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油茶地蜂是普通油茶的主要传粉昆虫,为深入研究其传粉生物学特性,采用标准株全天观察法、杯罩法、花粉计数法,对油茶地蜂访花行为、访花过程、访花节律、携粉足构造及载粉量等传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的油茶地蜂访花过程呈现"双峰型"的访花节律。油茶地蜂每天进出巢3~4次。第一次回巢到达的最早时间为10:22,最后一次出巢的最晚时间为16:34。出巢到进巢的时间间隔为(1.67±0.46)h(n=27),进巢到出巢的时间为(21.43±8.09)min(n=46)。地蜂总的携粉数量为(2 036±860)粒(n=25)。地蜂携粉足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胫节及第一跗节上密集轮生的、较坚硬的、圆锥状毛丛组成的花粉刷;第二部分为股节外部和转节端部有羽状分枝的弧形长毛组成的花粉篮。每只携粉足上的载粉量为(1.64±0.56)mg(n=10),携带的花粉总数为(9 068±2 364)粒(n=42)。地蜂对白色有偏好。对地蜂的传粉生物学特性和普通油茶花的传粉综合征的研究表明,油茶地蜂是高度特化的传粉者,而普通油茶花的传粉综合征是泛化的,两者间构成了一种非对称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油茶地蜂营巢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亮  黄敦元  张彦周  黄海荣  李捷  朱朝东 《昆虫学报》2007,50(10):1077-1082
对中国南部一种独栖性蜂类—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的巢穴及其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对巢穴的研究中,对2省4个样地23个巢穴进行了挖掘和观察,结果显示: 巢穴为无分岔的单支洞,主道在土质较好的地方倾斜角小,洞穴长度为90~150 cm; 在杂质多的土中,倾斜角较大,曲折,洞穴长度为30~60 cm。在一定深度之下开始在主道周边出现由小径连接主道的近椭圆形虫室。虫室通常在远主道端略向下倾斜。一个巢穴中的所有虫室多在一个近似的平面上。在洞口到第一个虫室之间主道通常是近竖直的,虽然时有小的弯折;从第一个虫室向下主道往往发生一或多次偏折,但角度通常不超过45°。在对成蜂行为的观察研究中,对4头油茶地蜂连续7天的全天行为进行记录,结果显示: 成蜂除雨天外均出巢采集油茶花粉; 每天出巢在1~5次不等,多数为2~3次;携粉量大。  相似文献   

3.
油茶地蜂生活史及相关生物学习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 是江西、湖南等地油茶花期主要传粉昆虫之一。2006–2007年在江西宜春对油茶地蜂除成虫外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该蜂在江西宜春1年发生1代。成虫10月中旬开始出巢活动, 雄蜂早于雌蜂3 d左右出现,完成交尾后数日死亡,雄蜂出巢后寿命18 d左右,雌蜂约38 d。卵期约8 d。幼虫期24 d左右,幼虫取食完花粉球后长成老熟幼虫进入滞育期,滞育期约241 d。翌年9月中旬开始化蛹,蛹期约30 d。出土后的雌蜂当天就可以交配,交配后的雌蜂在羽化地点附近选址筑巢,采集油茶的花粉和花蜜于虫室中制成球形蜂粮并在上面产卵,每粒花粉球上产卵一枚。  相似文献   

4.
油茶传粉蜜蜂的鉴别及地蜂属四个新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燕如 《昆虫学报》1977,(2):199-204
油茶又名茶子树,是我国主要的多年生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区)。油茶一身是宝,茶油不仅是一种质量好的食用油,而且还可做肥皂和机器润滑油等,用途很广。因此,大力发展油茶生产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巩固集体经济的大事。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油茶花期有各类昆虫为其传播花粉,如蜜蜂、蚂蚁、胡蜂和各  相似文献   

5.
蜜蜂肠道微生物在其宿主健康与调控宿主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是油茶的优势传粉昆虫。本研究从野外挖掘该蜂典型样地的巢穴得到油茶地蜂1~5龄及滞育阶段的幼虫,通过PCR扩增得到幼虫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文库,利用Illumina M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研究了油茶地蜂不同龄期幼虫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显示,油茶地蜂幼虫肠道细菌菌群共检测到27个门,72个纲,155个目,278个科,570个属。其中,最主要的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40.05%),最主要的目为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占12.16%),最主要的科为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占11.27%),最主要的属是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11.27%)。核心细菌群落组间差异、Alpha多样性以及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龄期油茶地蜂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在组成、多样性以及结构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主要存在于5龄幼虫阶段,巴尔通氏体属Bartonell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主要存在于1龄幼虫阶段。本研究明确了油茶地蜂不同龄期幼虫肠道微生物组成、优势菌群及其群落变化规律,为油茶地蜂等土壤筑巢独栖野生蜜蜂肠道微生物学及其保护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滇东南岩溶地貌下土壤物理性质对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种群数量的影响。【方法】测定并比较江西宜春丘陵地貌下具油茶地蜂筑巢适生区和无筑巢适生区的油茶林地,以及云南文山岩溶地貌下峰丛和洼地中油茶林地的土壤硬度值、容重、含水量、温度和颗粒组成,并测定四类型样地中油茶地蜂巢穴密度和访花多度。【结果】滇东南岩溶地貌中峰丛和洼地样地土壤硬度、容重和温度显著高于江西宜春具筑巢适应区样地,但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江西宜春具筑巢适应区样地。未检测到不同林地间土壤颗粒组成百分率差异。滇东南岩溶地貌中峰丛和洼地样地油茶地蜂巢穴密度和访花多度显著低于江西宜春具筑巢适生区的样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油茶地蜂巢穴密度。土壤硬度可作为重要指标,用于快速、简便检测油茶林下土壤是否适应油茶地蜂筑巢。滇东南油茶样地土壤硬度系统测定结果表明,岩溶地貌典型样地土壤硬度高于适应油茶地蜂筑巢的土壤硬度阀值(2.50 MPa)。【结论】滇东南岩溶地貌下油茶林地土壤物理性质不适应油茶地蜂筑巢。  相似文献   

