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我国长江以北最为常见的一种小型蜥蜴,俗名麻蛇子。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并参考有关资料,对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作综合介绍以供参考。分类和分布丽斑麻蜥属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属。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麻蜥有50种左右,我国现知9种,其中以丽斑麻蜥最为常见。该种的模式标本采于山东烟台。近年有人将分布于我国的丽斑麻蜥分为二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a.argus)和北方亚种(E.a.barbouri)。前者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河北南部;后者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 相似文献
4.
5.
6.
1986年9—10月,在辽宁省北镇县城东河滩沙地采到97号丽斑麻蜥Eremiasargus标本,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了形态观察(见表)。其中上唇鳞两侧均为9枚的34尾,均为10枚的16尾,有1例雌性丽斑麻蜥的右侧上唇鳞第四枚分裂成14枚小鳞片。下唇鳞两侧鳞片数相等的65尾,其中两侧均6枚的56尾。腹面大鳞一横排鳞片数若为13或15枚的,其中靠一侧必有1枚鳞片较小,但仍大于背部和体侧鳞片。股孔数均为7—12枚,两侧相等者35尾。观察项目平均上唇鳞鳞片数左7891011右789101112左9.27个体数21052267313443151右9.26下唇鳞鳞片数左56789右5678左6.28个体数37216423692… 相似文献
7.
丽斑麻蜥秋季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00×3米的样地内,捕到丽斑麻蜥97尾,密度为0.065尾/米~2;可分为:幼体组体长32.32(25—40)毫米,体重0.93(0.6—1.6)克;亚成体组体长44,29(42—48)毫米,体重2.42(1.8—3.3)克;成体组体长56.40(51—63)毫米,体重5.07(4.2—6.6)克;三个年龄组。性比为1:1.69,雄多于雌。种群中幼体数量最多,其次为成体,亚成体的个体最少。 相似文献
8.
9.
在安徽滁州地区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年产两窝卵。窝卵数及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及卵重在窝序间无明显的差异。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10.
丽斑麻蜥自截断尾与蜥尾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以下简称麻蜥)是北方习见的爬行动物,经常出没在北京郊区的麦田、渠旁和道边。每年3月中下旬—10月中旬在田间进行捕食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陈强(兰州大学生物系兰州730000)关键词静止代谢率,体重,温度,丽斑麻蜥,草原沙蜥ASTUDYONTHERESTINGMETABOLICRATEOFEremiasargusANDPhrynocephalusfro... 相似文献
12.
13.
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输出是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种群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丽斑麻蜥成体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输出,研究用的95条怀卵雌体和38条(18♂、20♀)成体于2013年6月及8月捕自内蒙古鄂尔多斯。被测形态特征有体重、头体长、头长、头高、头宽、上臂长、前臂长、腕指长、大腿长、小腿长、踝趾长、腋跨距和尾长;怀卵雌性个体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至产卵,称量产后母体体重、卵重,记录窝卵数。丽斑麻蜥成体存在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的头部、四肢长及尾长都显著大于雌性,腋跨距显著小于雌性。本实验中最小的产卵雌体头体长为44.0 mm,产卵期在6月4日至7月15日,窝卵数2~5枚,平均2.9枚,窝卵数(P=0.043)、窝卵重(P=0.026)与头体长显著正相关,相对窝卵重(P=0.001)与头体长负相关;窝卵数(P=0.000)、卵均重(P=0.000)与窝卵重显著正相关,窝卵数与卵均重不显著负相关(P=0.200)。 相似文献
14.
丽斑麻蜥的种群结构与自截断尾再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斑麻蜥的种群结构与自截断尾再生的初步观察陈绍军北京市顺义县赵各庄五金厂101309丽斑麻蜥(Eremiasargus)是我国华北地区的普通蜥种。有关其种群结构的研究,已有姜雅风 ̄[3]、郭砺 ̄[4]分别对秋季和夏季的种群结构进行过报道。笔者于198... 相似文献
15.
丽斑麻蜥的种群结构与自截断尾再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我国华北地区的普通蜥种。有关其种群结构的研究.已有姜雅风、郭砺分别对秋季和夏季的种群结构进行过报道。笔者于1984—1993年对丽斑麻蜥的断尾再生现象进行了观察,本文就其种群结构和自截断尾再生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华北丽斑麻蜥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作者研究山西阳泉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分别为36·0℃、1·0℃和44·9℃。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食物通过时间、日摄食量、日粪尿排量、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食物通过时间在26 -34℃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缩短,在更高的体温下则延长。蜥蜴在30、32、34和36℃体温下明显摄入较多的食物、排出明显较多的粪尿。34℃和36℃下的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大于其它更低或更高温度下的对应数值,但这两个变量未因体温变化而呈现清晰的规律性变化。疾跑速在18 -36℃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8℃体温下则减缓。36℃或附近体温最适合疾跑速。疾跑速最适体温接近蜥蜴的选择体温,表明蜥蜴疾跑速的最适温度可能与其选择体温密切相关[动物学报52 (2) : 256 -262 , 2006]。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模型动物研究恒定和波动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表型的影响。卵在四个恒定[24 ,27 ,30 and 33 (±0·3)℃]、一个波动温度下孵化。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孵化成功率相同,但孵出幼体表型不同。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呈指数式缩短;在相同平均温度下,波动温度孵化卵的孵化期比恒温孵化卵长。在所有被检表型特征中,幼体的干重、剩余卵黄干重和运动表现更易受孵化温度影响。总体而言,低温(24℃、27℃)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最佳,高温(33℃)孵出幼体最差、温和温度(30℃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居中。本文研究数据显示: (1)丽斑麻蜥卵每日短期暴露于潜在致死的极端温度下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形态特征无明显的不利效应; (2)温度波动对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无促进作用,对孵化期的影响则不同于平均值相同的恒定温度。 相似文献
18.
19.
夏季丽斑麻蜥种群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丽班麻蜥1989—1990年两年夏季不包括当年幼体的种群结构的资料。共捕获麻蜥197尾。种群密度为672尾/公顷。性比为1:1.05,雄性多于雌性。将体长、体重作指标,参照对性腺的观察,把种群分为亚成体组,体长39.20±5.31mm,体重2.93±0.70g;成体组,体长52.91±3.21mm,体重5.40±0.74g。成体多于亚成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