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项目组在我国大豆和小麦主产区进行了蚜虫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构建了基于吸虫塔的蚜虫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在蚜虫基础生物学研究、天敌资源普查及其控蚜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多项以生物防治为主体的蚜虫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天敌人工助迁、人工饲养天敌释放、作物邻间作措施、物理防控、隐蔽性施药等。相关技术措施在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大豆蚜、麦蚜为害严重的大豆产区和小麦主产区共建立了4个规模较大的试验示范区,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通过国内外科研协作,小麦及蔬菜蚜虫基础及防控技术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在害虫行为调控技术方面,通过蚜虫报警激素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EBF]等挥发物缓释对蚜虫及其天敌种群调查,明确了田间应用剂量及持效期、释放点间距、释放器放置高度,以及EBF与化学农药协调应用对蚜虫控制及对天敌的引诱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发展了防控小麦、蔬菜蚜虫的"推-拉"技术;在利用作物多样性布局对害虫生态调控技术方面,研究明确小麦与多种作物间、套及混种对蚜虫具有良好控制作用及其最佳作物布局模式,并揭示其降低蚜虫密度、保护天敌及提高土地利用当量等增产效果;筛选了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发现博落回提取物中血根碱及植物凝集素对麦蚜具有强杀虫活性,开发获得了一种博落回提取物(Macleaya cordata extract,简称MCE)与烟碱复配配方,杀蚜虫效果达98.9%;通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在河南、河北与山东推广应用;并采用可量化评价体系,获得当地农民及农技推广部门的反馈意见,对区域集成技术进行调整。研究结果对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小麦、蔬菜病虫害的现状,减少农药使用和残留、促进农民增收等小麦、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发推广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麦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30亿以上人口的主粮。近年来,由于各种病虫害危害,全球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其中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此外,病菌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对人畜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化学药剂的使用以及抗病品种的种植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但是,由于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匮乏、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频繁暴发;同时,赤霉病菌抗药性产生致使化学农药的防控效果大大降低。从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小麦品种抗性及病菌抗药性等方面,分析了赤霉病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赤霉病防控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科学问题,探讨该病害持续绿色防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重庆市奉节县烟区6年来开展的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实践进行总结,提出了适应重庆山地烟区的绿色防控模式,形成了集保障机制建立、分区域实施、技术措施配套、工作实施保障等4个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未来烟区常态化、高质量推进绿色防控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5.
油茶是湖南重点发展的助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油茶林病虫害发生严重,制约着益阳市赫山区油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详细介绍了赫山区油茶林的主要病虫害,提出了油茶的病虫害防治应通过坚持以营林技术控制为基础,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协调配合物理防治,再辅以化学防治的一系列综合绿色防控措施.研究结果旨在为确保油茶高产优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段维军  李雪莲  吕燕 《菌物学报》2022,41(3):349-360
稻巨座壳小麦致病型是麦瘟病的致病菌,是一种新近出现并对全球小麦生产造成巨大威胁的危险性真菌.本文总结归纳了稻巨座壳小麦致病型分类学、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等多方面信息,并探讨了该病菌检测和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迄今为止,该病害防控较为困难,化学杀菌剂并不能提供有效的防治效果,加强检疫并实施严格检疫措施是防控该病害发生扩散的...  相似文献   

7.
《西北植物学报》2022,(12):2161-2161
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带头人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从事小麦重大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工作。创建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我国主产麦区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6项。  相似文献   

