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森(王寻)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创始会员和名誉理事,现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今年适逢乐森(王寻)教授八十五寿辰,为祝贺他从事地质科学和教育工作六十年,中国古生物学会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联合在北京大学举行学术讨论会,会议从5月8日到10日,参加会议的有乐森(王寻)教授的好友、同事和学生共600多人。  相似文献   

2.
于洸 《古生物学报》1983,(3):231-234
乐森(王寻)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创始会员和名誉理事,现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乐森(王寻)教授从事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已经六十年了,今年又恰是他八十五寿辰。几十年来,他把全部精力贡献于我国的地  相似文献   

3.
贵阳附近志留纪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54年的暑期,重庆大学地质系三年级学生在乐森(?)教授、秦洪宾、谭光弼助教领导下在贵阳附近进行地质实习。其中有一天(8月15日)到达了贵阳城东7公里的打鱼(?)。在那里河边出现倾角很陡,富含蛇螺(Ophileta)的中奥陶纪石灰岩。1944年乐森(?)教授曾命其名为“团坡系”。它的走向和倾角与其上的志留纪的完全不同,虽然露头情形不好,可以确定其为断层接触无疑。其上的志留纪地层在高岭坡一带富含化石。本文研究的新资料全部是在那里采集的。本文之作,主要是由吾师乐森(?)教授的指导和鼓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珊瑚学科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于1982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福州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共75名,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生产、教学各条战线,代表着近50个单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部以及高等院校等。这次大会是我国珊瑚研究工作者的一次空前的盛会,它标志着我国珊瑚研究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幕式由全国珊瑚学科组筹备组副组长林宝玉同志主持,并报告了珊瑚学科组成立筹备经过。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珊瑚学科筹备组组长王鸿祯教授致开幕词。福建省地质局,福州大学等领导同志参加了大会并讲了话。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秘书长陈丕基同志代表中国古生物学会向大会宣读了贺信。福建地质学会也给大会发来了贺信。老一辈研究珊瑚专家尹赞勋教授,乐森(王寻)教授,曾鼎乾高级工程师给大会发  相似文献   

5.
《古生物学报》1978,(2):255-255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四月一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六次理事会。尹赞勋理事长、卢衍豪副理事长、周明镇秘书长、和在京的理事杨钟健、许杰、孙云铸、俞建章、乐森(王寻)、裴文中、徐仁、杨遵仪、郝贻纯、以及副秘书长张日东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吴侬等十四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乐森(王寻)先生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我国地质古生物亭业和教育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先生历尽艰辛,鞠躬尽瘁,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敬慕,在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均有建树,尤长于古生物学,对化石珊瑚学研究造诣颇深。早年他曾在川、滇、黔、桂等地进行地质调查,收集到大批泥盆纪拖鞋珊瑚标本和有关资料,晚年仍不遗余力,潜心研究,完成《中国南部泥盆纪拖鞋珊瑚的新分类及其地质分布》专著,将我国拖鞋珊瑚的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丁文江在地层古生物学上的卓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文江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887年4月13日生于江苏泰兴县黄桥镇,早年留学日本、英国,辛亥革命那年返国。历任工商部地质科科长、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1935年底在湖南衡阳考察粤汉铁路沿线煤田地质时,夜卧不慎,不幸煤气中毒,后并发脑中枢血管破裂症,于1936年1月5日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他一生在地质科学很多领域里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对地层古生物学方面的贡献也是极其卓越的。  相似文献   

8.
1991年7月9日至8月25日,应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教研室主任、前苏联古生物学会牙形刺分会主席、前苏联古生物学报主编巴尔什柯夫(E.S.Barskov)教授的邀请,我访问了莫斯科大学并参加了国际二叠系地质大会,进行了学术交流,对前苏联的牙形刺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1958年9月,笔者随同乐森(王寻)教授在广西进行地层研究工作时,与刘时彬同志在横县六景火车站南约50米处一低山坡上,从中泥盆统郁江组上部的黄绿色页岩夹泥灰岩露头中和露头附近,采到许多保存特别完好的腕足动物化石标本。在所集的标本中有两件是相当完美的古生态标本,都是喇叭珊瑚(Aulopora)生长在尖石燕(Mucrospirifer)的壳瓣上,二  相似文献   

10.
孙云铸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又是我国老一辈的影响深远的地质教育家。他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和亲切的回忆,谨以这一期学报敬献给他,作为纪念。孙云铸教授是江苏省高邮县人,1895年生。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在德国哈勒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自1920年起,他就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1927年起任  相似文献   

