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长白山地区122种(含4变种)夏季常见的开花植物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以近球形和长球形为主,分别占41.8%和33.6%,其它还有球形、扁球形、超长球形、超扁球形、花粉块。花粉粒中P/E值最大的为朝鲜当归(Angelica gigas Nakai)2.12,最小的为柳兰(Epilobium angustifolium L.)0.82;最大的花粉为北锦葵(直径118μm),最小的为落新妇(12.5×10.3μm)。花粉萌发孔以3孔沟和3沟为主,分别占41.8%和14.6%,还有少量的为散孔、3孔、6沟、4孔、单沟、3(-4)孔沟、4沟等类型。外壁纹饰有6种,主要有细网状(50%)和刺状(22.1%),其他还有颗粒状、粗网状、条纹状、条纹-穿孔。本文还对同科不同属、同属不同种、同种不同地区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为长白山地区沉积花粉的准确鉴定提供鉴别指南和标准对照图谱,为第四纪地层花粉的研究提供现代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斜生褐孔菌多糖对人类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采用噻唑蓝法(MTT法)观察了斜生褐孔菌多糖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细胞形态,用DNA Ladder检测了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凋亡率;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斜生褐孔菌多糖作用后HepG-2细胞中Bax和Bcl-2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斜生褐孔菌多糖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电镜观察、DNALadde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证实了斜生褐孔菌多糖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凋亡;经斜生褐孔菌多糖处理后,HepG-2细胞中Bax基因mRNA转录水平增强,而Bcl-2基因mRNA无明显变化。证明了斜生褐孔菌多糖具有抑制HepG-2细胞生长及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这可能与调节Bcl-2和Bax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硫化物是含有-2价硫离子化合物的统称,会抑制复合体IV活性,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有毒物质。以水产养殖动物栉孔扇贝为研究对象,评估硫化物对线粒体的损伤。研究结果显示硫化物能显著降低栉孔扇贝各组织线粒体活力和SOD酶活,增加线粒体的肿胀度和MDA含量,影响线粒体的功能,造成线粒体的损伤,进而对栉孔扇贝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明确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飞活动规律以及南北地区间的虫源关系。【方法】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监测小型迁飞性害虫的工具——吸虫塔(Suction trap),对麦长管蚜的迁飞活动进行自动、实时监测。【结果】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到成熟期间,吸虫塔中麦长管蚜的数量有多个高峰,但是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即主要的迁入时期和迁出时期。在廊坊地区,每年4月末至5月初(抽穗到扬花期)迁入廊坊,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麦乳熟期)大量迁出廊坊。麦长管蚜的迁飞(或飞翔)活动具有昼夜节律,清晨、上午和傍晚是麦长管蚜迁飞活动的主要时间段,而在夜间其飞翔活动显著减少。利用HYSPLIT模型对麦长管蚜迁飞轨迹的分析结果显示,纬度低的地区蚜量高峰期早于纬度高的地区,其蚜量高峰日期具有明显的南北衔接特点。【结论】吸虫塔的监测证明了麦长管蚜在我国东部地区由南向北迁飞。  相似文献   

5.
杨树东  包海鹰  王辉 《菌物学报》2019,38(1):127-133
本文研究了粗毛纤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成分。对粗毛纤孔菌的甲醇提取物进行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反相C18柱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萃取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麦角甾醇、齿孔酸、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phellibaumin A、3,3?-亚甲基双[6-[2-(3,4-二羟苯基)乙烯基]-4-羟基-2H-吡喃-2-酮](MBP)、肌苷、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其中化合物MBP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对其进行了MTT抗肿瘤筛选和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表明此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2.3μg/mL,并且可以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本研究明确了MBP的提取方法,初步断定该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山西太岳山区秋季开花的25科74属88种(含2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对花粉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结果表明:花粉粒以近球形(56.8%)和椭球形(27.3%)为主,其它还有球形、扁球形。花粉粒中P/E值最大的为卷丹(Lilium lancifolium)和山西独活(Heracleum schansianum Fedde ex Wolff),均为1.89,最小的为高山露珠草(Circaea alpina L.)0.71;最大的花粉为卷丹117.5×62.3μm,最小的为穗花马先蒿(Pedicularis spicata Pall.)14.5×14.2μm。花粉萌发孔以3孔沟(35.2%)和3沟(26.1%)为主,还有少量的为3合沟、2合沟、散孔、3孔、6沟、单沟、3(-4)孔沟、4沟等类型。外壁纹饰以细网状(46.6%)、长刺状(17.0%)和颗粒状(13.6%)为主,其他还有粗网状、条纹-穿孔、棒状、微刺状、微刺-颗粒等。本研究还对同科不同属、同属不同种、同种不同地区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比较讨论,研究结果可为太岳山区化石花粉的准确鉴定提供鉴别指南和标准对照图谱。同时本文还探讨了该区植物花粉尤其是菊科3个主要花粉类型的古环境意义,为利用地层中相应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提供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玉米田蚜虫种群的空间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我国黄淮海地区玉米蚜虫种类及其空间分布,掌握玉米蚜虫田间发生规律。【方法】采用系统调查法于2009—2010年在河北廊坊对春玉米、夏玉米上玉米蚜虫种群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该地区取食为害玉米的蚜虫有5种;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和禾谷缢管蚜R.padi(L.)混合发生,为玉米田蚜虫的优势种群。【结论】几种蚜虫的混合种群在玉米田间的动态分布始终呈聚集分布;二项分布k和聚集型指标m~*/x判断表明,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蚜虫表现扩散-聚集-再扩散-再聚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桦褐孔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糖尿病活性进行研究。