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藓结皮对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与重建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藓结皮优势种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Brid.)Zand.)、短叶对齿藓(Didymodon tectorum(C.Mull.)Saito)、扭口藓(Barbula unguiculata Hedw.)和银叶真藓(Bryum argenteum Hedw.)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解剖结构观察分析,研究了4个藓种形态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土生对齿藓株高(6.1 mm)、茎直径(298.6μm)、中肋宽(65.5μm)以及叶宽(590.9μm)、叶片厚度(14.8μm)显著高于其他3个藓种,茎表皮细胞壁增厚且皮部细胞镶嵌排列;短叶对齿藓株高、茎、叶片及毛尖结构无显著优势;土生对齿藓茎和叶片结构粗壮,适应水分变异性大的环境,耐旱能力强;扭口藓叶片长度(3.2 mm)和叶片下部细胞面积(191.2μm2)显著大于其他3种藓类并含有大量叶绿体,中肋深陷呈"v"型,适宜水分充足环境,集水能力强但耐干性弱;银叶真藓茎皮部细胞面积987.8μm2,单个皮部细胞面积占茎横切面积的3.1%,毛尖长度(274μm)显著大于其他3个藓种且叶片上部细胞与毛尖呈透明状,耐旱并抵御强光辐射。以上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4个藓种的茎叶形态结构存在差异,适应水分、光照条件不同,体现了藓种的生态适应性差异,可为藓结皮耐旱藓种和人工培养藓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居群唐古特白刺叶片解剖特征对生境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潇  李毅  苏世平  赵小仙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0):1986-1993
以河西走廊不同生境的3个天然居群(WMX、ZGL、JGC)唐古特白刺为研究对象,对叶片进行解剖观察,测定其叶片长、宽、厚,表皮毛长、宽及密度,气孔器长、宽、面积及密度,角质层厚,表皮细胞厚,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主脉直径,支脉直径,含晶细胞直径,粘液细胞长、宽,贮水组织长、宽;并对栅海比(P/S)、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疏松度(SR)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同一指标在3个居群间的差异,以探讨其叶片的形态解剖特征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3个天然居群唐古特白刺除叶片长、宽、长宽比及下表皮毛宽外,其余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中叶厚、叶面积、上下表皮毛长度及密度、上下气孔器长度及密度、上表皮细胞厚度、上下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P/S、CTR、维管束直径以及粘液细胞长宽在3个居群间均显著差异。(2)3个居群的综合指标变异系数和可塑性指数的均值排序一致,指标均值的排序均为JGC>WMX>ZGL,表明3个居群唐古特白刺的生态适应性强弱为JGC>WMX>ZGL。(3)3个居群唐古特白刺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表皮毛、角质层的可塑性指数均相对较高,说明在应对不同环境时这些组织起着主导作用,这可能是唐古特白刺叶片解剖特征对不同生境条件的适应性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矮探春叶片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矮探春(Jasminumhumile L.)的叶片形态解剖特征进行了显微观察,分析了海拔梯度上叶片形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矮探春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肉组织分化明显;随着海拔升高,叶面积、厚度、干重、饱和含水量、海绵组织厚度,中脉厚度以及厚角组织厚度/中脉厚度之比(M/C)等呈增大趋势,而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之比(P/S)则减小;叶片长/宽比、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比叶重在海拔梯度上无明显差异。叶面积、干重、饱和含水量、叶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等参数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它们与P/S均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干重、海绵组织厚度和M/C等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并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大;P/S随着土壤含水量和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小;叶片厚度、饱和含水量和中脉厚度均随着温和度的降低而增大。