7.
对近来记述的古北区东部地区的毛地蜂属Panurginus Nylander全部14个种作了补充研究。中国对该属的研究较少,仅知2种:黑足毛地蜂Panurginus nigripes Morawitz 和黄跗毛地蜂Panurginus flavotarsus ? Wu。黑毛地蜂Panurginus niger Nylander为该属的模式种,分布于俄罗斯和蒙古,本文报道该种为中国新记录种。目前,中国已知该属3种,分属于2个组即niger-group和herzi-group。文中提供了中国已知种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油茶枯叶蛾 Lebeda nobilis Walker的卵上,近年来发现有黑卵蜂寄生,经鉴定为一新种,现记述于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油茶枯叶蛾黑卵蜂 Telenomus(Aholcus)lebedae,新种 体长0.95—1.20毫米。体黑色,触角1—6节为棕黄色,7—10节为褐色,足为黄褐色,但第5跗节为褐色。头宽于胸,约为头长的2.6倍,复眼具细毛。触角(图2)10节,第1节长为宽的5倍.以2.8倍长于第2节;第2节以2.4倍长于宽,以1.3倍长于第3  相似文献   

9.
利用土壤动物生态优化筛选最佳油茶林林间地生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唐本安  唐敏 《生态学报》2000,20(6):1009-1014
1994年10月~1998年5月,对我国江南丘陵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油茶林地区的土壤动物布点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7147个,隶于6门13纲31个类(目)。针对土壤动物具有的生态特征对应油茶林林间地生境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人们在经营管理油茶林生产方式中,“以耕代育”林间地生境是油茶林生产中的最佳生境模式。在这种生樟模式下,土壤耕作层有机质相对丰富且均衡,土体溶重低,其土壤动物生态表现不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油茶软腐病于五十年代末在我国一些油茶栽培地区陆续发现,但迄今病原菌尚未肯定。本文着重报道病原菌的鉴定和分类。为给鉴定病原菌提供资料起见,试验中分别进行了人工接种,结果实验室内的叶片和枝梢水槽溅水二项保温措施却只产生与大田病株相同的病斑而极少在病斑表面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只有实验室外的三项处理,即使用病组织分离获得的培养物接种,也获得52.2一100%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病叶率。从而证实了油茶软腐病病斑及其表面上的“蘑菇”型构制是同一种菌所产生,并证实了“蘑菇”型构制是瘸原菌的子实体。再从大田叶斑表面形成(乃至人工诱发)的黑顶的和未黑顶的“蘑菇”型的分生孢子出的切片看出,黑顶的顶面全部为瓶梗和瓶梗孢子链所覆盖,而未黑顶的则展示出是由极紧密的分生孢子梗从其柄部顶端向边缘辐射生长组成。这就清楚表明,这种“蘑菇”型构制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从而为鉴定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油茶果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果壳中的化学成分,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α-菠菜甾醇(1)、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R)-de-O-metillasiodiplodin(3)、4′,5,7-三羟基二氢黄酮(4)、大黄素(5)、6-乙基-5-羟基-2,7-二甲氧基-1,4-萘醌(6)、ω-羟基大黄素(7)、macrophorin A(8)、negunfurol(9)、1-(3′,5′-二甲氧基)苯基-2-(4″-羟基)苯基乙烷(10)。化合物1~9为首次从油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9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经连续多代利用中间寄主黄粉甲人工扩繁管氏肿腿蜂后,种蜂出现一定退化,主要表现为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下降、单管出蜂量减少、子代蜂体型趋小等等。种蜂退化与繁育寄主的营养状况、种蜂保藏条件和接蜂繁育条件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根据设定的形态差异标准把种蜂划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种蜂,将3种类型种蜂分别进行繁育试验,统计比较各型种蜂的母代寄生率、寄生成功率、单管出蜂量、子代性比、存活率等参数,确定在人工扩繁应选用的种蜂类型。结果表明:Ⅰ型种蜂经50 d的适宜条件保藏后,以3∶1蜂虫比接蜂繁育,繁育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油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是在中国分布较广、栽培面积较大的重要的南方木本油料植物.概述了油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育种、种植、低产林改造、病虫害、传粉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并提出在油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粉研究的必要性及提高油茶经济效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距茧蜂属Calcaribracon Quicke已知9种,分别分布在新几内亚(2种)、新卡里多尼亚(1种)、澳大利亚(3种)、马亚西亚(2种)、日本、中国(1种),主要为澳洲区东北部和古北区东部的种类。本文增加分布中国江西省的一新种。 油茶织蛾距茧蜂 Calcaribracon camaraphilus sp. nov. Quicke and You(图1—7) 正模♀,江西高安,1988-05-25,沈光普采。 寄主:油茶织蛾Casmara patrona Meyrick。 模式标本存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本新种隶Calcaribracon(Arostrobracon)亚属,和本亚属其它种类的区别是前翅小脉是对叉式或微前叉,而本亚属的其它种类小脉明显前叉;新种和日本距茧蜂C. nipponensis(Watanabe)(分布日本和中国安徽省)相近,唯日本距茧蜂体型稍小,前翅翅展近7.0mm,翅褐色,头部及中胸红色,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15.
自1958年以来,我们先后对云南的排蜂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现将结果加以整理,供同志们进一步研究参考,错误之处,希多加指正。 一、名称及分布 排蜂Megapis dorsata Fabricius又称岩蜂、大蜜蜂,  相似文献   

