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所构建的不同脊髓灰质炎病毒-痘苗病毒(下简称PV-VV)重组体,探讨脊髓灰质炎病毒(下简称PV)2A蛋白在重组病毒中的作用。所得到的四个以不同PV基因片段插入痘苗病毒(下简称VV)TK区而形成的重组病毒均有PV抗原的表达,并可诱导抗体产生,但此表达水平明显受到2A蛋白的影响。同时,重组病毒对不同细胞的适应性亦有变化。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孟继鸿   《微生物学通报》1990,17(2):102-105
传统认为脊髓灰质炎病毒(PV)仅能在人或灵长类细胞中增殖,本文报道一株对PV高度敏感的非灵长类动物细胞——兔子宫内膜上皮传代细胞系(ZMRUE-85)。经与HeLa、Hep-2、FL、MERN和MA104等细胞的比较研究,证实PV在ZMRUE-85细胞上能产生典型的溶细胞型病变和空斑,TCID90和空斑滴度均近似或高于上述5种人源或猴源细胞,这对PV宿主范围、受体本质及其感染性和致病性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发现引起人类疾病病毒的人细胞受体,使预防流行性脊髓灰质炎和感冒迈进了一步。研究者希望在以后的5~10年间设计出诱使病毒颗粒不能附着于细胞表面受体的药物。 流行性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由哥伦比亚大学的Racaniello和Mendelsohn以及纽约州立大学Wimmer等人鉴定出。  相似文献   

4.
对筛选到的一株CAV—2 E1转化细胞(DK/E1)进行了初步的特性研究。以DK细胞为对照,观察到转化细胞的形态与DK细胞有明显区别,细胞变长,易聚集生长。通过测定DK及DK/E1细胞分别在2%、5%和10%牛血清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结果发现DK/E1细胞的生长速度比DK细胞快。用蚀斑和TCID50测定了病毒在DK和DK/E1细胞上的病毒滴度,结果表明DK/E1细胞产生的病毒蚀斑比DK细胞的大,TCID50测得的病毒滴度比DK细胞产生的病毒滴度高。CAV—2全基因组DNA对DK/E1细胞和DK细胞的转染试验结果表明,5μg和10μg的CAV—2 DNA转染的DK/E1细胞,分别在转染后第14天和第11天均出现了典型的腺病毒细胞病变,而相同量CAV—2 DNA转染的DK细胞未出现病变,说明DK/E1细胞有助于CAV—2 DNA的复制和病毒粒子的包装。在DK/E1细胞内的重组试验表明,DK/E1细胞也有利于重组病毒的产生。以上转化特性在DK/E1细胞传至80代时仍保持不变,说明本试验获得了一株CALV—2 E1基因的转化细胞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山东省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的外环境监测,从济南、临沂两地采集污水标本,浓缩处理后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PV采用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定型,并对其VP1及3D区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其基因突变和重组情况。2010年,共采集污水标本32份,PV阳性10份,阳性率31.3%;分离到18株PV(PV1型3株,PV2型9株,PV3型6株),均为疫苗相关株,VP1完整编码区核苷酸变异数在0~4个之间,在3株PV2型病毒和4株PV3型病毒的基因组中发现重组;对VP1区影响神经毒力的减毒位点分析发现,PV1型病毒中有1株在nt 2 749发生突变(A→G),PV2型病毒中有1株在nt2 908发生A→G突变,3株在nt2 909发生U→C突变,6株PV3型病毒全部在nt2 493发生C→U突变。环境污水中可以分离到PV,其基因重组率和主要减毒位点的回复突变率较高,未发现脊灰野毒株和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  相似文献   

6.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是由Tis-cher等[1]于1974年在PK-15细胞中发现,当时认为是一种细胞污染物,后被证实为一种新的病毒。病毒粒子为20面体对称,无囊膜,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可在PK-15细胞上生长但不引起细胞病变。其基因组是一种环状、单股副链DNA,与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鹦鹉喙羽病毒(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 circovirus,PBF-DAV)和人的TT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virus,TTV)同属圆环病毒科。猪圆环病毒有两种基因型即:PCV1和PCV2。前者广泛存在于猪源肾细胞中,在猪的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得在昆虫细胞中有效表达脊髓灰质炎病毒P1基因和3CD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为制备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将I型脊髓灰质炎病毒(Mahoney株)的P1基因和3CD基因构建到供体质粒中,通过flash BAC ULTRATM系统制备重组杆状病毒;将Mahoney株的P1基因与Sabin株Ⅲ型的3CD基因组合,用同样方法构建重组杆状病毒。通过接种昆虫细胞草地贪夜蛾细胞(sf-9细胞)对两种病毒进行扩增,再接种昆虫细胞粉纹夜蛾细胞(High five细胞)扩大培养,并通过定量PCR对P1和3CD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利用Western blot检测P1蛋白的表达及被3CD蛋白酶剪切的情况。结果获得了两株稳定表达脊髓灰质炎病毒P1和3CD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其中,重组杆状病毒(Bac U-Mahoney-P1-3CD)在感染细胞后,3CD蛋白酶表达量较低,不能有效剪切P1前体蛋白;而重组杆状病毒(Bac U-Mahoney-P1-Sabin PV3 3CD)感染细胞后,3CD蛋白酶的表达量和对P1前体蛋白的剪切效力都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将Mahoney株P1基因和Sabin株Ⅲ型的3CD基因的组合构建重组杆状病毒,可有效地在昆虫细胞中表达P1和3CD基因,并且Sabin株Ⅲ型的3CD蛋白酶可有效地剪切Mahoney株的P1前体蛋白。  相似文献   