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水份和生长季温度可能是影响矮探春叶片形态解剖特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藓类植物是变水植物,展叶时长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关键。目前,干旱半干旱区藓类植物野外生长发育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常见的土生对齿藓和扭口藓为对象,研究了9月5日—11月25日野外自然条件下两种藓类的展叶情况。结果表明: 9—10月,两种藓类叶片表现出有规律的“展开-闭合-展开”的日动态变化,并且土生对齿藓叶片在上午闭合时间较扭口藓平均提前0.68 h,下午叶片展开时间则推后了1.79 h。两种藓类在雨季时展叶时间较长,土生对齿藓展叶时长为251 min,较扭口藓(361 min)低30.4%。近地表大气相对湿度是影响藓株展叶时长的关键因子,藓种的形态结构也会影响展叶时长;相比于土生对齿藓,扭口藓植株较为低矮,中肋占叶片比例大,茎皮部细胞镶嵌结构更为突出,其展叶时的湿度阈值(54.3%)低于土生对齿藓(60.1%)。展叶时长主要受湿度的影响,扭口藓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将采自湖南的20个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通过测定9个叶片表型性状和6个叶片相对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鱼腥草居群叶片形态的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质园栽培的20个鱼腥草居群叶片15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居群间差异大于居群内差异;(2)居群内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5.63%~9.08%,说明居群内多样性程度较低,其中株洲攸县居群(P16)变异系数最高(9.08%),怀化溆浦居群(P3)变异系数最小(5.63%);(3)15个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3.71%~10.28%,说明各性状的多样性程度也较低,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10.28%),叶宽与叶中部宽之比(W_2/W_4)的变异系数最小(3.71%);(4)相关性分析显示,叶面积与叶宽、叶中部宽、叶长、叶基至叶宽处的距离、叶柄长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与叶尖夹角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叶基夹角关系不大;(5)叶片15个性状中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3.66%,聚类分析可将20个居群划分为心形、小心形、狭心形和大心形4类,呈现出间断分布的地理格局;(6)同质园实验说明叶表型性状多样性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对其多样性分析能为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索默  毕玉芬  王鸿泽  唐敏  叶广 《生态学报》2016,36(19):6170-6177
莲瓣兰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兰科濒危物种。2013年和2014年8月至10月,在云南省西北地区选取了28个野生莲瓣兰居群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在滇西北海拔为1380—2557 m的区域均有分布;莲瓣兰叶片数、花葶长、花瓣长、花瓣宽、萼片长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的形态指标有:叶长(P0.05),株高(P0.05),花葶长(P0.01)。与空气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形态指标有:叶宽(P0.05),株高(P0.05),花葶长(P0.05),叶长(P0.01)。随着野生莲瓣兰分布地海拔的升高,株型矮化,形态变小;年均温越高、空气湿度越大的分布地,莲瓣兰叶片越长、越宽,植株越高,花葶越长;分布地辐射强度越大,莲瓣兰叶片越短,植株越矮,根系越发达。野生莲瓣兰居群间的叶长、叶宽、株高、根长及花葶长度的变化较大,变异系数超过了15%,表明其存在着较大的形态变异,生态适应幅度变宽,且植株矮化严重,需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研究结果阐明了滇西北海拔、温度等生态因子对野生莲瓣兰形态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保护野生莲瓣兰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以唐古特白刺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沿300—40 mm年降水梯度,测定了7个样地的唐古特白刺叶片性状及叶片δ~(13)C、δ~(15)N。结果表明:(1)沿降水梯度变化,7个地区唐古特白刺叶宽、长宽比、叶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叶片δ~(13)C和δ~(15)N变异性显著(P0.05),而叶长差异不显著(P0.05)。唐古特白刺通过叶片各功能性状间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形成性状间的最佳功能组合。(2)唐古特白刺叶片δ~(13)C与叶面积、比叶面积呈负相关关系,与叶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仅与地下水埋深表现出了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在降水量小于100 mm的区域,白刺主要利用地下水源,成为隐域植被,从而降低了对其他环境因子的响应。(3)叶片厚度和叶氮含量可以作为体现不同地区间唐古特白刺差异的叶功能性状。数据显示叶片厚度与年平均温度正相关(P0.05),尤其与年最高气温大于35℃日数关系更为密切(P0.01);在高温环境下,叶片增厚的同时叶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这一过程中叶片δ~(15)N值却有增加趋势(R~2=0.62,P0.05),因此叶厚度和叶氮含量对叶片δ~(15)N的相对影响在干旱与半干旱区之间发生转变,这为进一步探究干旱区荒漠植被的水分限制阈值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陶冶  张元明 《生态学报》2012,32(1):7-16
