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城市分类的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城市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是绿色城市规划、建设、评价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是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城市发展的基础,对于生产、生活和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的中国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城市的生产发展、生活现状和环境背景3个方面,分别选取城市分类指标,构建SOFM神经网络,将中国288个城市划分为26种类型。其次利用SMART原则进行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构建,设置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环境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70个三级指标,其中三级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特征指标。最后根据城市分类的结果,详细划分了每个城市的适用指标,最终构建了适用于全国不同类型城市的绿色城市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建设基础和发展需求,为绿色城市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兼具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洋洋  黄锦楼 《生态学报》2021,41(6):2170-2179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城市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利益,城市绿色空间是提供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载体。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存量造成威胁,城市生态系统服务难以达到居民需求。传统的城市绿色空间评价指标集中于对城市绿地面积的评价,指标偏向整体性和二维化,忽视了三维绿量,也鲜少关注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基于以上背景提出了一个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城市生态舒适度,通过人体的主观感受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做出质量反馈,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了该指标的评价模型。通过样本的条件对比分析得出,当绿视率水平低于30%时,城市生态舒适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绿视率;当绿视率水平高于30%时,则是湿度、PM2.5浓度和风力等级。将评价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表明评价模型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3.
城市遥感生态指数的创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徐涵秋 《生态学报》2013,33(24):7853-7862
城市生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快速、准确、客观地了解城市生态状况已成为生态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基于遥感技术,提出一个完全基于遥感技术,以自然因子为主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来对城市的生态状况进行快速监测与评价。该指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技术集成了植被指数、湿度分量、地表温度和建筑指数等4个评价指标,它们分别代表了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等4大生态要素。通过在福州主城区的应用表明,RSEI指数可以定量地评价和对比城市的生态质量,方便地进行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由于所选的指标完全基于遥感信息,容易获得,且计算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因此结果客观可靠、可比性强。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80,自引:2,他引:80  
吴琼  王如松  李宏卿  徐晓波 《生态学报》2005,25(8):2090-2095
生态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目前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主要应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在对生态城市理论和内涵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的定性和定量信息构建了扬州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反映生态城市的内涵和衡量生态城市各子系统的状态、动态和实力。为对各级指标进行综合,提出了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生态城市在各个规划时段的建设成效。评价结果表明,扬州生态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市在2005规划年将达到0.44,在2010规划年将达到0.64,在2020规划年将达到0.85。评价方法简单直观,代数计算结果考虑了各级指标临界值对综合指标的放大和紧缩效应,反映了整体大于或者小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合原理。  相似文献   

5.
许多城市在庆祝其绿化、美化的成就时,很自然就会提出要建立生态城市的设想,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想法。有人会问,生态城市对绿化究竟有何要求?大家都知道,园林城市已有一整套的评价指标,但是,它只在外表上体现绿化、美化的含义,而对其真正的内涵和目标还未能充分表达出来;也就是说,缺乏生态含义和要求,没有用所在地所固有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来展示自己的风貌。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必须从自然和现代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共存的总目标出发,即要从城市生态发展来总体规划,从人口的结构、动态、素质、福利和居住条件,能量…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68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社会的物理环境能够在满足居住者需要的同时,又不削弱其自然储量的状态。目前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区域尺度上,且集中于横向比较,对城市生态安全的研究较少。而城市生态安全却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和核心。本文分析并借鉴了区域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以北京市为例,探求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性生态环境要素,并通过对城市生态安全诊断指标的综合分析,从时间尺度上(1996~2002年)评价城市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城市生态安全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绿地、林地、湿地(简称"三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持续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三地"建设直接关系到生态城市建设的水平。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生态环境相关的评价体系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上海"三地"特征和建设要求,筛选构建一个适合上海的"三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将指标分为定量有目标值指标、定量无目标值指标和定性指标3类,并赋予各指标5个评价等级,分别利用模糊数学、构造判断矩阵、统计问卷结果的方法得出3类评价指标的等级隶属度,继而加权求出"三地"综合评价结果。单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立体绿化、林地结构和湿地保护以及"三地"连接度均需改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三地"建设综合评价I级隶属度为0.3261、II级隶属度为0.3411、III级隶属度为0.2208、IV级隶属度为0.0707、V级隶属度为0.0446;上海市"三地"综合评价结果处于II级建设状态,总体建设水平相对较高,但仍需改善。  相似文献   

8.
