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南末元古代高家山生物群主要化石类群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洪  张录易 《古生物学报》2000,39(4):507-515
末元古代高家山生物群是以骨骼化石为主,兼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及宏观藻类化石的一个多门类化石组合,是目前已知最上且最为多样化的骨骼化石生物群。化石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高家山段中上部,时限约565-543Ma。目前虽然尚难对其进行系统的生物学分类,但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群,即具矿化壁的骨骼类群,包括管状化石、锥管状化石、瓶状化石、杯状化石和疑难化石等,以及蠕形动物化石类群,遗迹化石类群  相似文献   

2.
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的多门类骨骼化石组合,在后生动物起源及早期生命演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对高家山生物群中的研究中,新发现了大量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包括单体球类、二分球类及三分球类等。这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在形态结构方面与"瓮安生物群"、"宽川铺生物群"中报道的球状化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高家山生物群中球状化石新材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高家山生物群的多样性,为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也揭示了前寒武纪-寒武纪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湖北南漳邓家崖一带,晚震旦世时位于扬子台地北缘,受到南江上升运动的影响,灯影组上、下段之间为一古喀斯特侵蚀面,灯影组下段上部地层剥蚀甚多。灯影组上段底部有厚2m左右的含磷地层(相当于陕南的高家山段的一部分),其中除了隐藻类磷块岩之外,还发现产有大量球状绿藻类化石(Eosphaera gigantea sp.nov., Megasphaera inornata Chen et Liu和Protosphaeridium sp.及似红藻石,并产有可能属于软体动物门的小壳化石(Nanzhanguncus delicatus gen.et.sp.nov)。这些发现丰富了晚震旦世高家山期生物群的内容。南江上升运动在整个扬子区都有明显的影响,之后的海侵开始时,不仅有碎屑岩的沉积,并有磷质的输入和磷块岩的形成,它促使高家山生物群的繁盛,是灯影期沉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良好标志。根据这一标志及沉积区的横向追索,峡区的灯影组石板滩段是南江上升运动前的沉积地层,与蛤蟆井段之间的界线不是一个等时面。所以,西陵峡生物群和高家山生物群产出层位不是同期沉积。就目前材料看,震旦系建阶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4.
浅议峡东陡山沱组的“瓶状微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峡东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岩石样品的化学浸解处理、连续切片研究及大量薄片观察,作者认为先前报道的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即所谓最古老的原生动物的外壳遗骸,实际上并非什么瓶状微化石,而是一种有蓝藻(可能还有细菌)参与的沉积构造。  相似文献   

5.
陕西西乡灯影组顶部的瓶状微化石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瓶状微化石被认为是某种未知海相原生动物外壳化石,最早出现于900-850Ma以前。本文记述的该类化石,产自陕西西乡三郎铺小湾里下寒武统灯影组顶部杨家沟段,相当于梅树村阶中-上部,计10属,13种和2未定种。所获化石个体数量及形态类型丰富。保存良好,并见有大量具公共壳壁的连体壳。此类连体壳的连接程度呈系列变化。可能代表处于分裂状态的生物体,如是则可为其原生动物解释提供一佐证,瓶状微化石在国外的地层分  相似文献   