凝结水(隐匿降水)和降水是荒漠地区两种不同形式的水分来源,对荒漠生态系统极为重要。叶片毛尖(leaf hair points, LHPs)是很多荒漠藓类的重要外部形态结构特征,但它在藓类植物利用凝结水和降水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藓类结皮的优势种,其叶片顶端具有较长的白色毛尖。本文采用自制微渗计(h=3.5 cm, d=5.7 cm)研究了正常有毛尖和人工去除毛尖的齿肋赤藓结皮的凝结水特征及其在3种模拟降水梯度(1 mm, 3 mm, 6 mm)下的短期蒸发特征,结果表明:(1) 在凝结阶段,有毛尖结皮每时段的凝结水量均大于无毛尖结皮,但日出后有毛尖结皮凝结水下降速度稍快;有毛尖结皮的日凝结水量均大于无毛尖结皮,且前者的总凝结水量比后者多10.26%,即毛尖能增加10.26%的凝结水量。(2) 3种模拟降水梯度下,有毛尖结皮在各时段的累积蒸发率始终小于无毛尖结皮,以蒸发前期阶段最为明显,表明毛尖能显著减少和延缓结皮内的水分蒸发、延长植株水合时间,而且降水量越大减缓效果越明显。毛尖对这2种不同形式水分利用的差异是因为利用方式不同:对凝结水的利用主要归因于毛尖增大了结皮表面粗糙度,而减少对降水的蒸发主要是毛尖能反射阳光、形成内部毛细管及减小植株间隙的缘故。因此,毛尖的存在有利于齿肋赤藓结皮对凝结水和降水的利用,增强了藓类结皮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适应环境的外在表达,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探究干旱区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植物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态对策,为保护荒漠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区,选取8个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包含4种植物生活型,10种荒漠植物,探究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植物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叶片C∶N、叶片N∶P、叶片稳定碳同位素(Leafδ13C)、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和植株高度(Height)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2.07—466.00mg/g、12.40—44.50mg/g、0.51—2.07mg/g、8.62—29.74、11.37—39.29、-27.38‰—-14.80‰、100—480mg/g、3.00—264.22cm。不同生活型间LNC、LPC、叶片N∶P和LDMC差异不显著,LCC、叶片C∶N、叶片δ13C和植株高度存在显著差异。LNC、LPC和叶片N∶P与全球、中国和青藏高原相比不存在显...  相似文献   

10.
以沙地与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层的小石藓(Weissia controversa Hedw)为材料,通过繁殖试验和形态解剖试验研究其在8 种不同土壤类型的种群增长和个体形态特征,以揭示对不同土壤的繁殖及形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小石藓的环境耐受范围较宽,在不同土壤上的生长状况存在差异。其中栗钙土以K 值9177(株)表现为最适,小石藓萌发期表现为深层黄绵土(a=5.811)最短;瞬时增长率为半固定土和杨树林土最高(r=0.098)。(2)除深层黄绵土和黑钙土外,小石藓在其余6 种土壤条件下的生长繁殖曲线决定系数R2>0.95,对Logistic曲线的拟合度较高;(3)在形态学特征比较中,栗钙土、固定风沙土在植株高度、中茎叶片间距、中茎宽度及叶宽、叶尖长、叶轴长上与其他6 种土壤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小石藓个体形态特征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环境的适应,结合其繁殖学特征,也说明小石藓对环境的双重选择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平茶渍属(Aspicilia)是地衣型真菌的重要类群之一。该类真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丰富,因此在地处半干旱区的新疆,其分布也极其多样。该研究对采自新疆阿尔泰山南麓可可托海风景区的平茶渍属地衣标本,从形态解剖、化学显色反应及薄层层析法和生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中国新记录种3个,分别为博伊金平茶渍(Aspicilia boykinii)、烟色平茶渍(A.fumosa)和斯氏平茶渍(A.sipeana)。提供了这3个新记录种的外部宏观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彩色图。  相似文献   

12.