城市氮代谢是当前城市物质代谢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其研究框架是将城市视为一个可进行氮代谢的生态系统整体,重点关注人类活动对城市人为活化氮代谢过程的影响及其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本文在阐述城市氮代谢内涵、研究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氮代谢的进展,分析了系统动态模型在城市氮代谢模拟研究中应用前景;最后从城市内部的氮代谢分析、工业氮在城市氮代谢中的归宿、氮足迹概念在城市氮代谢过程研究中运用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城市氮代谢研究趋势与发展方向。实现不同尺度的城市氮代谢过程的准确分析,关键在于研究区域边界和氮流归宿的明确,而目前中国针对城市氮代谢分析研究很少,因此,有必要探讨适合城市氮代谢研究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以期为减少城市人为活化氮的排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值分析的合肥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动态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成为近年来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能值分析方法,采用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和服务功能维持4个要素,构建了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能值指标--城市健康能值改良指标,并用于合肥市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与天津、芜湖、上海、宁波、福州等6座国内城市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也逐步向生态型城市建设转变。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亦是城市文明标准提升的标志。而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则是体现现代城市生态化的标志性举措,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加强城市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提高风景园林建设工程质量,对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本文作者根据风景园林施工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对该项工作应当加强的地方做出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改善施工管理工作的建议,以期使我国园林建设、绿化工程以及生态化城市规划建设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品质是健康城市生态状态所需要具有的属性,在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时期,城市生态品质建设与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目前,亟需了解与整合多方需求,构建促使生态资源供需平衡、高效利用的指标体系,以加快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的整体水平。本研究采用CiteSpace文献分析、相关政策整理和问卷调查等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科学、政府和公众3个视角的关注要点和理解差异。结果表明:科学、政府和公众3个视角均更为关注城市绿地、灰色基础设施和政策管控等相关指标,科学和公众最关注城市绿地相关指标,而政府最关注灰色基础设施相关指标。基于差异分析结果,构建了涵盖城市绿地、环境质量、灰色基础设施等10大要素类型、共计25项指标的城市生态品质核心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受到一定压力,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生态系统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并以扬州市为例,从社会、经济和自然三方面选取指标,采集了2000~2008年的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32个指标中选取影响扬州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主成分,定量分析影响扬州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前三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158%,包含了原始数据中大部分信息,能够代表原始指标进行分析。扬州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影响因子分为两类: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达  唐亮  谢启伟  马梅  饶凯锋 《生态学报》2020,40(6):1956-1966
为了对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农业、工业、生活、社会等几个方面共选取了5个输入指标及6个输出指标,利用AIC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进行了变量选择,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香农熵指数提升了传统CCR(由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提出)模型的识别能力,选取我国31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给出了省会城市水资源效率的完整排名。结果表明:①绝大部分城市综合效率得分(CES,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score)普遍不高,投入产出比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②拉萨、北京、天津、银川、海口、上海等城市CES得分相对较高,这说明一个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没有必然的联系,其他城市应结合自身情况向CES得分靠前的城市进行学习;③重庆、南宁、南昌、长沙等水资源较丰富的城市CES得分反而较低,表明这些城市可能存在大量水资源被浪费,应建立起节水机制,同时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惠春  刘伟  何剑  刘鹿  师晓娟  万海滢 《生态学报》2012,32(17):5542-5549
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从结构、功能、活动、发展演化规律等方面来看,城市生态系统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到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中,提出和解释了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集对分析方法,将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多个指标系统合成一个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用来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兰州市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在2004—2010年间,兰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折线型关系,而且有明显的陡降现象。具体变化趋势是从2004年的0.5081平缓上升到2005年的0.5581、然后陡降到2006年的0.4073、接着平缓上升直到2009年的0.5010、最后平缓下降到2010年的0.4706。尽管不同时期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变化,但是总体来说,一直处在基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协调程度一般;该评价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贾玉秋  唐立娜 《生态学报》2019,39(8):2986-2994
