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锁骨下静脉,首选右侧,如果穿刺右侧失败改为左侧。穿刺成功后用扩张器扩皮,最后顺导丝置入导管,根据患者身高置管长度为12~15 cm,局部缝合固定,外敷纱布封闭或用一次性贴膜封闭。静脉留置管接三通静脉输液管。结果:286例首次穿刺右侧成功282例,4例失败后改选左侧成功。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天,最长45天,留置时间平均为18天。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中抢救治疗重症患者是十分便利、有效的措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其他深静脉穿刺置管如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及PICC相比较,更利于护理并具有费用低廉的优点。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十分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技术在危重症惠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珐:选取323例预计颈内静脉穿刺困难的危重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穿刺时间、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二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323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无一例因穿刺失败改行其他部位中心静脉穿刺.超声多普勒引导穿刺置管操作时间184.6±20.5s.超声多普勒引导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超声多普勒引导二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4.64%.结论: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引导危重症怠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缩短了置管时间,减少了穿刺次数,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彩色超声引导与盲探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将我院拟择期(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23~81岁,体重32~81kg。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彩色超声组(C)和盲探穿刺组(M)各50例。记录两组病人黑色细针试穿中静脉时次数、薄壁蓝空针穿刺中静脉时次数、穿刺点的数目、导管置入失败的次数,并记录病人由于穿刺引起的机械并发症及术后留置导管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机械并发症,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误穿动脉、血气胸及心律失常或心脏损伤的情况。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较盲探穿刺高,盲探穿刺刺破颈内静脉后壁概率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组高,其余机械并发症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导管血透后并发穿刺口渗血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梅 《蛇志》2007,19(3):229-230
中心动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是将导管直接插入粗大的中心静脉,具有血透时血流量充足、方法简单易行、可反复使用的优点,因此,该技术成为当今最常见的临时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道。但由于其管径较粗,置管时间较长,如护理不当,可导致出血、感染、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其中出血也较常见[1]。我科2004~2006年共有40例患者出现穿刺口渗血,经过精心的护理,未造成严重后果,现将预防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0例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病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2岁。透析前后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其中经颈内静脉置管32例,经股静脉置管7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并对两种不同方法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血净中心自2005年7月~2011年7月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T)病例共计1153例,包括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568例)及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585例),临时性双腔导管留置应用Seldinger技术.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采用美国Permcatc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长度36-40cm,插管在局麻下实行,经颈内静脉应用Seldinger技术,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带一涤纶套固定,半永久性导管则根据所选用导管长度的不同按导管标示用纯肝素封管.结果:两种CVT方式中,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短,导管功能不良占27.1%,感染占27.0%,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功能不良占9.7%,感染占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并发症低于临时性双腔导管,为解决由于自身血管条件而不能作人造血管或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选择了一条血管通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老年患者PICC置管情况,记录超声引导及传统PICC置管两种方法的成功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共512例次,传统PICC组共384例次,超声引导组均选择肘上静脉置管,传统PICC置管组均选择肘下静脉;超声引导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分别为96.7%,99.6%,传统PICC组分别为78.6%,86.2(P<0.01);超声引导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9%,对照组为12.0%(P<0.01)。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术显著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ICC组比较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利庆华  黄德斌  李焱  谢绍英 《蛇志》2016,(3):331-332
目的探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实验组采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情况,并于置管后1、2、3、5天于穿刺口取样及拔管前取导管血、拔管后导管头端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细菌培养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术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患者42例(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人造血管内瘘患者42例(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23.2±0.8)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2.8±0.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导管功能不良和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2例止血困难,6例血栓形成。结论: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具有方便、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可应用于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2例有恶性肿瘤病史需行PICC置管、浅静脉直视下不明显或触摸不到、不适合盲穿患者42例进行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改良方法包括穿刺支架超声引导以及用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替代Seldinger包内的穿刺针进行,并与23例标准PICC法对比分析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均为100%,其中改良PICC患者4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7.6%;标准PICC患者2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1.3%。两种方法一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改良患者中发生2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1例及导管异位1例;23例标准PICC患者中发生6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2例,导管异位1例,静脉炎1例及局部感染2例。两种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杨玲娟  邹金梅  倪雪梅  曹梅  熊玮 《生物磁学》2013,(34):6676-6678
目的:比较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三种不同途径进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寻找最佳置管途径。方法:对2010年-2012年入住我科的15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三种途径PICC置管成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途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的途径应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手术切开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对比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3月1日至2012年3月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肾病科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且自愿行腹膜透析的患者96例,其中45例在局麻下行常规手术切开置管术(A组),51例行腹腔镜置管术(B组),术后均使用百特双联系统装置进行腹膜透析.并对术后导管相关性并发症、住院天数、手术费用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A组中:导管移位3例(6.7%),网膜包裹2例(4.4%),胸膜瘘1例(2.2%),腹膜炎1例(2.2%),短期透析引流时疼痛2例(4.4%),总体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9.9%),手术时间为25-40 min,人均手术费用1000元,住院时间7-15天.B组中:无一例发生漂管,阴囊水肿2例(3.9%%),透析管周围渗液2例(3.9%),胸膜瘘1例(2.0%),腹壁疝2例(3.9%),腹膜炎1例(2.0%),总体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5.7%),手术时间为15-25min,人均费用5500元,住院时间12-25天.结论:腹腔镜置管术与手术切开置管术各有利弊,选择哪种方法要根据患者经济、身体状况、患者意愿来选择.  相似文献   

12.