16.
槲柞瘿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槲柞瘿蜂Cynips mukaigawae Muk.属于膜翅目瘿蜂科(Cynipidae),是多种柞树害虫中分布广、危害重的种类之一。笔者于1959、1960两年在沈阳东陵,1962年在凤城四台子,对此虫作了初步研究,现把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 一、形态概述 (一)成虫 全体呈棕褐色或深褐色,体长4.5—4.8毫米,翅民展11.0—12.0毫米。 头部:褐色略有微毛,呈半圆形,顶部尖斜,单眼靠近后头。头幅较胸幅稍狭,头的后绿密被白色纤毛。复眼小,深褐或黑色,长圆形。两复眼距离约等于复眼横幅长的2倍,颊突出于复眼之外。触角黑褐乃至黑色,每节端部稍淡,系状,由14节组成。第1节粗长,第2节甚小,第3节约与第1节等长(为第2节的2.5  相似文献   

17.
蚜茧蜂研究的基本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茧蜂科(Aphidiidae)是蚜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蚜虫的生物防治效果显著。国内正研究应用烟蚜茧峰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防治烟蚜和菜蚜;应用高梁蚜茧蜂lysiphlebiasp.防治高粱蚜。国外已报道用少脉茧蜂Diae-retiella rapae M’Intosh防治大白菜蚜虫(Blanche,1975),用Aphidius matricariae Haliday防治桃赤蚜(Scopes,1970),用核桃蚜茧蜂Trioxyspallidus Haliday防治核桃蚜(Bosch,1970)等  相似文献   

18.
油茶的栽培     
油茶又名茶子树、油茶树,是生长在温带地方的一种木本油料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我国淅、皖、闽、奥、黔、川、桂、湘、鄂、赣诸省,栽培历史悠久。油茶种子有较高的含油量。通常每百斤种子可榨油30—40斤;最近湖南麻阳县大何公社谷达坡油脂加工厂创造毎百斤茶籽榨油66斤记录。油脂可用来作食用或工艺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油茶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树种——油茶Camellia spp.的专性蛀果害虫,常导致其大量落果。本文旨在揭示该虫发生危害与寄主果实大小的关系,并探讨其产卵行为策略。【方法】于油茶象产卵高峰期在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林随机采摘960个果实,清查油茶象刺孔数和窝卵数,并对果重、果长和果径进行了测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产卵果、取食果和非受害果大小差异性,用线性回归分析果实特征对油茶象取食及产卵活动的影响。同时对油茶象雌虫进行了果实大小选择性试验,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选择果与非选择果的大小差异性。【结果】在果重、果长、果径和果实体积方面,产卵果取食果非受害果(P0.01),刺孔数、窝卵数和寄生率与果实大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油茶象雌虫优先选择大果实取食和产卵。当两供试果实差异显著时,油茶象雌虫对大果实表现出明显的偏好选择性,危害12 h后,重受害果长度和直径都显著大于轻受害果(P0.01)。油茶象雌虫每次只产1粒卵,卵单产是油茶象本身的属性,与果实特征无关。【结论】油茶象优先选择大果实取食,支持最优觅食理论。油茶象优先选择大果实产卵。窝卵数越小,油茶象种内竞争越弱,幼体正常发育并成功脱果的概率越高,适合度增加。卵单产是油茶象应对寄主果实食物资源限制作用的一种"风险分散"行为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普通油茶油脂形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普遍油茶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种子油脂的形成与积累,油的脂肪酸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油的化学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