8.
小麦倒春寒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小麦低温灾害事件频发,尤其是拔节-孕穗期的倒春寒灾害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倒春寒灾害的发生特点(鉴定与分级、时空特征),倒春寒对小麦生理特性(叶片、茎秆、穗部、根系)和产量、质量的影响,总结了抗倒春寒小麦育种、倒春寒危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小麦抗倒春寒遗传基础、倒春寒危害小麦评价体系和防控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抗倒春寒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和栽培调控新措施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害虫防治科技70年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科技进步,农业害虫的防治策略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防治发展到80年代的综合防治和现阶段的绿色防控,害虫防治越来越高效、科学和环保。中国农业昆虫学家先后研究明确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创新了一系列监测预警、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生态调控、抗药性治理和抗虫育种技术,构建了以重要作物生产过程和重大致灾害虫为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发的以农业防治为主的蝗虫防控技术体系、以异地测报治理为主的粘虫Mythimnaseparata防控技术体系、以化学农药应急防治为主的稻飞虱防控技术体系、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防控技术体系和以转基因技术为主的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防控技术体系等害虫治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农业害虫防治的经典案例。展望未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基因组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正推动害虫智能化精准识别与监测预警、智能化精准对靶施药、基因诊断与快速检测、害虫种群遗传调控、区域性生态调控和转基因防治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小麦蚜虫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生产中一类重要害虫。针对麦蚜世代历期短、繁殖力强,具有趋光、趋化及迁飞等生物学及行为习性;在田间多呈聚集分布,且麦蚜易受寄主植物抗性、天敌、气象因素及农田生态条件等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影响等发生为害特点,本文阐述了我国小麦蚜虫田间调查、监测技术及防治策略,以期为我国小麦蚜虫综合防控提供基础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1.
植物保护体系是重要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对防控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用重大.本文以传统农业大省安徽为研究样本,利用查阅档案、走访调研等方式,从机构设置、人员结构、条件保障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全省植保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就新形势下推进病虫害防治能力提升、健全植物保护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确保大豆丰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其防治成本的高低影响着大豆的质量和收益。本文通过对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等方面的介绍,进而提出降低大豆病虫害防治成本及相应对策,以期促进大豆生产的高效丰收。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研究全程使用生物农药对苹果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将50×667 m2的苹果园平均分为生物农药防控区、化学农药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比较不同防控手段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小叶卷蛾的防治效果。经过研究与对比,发现生物农药防控区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基本相同,而生物农药防控的危害更低,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综合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病穗防效和相对防效均达90%以上,其中氟唑菌酰羟胺防治效果最佳,病穗防效在94%以上,相对防效在93%以上.小麦白粉病于发病初期用药,防控效果最佳,大发生年份若发病初期用药仍不能控制其扩展,可在扬花初期使用40%环丙唑醇结合小麦赤霉病一并防控.  相似文献   

15.
花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遭受许多病虫害的威胁,随着花生的大面积种植,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花生各类病虫害,对于保持花生供求平衡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花生种植中常见病虫害,重点分析了我国花生使用农药的登记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为花生安全生产提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宝华  韩广轩 《应用生态学报》2018,29(10):3464-3476
互花米草在其原产地具有保滩护堤、促淤造陆等生态功能,但在被引入其他地区后,常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互花米草常被视为入侵种,对互花米草的入侵性以及防控方面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本研究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物替代防治、综合防治和防控策略6个方面综述了互花米草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各类措施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案、防治效果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防治技术的不足,并提出生态风险分区防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七年内要消灭稻螟,飞蝗、棉红铃虫,棉蚜、棉红蜘蛛,粘虫、玉米螟,麦类黑穗病,小麦线虫病,甘薯黑斑病等十六农作物病虫害,这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保障农业增产促进农业合作化的主要措施,这项艰巨的战斗任务,我们必须在合作化运动过程中坚决完成。 目前农业作物因病虫害的损失还是相当严重的,一般估计:粮食作物常年减产百分之十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是在我区银杏主产区兴安进行的80多亩,3000多株的示范栽培试验。其综合技术措施是选用良种嫁接苗、适当密植、配置雄株、整形修剪、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及促花早实等。种后5—6年取得速生、早实、高产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黄萎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病害之一,为土传兼种传维管束病害,危害大且防治困难。本文将该病害的分布与危害、症状、6种病原的形态学及其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病原检测技术和病害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合概述,可为该病害的相关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崔爽  刘丙万 《兽类学报》2020,40(4):364-373
近年来,由于野猪(Sus scrofa)数量增长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加。2018年8-10月在吉林省珲春地区利用东北虎声音、野猪惨叫声、狼叫声,太阳能警示灯、防兽彩带等视觉设施,东北虎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以及电子围栏等防控措施在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的样地开展了野猪危害防控效果及空间特征研究。我们以2018年野猪危害防控研究的数据,结合2011-2017年已发表数据进一步研究了野猪危害防控措施的时空特征。防控有效期为实验开始到野猪首次进入样地发生危害的时间间隔。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防控有效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01),对照组防控有效期为(1.33±0.58)d,实验组中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样地的防控有效期分别为(16.25±9.00)d和(20.58±9.61)d,防控有效期差异不显著(P=0.127);(2)2018年与2011年、2013年、2016年、2017年相比同一种防控措施的防控效果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播放东北虎声音1min加空白5min、放置避雨装置的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加粪便、放置红黄绿色太阳能警示灯等防控措施的防控有效期没有显著变化(P=0.200;P=0.295;P= 0.221;P=0.080;P=0.090;P=0.050);播放狼声音1min加空白5min防控效果有显著下降趋势(P=0.003);按顺序播放东北虎声音加野猪惨叫1min加空白5min组防控效果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但防控有效期较短为(13.67±2.62)d,不具推广意义。因此,野猪危害防控措施中播放东北虎声音、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太阳能警示灯等均具有空间推广性和时间延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