黄晓琴 《蛇志》2017,(3):335-336
目的观察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行PICC置入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PICC置管术后的常规护理,如使用硫酸镁湿敷等护理措施;观察组行PICC置管术后给予水胶体敷料预防护理措施,即将10cm×10cm的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沿静脉穿刺走向覆盖于置管部位上方约5cm处,置管7天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为2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对防治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具有显著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与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术前及术后监测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尿毒症血液透析并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90例,在术前1-3 d与术后3个月进行超声监测,记录超声特征。记录患者术后内瘘失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3个月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超声上表现为"u"或"v"形管状结构,表现为高速低阻动静脉瘘血流频谱,瘘口处彩色血流均显示为五彩镶嵌紊乱血流。术后3个月患者的头静脉与桡动脉内径、血流量都高于术前(P0.05)。90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血栓形成2例、狭窄1例和静脉瘤样扩张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8%。同时发生8例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为8.9%;Pearson相关分析法显示术后动静脉内瘘失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头静脉、桡动脉内径与血流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及动静脉内瘘患者可监测内瘘血流动力学、血管形态学变化,能够客观评价内瘘失功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4.
黄品琼 《蛇志》1996,8(1):32-33
颈内静脉留置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黄品琼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530027预内静脉具有管腔大,(管腔平均1.3cm[1],血流丰富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方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文仅就颈内静脉留置并发症的预防及其护理综述如下。1局部感染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功能评估及病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维超声观察动静脉内瘘的一般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方向、速度以及充盈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桡动脉管径(RAD)、桡动脉血流量(RVF)、头静脉管径(CVD)均较术前有所提高,各项指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共有41例(66.13%)患者动静脉内瘘通畅,21例(33.87%)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其中血栓形成9例(14.52%)、动静脉瘘狭窄7例(11.29%)以及静脉瘤状扩张5例(4.84%)。血栓形成组头静脉血管内径(D)、吻合口D、最大峰值流速(PSV)及血流阻力指数(RI)、桡动脉D、PSV及RI均较正常组有显著差异。血栓形成、动静脉瘘狭窄患者上述参数及血流量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监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病变发生情况,对其结构功能进行直接观察的同时还可明确诊断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蛇志》2015,(4)
目的观察多普勒彩超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拟行全麻手术且需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脉搏搏动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B组采用多普勒彩超引导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两组均由低年资医师完成操作,并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时间、总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时间。结果多普勒彩超引导下桡动脉穿刺首次成功率及总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动脉搏动法,且总穿刺时间短于动脉搏动法。结论多普勒彩超引导桡动脉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低年资操作者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为血液疾病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尖端定位,探讨该方法对血液病PICC置管患者置管全程中的良莠影响及护理对策。将100例血液病进行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进行PICC尖端定位;试验组采用PM-12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引导三向瓣膜PICC尖端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术。分析、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液病患者置管过程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准确判断尖端位置的时效性,置管后出血、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率差异显著(p0.05)、CRB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局部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操作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操作的满意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血液病患者进行心电定位PICC到端尖的准确率高,患者对该方法比较满意;但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感染的发生率高于传统体外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  相似文献   

18.
桡动脉-头静脉瘘因其通畅率高、并发症少而被认为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第一选择,但高达50%的内瘘因各种原因不能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持续性地低血流量或穿刺困难导致无法进行充分的血液透析。常见的原因有流入道或流出道狭窄、吻合口狭窄、静脉位置过深及分支静脉的分流。此外,血栓形成是造成狭窄的一个常见原因。术前通过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血管对于内瘘的成熟有着重要的意义。应针对引起成熟障碍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术后普遍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进而减少狭窄的发生;外科手术有绕过损伤区域的优点但却创造一个新的吻合;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因其微创的特点在大多数时候是第一选择。本文将对内瘘成熟障碍的定义、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刘璞 《蛇志》2009,21(3):207-208
目的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方法将6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z例,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前臂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针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外渗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单通道1h液体补充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能有效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卢艳如  黄艾芬 《蛇志》2013,25(2):161-162
目的 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肥胖危重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98例肥胖危重儿随机分为腋静脉留置针组(42例)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56例),观察两组患儿的首针穿刺成功、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腋静脉组留置针留置时间较长,患儿首针穿刺成功率较高,脱管、堵管、静脉炎、渗血和外渗发生率均较外周静脉留置针组低.结论 在肥胖危重婴幼儿救治中,选择腋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