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以近交系大鼠Dark Agouti(DA)为供体、Lewis(LEW)为受体(A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通过观察手术情况、生存情况及肝功能和病理学检查对此模型进行评价,同时以LEW→LEW作为对照组(B组)。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1.3%;手术时间为(90.70±5.68)min;无肝期时间(9.96±1.19)min;平均存活时间A组为(12.44±3.43)d,B组超过100d;A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术后不断升高,在第10~14d最为明显,血清白蛋白在术后第3d开始逐渐降低,在相同时相点,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A组移植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而B组没有。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急性排斥时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变化特征,探讨其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8例于我院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随访点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随访期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为急排组(n=7,男女比为5/2),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为非急排组(n=11,男女比为8/3),比较两组患者肝移植前后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急排组与非急排组患者肝移植术前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672),而急排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与非急排组患者相比Th17细胞频率明显升高(P=0.002)。在随访研究中,急排组患者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较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增高,且Th17细胞频率与ALT变化趋势一致,呈明显正性相关。而非急排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中Th17细胞频率明显升高,变化趋势与ALT水平一致,呈正性相关,可能成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移植手术患者28例,根据移植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将肝移植的28例患者分为急性排异反应组6例和无排斥反应稳定组22例,1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急性排斥组及稳定组在移植术后3 d和7 d,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同时检测受检者外周血Th17细胞,受检者血清中IL-17水平。结果移植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显示急性排斥组随着移植时间延长,排斥反应逐渐增强。肝组织出现典型的细胞免疫性病理损伤,术后7 d肝脏汇管区、肝实质、小静脉壁、胆管上皮内及小叶间胆管被大量的淋巴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包绕及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内空泡形成、上皮细胞凋亡。病理改变明显比术后3 d严重;急性排斥组患者术后3 d和7 d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血清中IL-17含量较稳定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多(P〈0.05),且Th17细胞及IL-17在术后急性排斥期7 d值均明显高于3 d(P〈0.05)。结论 Th17细胞及IL-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外周血Th17细胞及IL-17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稳定而可靠的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选用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30只SD大鼠为受体。取供体左肾,采用HC-A离体肾保存液原位灌注,将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以输尿管膀胱植入法行尿路重建,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3、6、9周取移植肾观察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排斥反应情况。结果移植肾脏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呈渐进性变化,至术后9周可出现明显的慢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移植肾脏可顺利存活,部分出现肾积水并发症,但不影响排斥反应病理变化。结论本方法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是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供体为近交系F344大鼠,受体为Lewis大鼠,供肾采用左肾,在体修整,原位灌注。肾静脉用硬膜外导管做为临时内支架管端-端、六针法吻合,腹主动脉端-侧连续缝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胱吻合。受体术前3 d开始环孢素A灌胃至术后30 d(5 mg/kg·d),以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结果手术时间120~180 min;手术成功率90.9%(40P44);受体均存活60 d。并发症有吻合口出血、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排斥反应等。结论供肾原位灌注,在体修整是简单可靠的方法。静脉內支架管端端吻合,腹主动脉端侧吻合能够达到稳定的成功率,值得推广。熟练的外科操作技能和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人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中的难点及对策。方法:单人及双人裸视下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各50例。结果:单人及双人组供体手术时间、无肝期、受体手术手术时间分别为:(39.16±2.89)min和(38.36±3.04)min、(19.92±1.36)min和(19.70±1.40)min、(61.98±3.46)min和(58.65±3.94)min;单人及双人组手术成功率、1周存活率、一月存活率分别为:94.0%(47/50)和92.0%(46/50)、86.0%(43/50)和88.0%(44/50)、86%(43/50)和84%(42/50)。结论:通过改进手术方法,简化操作,单人即可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7.