胡杨叶片解剖特征及其可塑性对土壤条件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型可塑性对极端干旱区植物个体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选择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内不同土壤条件下胡杨个体,对其叶片解剖结构与土壤因子关系进行分析,阐明不同土壤条件下叶片解剖结构及其可塑性规律。结果表明:除主脉木质部与维管束面积比外,异质性的土壤条件下胡杨叶片各解剖结构均存在明显的趋异适应;土壤水、盐条件影响了以上表皮细胞为代表的表皮组织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影响了以主脉维管束为代表的输导组织以及栅栏组织的生长;生境环境异质性是胡杨叶片解剖结构可塑性的根本原因,解剖结构可塑性使得胡杨在不同环境、同一环境不同结构形成适应性差异,不同土壤条件下叶片主脉木质部、主脉维管束的可塑性较大,是胡杨适应异质性土壤条件的主要结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可塑性对胡杨适应干旱环境具有重要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及生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和生长差异,该文以30个种源樟树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长、叶宽、叶柄长、周长、叶面积、长宽比、形态因子、株高、地径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30个种源间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88%~16.14%,显示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叶长、叶宽、叶柄长、周长、面积、叶厚...  相似文献   

14.
田悦  刘艳 《生态学杂志》2023,(5):1035-1042
苔藓植物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使其能够生长在极端干旱和寒冷的严酷环境中,苔藓植物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植被组成成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为探讨高寒草原苔藓植物的群丛特征,明确影响苔藓植物群丛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本研究在西藏高寒草原区域共设置40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采集、记录苔藓植物,基于物种和样地生态因子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苔藓植物群丛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共记录9科18属36种藓类植物。在科的水平,以丛藓科为主;在属的水平,以对齿藓属(Didymodon)和真藓属(Bryum)为主。优势种分别是短叶对齿藓(Didymodon tectorus)、细叶石灰藓(Barbula gracilenta)、北地对齿藓(Didymodon fallax)和密歇根对齿藓(Didymodon michiganensis)。生活型以丛集型为主,占83.33%。双向指示种分析将苔藓植物群丛分成8个类型,分别是垂蒴真藓(Bryum uliginosum)群丛、北地对齿藓+金黄银藓(Anomobryum auratum)群丛、短叶对齿藓+北地对齿...  相似文献   

15.
连轴藓属(Schistidium Brid.)的毛尖连轴藓(S.lancifolium)、圆蒴连轴藓(S.apocarpum)和粗疣连轴藓(S.strictum)在内蒙古贺兰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均有分布,它们的形态特征较为相似,极易混淆,因此对其分类鉴定较困难。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并结合Blom的形态学和Ignatova的分子系统学分类观点,对采自两个地区的3种连轴藓属植物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是:圆蒴连轴藓叶中肋背部无疣或上部具分散低疣、叶缘上部微具钝齿,毛尖平滑或具小齿;毛尖连轴藓叶中肋背面中部以上具高疣、叶缘中上部具强烈不规则的齿或锯齿,毛尖具强烈刺状齿;粗疣连轴藓除叶中肋背部具疣外,叶片细胞也具疣。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区别并确认这3个种是各自独立的种。在此基础上,根据Blom的分类观点,并参照相关文献编制了中国连轴藓属11个种的分种检索表。本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毛尖连轴藓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丰富了中国连轴藓属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态学常规方法、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冷龙岭不同海拔(3600~4200 m)原位生长及移栽的雪白委陵菜(Potentilla nivea)叶片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探究其叶片性状对海拔的响应以及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气温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约为0.66℃·100 m-1),而辐射和降水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对于不同海拔原位生长的雪白委陵菜,总体上其叶片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株高、叶片大小及比叶面积均随海拔升高呈减小趋势,而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重、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系数和叶片紧密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然而,从3800、4000和4200 m移栽到3600 m的雪白委陵菜,其叶宽、比叶面积、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叶片紧密度均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不同海拔原位生长还是移栽的雪白委陵菜,其叶片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均表现出对海拔变化的敏感性,植物通过来改变自身性状以适应环境,且叶片性状之间存在协同变化。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对齿藓属中国新记录种——无疣对齿藓(Didymodon validus Limpr.)(新拟)。该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中亚。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叶干燥时内卷或背弯,叶片较长,中肋突出叶尖呈长毛尖,叶细胞平滑无疣。该研究对无疣对齿藓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将其与属内相似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供了该种的显微照片和形态线描图。  相似文献   

18.
