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报道了在甘肃省东乡县龙担地点发现的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头骨化石.此前在早更新世龙担动物群中记述过的长鼻三趾马材料仅有一枚第三掌骨,头骨化石的发现不仅使该动物群的三趾马种级分类得到证实,同时扩大了对这个种头骨和牙齿特征的认识.由于最初建种的正型标本为老年个体,此后也未发现过中国长鼻三趾马的完好头骨化石,因此龙担的新材料将为该种的特征补充更多重要的信息,尤其是鼻切迹的构成.其鼻骨下部呈一细窄条状向前强烈延伸,组成鼻颌切迹下缘的后部,其前端尖,到达P2/P3界线水平,与前颌骨鼻突的末梢间有30 mm的距离.这些特征的识别对判断长鼻三趾马的系统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在甘肃省东乡县龙担地点发现的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头骨化石。此前在早更新世龙担动物群中记述过的长鼻三趾马材料仅有一枚第三掌骨,头骨化石的发现不仅使该动物群的三趾马种级分类得到证实,同时扩大了对这个种头骨和牙齿特征的认识。由于最初建种的正型标本为老年个体,此后也未发现过中国长鼻三趾马的完好头骨化石,因此龙担的新材料将为该种的特征补充更多重要的信息,尤其是鼻切迹的构成。其鼻骨下部呈一细窄条状向前强烈延伸,组成鼻颌切迹下缘的后部,其前端尖,到达P2/P3界线水平,与前颌骨鼻突的末梢间有30mm的距离。这些特征的识别对判断长鼻三趾马的系统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相似文献   

4.
北京房山十渡西太平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发现的动物化石是首次在该镇辖区发现的更新世化石。动物群由6目、15科、22属的22种组成,以岩羊、香麝及鼯鼠等为主,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动物群。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14)C年代为距今29335~37350年,与山顶洞及田园洞动物群基本同期。西太平洞动物群中有76%的种曾出现于周口店田园洞动物群,而只有38%的种曾出现于山顶洞。目前在此发现的可鉴定到种的化石材料均可归入现生种,但其中有23%的种已经在北京地区消失,消失属种以大中型动物为主。在该地点发现的西伯利亚飞鼠和复齿鼯鼠材料是首次在华北地区发现的此类化石记录。该地点是我国北方地区已报道的第四纪化石点中含香麝和岩羊材料最丰富的地点之一。在国内有关文献中,岩羊化石的分类命名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这次发现的新材料,有利于澄清该类化石的分类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5.
临夏故事     
邓涛 《化石》2003,(2):13-17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 ,晚新生代地层发育 ,蕴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自上个世纪 5 0年代以来这里就盛产作为中药材的“龙骨” ,实际上就是大型的哺乳动物化石 ,可惜的是很少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最近 ,我们已在从晚渐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各个层位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包括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 ,尤其以三趾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以鼬、剑齿虎、鬣狗、四棱齿象、三趾马、犀牛、弓颌猪、长颈鹿、麝牛和羚羊等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数量和…  相似文献   

6.
北京凤凰山地点位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以北8km处, 是一处含哺乳动物化石与灰烬的洞穴-裂隙堆积。该地点包括两个化石层,上层为洞外的冲积物, 由棕红色黏土组成, 靠下部发现有零星的、破碎的化石, 可鉴定出似鸡骨山狐(Vulpes cf.chikushanensis)和羚羊(Antelopinae)两种类型; 下层含有灰烬层, 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可鉴定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鬣狗(Hyaenidae)、三门马(Equus sameniensis)、犀(Rhinocerotidae)、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水牛(Bubalus sp.), 共7种。动物群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和南京人化石地点的动物群相似, 指示该地点化石层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部分骨骼表面痕迹与灰烬层的发现显示该地点可能不排除有古人类活动痕迹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安徽芜湖金盆洞旧石器地点2002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1年春季,在安徽芜湖石硊镇发现了,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称为金盆洞的洞穴堆积。翌年秋季,对金盆洞化石点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化石发掘,发现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共伴,收集到10余件人工制品和3千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初步搞清了这一地点的地层、化石种类分布及其时代。经初步研究,金盆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可以归入8个目18个科23个属27个种哺乳动物;该动物群与和县龙潭洞的动物群最接近,其次为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动物群较接近,其生存时代很可能是中更新世晚期。金盆洞旧石器地点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下游石灰岩地区的洞穴和裂隙堆积中具有发现史前人类活动遗迹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华南洞穴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华南洞穴动物群的研究工作,已进行了一个多世纪。起初的研究材料,多来源于中药铺;后来,在古生物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些有层位记录的洞穴,并根据洞穴化石动物群的性质提出了两个时代的两种堆积,即更新世的“黄色堆积”和全新世的“灰色堆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洞穴学的研究得到了有效发展,自1955年以来,先后在华南进行了多年的洞穴考察,取得了大量的洞穴化石,特别是巨猿的材料。根据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资料统计,我国南方的洞穴化石动物群包括一百余种。笔者按古老类型(第三纪);第四纪新出现的属、种(早更新世);过渡型属、种(中更新世);现生属、种(晚更新世一全新世)作了分类,计算出各类群占有的百分比,然后参阅洞穴出露高程、堆积物岩性等地质概况,把我国南方洞穴化石动物群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上新世,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这样的划分,或许对我国岩溶发育史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栖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相似文献   

