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首乌块根中砷、镉、汞和铅含量的检测及其富集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首乌是著名传统常用中药,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块根.生首乌具有解毒、消痈和润肠通便的作用,制首乌则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和强筋骨之功效[1].何首乌最早出现于唐代李翱所著的<何首乌传>,<本草图经>及<本草纲目>描述何首乌"叶叶相对",展学峰等认为二者所指为现今的萝摩科(Asclepiadaceae)植物白首乌(Cynanchum bungei Decne.)[2].何首乌野生资源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及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日本也有分布[3]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药何首乌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对何首乌块根和幼茎进行了愈伤组织培养,并对何首乌不同外植体的诱导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诱导何首乌块根产生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配比是0.1 mg/L 6-BA+3.0 mg/LIAA+0.5 mg/L 2,4-D,且这3种激素的作用主次为2,4-D>IAA>6-BA;在此次实验中还比较了不同消毒剂及其组合对何首乌块根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70%的酒精+0.1%HgCl2具有很好的消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角石蛾属昆虫(毛翅目:角石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立新 《昆虫学报》1988,(2):194-202
McLachlan(1866)根据采自印度北部阿萨姆Assam的一只雄虫,描述新种灰翅角石蛾Stcnopsyche griseipennis McLachlan并做为模式种,而建立角石蛾属StenopsycheMcLachlan,置于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Ulmer(1907)将前人称之的纹石蛾科分为纹石蛾科(狭义),多距石蛾科Polycentropidae等翅石峨科Philopotomidae和管石蛾科Psychomyiidae。他根据角石蛾属有3个单眼和前足胫节有3个距而置于等翅石蛾科中;但角石蛾属在翅形、脉相、体躯大小和外生殖器等方面与等翅石蛾科的差别极为明显。Banks(1913)认为Ulmer所述的4科,仅能被认为是纹石蛾科中的4个亚科,他将角石  相似文献   

4.
“天马行空”、“马到成功” ,是吉祥如意的赞语 ,也是人们对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的美好祝愿。马是脊椎动物 ,属哺乳纲、奇蹄目、马科 ,是十二生肖之一 ,“六畜”之首。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不可须臾离开的伙伴 ,在耕田、狩猎、战争、交通、运输以及体育游乐等方面 ,处处离不开它。所以古人说 :“马者 ,兵甲之本 ,国之大用。”(《后汉书·马援传》)马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关系最为密切。仅以汉字为例 ,字典里设有“马”部 ,马部汉字 ,《尔雅》有45个 ,《说文解字》有120个 ,《玉篇》有270个 ,《康熙字典》有500多个 ,《汉语大字…  相似文献   

5.
蚯蚓外传     
邢湘臣 《化石》1992,(3):18-19
蚯蚓,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无脊椎动物。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注释:“蚓之行也,引而后伸,其娄妇丘,故名蚯蚓”。其实,蚯蚓曾有多种称谓。《尔雅》称“螵蚓”、“(?)蚕”;《吴氏草本经》呼“附蚓”。如今江西九江一带叫“(?)子”;浙江宁波称“呼啰”;江苏宜兴、扬州一带叫“塞蟪”;上海人通称“地龙”、“曲蟺”。古今中外有不少人以为蚯蚓会变成其他动物。亚里斯多德曾提出:蚯蚓能“蜕变成鳗、鳝”。我国古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如《续明道杂志》:“黄州有小蛇……乃老蚯蚓所化”。美国至今还有人相信蚯蚓能变成萤火虫。这实为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通报》2004,39(4):52-52
再过几年,当您步入广西药用植物园时,将看到一本“立体《本草纲目》”。它以活的生物,将这部中医药名著16部52卷中的1000多种药用动植物展现在游人面前。日前,广西药用植物园主任缪剑华博士介绍了广西药用植物园的总体规划。摘自《科学时报》2004年3月30日广西将现立体《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7.
我国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有关蝮蛇酒的记载,对我国蛇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颇有价值。目前对本方极少有人制做应用,笔者抱着挖掘祖国医药学宝库之目的,运用现代医药学理论、技术加以阐述,以求这一传统药酒古方重放异彩。据《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三卷·蝮蛇记载藏器曰:“取活蛇一枚着器中,投以醇酒(浓度较高的粮食酒)一斗(二十市斤),封定,埋马溺处(无科学道理,可埋地下)。周年取开,蛇已消化,酒  相似文献   