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索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先暴露和游离受体的吻合段血管,再获取供心以缩短移植心脏冷缺血时间;保留供者的心脏及右上肺,将其胸主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间断端侧吻合;开放血流时,先开放远心端再间断开放近心端,同时按摩心脏至心脏搏动规律、有力,其色泽恢复红润,右上肺亦充盈良好。结果A组(n=20)成功16只,动脉吻合口出血2只、心脏复跳失败1只、吻合口狭窄1只;B组(n=20)成功17只,2只死于吻合口出血,1只死于吻合口狭窄。A组手术成功率为80%,B组为85%(P>0.05)。结论(1)先暴露并游离好受体血管吻合段,再获取供心,可以缩短移植心冷缺血时间。(2)边灌注边获取的方法利于快速而又完整的获取供心。(3)在切取和植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低温保护。(4)利用腹主动脉段进行移植,使手术方便易行。左心做功的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简单、安全、实用,因其左心参与循环而使血流动力学更接近生理状态,是进行心脏移植及血流动力学研究的较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前,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已成为一种应用于临床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较为有效方法.急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中最常见的一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第一年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和研究心脏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及其发生机制,己成为当今临床移植研究的紧迫课题.现就其免疫学机制,目前研究现状及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缩短术中无肝期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受体存活率。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的基础上改进,单人直视下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行60例SD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本研究简化供受体麻醉方式,供肝采用经门静脉(必要时配合腹主动脉补救方式)进行冷灌注,缩短修肝时间,提前预置牵引线,固定进针位置,改进植入肝脏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套管。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供体手术、修肝套管、无肝期、受体手术及肝移植手术总时间。术后检测1,7,30天受体大鼠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并分析生存情况。结果:无肝期结束后,供体肝脏灌注良好,受体麻醉移除后较快苏醒。供体手术、修肝套管、无肝期、受体手术及肝移植手术总时间分别为(32.5±1.58)、(7.3±1.43)、(15.6±2.62)、(53.2±3.74)、(108.5±2.34)min。大鼠术后24 h(手术成功率)为95%,1周生存率分别为90%,1月生存率分别为86.7%。大鼠术后短时间内肝功能水平增高,24 h时ALT(228.5±54.5 IU/L),AST(439.3±86.3 IU/L),TB(6.2±0.7μM),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改良后的方法可以简易麻醉流程,缩短无肝期,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受体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D-L1 Ig(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immunoglobulin,程序性死亡配体-1免疫球蛋白)在缓解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Lewis大鼠24只作为供体,另取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所选大鼠3个月龄,体重300 g±30 g,创建肾移植大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PD-L1 Ig组。空白对照组:灌注液,肾动脉灌注3分钟。PD-L1 Ig组:含1 m L的PD-L1 Ig的灌注液,肾动脉灌注3分钟。对照组不进行额外灌注操作。术后观察三组大鼠食欲、精神状态及生存情况。7天后取血标本观察肌酐、尿素氮、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 IL-10)水平,同时三组各处死3只大鼠行肾脏病理学检查。结果:1.病理: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较模型大鼠有改善,仍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间质水肿,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而PD-L1 Ig组大鼠较模型大鼠、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改善。2.生存状态和肾功能:PD-L1 Ig组大鼠生存时间最长50天,平均存活时间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因子变化:PD-L1 Ig组IFN-γ、IL-2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 Ig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1 Ig可降低IL-2和IFN-γ,提升IL-10,调节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细胞因子平衡,改善肾功能,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下腔静脉逆灌注法与常规门静脉正向灌注法应用于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种灌注法对新肝期再灌注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手术的患者60例,按照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下腔静脉逆灌注法;B组(30例)采用门静脉正向灌注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体温、内环境的改变等情况。结果:①分别在新肝开放即刻、新肝期5分钟及15分钟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肺动脉压楔压、心率变化程度及心脏指数,A组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别于新肝期5分钟及15分钟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A组低于B组(P0.01);③观察开放时两组患者的最低温度,A组高于B组(P0.01);④观察血管活性药物用量,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中,采取逆灌注方法可减少术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两种灌注方式均需要加强对血流动力学、体温、酸碱平衡的监测与调整,做到针对性的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13.
Graziano Oldani Stephanie Lacotte Philippe Morel Gilles Mentha Christian Toso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 JoVE》2012,(65)
Clinical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been largely supported by animal models1,2.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orthotopic rat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1979 by Kamada et al.3, this model has remained the gold standard despite various proposed alternative techniques4. Nevertheless, its broader use is limited by its steep learning curve5.In this video paper, we show a simple and easy-to-establish revision of Kamada''s two-cuff technique. The suprahepatic vena cava anastomosis is performed manually with a running suture, and the vena porta and infrahepatic vena cava anastomoses are performed utilizing a quick-linker cuff system6. Manufacturing the quick-linker kit is shown in a separate video paper. 相似文献
14.
小型猪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小型猪胰腺移植动物模型 ,探索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4 0只猪随机配对行胰腺移植 2 0次 ,将供胰所带的血管与受体髂血管吻合 ,所带小段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 ,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血气。术后测定受体的血淀粉酶、血糖 ,监测外周血免疫指标 ,彩色多普勒检测供胰血流及超声引导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移植手术成功率为 90 % ,受体平均动脉压在吻合血管开放后有明显下降 ,与血流开放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输血有助于手术成功 ,受体术后平均存活 (12 6± 2 3)d。外周血免疫学监测指标早于供胰的组织病理改变 ,两者的改变均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结论 小型猪适用于胰腺移植模型的建立 ,加强术中循环功能的管理、及时输血有利于受体成活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供胰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监测外周血免疫指标均适于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LJH-OS人骨肉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成骨肉瘤细胞系LJH- OS的传代移植瘤组织作为移植材料,进行胫骨原位移植及皮下移植。结果发现胫骨原位移植的潜伏期较短,生长快。皮下移植瘤呈局限性膨胀性生长,有不完整的纤维包膜,未见肺转移,观察7 周无明显消瘦;而胫骨原位移植瘤浸润基层,无纤维包膜,且发生肺转移,7 周时有明显消瘦。原位移植的裸鼠血清ALP水平高于皮下移植者。说明裸鼠胫骨微环境较皮下组织更适于人骨肉瘤的浸润及转移表达,裸鼠胫骨原位移植模型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临床骨肉瘤患者的实际情况,该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为骨肉瘤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