10.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点地层学研究及与山顶洞的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田园洞主体堆积厚度约2.5m,其动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组合:上部组合物种多样性丰富,化石被啮齿类严重啮咬;下部组合化石种类单调,以鹿类和绵羊类为主,但化石丰富,极少有啮齿类咬痕。人类化石发现于下部组合;东洋界动物主要出现在上部组合,例如猕猴、猪獾、果子狸和鬣羚等。而马鹿和绵羊只出现于下部组合。沟齿鼯鼠和豪猪在下部组合开始出现,但主要发现于上部组合。梅花鹿是田园洞的优势种,在各个阶段都出现。通过统计比较,发现山顶洞3个地层单元(上室、下室和下窨)中所含化石属种基本一致,代表同一个动物群。尽管田园洞动物群中尚未发现可靠绝灭种类,但却有10种地区绝灭种,它与现生动物群有一定差异;而在堆积物特征及化石组合方面,与周口店山顶洞的更为接近。在田园洞和山顶洞出现的沟齿鼯鼠、猪獾、果子狸及鬣羚等是各自在华北地区的最早记录,可能代表了更新世末期自南而北的动物迁徙事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发现在乌兰塔塔尔地区的中渐新世圆柱齿鼠科化石。根据牙齿特征,将乌兰塔塔尔动物群中原先的阿尔丁鼠(Ardynomys)和圆柱鼠(Cyclomylus)分别放到异鼠(Anomoemys)和察干鼠(Tsaganomys)属中,将原“小圆柱鼠”(Cyclomylus minutus Kowalski,1974)改订为小察干鼠(Tsaganomys minutus)。在记述洛异鼠(Anomoernys lohiculus)、阿尔泰察干鼠(Tsaganomys altaicus)和小察干鼠的同时,讨论了它们的种内变异。此外还对察干鼠和圆柱鼠的齿冠和齿根关系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临朐中新世松鼠类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的Meinia asiatica gen.et sp.nov.代表我国新第三纪首次发现的一类飞松鼠,化石采自山东省临朐县解家河中中新统山旺组,新属的特征表明,它与欧洲新第三纪的Sciu(?)optera类有接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中新世哈拉玛盖组的两种阿特拉旱松鼠化石:Atlantoxerus junggarensis和A.xiyuensis sp.nov.。依据新的化石材料将A.junggarensis特征进行了修订。新种A.xiyuensis颊齿较小,齿冠低;P4大于或等于M1/2,次尖明显,原小尖发育,后小尖强大、明显大于后尖且一般不与后边脊相连,通常无中附尖;M1/2原小尖弱;m3无下前边尖和前齿带,无下中尖、下中附尖和下次小尖,下后脊粗壮、由下原尖伸向跟凹、不与下后尖相连,下内尖及下内脊发育。Atlantoxerus属最早的化石记录出现在中亚地区,推测它很可能起源于中亚,然后向西亚、欧洲和北非地区扩散。依据伴生动物群和相关古植物的研究成果推测,Atlantoxerus属可能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随着晚新生代全球气温变冷,该属的分布渐趋收缩,分异度减小,表明了其地理分布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同时推测,温度对其生存的影响似乎比湿度更大。  相似文献   

14.
王伴月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1):24-42,T004,T006
根据新材料修订了Dianomys属及其两个种(D. obscuratus和D. qujingensis)的鉴定特 征。原定为D、obscuratus的P4应为dP4,原定的M1/2和m1/2分别被确认为M1和m2,原属 D.obscuratus的p4,实属D.qujingensis。D.qujingensis与D.obscuratus的区别除个体较大 外,还在于其上颊齿具分叉的后脊,m1具下中脊和p4具较发育的附加刺。另建立了一新属 (杨氏鼠Youngomys),包括二新种(云南杨氏鼠Y .yunnanensis、小杨氏鼠Y pisinnus)和一未 定种(Youngomys?sp.)。youngomys的主要特征为:颊齿比例上较窄长,齿冠较低,主尖钝,脊 较细而低;上臼齿长大于宽,后脊向原尖斜伸,内脊较低;下臼齿下原尖后臂较向后伸,无明显 的舌部,下内尖臂很弱,横向,不与下外脊连等。 Y pisinnuS与 Y yunnanensis的区别在于个体 较小,齿冠较低,脊更细弱,较显丘形,上臼齿次尖位置向舌侧移,具较明显的后小尖,和后脊 不与原尖连等。 用PAUP 3.1.1对亚洲古近纪的梳齿鼠类进行了系统分析,表明第四前臼齿的  相似文献   