6.
震旦纪晚期管壳化石类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录易  华洪 《古生物学报》2000,39(3):326-333
扼要介绍了陕西宁强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高家山段种繁多,保存精美,实属国内外所罕见的管壳化石类群,该类化石暂按管壳形态结构分为单层管壳类和多层管壳类。前者以Chenella为代表,后者又分具套管式结构类以Sinotubulites为代表和具叠锥套合式结构类以cloudinids为代表。类似管壳化石在世界已有11个产地,层位稳定,对于未元古纪的时代划分和揭示早期动物的演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瓶状微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瓶状微化石是研究历史较短的一类微体化石,近十几年内,此类化石在我国大量发现。本文就现有资料,简介了瓶状微化石在我国的地层、地理分布及其产出特点,并叙述了国内瓶状微化石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扬子陕西宁强-勉县境内产出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根据大量野外追踪、实地观察与室内岩相分析,对碎屑岩相黄铁矿化软躯体化石的出现与岩相横向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埋藏相进行初步探讨,认为胡家坝露头带为相对远离风暴源的沉积序列,最利于化石的保存;高家山露头带则属于相对靠近风暴源的沉积序列,化石保存潜力不如胡家坝露头带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笔者研究了扬子地台的一些瓶状微化石,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有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围绕瓶状微化石研究了讨论了如下两个问题:1)关于早寒武世早期的瓶状微化石与开腔骨类;2)震旦系与寒武系瓶状微化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陕南晚震旦世骨骼化石中的微生物磷酸盐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洪  张录易  陈哲 《古生物学报》2003,42(2):189-199
陕南晚震旦世高家山生物群中骨骼化石的电镜扫描显示,Sinotubulites levis壳壁中具有丰富的磷酸盐化球状和丝状体,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组构:1)由相互缠绕的丝状体所组成的藻席状组构;2)由外表面成莓球状,内部中空的球状体紧密堆叠所形成的组构类型;3)由表面极为光滑的球状体堆叠所形成的组构。它们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矿化蓝藻,依此推断微生物在S.levis壳壁磷酸盐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共生的Sinotubulites baimatuoensis和Cloudina壳壁上,极少或完全不存在这些磷酸盐化组构表明微生物的磷酸盐化作用具有专属性,可能由壳壁微结构所决定,具多层状壁的S.levis可能与具许多有机质纹层的多毛类壳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陕南埃迪卡拉纪晚期的高家山生物群中部分化石以黄铁矿化三维立体保存软躯体管状化石为主要特征。对野外识别出的具有不同风化程度的3类粉砂岩进行了详细的手标本特征对比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对比研究。锥管虫(Conotubus)的化石成岩学特征表明黄铁矿最先沉淀,随后方解石充填于黄铁矿留下的空隙或空腔中。这些化石所经历的第一期风化作用相对较弱,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化石成岩学信息;第二期风化作用则可能形成于一个氧化条件较强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几丁虫简介     
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非洲的撒哈拉地区开始大规模石油勘探,当钻孔取出的岩芯流出了黑色的金子——石油时,专家们迫切需要知道含油层位是什么时代形成的。在取出的岩芯样中,没有发现用肉眼可见的大化石,只有借助于微体化石了。经过酸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奇迹出现了,许多似花瓶状或近似于瓶状的黑色不透明的微体化石展现在视野中。小化石的出现,石油形成的地质时代得以解决,这些瓶状小化石就是我们现在叫的几丁虫(Chitinozoans)或几丁壳。几丁虫最早是在1931年由埃森纳克从欧洲波罗的海地区距今四亿多年的奥陶-志留系沉积中发现的一群有机壳体命名的。几丁虫的构造,如图所示,外形瓶状,下部的膨大部分叫腹部,上部较细部分叫颈部,颈部的顶端叫颈口,颈口边缘加厚部称颈环,颈和腹  相似文献   