11.
正一简历1925年1月10日生于西安市(原籍河南延津)。1937—1943年河南汲县(现卫辉市)中学读书。1943—1945年重庆大学地质系读书。1945—1946年云南嵩明县中学、云南泸西师范学校教书。1946—1948年北京大学地质系读书。1948年7月—1949年4月南京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任技佐。  相似文献   

12.
田琪 《古生物学报》1979,(6):597-598
中国古生物学会1979年8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由尹赞勋理事长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副理事长卢衍豪、周明镇和杨遵仪,名誉理事乐森(王寻)、裴文中,常务理事王鸿祯、郝诒纯、张日东,常务理事、秘书长俞昌民,理事徐仁、杨式溥、孙艾玲,副秘书长胡长康、项礼文、陈丕基、殷鸿福、吴浩若;全国科协邢芮、华钧;科学出版社吴凤鸣、石永泰;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彭涵明、吴侬和李扬同志。  相似文献   

13.
贵州郎岱打铁关“茅口石灰岩”中(竹蜓)类化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贵州郎岱打铁关是茅口石灰岩的命名地点,该处海相下二叠统发育完好,层序清晰,(竹蜓)类化石十分丰富。1927年乐森(王寻)在茅口河两岸进行地质调查时,曾在打铁关“新希瓦格(竹蜓)层”中零星地采集了一些(竹蜓)类标本,经徐光熙鉴定,名单于1929年发表在《贵州西部  相似文献   

14.
叶祥奎 《化石》2007,(3):11-13
今年(2007)6月1日,是杨钟健教授(1897—1979)110周年诞辰纪念,笔者是杨老“唯二”的研究生之一,近日想起了许多有关的往事,今择要记之,作为对他生辰的纪念!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他的老师李四光教授“独具慧眼”,考虑到当时我国尚缺古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15.
《古生物学报》1993,(4):477-477
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和陕西省科协指导和支持下,陕西省古生物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26日在西北大学地质系召开.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筹备组组长薛祥煦教授主持了大会.来自西北大学、西安地质学院、西安矿业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院西安分院、陕西省地矿局、区调队、地矿部石油第三普查大队等10多个单位和系统的近50名会员代表全省一百多名古生物工作者参加了大会.陕西省科协负责人、中国古生物学会代表、陕西省地质学会代表尚瑞钧高级工程师,煤炭科学研究院西安分院负  相似文献   

16.
黄汲清(1 90 4 - 1 995 )地质学家。四川仁寿县人。1 92 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 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UniversityofNenchatel)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黄汲清是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毕生倾力于中国的地质事业,其科学活动涉及地球科学的众多领域,尤其在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地层学、区域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等方面功绩卓著。2 0世纪2 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他对秦岭、四川、云南和贵州的开拓性考察和研究后撰写的专著《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奠定了中国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学学会于1983年1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动物种群数量变动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单位的8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复旦大学黄文几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大学陈德明教授致开幕词,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马世骏教授参加了开幕式,北京大学林昌善教授致闭幕词。会议收到论文(摘要或论文题目)60多篇,大会宣读的论文有23篇。中国科学院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夏武平研究员首先向大会宣读了“棕背(?)22年数量变动周期”的论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教授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地质学大师。他主要以大地构造学家而著称于世。然而,他的成就遍及地质科学很多领域,尤其是他早期,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方面曾做出了卓越贡献。茅庐初出试锋芒西山地层谱新章黄汲清1924年由天津北洋大学预科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他在名师王烈、葛利普、李四光等教授精心培养下,刻苦用功,成绩优秀。1927年他23岁,上大学三年级时写出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北京西山的寒武纪奥陶纪层》,发表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部早二叠世皱纹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言 《古生物学报》1982,(2):249-264
中国早二叠世皱纹珊瑚的研究迄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地质先辈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乐森(王寻)、黄汲清就完成了有关中国南部早二叠世珊瑚化石的论著,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其后,计荣森、曾鼎乾、王鸿桢等也相继做了许多工作.近年来,各地区古生物化石图册陆续发表,又增加不少新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共描述过二叠纪皱纹珊瑚40属左右,约占二叠纪皱纹珊瑚属的总数2/5.除描述工作外,黄汲清(1932)还依据珊瑚的地层分布,建立过4个珊瑚化石带;吴望始(1975、1979)对珊瑚动物群的分区,作过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5月31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二届四次会议在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5位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昌增益教授主持。会议首先选举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为蛋白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候任主任委员;然后讨论了2017年第31届国际蛋白质学会学术会议筹备工作,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研究员为主席,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林院士、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北京大学昌增益教授为共同主席,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主任雷鸣研究员为秘书长的组织委员会,并初步决定会议于201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