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环境监测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其良好的技术平台作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介绍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应用,有效的发挥其技术平台作用,使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满足环境管理工作对环境监测日益提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简要论述生态环境领域环境监测的现状和环境监测应用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对在生态环境领域相关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以期能够对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框架下的城市低碳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龙宇  许通  高莉洁  韩林桅  李倩瑜 《生态学报》2018,38(14):5170-5177
城市碳排放引发的气候问题日益严峻。作为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和载体,低碳社区的规划建设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基于低碳社区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可持续框架下低碳社区的规划理念,引导低碳社区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碳减排目标。通过分析中外城市低碳社区的实践经验,将低碳社区规划总结为创新型规划、资源型规划和学习型规划三种模式,提出可持续框架下的低碳社区规划策略:制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及规划;政府主导与社区共建相结合;多尺度规划和多举措建设相匹配。建议加强对既有社区的低碳改造研究;完善低碳社区建设的评价标准与考核机制;加强对低碳社区运行的内在机制研究。对可持续框架下低碳社区的发展理念和规划策略研究,探索城市尺度可持续发展途径,实现低碳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山自然保护区寿带鸟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6年-1998年5-8月,在山西省沁水县中村地区,对寿带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含迁徙季节,栖息环境,种群密度,繁残习性,食物组成等,以期为环境监测和保护鸟类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该问题,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环保工作。尤其是党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我国环保部门更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开始兴起了对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的探索,努力把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加强对环境的监测,从而促进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而且大多数人对于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的认识还不充分,导致各项工作的制定并不科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其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规范生物毒性测定的管理,保证其能够在环境监测方面得到科学、有序的应用,以避免对其滥用的局面的发生,从而加强环境监测的作用,保证一切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正常、有效地开展,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得步伐的加快。本文基于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的现状,分析了生物毒性测定应用于环境监测方面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的具体对策,为了促进生物毒性测定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核安全作为核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受到党、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核电站和核能应用的蓬勃发展,辐射给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核辐射不仅关系自然环境安危,而且关涉社会公共安全,因而我国一直在建立健全辐射环境监测制度。如何通过辐射环境监测防御核辐射对环境的危害,是现今核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论述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现状入手,剖析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发展对策,致力于构建完善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7.
由于环境监测实验室在监测环境质量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因此难免会产生很多废弃物,而对环境和居民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现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能减轻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植物环境监测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标  韩娟  薛堃 《生态学报》2016,36(9):2490-2496
近20年来,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应用规模越来越大,而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依然是转基因植物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转基因植物在商业化应用之前虽然预先进行了风险评估,但是,包括环境监测在内的风险管理措施是确保转基因植物安全应用的必要手段。在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应用近20年之后,其在靶标生物抗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基因漂移、在生态系统中的长期存留等方面产生的环境风险已经渐渐显现出来,表明风险评估无法为转基因植物应用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还必须通过开展系统而长期的环境监测,明确转基因植物在生产应用后的实际环境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欧盟等已经制定了转基因植物环境监测的法规和技术指南,一些国家实施了系统的转基因植物环境监测。对转基因植物所产生的环境风险以及环境监测应包括的内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节奏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类似于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放射性污染等问题困扰着我们,严峻的环境现状已经不容乐观。现阶段的险峻情势要求我们在盲目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维持好大环境下的生态平衡,而低碳技术以其低耗能低污染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热议,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不  相似文献   

10.