13.
陕南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组微体球状化石类型多样,如何正确辨别这些球状化石的生物属性是当前早期生命演化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宽川铺组中发现了一类为数众多,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不规则的帽状隆起结构以及翻边帽沿的帽状化石。研究表明这些帽状化石均为不完整的个体,其完整形态呈不规则的凹球形。根据帽球状化石帽身的数量和相对位置,这类化石可划分为"单帽型"、"双帽型"和"复帽型"三种类型。这些凹球状化石呈双层壳壁,内壁光滑,外壁粗糙。因为凹球状化石形态及其表面小孔与微体藻类、后生动物的胚胎以及壳体化石差异都非常显著,所以推测这类化石可能与带壳原生动物亲缘关系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14.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的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来,在中国南方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地层中发现了多个特殊埋藏的化石库,它们是认识寒武纪和埃迪卡拉动物辐射前夕生物演化的重要窗口.可靠的化石证据显示,多细胞藻类和大型带刺疑源类在该时期发生了辐射.多种类型的动物胚胎和动物化石也在陡山沱组的地层中相继报道,但迄今为止,早于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可靠动物化石证据非常少,一些动物化石的亲缘关系解释也值得商榷.瓮安磷块岩中的震旦圆圆茎是较为可靠的腔肠动物化石;庙河页岩中的环纹杯状管是动物栖居管的可能性较大,但管栖动物的属性无法确定;如果以寒武纪地层中产出的的海绵骨针作为参考标准,在庙河页岩中产出的宏体海绵化石和贵州磷块岩中的微体海绵化石的可靠性都要受到质疑;从有限的形态结构上分析,小型原锥虫与藻类原植体很难进行区分;由于标本数量的限制、成岩作用的影响,以及二维图像恢复成三维结构遇到的困难,磷块岩切片中的小春虫和水螅类化石的可靠性还有待于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在湖北三峡地区和贵州江口陡山沱组上部页岩中发现的八臂仙母虫化石是典型的埃迪卡拉型化石.磷块岩和硅质岩中产出的动物胚胎化石是研究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重要材料,根据卵囊壳的特征可以归入两个属.目前为止,在陡山沱组的岩石中还没有找到与这些胚胎化石相对应的成体动物化石,这是对动物胚胎化石进行深入研究遇到的"鸿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竺山段的硅化微体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湖北秭归县庙河村寒武系最底部(天竺山段)硅化微体化石13属16种,并论述了其地层意义.所有微体化石皆见于燧石切片中,此组合含大量小个体的具刺凝源类,以Micrhystridium ampliatum Wang为主,并与Paracymatiosphaera spp.,其它球形分子Lelosphaeridia,Favososphaeridium,Eoaperturilites及丝状体Obruchevella 和Megathrix共生,此地真正的陡山沱组是以含大量的和形态复杂的疑源类及简单的丝状体和球状化石为特征,这两个可靠的微体化石组合的发现和区分对本区及邻区震旦系-寒武系过渡层的划分和地层对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扬子区晚震旦世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子区晚震旦世地层中已有多种类型的动物及遗迹化石的报道。文中补充了不同地区和层位的骨骼及遗迹化石新材料,包括:江西上饶王家院陡山沱组顶部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十”字形骨针和云南晋宁王家湾灯影组上段隧石条带中的单轴双射硅质骨针,它们可能分属于钙质海绵和普通海绵类;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段磷质白云岩中的可疑壳状化石;宜昌三斗坪金瓜墩陡山沱组下部(第二段)遗迹化石;瓮安陡山沱组上段及湖北南漳灯影组上段底部磷质硬底中的生物扰动构造。另外还报道了贵州清镇桃子冲剖面桃子冲组最底部的瓶状动物(Pro-tolagena limbata)化石,并认定桃子冲组与灯影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其底界并无跨入震旦系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展示了陕西西乡和湖北房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中的三块棘状集合体标本,论证了西蒿坪段中的所谓瓶状微化石不是原生动物,而是一类接近于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的多骨片后生动物化石.将过去在西蒿坪段中描述的14属38种"瓶状微化石"合并成1属2种,即Cam-brothyraampulliformisQianetZhang,1983和C.Truncata(Duan),1986.  相似文献   

18.
陕西,鄂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瓶状微化石”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展示了陕西西乡和湖北房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中的三块棘状集合体标本,论证了西蒿坪段中的所谓瓶状微化石不是原生动物,而一类接近于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的多骨片后生动物化石。将过去在西蒿坪段中描述的14属38种“瓶状微化石”合并成1属1种,即Cambrothyra ampulliformis Qian et Zhang,1983和C.truncata (Duan),1986。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武陵山区澧水的1种中国新记录硅藻——喙状比利牛斯山微小曲壳藻进行了形态研究。该种的鉴定特征为壳面线形披针形,具有喙状的末端,有壳缝壳面末端线纹呈略微会聚状或近平行排列,孔纹膜为筛状。该研究结果扩展了对喙状比利牛斯山微小曲壳藻形态结构和地理分布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末元古宙陡山沱组中的具刺磷酸盐微体化石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贵州省瓮安地区末元古宙陡山沱组磷灰岩沉积地层产出大量具刺磷酸盐微体化石。相类似 微体化石早我描述、报道自全球不同地工铁的中奥陶世以晚至泥盆纪地层。而对它们的磷酸盐壳壁是原生或次生?它们是属于微体高等院校才干学是微体浮游动物等问题,长期未能取得一致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