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植物分子分类与鉴定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桂君  谭晓风 《生命科学研究》1998,2(4):253-257,277
以高等植物为对象,首先从nDNA、cpDNA、mtDNA三方面对植物分子分类与鉴定的分子基础进行综述,然后阐述RFLP、RAPD、AFLP及SSR等分子分类方法的特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植物学     
《生命世界》2008,(10):F0002-F0002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彩色的植物学教材。全书分为种子植物形态解剖、植物指纹和种子植物分类三大部分,此外,还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及植物多样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植物学(被子植物分类部分)》教材(吴国芳等,1992)中如下问题与同行商榷:(1)关于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2)关于金鱼藻科(Ceratophylaceae)的分类位置;(3)关于被子植物分类原则;(4)关于插图与特征描述是否一致的问题;(5)关于分类群特征描述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云晖 《植物学报》1998,15(2):73-79
本文对《植物学(被子植物分类部分)》教材(吴国芳等,1992)中如下问题与同行商榷:(1)关于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2)关于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的分类位置;(3)关于被子植物分类原则;(4)关于插图与特征描述是否一致的问题;(5)关于分类群特征描述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堇菜属的形态特征与分布并说明其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堇菜属为例,对现代植物学分类方法在植物分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一个被子植物“目”的新分类系统简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去年,我们在本刊[36(2):178~192(1998)]介绍了Takhtajan的被子植物系统,若这个系统基本上是基于形态学(包括植物化学、染色体、解剖学等资料)的一个代表,那么今天我们乐意介绍一个基于吸取大量分子资料的系统。近20年来,分子系统学的飞速发展,足以能提出一个被?..  相似文献   

7.
不同放线菌属的化学与分子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新技术在分类学中不断地应用,放线菌分类学已从经典的形态分类转向化学分类(细胞壁化学组份,磷酸类脂,枝菌酸及甲基萘醌等).现在有些国家又开展了分子分类.本实验室自80年代始开展了放线菌化学分类,建立了上述化学指征的分析方法.自90年代起,又开展了分子分类,DNA-DNA杂交、23S rRNA寡核甘酸序列分析.近来,许多人用16S rRNA部分序列区分微生物不同的基因种.作者选用了23S rRNA部分序列区分放线菌的不同属种.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菌种菌株10,13,23,C_(43),350,41,53,4650及N分离自云南省土壤中.C_(51)及3306来自日本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相似文献   

8.
芸薹属植物起源,演化及分类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概述了近几年来围绕芸薹屋植物的起源,演化和分类所进行的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进展,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芸薹属6个种基因组之间存在部分同源性,而且有大量的位点发生了重复,表明其是次生的多倍体种,是从一个染色体数目较少的祖选演化而来,在芸薹属基因组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染色体变异,如重复,易位,倒位,插入和缺失等。  相似文献   

9.
李娜  周荣汉  蒋建勤   《广西植物》1992,12(1):33-35
本文对中国球子蕨科2属4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纸层和薄层析分析。发现其主要化学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科、属、种的分类有一定相应性,为进一步研究分类问题提供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植物学通报》2006,23(4):394-394
为加强国内植物进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和加速我国植物系统学和植物进化生物学的发展,促进该领域人才成长,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系统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定于2006年8月20~23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举办“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同时召开第九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本次会议将对植物系统学和植物进化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展动态、发展方向等进行研讨和交流,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植物分类和区系、植物系统发育重建、物种形成和分子生物地理学、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植物繁殖生物学和交配系统进化以及植物保护遗传学等。  相似文献   

11.
王建中 《植物研究》1989,9(4):73-82
通过研究现有标本,考证即往文献,本文就东北蕨类植物疑难种类发表了自己的分类见解。指出了既往文献的某些错误;描述了这些种类的鉴别性特征及与其近亲种的区别;提出了二个命名新组合。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引言苔藓植物分类学是18世纪首先在欧洲发展起来的。早在1729年,意大利人米奇里(P.A.Micheli)在他所著的《新植物属志》(Nova Plantarum Genera)一书中已有关于苔藓植物的记载,并绘有插图。弟伦(J.Dillen)的《藓类植物历史》(HistoriaMuscorum,1741)是较早提及苔藓植物分类的著作。然而,在本书内也含有一些藻类、地衣、石松植  相似文献   

13.
植物分类信息系统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扬 《植物学通报》1995,12(A01):1-6
  相似文献   

14.
分子分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本文简要介绍了分子分类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即,(1)分子分类法的优点及其局限性;(2)分子树和物种树的关系;(3)分子种与分子分类法的关系;(4)核酸序列数据与蛋白质序列数据之比较;(5)MP、NJ和ML法之比较;(6)分子树的可靠性。另外还简要介绍了两个分子分类软件,PHYLIP和CLUSTALV。  相似文献   

15.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不断地进行着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变化,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已能够提供详细了解这种构造和代谢能力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可能性。由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细胞超微结构阐述得更加详细、精确。生物化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细胞功能代谢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逐渐知道了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是在细胞内部那些部位  相似文献   

16.
一个植物分类数据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庆  凌萍萍   《广西植物》1998,18(4):357-362
本文介绍了一个苔藓植物分类数据库的设计及其结构,是使用VisualBasic40,以中国苔藓植物的标本,学名,分布,文献,分类性状等为基本资料,以打印标签、名录、文献索引,构成分类性状的原始数据矩阵,并与数量分类程序,以及DELTA,PAUP和CLUSTAN等应用程序的连结为目标进行开发的。其基本构想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之下,逐渐积累中国苔藓植物的基本资料,能够完成大部分的标本室和分类学工作,并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其结构和功能,从而为中国苔藓植物的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7.
在放线菌分类学研究中,最初是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等表观分类学特征进行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放线菌的分类鉴定亦从传统的表型分类进入到各种基因型分类水平。分子分类在放线菌分类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放线菌的分子分类研究主要包括:G Cmol%测定、DNA杂交、核酸结构分析以及DNA指纹图谱分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171个中国蒿属植物样品的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305个化合物。这些样品代表64个种,其中蒿亚属47种,龙蒿亚属17种.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两亚属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蒿亚属糖油中主要含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而在龙蒿亚属精油中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这种分布与中国蒿属植物从较原始到进化划分为7个组的系统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蒿亚属:莳萝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蒿组(单萜类化俣物)→艾组(单萜类化合物)→腺毛蒿组(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白苞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龙蒿亚属:龙蒿组(倍半萜类化台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牡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171个中国蒿属植物样品的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305个化合物。这些样品代表64个种,其中蒿亚属47种,龙蒿亚属17种。 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两亚属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蒿亚属精油中主要含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而在龙蒿亚屑精油中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这种分布与中国蒿属植物从较原始到进化划分为7个组的系统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蒿亚属:莳萝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组(单萜类化合物)→腺毛蒿组(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白苞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龙蒿亚属:龙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牡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吕国忠 《菌物学报》2012,31(4):461-464
本期菌物学报“植物病原菌物学专刊”刊登了22篇文章,其中关于菌物种类调查、鉴定及形态描述的文章11篇,关于植物病原菌生理和遗传分化的文章5篇,关于植物病原菌侵染结构和组织学的文章2篇,关于植物病原菌致病基因克隆及功能基因分析的文章4篇。作者作了简要的启发式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