8.
关于亚种下名称的可用性问题:实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整理一种斧须隐翅虫Oxyporus proximus Cameron异名录时,作者发现,以前在“var.”(v.,varietas,variety)或“form”(f.,forma)标示下发表的一些物种名称,难于确定其可用性(availability)。根据新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简称《法规》),1960年以后不再承认这类名称。对于1961年以前发表的这类名称,如果原始作者没有清楚说明是亚种以下的,则该名称就是可用的,否则就是不可用的。在动物分类学历史的早期,以“var.”、“form”诸如此类标示发表新学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随后的分类学家们也多将这类名称收在相关著作的异名录中,这也意味着,直到《法规》有相关规定之前,专家们承认这类名称的分类命名地位。通过讨论《法规》有关条款,分析隐翅虫科和阎甲科若干亚科数据,作者发现,《法规》第45.6.4条规定在实际使用中有困难,加上历史原因,在判断亚种下名称的可用性时容易产生混乱。  相似文献   

9.
番薯与甘薯     
番薯与甘薯既是同一种植物,又不是同一种植物,似乎让人有些糊涂。番薯是旅花科植物,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到西班牙。我国栽培的番薯,是明朝万历年间从菲律宾引入的,目前已是各地广为栽培的农作物,食用部分主要是块根。由于番薯栽培范围广,地方俗名甚多,“甘薯”也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将番著称为甘薯的是明天启元年(162年)成书的(群芳谱》。无独有偶,在《群芳谱》成书前25年就已问世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一种甘薯。因当时上述番薯刚刚在福建沿海落脚,不可能被李时珍记载,显然是另一种…  相似文献   

10.
鸟类究竟有多大并仍能保持其飞行能力?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原认为找到了答案,因为发现过两种早已绝灭的鸟类骨骼化石:一种是陆上的“巨异鸟”(Teratornis incredibilis);另一种是海鸟“骨齿鸟”(Oste-odontornis orri)。在南加利福尼亚发现的这两种化石鸟,其翅展约10米。看到这个数字,人们不由得惊叹不已:鸟这么大,竟然还能飞翔!但在阿根廷中部那干燥、满是尘埃的平原上,大自然埋藏着一只更加令人惊讶的奇鸟,并保存了数百万年之久。这就是“阿根廷巨鸟”(Argentavis magnificens)的骨骼化石。它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飞禽。它的翅展达15米,从其喙尖到尾端有6.5米长。这一鸟类标本之大,你一定要捉摸一阵之后才会明白过来。  相似文献   

11.
采用显微制片技术、组织化学定位和二苯乙烯苷定量分析等方法,对何首乌的各种营养器官分别进行了二苯乙烯苷的定位、含量和相应的组织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二苯乙烯苷在何首乌的各类营养器官中均有分布,依据含量排序为:根状茎块根叶茎。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因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茎除外)。二苯乙烯苷在何首乌块根中的积累变化是呈直线上升趋势(4月份除外),10月末含量最为丰富;在根状茎和叶中二苯乙烯苷的变化趋势一致,8月末积累达到最大值;二苯乙烯苷在茎中含量较少,且在任何生长期内变化不明显。何首乌的块根属于异常结构,栓内层、次生韧皮部、三生韧皮部和维管射线是其积累二苯乙烯苷的主要场所;二苯乙烯苷在根状茎中的主要积累组织有栓内层、皮层、次生韧皮和维管射线;栅栏组织是叶内二苯乙烯苷积累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2.
青海马     
青海湖中有个梅心山,相传置牝马于其上,可得“龙种”。古吐谷浑曾将波斯草马放入其中,因得(马单)驹,能日行千里,被称做青海(马单)。惰炀帝为得“龙种”,曾置马在此放牧。这虽然是一些近乎神话的传道,但青海出名马,却是自古就闻名的了。 青海省有马三十五万多匹,按其体形和性能来说,约可分为河曲马、大通马、王树马和柴达木马四种,  相似文献   