对新疆天山一号冰川的10种真藓属植物的叶片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探究其叶片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和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这10种真藓植物叶片细胞中的细胞质较浓,中肋具大型的主细胞和较发达的小型厚壁细胞,叶的细胞壁加厚且在干时表面向内凹陷,大多数叶片表面具有颗粒及菱形、纵形等不同形状纹饰等,这些都是植物为了提高自身的抗寒耐旱性,减少水分蒸发,增强导水作用对环境的适应性。虽然有的种类亲缘关系很近,叶片具有相似之处,但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较容易和准确地将它们区分开来,为真藓属植物的分类补充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硃砂根(Ardisia crenata)居群的形态特征变异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布于福建(漳平永福、漳平官田和武平东留)、江西(会昌永隆和大余庾岭)和广西(南宁宾阳)的6个野生硃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居群的144个单株为研究对象,对植株形态特征(株高、干高、干径、分枝数、枝下高和冠径)、叶部性状(叶色、叶数、叶长、叶宽和叶柄长)和整体观赏性(果穗数、果穗长、每穗果数、果径、果穗柄长、果柄长、果实百粒重、果色和观赏性)3个方面的20个形态性状及其变异幅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硃砂根的分枝数、枝下高、叶数、叶色、果穗数和果色等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大,总变异系数分别为38.66%、37.19%、42.48%、42.57%、50.36%和52.34%;叶长、叶宽、果实百粒重和果径的变异幅度较小,总变异系数均小于15%.在不同居群间,分枝数、枝下高、叶色、果穗数和果色等性状有极显著差异(P<0.01),冠径和每穗果数差异显著(P<0.05),其余性状均无显著差异.在欧氏距离30处可将所有单株划分为A、B、C、D、E和F共6个表征群,同一居群的大部分单株基本被聚在同一个表征群中,其中,武平东留和漳平官田居群的所有单株分别被聚在C和D中,E和F则分别由会昌永隆居群的3个单株和南宁宾阳居群的8个单株组成.在欧氏距离26处可将表征群A、C、D和F进一步划分为14个亚表征群,其中,A、C和F均可划分出4个亚表征群,D可划分出2个亚表征群;亚表征群C1所包含的单株分别归属于4个居群,另外13个亚表征群所包含的单株则分别归属于1~3个居群.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居群硃砂根植株的形态特征表现出较明显的地理分化特性,不同居群间的形态分化程度较高,且其形态分化不仅存在于居群间,也存在于居群内.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内蒙古清水河黄土丘陵地区发现的紫萼藓科1新变种——缨齿藓菱形变种[Jaffueliobryum wrightii(Sull.)Thér.var.rhombicumX.L.BaiSarula],该变种与干旱山地岩面生境中的原变种缨齿藓[Jaffueliobryum wrightii(Sull.)Thér.]相似,生境的变化导致其形态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上部细胞菱形和细胞壁背部强烈加厚,未分化的叶上部边缘细胞、中肋横切面细胞不分化,叶片长0.7~0.8mm,毛尖长0.8~1.3mm。文中对缨齿藓及其新变种的形态学特征,分布和生境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显微照片,另外,列出了缨齿藓属5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