在林业碳汇的发展低碳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特殊优势方面,林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林业在低碳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效的方法和建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低碳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金小琴  杜受祜 《生态学报》2013,33(4):1260-1267
低碳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反映出来的在低碳效率、低碳环境、低碳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水平的一种竞争优势或能力.中国西部地区正面临着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大任务,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在全球向低碳转型背景下西部地区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提升其低碳竞争力,才能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气候安全型社会建设目标.在构建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PCA、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西部12个省(区,市)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重庆、陕西、广西、四川属于相对低碳地区;云南、新疆、宁夏、贵州、内蒙、西藏属于中碳地区;青海、甘肃属于相对高碳地区.(2)重庆、陕西、云南等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首批全国低碳试点省市,其低碳竞争力排位明显比较靠前,说明低碳试点工作成效显著.(3)单位GDP综合能耗低的省区,综合排名也比较高,因而降低单位GDP综合能耗是提升低碳竞争力的必然选择.(4)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复杂.尤其是第一主成分中的X1(单位GDP综合能耗)、X8(森林覆盖率)载荷系数相对较大,进一步说明要实现低碳发展,除了通过节能减排以减少“碳源”外,还要大力增加“碳汇”.(5)低碳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西部地区应发挥协同竞争优势,加强在低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现状下,如何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新区发展成为了城市设计的新课题。文章将以廊坊市万庄生态新城的城市设计为例,就生态新区设计的目的、原则和具体的设计实践予以讨论,为基于生态低碳理念进行城市新区的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苔藓植物能适应多种环境,裸露的岩石、干热的沙漠、寒冷的极地、各种类型的森林、沼泽和各种水体均有分布,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与森林演替密切相关[1-2]。苔藓植物对环境变化敏感,在植被变迁、水土保持、环境监测和森林更新等方面有重要指示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恶化,苔藓植物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特有属明显衰减,苔藓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极大关注[3-7]。西藏色季拉山广泛分布原始森林和苔藓植物,为研究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龙宇  孙静 《生态学报》2018,38(15):5461-5472
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低碳城市理念和内涵,构建了由6类(碳排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交通、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13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指数,并结合中国35个城市2010—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参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趋势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参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城市名单无明显变化,且深圳市在2010年和2015年均为低碳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与2010年相比,杭州市、银川市、郑州市、石家庄市和昆明市的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相对持平,而成都市、长沙市、合肥市和大连市有所下降。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较低可能是由于城市碳排放、经济、社会、交通、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方面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不够造成的。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环境监测和环境修复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分析了生物处理工艺的特点及优势,预言了环境生物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低碳转型发展背景下研究国土空间分区,可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福建省79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分析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及空间分异特征,基于碳中和目标,结合碳排放经济贡献率、碳吸收生态承载系数和主体功能区划进行福建省国土空间分区划分,并提出差别化国土空间低碳优化策略.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17.
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城市人居环境监测模型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  武文斌  何建军  乔月霞  刘烽  文强 《生态学报》2019,39(4):1300-1308
人居环境监测作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管理实践提升的基本,是目前人居环境研究落地的重点。传统的城市人居环境监测在数据更新速度、精度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提出利用遥感数据与互联网的兴趣点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结合,建立人居环境监测模型。模型主要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构建自动化提取建筑物算法,该算法通过建立地物特征集,以POI点对应样本为种子,利用全局最优和区域生长算法,自动提取城市建筑物,再利用全局最优算法确定其他地类的阈值;二是人居环境指标计算,将建筑物、绿地、水体信息提取结果与POI数据结合,利用密度类与距离类空间分析算法,分别计算自然、社会经济类指标。基于上述模型,利用2018年4月的北京二号遥感影像和POI点数据在北京市回龙观社区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信息提取结果中,总体精度超过95%,Kappa系数超过92%,提取效率提高2.3倍,表明信息提取精度高且可信,适合工程化应用。计算回龙观社区人居环境监测指标,分析结果认为,社区内自然类指标差异不大,但缺乏水体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社区内的商业比较繁华,但是学校和医疗不充足,尤其是缺乏大型公立医院。综上,通过人居环境监测模型研究和应用分析,将遥感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结合应用于人居环境质量监测有效提高了精度和速度,有利于业务化,服务政府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现状。针对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所面临的各种生态和社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对部分珍稀濒危植物实行迁地保护,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立珍稀特有植物的专项或综合保护区,建立珍稀特有植物资源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科研和宣教工作,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现有生境和恢复植被等。  相似文献   

19.
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最为关键的大气环境要素之一,开展城市热环境研究的前提是在时空维度上获取足量的热环境参数。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构建了在线式热环境监测设备,收集2022年10月16日至24日广州大学校园气温、风速、太阳辐射和地面温度四种热环境参数,分析小尺度下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测点之间的风速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极个别测点的风速特征与其它测点相关性仅在0.5左右,显示其小气候的独特性;2)不同测点风速和热岛强度变化时空差异明显,即使距离靠近的测点,受邻近建筑和植被特征的影响热环境特征会有所差异,各测点的日间风速大,热岛强度较为明显,夜间风速较小,热岛强度较弱;3)地面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达0.8左右,这种相关性在夜间表现更为密切,并且这种关系受风速的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反映了城市热环境参数在小尺度上的高度异质性,并揭示了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热环境监测领域的可行性、便捷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新建疫苗生产车间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及车间洁净度进行确认,建立环境监测微生物数据库。方法使用连续3批次的胰酪大豆胨琼脂(Tryptose soya agar,TSA)培养皿和TSA(L-80)接触碟对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确认;对新建车间连续进行3次静态和3次动态检测,包括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检测;对微生物检测所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确认了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新建车间洁净度达到了设计要求,建立了环境监测微生物数据库,主要菌型为里拉/藤黄微球菌、沃氏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新建车间洁净度符合标准,环境监测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污染源的调查分析,对无菌药品生产过程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和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