适。愈伤组织的生长曲线大致呈S形,在20d时达到最大值,而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均在16d时达到最大值。在继代培养中,茎和叶愈伤组织的增长量、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均在第三代达到最大值;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的增长量、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均在第四代达到最大值;子叶愈伤组织的增长量和总黄酮含量在第五代达到最大值,绿原酸含量于第四代达到最大值。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中,叶愈伤组织中绿原酸含最最高,下胚轴愈伤组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杜仲种质资源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杜仲的分布特点,划分了7个主要分布区,并对种内存在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描述。在评述杜仲种质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种质资源的破坏以及造成遗传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保护杜仲种质资源的原理和方法,并强调了迁地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属同时型。小孢子阶段短暂,当细胞体积略增大,未形成液泡时,细胞核由中部移向边缘即进行第一次分裂。在分裂中期,多数纺锤体轴垂直于花粉壁,呈不对称形;少数平行于壁,其两极相似。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内逐渐形成几个大液泡,并消耗贮藏淀粉。生殖细胞位于边缘时,与营养细胞间的拱形壁呈PAS正反应。随后当生殖细胞内移到营养细胞质内的过程中,液泡逐渐解体,贮藏物质重新累积,花粉体积增大。成熟花粉具三沟孔,二细胞型。花粉管单一无分枝,当生殖细胞在花粉管中分裂时,营养核由椭圆形变长,结构松散,并处于其近侧。二个精子一前一后相接近,营养核紧邻其前端,未见有在其后面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测定处于不同生长期的杜仲内生真菌DZJ03胞外多糖含量、发酵液中3种核苷含量,并对其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按50μg/mL的浓度测定了发酵液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等3种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棉花枯萎病菌2种植物病原菌以及烟草青枯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DZJ03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可达到2.0410g/L,其发酵液中所含腺苷、尿苷以及鸟苷的含量分别为1.2647 mg/g、0.8586 mg/g、1.0493 mg/g;发酵液乙酸乙酯相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率为71.92%,抗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9.21 mm。  相似文献   

20.
    
The gutta-containing structure in the cortex of a stem of Eucommia ulmoides is a filamentous, secretory cell. Observation of thin sections revealed that when the procambium of a stem differentiated into the earliest sieve elenents of protophloem, the initials cells appeared as daughter cells originated from a longitudinally equational or unequational divisions, or from the terminal cell formed by several transverse divisions of some cortical ground meristematic cells. Before the ceils of the cortical ground'meristem ceased to divide, the initial cells, in an arbitrary position of origin, develops continuously. These initial cells were able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surrounding cells by their large length/width ratio, the presence of elliptical nuclei and dense cytoplasm, etc. Later, both ends of the initial cells extended rapidly through intrusive growth, forming the very long, thin and filamentous unicell with two dilated terminations. During development, the gutta particles were gradually synthesized and accumulated in the cytoplasm, where as the organelles degenerated progressively. In the muture gutta-containing cell, the cell cavity was filled with gutta particles, the nucleus as well as other organelles was disintegrated leaving an intact fibrous cell w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