13.
周易杉 《化石》2007,(1):43-4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石界今后会有哪些变化,这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位石友的大事,笔者不揣愚昧,试作分析。一、奇石资源渐趋枯竭大自然中石头无数,但能供之厅堂称之雅石者少之又少。探石者皆知,当初在河滩上几天还可发现一块,现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找不到一块。通常一个新石种2、3年就被扫光,20年不到我们几乎消灭了所有新石种,如柳州四大名石(彩陶,大化,卷纹,采卵),幽兰石,天景石,枣花石,梅花石,栖霞石,葡萄玛瑙等等。谁都清楚,今后很难再有这么多的新石种可以被发现了;我们还发现石界有一种“隐匿现象”,即奇石一旦进入收藏领域很大…  相似文献   

14.
杂色鲍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软体动物,肉味鲜美,可鲜食或制成鲍干,为海产“八珍”之一。鲍壳即中药“石决明”,是我国重要的南药,据《本草纲目》记载,具平肝明目之功效。 杂色鲍产于我国东海、南海一带,主要分布广东的南澳、靖海、南碣、遮浪、宝安、(石匈)州岛、徐闻、海南岛和福建的东山、平潭、漳浦、龙海、晋江、南日岛等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所产菰米是禾本科植物菰Zizania caduciflora的果实,和稻同族。全世界禾本科菰属植物约有4种,其他3种产于北美,国外称野米(wild rice)。有关菰米的文字记载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周礼》上记载:“王子馈食用六谷,鱼宜菰”。可见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菰米已是给帝王的贡品,是帝王所食六谷之一,较宜和鱼同吃。明代《本草纲目》上也记有“周礼供御”、“古人以为美馔”,并称菰米“气味甘、冷,无毒、主治止喝解烦热,调肠胃”。《广西本草选编》说菰米“主治内热烦渴,便秘,乳少”。  相似文献   

16.
海蜇趣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蜇趣谈邢湘臣(上海水产养殖总公司200807)海蜇(Rhopilemaesculenta)俗称“鲜鱼”是水生动物中颇有趣味的一种。海蜇的生物特性很独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将其列入“鳞部”并记述了它的特点:“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无限目腹胃,以虾...  相似文献   

17.
牛蒡     
一、古笈的论述牛蒡始见于《别录》,列为中品,《本草纲目》称之为“恶实”,“蝙蝠刺”,因其果实外部多刺钩,形状凶恶,故有此名。《本草经疏》记有:恶实气味辛、平、无毒,具散风除热解毒的作用,由于辛能散结,苦能泄热,所以素主润肺、利咽,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药品化义》认为: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苦味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疾,面目浮肿,咽喉不利。《本草求真》记有: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  相似文献   

18.
秦仁昌系统(蕨类植物门)总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洪   《广西植物》1984,(4):289-307
<正> 在讲述秦仁昌系统之前,想先简略讲讲中国蕨类植物学研究历史的概况。 中国远在周秦时代,已有蕨、绵马羊齿等蕨类植物名称的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也收入一些蕨类植物,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1848)记载了三十多种蕨类植物,并绘图说明。但我国的蕨类植物真正的科学研究则始自林奈,在他的《植物种志》(1753)一书中,包括了中国的蕨类植物10种,这些植物系由瑞典商船上的牧师Peter Osbeck在澳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紫菜与紫菜养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菜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海藻,素为我国沿海地区人民所喜好,唐朝孟铣的“食疗本草”中就提到过。紫菜久已成为商品海藻,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有这样的记载:“闽越悉有之,大叶而薄,彼人揉成饼状,晒干货之,其色紫,亦石衣之属也。”我国经济海藻的名称多因地而异,相当混乱;书刊上所用的名称也常不一致。伹紫菜是唯一的例外,不论地方名称或书上名称都同样称为“紫菜”。在少数地方,除了紫菜这一名称以外还另加一些特殊名称,如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的“紫塔膜菜”和庙岛群岛的砣矶岛的“铜皮菜”等。在“闽书”和福建沿海各县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读《化石》1992年第2期《“活化石”异议》一文后,笔者认为对长期沿用的科学名词的去向一般宜顺其自然发展,生硬对待,未必妥善。从字面讲,“化石”应为“石”。但《辞海》“化石”条目明确指出:“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若拘泥于“未经改变的”都未“化”,都非“石”,势必将其从“化石”中排除出去。再以《化石》杂志中频繁出现的“恐龙”为例,就更值得推敲。我们可以说,“龙”是传说中动物,在现实世界中从未存在过,怎么能用“龙”来命名呢?过于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