8.
人巨细胞病毒(HCMV)对人多为潜伏感染,但在免疫受损人群中,该病毒感染后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从多条途径干扰宿主细胞的生长、分化,诱导细胞恶变;人巨细胞病毒的IE基因具有抑制凋亡的功能.树突细胞是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HCMV感染后,能下调树突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Ⅱ类分子,CD80,CD86和CD40的表达,也使黏附分子如ICAM-3、ICAM-2等的表达发生改变.由此,人巨细胞病毒逃避了细胞免疫应答,引起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  相似文献   

9.
为检测钙离子、镁离子对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PLC/PRF/5细胞(人肝癌亚历山大细胞)的影响,本研究在各实验组PLC/PRF/5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等量HEV毒种进行孵育,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以及酶联免疫法,监测HEV核酸和抗原含量;在HEV感染细胞实验组的维持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钙离子、镁离子、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和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ethylene glycol tetraacetic acid, EGTA),观察钙离子、镁离子、EDTA和EGTA分别存在以及钙离子、镁离子同时存在的情况下,HEV感染后不同时间PLC/PRF/5细胞内及培养上清液中HEV含量。结果显示,HEV接种细胞后1~24 h,钙离子、镁离子的加入能够促进病毒与细胞的结合,而金属离子鏊合剂的加入抑制了病毒与细胞的结合。HEV感染后2~5周,钙离子、镁离子均能增加PLC/PRF/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产生的病毒,其中钙离子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促进HEV感染细胞,在HEV接种细胞后的培养过程中,添加钙离子、镁离子有助于病毒产生。  相似文献   

10.
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它可以通过识别其受体介导细胞间的黏附,参与多种炎症反应过程。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ICAM-1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ICAM-1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大学新生戊型肝炎病毒(HEV)现/近期隐性感染的状况,探讨引起隐性感染与急性戊型肝炎(HE)的HEV毒株间有无差异,本实验利用ELISA一步法检测了正常大学新生血清标本中抗—HEV IgM,对抗—HEV IgM阳性者检测抗—HEV IgG,并进行HEV逆转录一巢式PCR(RT-nPCR)。结果 2223份血清中抗—HEV IgM阳性18份,阳性率0.8%,P/N值在2.0—3.0之间。17份标本抗—HEV IgM、IgG同时阳性,1份抗—HEV IgM单独阳性,但用RT-nPCR检测抗—HEV IgM阳性标本,HEV RNA均阴性。提示正常大学新生中存在HEV现/近期隐性感染,应注意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HEV隐性感染时,产生的抗体滴度或亲和力较低,病毒血症时间短,病毒滴度低,或毒株的基因序列与引起急性HE的毒株的序列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将鸡贫血病毒vp1和vp2基因分别克隆入转移载体pBacPAK8中,获得重组转移质粒pBac-vp1和pBac-vp2。以上两质粒分别与CunI酶切线性化的亲本病毒Bm-Bacpak6DNA共转染家蚕细胞,通过蓝白斑筛选,纯化得到重组病毒Bm-vp1和Bm-vp2。PCR分析表明vp1和vp2基因已整合进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将Bm-vp1和Bm-vp2共感染5龄家蚕,通过表达产物免疫SPF鸡产生的抗血清与CAV感染的MDCC-MSB1细胞的间接荧光抗体分析,证明表达产物能诱导鸡产生的抗体,而且能够保护子代鸡免受CAV的攻击。该研究表明,表达VP1和VP2蛋白的重组家蚕杆状病毒(Recombinant BmNP)是很有前途的CAV亚单位疫苗的生产系统。  相似文献   