桦褐孔菌子实体用乙醇浸提后,乙醇粗提物用不同有机溶剂萃取,醇提残渣再以热水浸提,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活性组分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并检测活性物质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效果以及对关键糖代谢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种活性组分(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和粗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都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组分的活性最高,乙醇粗提物萃取组分对α-淀粉酶有抑制活性,而粗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桦褐孔菌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其活性与活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了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在AD-1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行为。通过静态摇瓶的方法,利用Langmuir模型对热力学平衡数据进行拟合,测得树脂的最大Neu5Ac吸附量为0.39 g/g,且不受温度影响。依次用大孔扩散模型、大孔微孔扩散模型对不同Neu5Ac初始质量浓度的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和较高浓度下,Neu5Ac在AD-1树脂上的离子交换过程的限速步骤依次为大孔扩散和大孔微孔扩散,其中大孔扩散系数Dp为1.453×10-8m2/min,微孔扩散系数Dc为9.153×10-15m2/min。最后利用大孔微孔扩散模型研究了树脂颗粒度大小对Neu5Ac在AD-1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动力学的影响,发现选取较小颗粒度的树脂有利于提高离子交换速率,且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AD-1树脂对Neu5Ac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较快的吸附速率。  相似文献   

10.
砒砂岩黄土区植被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大孔兑砒砂岩区为鄂尔多斯北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发生、发展极大影响了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应用通用土壤侵蚀模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计算了区域土壤侵蚀模数,采用整体回归拟合和分段回归拟合的方法对研究区植被盖度和土壤侵蚀模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识别土壤侵蚀模数阈值和对应植被盖度。结果表明:2000—2017年十大孔兑砒砂岩黄土区土壤侵蚀模数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复杂的变化趋势,多年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为29.31 t hm~(-2) a~(-1);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65.6 t hm~(-2) a~(-1)和10.95 t hm~(-2) a~(-1)。从总体来看,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植被盖度增加呈极显著抛物线型变化趋势(P0.001);在坡度级别分别为5°、5—10°和10°时,土壤侵蚀模数阈值(18.18 t hm~(-2) a~(-1)、34.29 t hm~(-2) a~(-1)和74.56 t hm~(-2) a~(-1))对应植被盖度分别为11.42%、16.51%和16.5%。结果解释了砒砂岩黄土区土壤侵蚀模数不仅受到了USLE模型中诸因子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土壤可侵蚀量限制。此外,判断区域土壤侵蚀与植被盖度关系时应高度关注较大侵蚀量年份。  相似文献   

11.
采用MTT法对从瓦宁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樱花亭、7-甲氧基二氢莰非素、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二氢莰非素、hispolon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化合物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和hispolon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桦褐孔菌提取物对胃癌MGC - 80 3细胞株的抗增殖、诱导凋亡作用及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MTT比色法结果显示 ,桦褐孔菌提取物在 0 .5~ 16 0 μg/mL范围内 (其IC50 为 4 μg/mL)对胃癌MGC- 80 3细胞株均有抑制作用 ,并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关系 ;凋亡形态学观察结果 ,药物浓度 2 μg/mL ,作用时间 12~ 2 4h后 ,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并凝结成块 ,聚集在核膜周边 ,凋亡小体形成 ;TUNEL法检测结果 ,不同浓度药物均诱导胃癌MGC - 80 3细胞株凋亡 ,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上升 ,显示明显的量效关系。Ki- 6 7抗原检测结果 ,不同浓度药物均抑制胃癌MGC - 80 3细胞株增殖 ,表现出浓度、时间依赖性关系 ;2μg/mL桦褐孔菌提取物作用胃癌MGC - 80 3细胞株 4 8h之后 ,明显下调Bcl - 2基因蛋白表达。因此 ,通过此项研究可得出 ,桦褐孔菌提取物对胃癌MGC - 80 3细胞株有抗增殖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 ,其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 2表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食诱剂的田间诱捕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生物食诱剂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为发展棉铃虫成虫诱杀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17年,在新疆昌吉和石河子、河南新乡、河北廊坊,利用粘板诱杀法、诱盒诱杀法和撒施诱杀法评价了棉铃虫食诱剂的诱集效果。【结果】食诱剂对各个地区棉花、花生和玉米田棉铃虫成虫均表现出了明显的诱捕作用。撒施诱杀法的诱虫量最高,是诱盒诱杀法的4.4-16.2倍。【结论】棉铃虫食诱剂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棉铃虫成虫诱捕,其中诱盒诱杀法适用于棉铃虫成虫种群监测,撒施诱杀法则适用于其成虫诱杀防治。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建立了4组中型实验生态系统,即空白对照系统、许氏平鮋单养系统、栉孔扇贝单养系统和许氏平鮋-栉孔扇贝混养系统,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各养殖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并测定养殖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空白对照系统表现为稳定的对大气CO2的源,平均通量为12.42 mg·m^-2·h^-1.扇贝单养系统在试验前期和中期为CO2的源,后期为CO2的汇,试验期间整体为CO2的源,平均通量为10.95 mg·m^-2·h^-1.许氏平鮋单养系统和许氏平鮋-栉孔扇贝混养系统在试验前期表现为CO2源,实验中后期为CO2的汇,试验期间平均通量分别为-3.53和-10.49 mg·m^-2·h^-1,整体上均为对大气CO2的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体pH是水-气界面CO2通量较好的预测因子,pH=8.25是系统水-气界面碳源/汇功能发生转变的临界值.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水体净初级生产力是影响各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的主要因子,表明浮游植物是调控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的主要生物内动力.在本试验混养密度条件下的栉孔扇贝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水体初级生产力,从而增强系统水-气界面CO2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5.
