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冷远服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92,12(6):42-46
煤是重要的能源,由于含有硫化物(主要是有机硫和无机硫黄铁矿),燃烧时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毒性气体,由此转化而成的大面积酸雨严重污染大气和水源,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据1980年的资料,美国、前苏联和英国每年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分别为2500万吨、1000万吨和100万吨。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脱有机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硫化石燃料必须预先经过脱硫处理才能进一步使用。化石燃料中含有的有机硫化合物成分复杂,大部分是杂环化合物,其中的C-S化学共价键十分牢固,物理的和化学的脱有机硫方法成本大,而微生物脱硫工艺由于操作压力、温度低,运转成本少,具有广阔的前景。将二苯并噻吩(DBT)作为模式反应物的微生物脱有机硫专一途径(“4S”途径)由于仅打开C-S键,而不打开C-C键,以特有的酶系统仅将硫从杂环中脱下来,不损失燃料热 相似文献
7.
细菌脱有机硫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SO2进入大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同时也是产生酸雨的最主要的原因[1,9]。为了保护环境,要求使用低硫含量的化石燃料,但目前世界上低硫含量的化石燃料储备正在急剧减少。因此需要对含硫高的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化学脱硫方法一加氢脱硫(Hydrodesulfurization)难以脱去化石燃料中的有机硫。而生物催化法脱硫便宜,在常温下即可进行,并且具有高专一性,因此发展一种化石燃料的生物脱硫方法已是十分必要[1]。 化石燃料中的有机硫主要是二苯并噻吩(Dibenzothiophene,DBT),于是生物脱… 相似文献
8.
以筛选得到的红球菌SDUZAWQ为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浓度的有机硫化合物二苯并噻吩(DBT)存在下的脱硫能力,以及在0.2mmolLDBT和不同浓度Na2SO4同时存在下的脱硫情况。当DBT浓度高达6mmolL时,菌株仍能生长,而且检测出产物2-羟基联苯(2-HBP)的存在,说明该菌株具有耐受较高浓度DBT的能力。当DBT和Na2SO4同时存在时,DBT为菌株SDUZAWQ所利用,并且也检测出2-HBP,并非如文献所报道的红球菌在无机硫存在下不代谢DBT,表明该菌株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无机硫酸盐。对相关脱硫基因的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完整脱硫基因dszABC、其上游调控序列和dszD的序列与模式菌株RhodococcuserythropolisIGTS8的同源性分别是99%、100%和100%。 相似文献
9.
生物脱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之一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 ,含硫量呈增长趋势。如我国某矿区煤层含硫量由 0 3%增至 3 4% [1] ;而目前世界原油平均硫含量已超过 1 0 % ,预计 1 0年后将升至 1 3%以上。如何从高硫燃料生产优质清洁低硫产品是新世纪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脱硫方法技术复杂 ,成本高 ,副产品难以处理。生物脱硫技术操作温度和压力低 ,投资较少 ,无废料排出 ,具有广阔的前景。1 化石燃料中的硫化石燃料中的硫以有机硫和无机硫两种形式存在。原油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是硫醚和噻吩 ,尽管各种原油的总硫含量不大相同 ,但不同原油之… 相似文献
10.
生物脱硫菌根癌土壤杆菌UP-3的固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脱硫催化剂固定化研究对生物脱硫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筛选出的具有脱硫能力的根癌土壤杆菌UP-3为固定化研究对象,二苯并噻吩(DBT)为生物催化脱硫的模型化合物,主要考察了菌株UP-3的培养条件、固定化方法和载体、固定化操作条件和固定化细胞的使用条件。结果表明:以桑特斯培养基在30℃下培养28h的根癌土壤杆菌UP-3具有最佳活性。采用3wt%海藻酸钠水溶液为包埋载体,液菌比为20:1,在4℃下1wt%CaCl2水溶液中固定化24h,得到的固定化细胞脱硫性能最好。在30℃下,反应6d可将浓度为625mg/L的DBT降解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高硫化石燃料必须预先经过脱硫处理才能进一步使用。化石燃料中含有的有机硫化合物成分复杂,大部分是杂环化合物,其中的CS化学共价键十分牢固。物理的和化学的脱有机硫方法成本大,而微生物脱硫工艺由于操作压力、温度低,运转成本少,具有广阔的前景。将二苯并噻吩(DBT)作为模式反应物的微生物脱有机硫专一途径(“4S”途径)由于仅打开CS键,而不打开C—C键,以特有的酶系统仅将硫从杂环中脱下来,不损失燃料热值的途径引起广泛的关注。微生物硫专一途径(“4S”途径)在专一性脱化石燃料有机硫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