13.
诱导凋亡: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细胞病变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减毒活疫苗株(中Ⅲ-2)感染人二倍体胚肺成纤维细胞株(KMBl7)后,细胞形态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致CPE过程,导致形态学上特有的细胞圆缩、体积缩小等CPE特征,经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细胞流式仪、电子显微镜、DNA凝胶电泳分析,证明该疫苗株诱导的细胞病理改变具典型的凋亡特征细胞圆缩、细胞核浓缩破裂、核染色质凝缩后分布于核膜边缘、绝大部分细胞出现在凋亡区域、DNA断裂。表明脊髓灰质炎病毒诱导的CPE本质是一个诱导细胞凋亡过程;第二阶段是Poliovirus诱导细胞坏死。进一步提示有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提高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HIV-1的表型及其感染的细胞嗜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驰宇 《动物学研究》2004,25(4):363-368
HIV-1的表型分为合胞体诱导型(syncytium-inducing,SI)和非合胞体诱导型(non-syncytium-inducing,NSI)。依据所用辅助受体和感染靶细胞的不同,HIV-1又被分为R5、X4和R5X4型。R5和X4型病毒分别利用CCR5和CXCR4作为辅助受体,而R5X4型病毒可利用这两种辅助受体。在病毒的复制力、细胞嗜性以及合胞体诱导能力上,SI型与X4型病毒一致,NSI型与R5型病毒一致。在HIV-1感染过程中,疾病的发展伴随着病毒从NSI型向SI型、及R5型向X4型的转变。HIV-1的表型影响和决定着HIV-1的感染、传播及AIDS的疾病进程。HIV-1的表型和细胞嗜性主要由病毒gp120的V3区(特别是第11和25位的氨基酸)决定。V3区的氨基酸序列信息,将为预测HIV-1的表型,以及病毒感染后的疾病进程提供生物信息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和循环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的认识,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对西安市1995-2008年检出的PV阳性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疫苗变异PV采用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进行分子生物性状分析。西安市1995-2008年共检出PV13株,检出率4.29%。分离到的PV以II、III型为主,AFP病例散在发生,无聚集性。未全程免疫儿童(全程免疫儿童,年龄以≤1岁儿童为主(84.62%)。麻痹残留率高达84.62%。脊灰相关病例(VAPP)的发生危险性为0.24/100万。型内特征鉴定有1株为疫苗变异PV,经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未达到VDPV的分类标准。维持无脊灰阶段,存在着VDPV和发生cVDPVs的可能,在保持高水平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免疫覆盖率的同时,高质量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监测和病毒学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又名CD54,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它可与鼻病毒以及整合素家族成员结合,参与炎症,普通感冒,变态反应及移植排斥反应.文章就其细胞分布、表达调节、结构功能、基因工程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是一类能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且能够溶解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损伤的自然状态或基因改造过的病毒。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类单股正链RNA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研究证实多种肠道病毒具有溶瘤作用,如已在拉脱维亚等国上市的RIGVIR~?(埃可病毒7型,Echovirus 7, ECHO7),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柯萨奇病毒A组21型(Coxsackievirus A21, CVA21),以及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 CVB3)及PV等。现就有关肠道病毒的溶瘤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用BTV-HbC3感染人肺癌SPC—A-1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星型胶质瘤U251细胞,小鼠星形胶质瘤C6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及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测BTV-HbC3对各种不同肿瘤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的感染性;并用RT-PCR技术检测蓝舌病毒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BTV-HbC3对正常HEL不感染,但能在不同来源的某些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增殖,产生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及调亡现象,终致肿瘤细胞死亡。其中以人肺癌SPC-A-1细胞对其最为敏感。因此,初步认为BTV-HbC3株能靶向性杀死某些肿瘤细胞,从而为深入开展BTV-HbC3靶向性抗肿瘤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兵  蔡美英 《微生物与感染》2004,27(6):18-19,29
DC-SIGN是相对限制地表达于树突细胞上的膜分子,能结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和Ebola病毒等,并且介导这些病毒在体内的感染,在病毒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还可以作为ICAM-2、ICAM-3的受体,介导树突细胞在体内的转运和免疫突触的形成;最后,它还可以作为抗原识别受体,参与抗原呈递。最近报道,无鞭毛体利什曼原虫、登革病毒、结核分枝杆菌也能结合人类树突细胞DC-SIGN或DC-SIGN转染的细胞,进一步确立了DC-SIGN在树突细胞介导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RNA病毒(Picornaviruses)是最小的RNA动物病毒,这类病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小RNA病毒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许多严重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口蹄疫、水泡病等;②口蹄疫病毒(FMDV)是最早发现的动物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是最早被纯化并获得结晶的病毒。近来的研究发现,小RNA病毒尤其是PV有可能成为新的疫苗载体,可以插入某些已知或推测的病毒中和抗体决定簇的基因区域。本文仅就这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