对西藏和北极巴罗地区菊科4个属(蒿属、飞蓬属、风毛菊属和千里光属)17个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这两个地区菊科4个属的花粉粒大多为球形或近球形,少数是扁球形或长球形。萌发孔的类型均为三孔沟。但在花粉大小、萌发孔形状、外壁厚度以及表面纹饰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这两个地区菊科植物花粉形态的观察有可能为菊科分化、迁移,以及化石孢粉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黔西地区发育良好的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近年来该地区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陆相生物群研究较多,主要包括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文中研究了产自该地区卡以头组的叶肢介动物群,并对部分标本采取电镜扫描来研究其微细结构,共分类描述2属11种及3个未定种,其中Euestheria属有5种和2个未定种,Palaeolimnadia属有6种和1个未定种。该研究既丰富了黔西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群面貌,对于探讨这一重大地质突变期陆相生物群演变具有指示作用,也为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棉花主产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崔丽  张靖  齐浩亮  王芹芹  陆宴辉  芮昌辉 《昆虫学报》2016,59(11):1246-1253
【目的】由于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棉蚜Aphis gossypii容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棉花主产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理。【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北京海淀,河北廊坊和邯郸,山东德州,河南许昌,以及新疆奎屯和阿克苏地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测定了不同种群棉蚜3种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并对靶标基因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β1亚基基因进行了突变检测。【结果】北京海淀、河南许昌和河北邯郸的棉蚜对吡虫啉敏感;河北廊坊、新疆阿克苏、山东德州及新疆奎屯地区的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 RR)分别为22.6, 26.3,53.5和61.1倍,为中等水平抗性。酶活力对比研究发现,阿克苏和奎屯地区的棉蚜多功能氧化酶的比活力分别是敏感种群(北京种群)的1.7和1.8倍,羧酸酯酶的比活力分别是敏感种群的1.6和1.7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均是敏感种群的1.5倍,但是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在棉蚜种群间差异不显著。靶标基因突变检测表明,河北廊坊、新疆阿克苏、山东德州及新疆奎屯棉蚜种群nAChR β1亚基均存在与吡虫啉抗性相关的精氨酸到苏氨酸(R81T)突变。【结论】结果提示,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升高以及nAChR β1亚基R81T突变与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8.
黔西地区发育良好的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近年来该地区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陆相生物群研究较多,主要包括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文中研究了产自该地区卡以头组的叶肢介动物群,并对部分标本采取电镜扫描来研究其微细结构,共分类描述2属11种及3个未定种,其中Euestheria属有5种和2个未定种,Palaeolimnadia属有6种和1个未定种。该研究既丰富了黔西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群面貌,对于探讨这一重大地质突变期陆相生物群演变具有指示作用,也为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罂粟科(Papaveraceae)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炳仑 《植物研究》1984,4(4):61-81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对我国16属60种5变种罂粟科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研究。其中对15属27种进行了扫描观察。本科花粉形态为多类型。3沟为原始的、基本的花粉类型。根据萌发孔的形状、数目和特征,将罂粟科的花粉分为2沟,3沟,4-6沟、散沟、散孔和无萌发孔6个花粉类型。根据孢粉学资料,本文对绿绒蒿属(Meconopsis Vig.)花粉粒和其它器官的进化趋势,罂粟科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和本科花粉萌发孔的演化趋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花生茎叶酚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大孔树脂对花生茎叶提取液进行富集,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一步分离纯化,研究花生茎叶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方法和光谱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花生茎叶大孔树脂1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水杨酸(2)、儿茶酚(3)、对羟基苯甲酸(4)、(反)-3,4-二羟基苯丙烯酸(5)、对羟基苯酚(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3,4-二羟基苯乙醇(8)、对羟基苯乙醇(9)、3,4-二羟基苯甲酸(10)。除化合物1、2和4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