15.
江苏泗洪下草湾组系我国现知中中新统中发现松鼠化石种类最多,材料最丰富的一个层位.采自松林庄、双沟和郑集的91件标本,代表了五个属、种松鼠,其中有飞松鼠二种, Parapetaurista tenurugosa 和 Shuanggouia lui, 花栗鼠一种, Eutamias sihongentis, 树松鼠一种, Plesiosciurus sinensis,以及一种很可能为地松鼠的松鼠未定属、种, Sciuridae gen. et sp. indet..本文对上述松鼠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初步讨论了它们与欧洲和北美一些松鼠的关系,并根据松鼠组合的性质,对该动物群的时代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6.
斯氏黄河猴(哺乳动物纲,灵长目)较完整下颌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发现的下颌骨说明斯氏黄河猴下齿式为 2?, 1,3, 3。 p2为双根齿,其前后有短的齿隙;p3具有低小的后跟;p4未臼齿化,无下前尖,有初始的下后尖,在较大的跟盆上,有明显的下次尖和很小的下内尖?; m1下前尖小,有些前后收缩(与Rencunius zhowi比较),m3下次小尖不如正模发育。下颌骨联合部倾斜,不愈合。黄河猴的下臼齿在形态上与西瓦兔猴亚科和原始类人猿──渐新猿亚科有许多共同点,但上臼齿形态差异显著。黄河猴类可能出自亚洲的cercamoniine形的兔猴形灵长类。  相似文献   

17.
王伴月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2):98-114,T001,T002
描述了4属10种梳趾鼠类化石(Gobiomys neimongolensis, G. exiguus(新种), G. cf.G.exiguus,G.asiaticus(新种),Gobiomys?spp.,Advenimus cf.A.bohlini,A.cf.A.burkei, Yuomys sp.和Protataromys sp.).以Mergenomys neimongolensis作属型种建了一新属,Gobiomys。其特征是:门齿孔大;具P3;颊齿齿冠低,主尖明显,但不膨大,齿凹开阔;P4/p4非臼齿化;上臼齿宽大于长,后脊较发育;M1和M2具内脊;下外脊和下次小尖位置偏外。G.exiguus的特点是:个体较小,上颌骨颧突根在P3之前,下臼齿缺下原失后臂舌部、下内尖臂和下前齿带.G.asiaticus的上颌骨颧突后缘在P3的外方;臼齿具较发达的齿脊;上臼齿较宽短,后小尖较弱;下臼齿具较发达的内尖臂和前齿带。 Gobiomyidae新科包括Gobiomys, Mergenomys,Youngomys和哈萨克斯坦的未命名的新属等4属,组成与梳趾鼠科相对的姐妹群。其主要特征是,下颌骨缺咬肌窝上嵴。颊齿低冠,近于丘形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剖面伊尔丁曼哈组底部砂岩中的3种仓鼠类化石:内蒙古祖仓鼠(新种)Pappocricetodon neimongolensis sp.nov.,中条祖仓鼠(相似种)Pappocricetodon cf.P. zhongtiaensis和祖仓鼠(未定种)Pappocricetodon sp.。P.neimongolensis的特征是有P4或者DP4;M1前附尖细小,前叶小,原尖前棱通常至原小尖横向延伸,再转向前颊侧与前附尖相连,无原尖后棱,原小尖与前尖通过前脊相连;M2原尖后棱较为发育;M3次尖不退化;m1下后尖比下原尖位置靠前;m2下原尖后棱完整,连接下后尖或直达下后尖基部;m3不退化,下外脊S型。新种形态与早期仓鼠类Pappocricetodon antiquus接近,但又略显原始。同时,在该层位还出现有M1前叶已经增大的Pappocricetodon sp.和中脊发育的Pappocricetodon cf.P.zhongtiaensis,表明当时仓鼠类已出现多样化,其起源可能要早于中始新世的伊尔丁曼哈期。  相似文献   

19.
灰旱獭年龄鉴定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有关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的年龄鉴定,等(1973)曾以臼齿磨损度作过描述,并划分出6个年龄组,但缺少年龄与个体发育关系的资料。国内以牙齿磨损度鉴定灰旱獭年龄与种群年龄组成尚未见报道。 灰旱獭为天山山地的优势鼠种,分布广,数量多,既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又是重要的毛皮兽。我们于1983年6-8月对该旱獭的年龄鉴定方法及其年龄组成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阿左旗乌兰塔塔尔中渐新世的兔科化石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阿左旗乌兰塔塔尔中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兔形类材料中的一种兔科化石——德氏鄂尔多斯兔 [Ordolagus teilhardi (Burke), 1941]. 在形态上对该属种做了较多的补充和订正,并对其系统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