中国城市需要更为紧凑的空间形态,但是城市空间紧凑性的环境效应并不十分清晰。采集城市管网设施指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指标、生态协同指标等建立环境因子指标集,选择标准化紧凑度指数NCI、标准化离散度指数NDIS、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EAN、周长-面积分形维数PAFRAC等形态指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索中国146座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单因子环境效应、综合环境效应及环境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供水管密度、排水管密度、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万人拥有出租车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环境因子与城市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城市紧凑度越高,城市管网系统密度越低,公共交通设施越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越少。城市形状越复杂,城市管网系统密度越高,公共交通投入越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越大。(2)综合环境因子与LSI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r=0.43,P0.01)。城市空间形状越复杂,城市资源环境相关设施总体投入越多。(3)在不同的紧凑及形状复杂性水平下,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万人拥有出租车辆、供水管道密度及综合环境因子的显著性差异再次表明城市越紧凑,交通越发达;城市形状越复杂,环境投入越多。本文研究证明了城市空间形态越紧凑、资源越是节约,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能够用于中国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6.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处于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全所未有的挑战。基础设施的完善给人民生活带来便利,良好的经济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与此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得遭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发达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某些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提出可行性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案,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 选择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等11个指标构建雾霾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确定, 并通过物元可拓模型评估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雾霾灾害风险等级, 最后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 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民用汽车拥有量和公路密度两个指标的关联系数整体偏高, 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民用汽车拥有量的风险等级均为Ⅳ级, 多数城市公路密度的风险等级达到了Ⅲ级, 其中东莞市最高; 珠江三角洲城市雾霾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大多数都处于Ⅰ级, 总体上较低, 其中东莞市雾霾综合风险等级最高为Ⅱ级, 珠江三角洲城市雾霾灾害风险主要是受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影响, 致灾因子风险等级均为Ⅰ级; 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的珠江三角洲雾霾灾害风险评价结果与物元可拓方法基本一致, 风险最低城市为中山市, 风险最高城市为东莞市, 两者风险排序有些差别, 但是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 可信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周廷刚  郭达志 《生态学报》2004,24(6):1157-1163
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绿地景观的评价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 GIS技术支持下 ,对城市绿地景观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将物理学中“场”的相关理论引入城市绿地景观的研究 ,提出绿地景观引力场的概念及评价方法。绿地景观引力场是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能力的大小或潜力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绿地景观本身的质量、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主要交通设施等。在研究中需要建立以下相关模型 :城市阻力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的空间分布评价模型。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引力场用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 ,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 ;(2 )丰富了城市绿地系统评价的指标内容和评价方法 ;(3)该方法从景观设计上提供了一个可供决策参考的依据 ;(4 )景观引力场还可用于城市其它服务设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价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赵慧敏  胡宏  李可昕 《生态学报》2024,44(11):4527-4543
既有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评价研究颇丰,但针对区域内城市生态环境设施智慧化建设类型分异及其复杂驱动机制的解析相对缺乏。以江苏省为研究范围,共划分53个研究单元,聚焦于与信通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相关的生态环境指标,从智慧生态环境监管平台、智慧生态环境信息传播平台、智慧生活、智慧生态环境创新潜力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TOPSIS对城市生态环境设施智慧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划分建设类型,随后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生活与政府投入6个维度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设施智慧化建设水平影响因素指标库,进而构建BP-DEMATEL-ISM复合多级递阶结构模型,探讨城市生态环境设施智慧化建设水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江苏省城市生态环境设施智慧化建设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市区>县级市>县现象;②建设类型可分为智慧发展引领型、智慧创新不足型、智慧生活特色型和智慧发展滞后型4类,且市区多为智慧发展引领型和智慧创新不足型,县级市和县多为智慧生活特色型和智慧发展滞后型;③城市生态环境设施智慧化整体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划分为4级,其中恩格尔系数和绿化覆盖率是最根本的深层影响指标,宽带用户数和人均电信业务量是最有效的直接影响指标;④分维度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中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三个维度的指标为城市生态环境设施智慧化建设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观的体现,三者直接作用并通过政府投入间接作用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而影响最终的城市生态环境设施智慧化建设水平。研究可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设施智慧化建设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态效率是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社会、环境、经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有效工具,对量化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能值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新的能值评价指标和新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率度量模型指标,并以沈阳为例,从城市能值流和生态效率角度分析城市系统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0年,沈阳市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能值产出率呈波动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环境负载率上升趋势明显,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压力不断增大。沈阳市在今后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应着重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提高不可更新资源利用率,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