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医调委经过近5年的探索与实践,开创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局面,并在过往调解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出一套有效解决医患纠纷的“保、调、赔、防、管”联合机制,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防范医疗风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医疗纠纷解决途径不能很好地满足医患双方的需要,促使各地探查一种高效低廉的解决途径。第三方介入解决医患纠纷,即医疗纠纷调处第三方援助机制在我国为数不少的地方进行了探索。作为原有纠纷解决方式的一种补充,这种机制在化解医患纠纷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受到了医患双方和社会的肯定,符合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医患关系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在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公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反而呈现出医患矛盾不断加剧,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闹呈职业化发展的态势。本文通过对当前医患关系现状分析,提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呈现为整体和谐、局部矛盾尖锐的态势,局部矛盾体现在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在缓解局部矛盾的过程中,医学生作为青年学生,面对恶性暴力事件带来的冲击时心理生理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生又直接关系到未来医患关系的构建,因此,如何在当前特殊形势下避免医患矛盾给医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分析医患矛盾成因,对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策来探讨和研究,希望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医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统计分析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案例,为在医院、患方、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方中解决医患纠纷提供更有效的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3年南京市某区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的801份医患纠纷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医院、患者、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的访谈。结果 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功率高达98.63%,影响患者获赔额高低的主要因素为医方态度、患者现状和有无医学鉴定;结论 医患双方对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工作较为认可,促进了医患和谐,但调解工作仍存在困难,建议法律赋予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一定的调查权和鉴定权。  相似文献   

6.
??????? 医疗纠纷的解决是世界性的难题。当前我国这一问题特别突出。医患双方的自行和解、卫生机关主持的行政调解、法院调解和诉讼、人民调解等机制都不能起到预期较好的效果。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构建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从组织、人才、经费、法律及监管上保证其中立性、专业性、权威性,有利于建立便捷、高效的医疗纠纷处理体系,维护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陆麒 《生命科学》2012,(11):1339-1343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为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使得医患关系的矛盾尤为凸显。21世纪的医患矛盾已经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是两大社会群体之间的问题。在法律还无法规范的前提下,医学伦理学的评判标准可以为新时期医患关系提出更根本的指引与解释。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暴力伤医是对宪法所保护的公民权利和法益的侵害。暴力伤医直接侵犯的是医务人员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和财产安全权,严重破坏了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秩序,间接侵犯其他病患的就医权。由于相关立法滞后、医疗风险保险机制缺失等因素导致暴力伤医案件逐年增多,给和谐医患关系造成严重破坏。从立法角度提出建议,依法处理暴力伤医,是保障医患双方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医院改革紧跟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新医改政策引导下,给医者和患者有更多的权利,医者和患者的良好互动和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可有效调动了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但医患关系近年来仍趋于紧张,医疗纠纷或投诉发生率仍据高不下,医患关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时刻关注的社会问题。新医改下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而医务人员对医患矛盾仍认识不足,因此,探讨新医改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变化和对策,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做好医疗健康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是基于对本社会管理过程中权力格局分析与判断,在政府、市场、社会与公民基关系明确定位的前提下倡导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由于其对公众利益和责任表达、解决突出社会矛盾问题具有针对性和优越性,已得到普遍促进和应用。试图通过对国内外社会治理理论进展、内涵归纳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社会治理有效路径和实践探索的梳理分析,提出了在医疗卫生领域探讨和开发其社会治理效用和适宜路径的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暴力伤医现象是我国医患矛盾尖锐的具体表现,不仅严重干扰了医院正常诊疗秩序,更对医疗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探讨其诱发因素并进一步提出抑制策略对减少暴力伤医事件、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以集体行为理论框架为视角,阐释暴力伤医事件的诱发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抑制策略。  相似文献   

12.
暴力伤医事件是我国医患信任解体的具体表现,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它已严重威胁到医疗正常秩序。清晰的阐释其复杂的成因并提出政策应对建议,对减少暴力伤医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剖析伤医事件的成因的政策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应对策略及意见,进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我国医患矛盾频发、医患关系紧张。有效的医患沟通,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服务安全;有助于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神经外科疾病类型多,变化快,诊断复杂,进展迅猛,治疗风险和费用高,容易发生医患纠纷;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应该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维系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患方不同人群对医患关系认知的差异,从而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方法 对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的6家医疗机构的702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地区、就医类型和医保类型的患者之间对医患关系认知存在差异。结论 微观个人因素影响患者对医患关系的认知,需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缩小地区间差距,逐步提高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及报销费率,减少宏观经济保障因素对患者认知的影响;提高卫生系统反应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人群开展提高非技术性服务质量、缩小人群认知差距。  相似文献   

15.
潘信义 《蛇志》2011,23(3):335-33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制意识也相应提高,在医疗上常发生医疗纠纷,导致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医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多,突发事件多,抢救任务重,容易发生医患矛盾。而医患沟通将直接影响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可保证急诊工作的有序进行,现就急诊救护中的医患沟通技巧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医患冲突不断发生,一系列由伦理道德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事件反映了我国医院管理存在的问题。患者及家属的观念偏移、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医务人员态度不佳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均是医患冲突的影响因素。我们通过分析患者的道德权利在医患关系中重要地位,认为医务人员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社会心理需求,促进医学道德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7.
医患满意度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治理及综合反映医疗改革社会成效的重要指标,构建医患满意及其和谐关系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命题和价值追求。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医患满意度的概念、指标体系及测评工具文献回顾及述评,发现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测评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缺失考察了患方、现行社会医疗体制和舆论因素以及医患满意协同作用等影响,基于现代管理科学的系统论、有限理性、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了医患满意度测评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治理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当前医疗纠纷呈快速上升趋势,医患之间的信任急剧滑坡,医患关系成了社会焦点问题。医患关系作为医疗活动开展始终的核心,在医疗活动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医患关系的把握不能仅仅从概念上获得,还必须分析医患关系的性质与特点,及其紧张的内外部原因,预估其发展形势,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医患风险管理制度,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最终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9.
第三方手机支付平台正在打造的“未来医院计划”项目有望使患者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挂号、候诊、缴费等环节,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但与此同时,第三方手机支付平台也存在着如何克服支付主体资格不合法、支付安全无法保障以及患者隐私可能受到侵害等缺陷的难题。本文通过对第三方手机支付系统在医疗体系中应运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旨在针对其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客观真实的描述医患间的信任现状及其对医方医疗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方法 对北京市5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共1 01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25位医务人员进行定性访谈,通过统计分析描述并分析医患不信任问题现状及其对医方医疗行为的影响。结果 医方对于医患关系的评价低于患方,存在感觉患者不信任医方的担忧;继而产生了其言行过分谨慎、规避风险、消极自保的行为,甚至偏离医学科学原则的现象。结论 医患不信任情况的确存在,已经对于医方的医疗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必须从政府、医院以及媒体3方面采取应对措施,以缓解医患间的不和谐关系,重建医患间不可或缺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